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的读后感大全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是一本由丹溪草著作,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3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读后感(一):时代的反思
新冠病毒在全世界肆虐,已经伤害了数亿的民众,造成全世界经济社会面临了新的困难。 在这样状态下的反思,往往更显得清醒和理智,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人这个族群,应该都是值得的。看这本书,我的感觉就是既是洗了个冷水澡,又是吹了个热风头。 心里静的多了,脑中清了一些,把生活过得更从容些,把事情做的更实在些,对身边的人和事更珍惜些。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我这样的感受。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读后感(二):人类命运
这书文笔细腻,值得共享,深思人类的共同话题,挺有层次感!生大部分的精力和心力都交付给了热爱的写作事业。 一个人把时间花在哪里,最后成就就在哪里。 层次越高的人,爱好越简单。 他们集中精力做更有意义的事,而不是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虚度时间。 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水平高低、本事大小。 有句话说得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是能力,更是一种智慧。 把世界看得复杂的人,内心自然复杂; 把时间看得简单的人,内心自然简单。 一个人只有心思简单纯净,遇到问题时,才有可能找到最简单的处理方式。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读后感(三):别有洞天的思维见解和另辟奚径的独特视角
◎吴警兵 从酷暑到新凉,丹溪草的《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陪我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夏日旅程。 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说:“我们对自己行为的好或坏,往往没有意识。”这种无意识,根植于我们的内心,积重难返到如今。所以,有人说,历史是由后来人来写的;也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这样的说辞下,好像找到了一个台阶给自己下,就可如浮渣般随波逐流,如浮云般飘忽不定,逆来顺受的浮生就变得天经地义,甚至岁月静好。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命题早就鲜有人问津了。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却抛开预设立场,揭去浮华和遮蔽,掘进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部分,起底了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的深层秘密。 本书从“社会动物”启笔,独辟蹊径,为我们提供了更有意义的“人类起源之迷”新解,并通过“部落文明”“父权文明”“王权文明”和“资本文明”四个部分,重新架构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最后,以“理想秩序追梦”的名义,向站在新十字路口的人类提出警醒和忠告,我们正面对贫困危机、自然环境容量危机、人类文明自毁危机和人类综合焦虑危机等四大共同敌人。因此,作者认为“人类的明天是不是美好,人类命运何去何从,取决于人类自己能不能彻底冲破局限性,更加多维地思考和认知,更为完整地评估和反思,更加谨慎地求证和行动,放慢脚步才可能真实有意义地踩稳每一步”。 “人所依靠并且他自己感觉到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费尔巴哈说的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只要用心体会,想必不难理解。但对于“人类对自己的进化过程始终有许多困惑和奥秘没有办法解答,并且是越研究越显深奥”这样的命题,犹如“生物进化史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让人无所适从。为此,作者为我们找到了一个认知的切入口——社会动物,并从研究蜜蜂、蚂蚁世界得出,社会动物这个“扎堆生活的动物种群是个有负责头领、有食物保障、有秩序维持、分工合作的共同体物种群,人类社会的内在组织状态也同样存在这样的肌理关系,这种肌理关系其实就是各种规则”。从而,在动物与人类之间建立起了某种隐秘的内在联系,也就为作者“人类的故事是从社会动物开始的”这一判断找到了逻辑基点。 当人类步入“部落文明”,就好像驶上了单向道,“快速”地从奔向“父权文明”,攀上“王权文明”,演进到“资本文明”。回望历史,大有一气呵成之势。“一气之变,所适万形。”在这趟文明的单向旅程上,越来越光芒四射、精彩纷呈。同时,发展的副作用也让人类自身越来越难以招架。 从“部落”到“父权”的路上,“大家族集体意识转向小家庭私有意识的变化大大加速了历史进程。”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早期人类社会规则,私有制是人类文明一大新起点”,也“是人类加速度发展的动力之源”。进入“王权文明”,奴隶成为重要的推动者,他们“就是为人类发展积蓄‘第一桶金’的特殊身份群体。”另一方面,历史上“每一次侵略和掠夺战争在破坏传统文明的同时,又促进不同文明的深度交融,把整个人类的命运捆绑得更紧密。”“人类正是这样在满足安稳和追求自由之间匆匆地行进,又傻傻地回望,寻找丢失的灵魂。” 历史悄然来到“资本文明”的门前。“人类的文明脚步仿佛事先有安排似的,东西方文明步入大航海时代的节奏几乎是踩在同一时间节点上。”在这些节点上,资本散发出了它神奇的魅力,它“仿佛神龙,不显首尾悄无声息地行进,却每每掀起滚滚巨浪,推动人类历史加速度的车轮,尤其是引发工业革命后,人类把自己推进到日新月异、尘土飞扬的时代”。资本又“仿佛天生内存战斗基因,总是不知疲惫地获取利润,既充分展示了永不言败的创造性,也强烈表现了贪得无厌的毁灭性”。天使与魔鬼并存,资本犹如融化在人类血液里的幽灵,让人类感到进退维谷。因此,作者清醒地意识到“人类走过的每一步无论说是前进还是后退,总是承受着巨大代价,任何过程中都没有免费的午餐”。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仍然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如何谦卑、谨慎地掌握更炫美的剑舞,还需要不断探究”。 “为了理解白昼,你应该学会阅读黑夜。”阿多尼斯说的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预见多远的未来。这是我读完丹溪草《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后最真切的感受。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读后感(四):生而为人,何去何从?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读《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引发的思考
作者说这是一本有关人类学的书。 人类学,听名字,就能知道这本书的内容有多么宏大。 人具有多元属性:动物属性,社交属性,文化属性……从任何一个方面展开,估计都能开设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本书,以人类社会的规则变化为切口,用三百多页,从独特的视角基本讲清楚了人类的历史的脉络,并且在每一个章节,都提出了独特的思考。作为一位对人类学毫无了解的小白来说,这本书用来作为人类学入门科普读物,有趣、有料、不枯燥,人类何以立?何以变?何以坚守?阅读过程中带着思辨的态度,还能激发各种激动人心的思考和灵感。 作者在最后提出人类目前面临的四大敌人,值得每一个人思考。因为,这每一个敌人都并非人类天然的对立面,而是人类在不断发展不断进化过程中的副产品。 首先就是贫困危机,此处并非指绝对贫困,而是相对贫困,是由于对资本的不断追求导致的贫富差距悬殊,悬殊造成的垄断,使得财富进一步集中,太多的所谓“精英”和“中产阶级”不得不把精力和时间花费在物质的比较和追逐上,而少数的富人享有一大半的资源,多数的穷人却连基本生存都难以保证。 其次是环保问题,人类从开始的无知无畏,不计代价求发展,到如今屡屡被自然惩罚有所警醒,无数的环保学家高声呐喊数十年,但似乎不到灾难亲临,每个人都觉得与我无关。 再次是人类文明自毁,这是一个看起来很遥远,实际上一旦点燃就能让人类立刻幻灭的可能性。在科技发展到今天,许多的技术已经达到了足以毁灭全人类的地步,人类的规则在不断变化,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大量的牺牲,谁能保证自己不是被牺牲掉的那一个? 最后是人类的焦虑,实际上,正是由于前三种危机的存在,因而人类越来越充满焦虑。我们本性有着想过采菊东篱下田园生活的乌托邦梦想,但我们又不想被世界遗弃,因而不断在大都市拼搏狂奔;我们想和自然和平共处,但我们又有着控制一切主宰一切的欲望;我们想用伦理道德约束别人,却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好奇,总想要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人类为何焦虑,人类为何处处树敌? 带着这个让人头痛的问题,我想,或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类在发展和互相交融过程中遗失了自己最初得以立心的东西,对于我们华夏子孙来说,这或许就是华夏文明。 面对贫富悬殊,“不患寡,患不均。”是儒家经久不衰的传世箴言; 面对环保问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感悟也是忠告; 而面对人类文明自毁和焦虑,“戒”仅仅一字就提醒芸芸众生,时时警惕人性的贪婪,时时防止情绪的泛滥,贪嗔痴皆为虚妄。 生而为人,究竟何去何从?当追随大众感到疲惫的时候,在被西方文明裹挟,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不妨稍稍停下来,扪心自问,也许在遥远的从前,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评价人数不足丹溪草 / 2020 / 知识产权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