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行计划》读后感1000字
《中国旅行计划》是一本由苏珊·桑塔格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1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旅行计划》精选点评:
●2006年6月13日 上海图书馆
●有些耐心,再有些耐心
●朝圣,很细腻。
●读了几篇
●《美国魂》短小精悍。确实精彩。
●看不懂看不懂。。
●看8懂!
●桑塔格式的片段 桑塔格也片段 桑塔格跟自己说
●太意识流了~
●心问:“事实上,这个世界并非只是一个当下的世界,正如这座城市其实是许多层城市累积而成一样。在一层层的痛苦背后,别忘了把痛苦与追逐快乐的个人意志联系起来,这种意志甚至在大街、床帏、监狱和剧院的暴力行为中流淌不息。” “人们努力不去计较,不去过多计较。努力不让自己感到害怕。” “我们
《中国旅行计划》读后感(一):换汤不换药
之前看《我等之辈》(也即《中国旅行计划》的原版),竖排的繁体字和一段一句号的文字看得我直起鸡皮。感到有些失望,毕竟桑塔格还是评论(仅限于文学评论,她戏剧和电影的评论让我直打呵欠)比小说强。
桑塔格去世之后她的一批书陆续在中国翻译出版,这次的《中国旅行计划》,初看时以为是她的另一本小说。拿到手以后才发现,出版者为了看起来和台湾版(《我等之辈》)看起来不一样,把书名换成《中国旅行计划》;打头的译者名字也换了,台湾版是以王予霞的名字打头,这一版则是申慧辉,经过我的对照,发现还是原班人马。
是为换汤不换药。
《中国旅行计划》读后感(二):愿望和观念的考古学
还没踏上中国,桑塔格就先写了《中国旅行计划》。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度呢?她把接下来的写作称作是愿望和观念的考古学:父亲。母亲。镀金木框中镶嵌着的窄幅宣纸黑墨字画。毛泽东。某种食物。中国洗衣房和中国苦难。家门口的地洞。来自威利斯学院和威斯里安大学的美丽富有的宋氏三姐妹和她们的丈夫们。革命,忍耐。蓝布衫和尖顶帽。在器物、占星术、园林、刑罚、饮食、色情、绘画、书写等等中极致的精美与当下彻底简单化。桑塔格在意义的歧途上停住了,她不再走下去。她说,文学不能把我从这次被过度掌控的旅行所要求的圆滑和谦卑中释放出来。不知道后来那些“文质彬彬的官方维吉尔”引领她去了哪些地方?《中国旅行计划》只二十多页,排得像诗集,也像草稿。反正不是正经的叙事文学的排版法。我把它在马桶边搁了三天才看完。《朝圣》是上期《世界文学》上看的。《疾病的隐喻》去年在东钱湖边。
《中国旅行计划》读后感(三):扎针,捉迷藏
对苏珊·桑塔格这样屈指可数的公共知识分子,我们的态度审慎而严苛。她不能有一丁点的瑕疵,否则在我们那柄“知识考古”的放大镜下就会变得不可饶恕,不管她在做文艺批评,还是在写小说。谁让她成为“良心的标本”呢。
桑塔格善于用隐喻的方式讲述“疾病”,无论哪一种病症或显或隐,她都在揭露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此书中的8篇小说无一例外。潜伏的危机和麻痹的意识被她尖锐地扎入一针,立刻清醒,微微作痛。
以阅读小说的愉悦而言,我个人最喜欢《朝圣》《宝贝》和《假人》。以参透隐喻的快感而言,《美国魂》《中国旅行计划》给我不小的震荡。
《朝圣》里小女孩“我”有最直接的桑塔格自己的影子,她与作家托马斯·曼的见面,那种难为情、敬慕、不安、自我意识的交叉以及由此获得的身心解放,描写得美妙而深刻。
《宝贝》展示了桑塔格非凡的对话写作技巧,她抽掉了一切景、物、人的存在,仅剩下“单向度”的话语存证,看得人大呼过瘾。这方面《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也是话语写作的极端尝试,只是我看得有点吃不消。
《假人》恐怕不只是她的科幻想象,她采用“复制”手段将假人植入现实生活,解决了“我”乃至世界的根本麻烦。桑塔格在故事之外扮演了造物主一般的角色,她拥有某种绝对意识和权利。幽默中透出一丝冰凉的余音。
《美国魂》的确是一个寓言,那种价值观的乘谬越轨所导致的信仰崩溃,直逼每个沉重的肉身追查逃亡的灵魂。这恰好是另一篇《心问》里朱莉自杀的原因“理智需要一种另辟蹊径的独特生活,即反常的生活”。
《中国旅行计划》给我的触动在于桑塔格对中国有着特殊感情,偏见和偏爱都显而易见,偏见也是良好愿望的化身,转为近似“祖国”的故土深情,那种对中国的偏爱在其他小说中也不难窥见。我想,这种感情并非源自父母血脉那么简单,不然她不会两次以“了不起的盖兹比”做暗示,中国对她意味着隐秘的心灵之地。
桑塔格的脸上总有一种坚韧的线条,她目光敏锐言辞犀利。以她强悍的思辨力和出色的写作才华,她的小说其实并不想像她的评论那样凌厉,她想让精巧构思的故事讲得不露声色,尽管表面上的话语和思维都很活跃,智慧的她在小说里和我们捉迷藏。
读桑塔格的兴致就在这里:被刺痛,又玩捉迷藏。这样一来,坚硬的理性和生动的趣味都有了。
她想让我们嫉妒她吗?我猜总有那么一点吧。
《中国旅行计划》读后感(四):《一个美国女人的中国旅行计划》
《一个美国女人的中国旅行计划》
作者:卢小狼
她不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女人,她是大名鼎鼎地美国当代作家苏珊.桑塔格,美国人称之为美国公众的良心,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标本。她对中国情有独钟,源于她的母亲是在中国的时候怀上了她,当然她的父亲也是美国人,她在回忆他的时候描述出了一个坐在黄包车里的忧郁男人的形象。
和《情人》的细腻有所不同,她用一种跳跃的方式主观描述了中国近百年的一些细节影像,列举出一系列代表她印象中的中国的关键词:忍耐、革命、义和团、汉语、毛泽东、香港、自制……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历史,以及在短暂的一个历史时期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种种变迁使得这位美国知识分子标本对中国之旅充满猜测,并做出两点判断:1、一次寻求政治理解的旅行;2、一次可能缓解个人悲痛的旅行。她决心要拜访这个完全异己的地方,她设想中国是简单的,因为真理是简单的,她编织了一个类似于空中楼阁的中国梦境,带着如下种种特征:政治、苦难、魔幻、修辞、先锋。
她一直在思考着并且用一种独特的方式阐述着她的观点,中国人既生活在过去,又生活在未来,而她自己却永远生活在了过去。2004年这位杰出的女作家因病在纽约去世。
真正显示出苏珊大师风范的另一篇小说是《美国魂》,小说充满了精神上的矛盾。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女性决心离开优越家庭去做妓女,她渴望叛逆,同时又小心翼翼,对未来一无所知。她使自己成为刀殂之下的鱼肉,对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她彻底地丧失了信心,同时她的一切行为又显得非常理性化,她和各色人种发生性关系,你却不会认为她是一个荡妇,只会有一种揪心的感慨,因为在这里,性代表的不是欲望和快乐,而是一种彻底的绝望。一直有挥之不去的阴影一直伴随着她,控制着她,她曾借助法律来帮助自己,但无济于事,最后她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正常的体面的死去,在死前她又否定了自己的过去。在临终之前她日日提心吊胆的否定着自己,这是个忧伤的小说,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做的事情,就是否定自己的处境,自己的生活,永远都无法停止的思考。
在这篇小说里,苏珊.桑塔格塑造了一个美国人也无法接受的美国魂,她是美国最有争议的知识分子。于是我想到中国一个有争议的知识分子余杰在举出一连串名人后说:那个时代,被毁掉的是“尊严”、“个性”、“自由”、“亲情”、“信任”和“文明”这些人类最值得珍惜的东西,直到今天,伤口还没有愈合。疏不知我国知识分子的伤口早就被金线缝合成了勋章,疤痕留了下来,反思却早已烟消云散。写到这里,我要说句颇为歹毒的话,请读《我的中国旅行计划》一书,检阅美国知识分子的忧伤。
《中国旅行计划》读后感(五):中国旅行计划:假人
小说就是故事,小说的出奇就是把日常不可能的事虚拟其存在性,而这种存在突显其人类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所以,有人说,小说是“渡”,关于此岸与彼岸。人性的此岸与神性的彼岸;现实的此岸与虚拟的彼岸;可能的此岸与不可能的彼岸等等,有时这个彼岸就是一种想像的存在,或者假设,如《罗拉快跑》的故事设计。
前几天,我出差带的一本书是桑塔格的《中国旅行计划》,这是她的一个短篇小说集。其中的《假人》就让我“渡”了一次。
一个无法忍受现实生活的男人,要从现实中退场,但他又不希望与他相关的人(包括孩子、妻子)有改变和影响,他要一种负责任的解决方式。于是,他去做了一个与他完全相同的仿真假人,做他生活的替身,而他从他的生活中脱身出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如同大多数人的理想)。这个假人为他生活得很好。不幸的是,这个假人爱上了他的女秘书,并要与她私奔。这让那个真人很苦恼,因为这将伤害到他的妻子。神奇的情节产生了,他去做了第二个假人,让第二个假人去做第一个假人的替身。于是,第一个假人与真人的女秘书幸福地私奔了,第二个假人成功地对接上了第一假人的生活,而那个真人的孩子、妻子都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一切生活如常,二个假人都成功地替换了那个真人的工作、生活,甚至与妻子做爱。第一个假人最后的生活方式,其实是那个真人命运的一种可能性,而第二个假人最后的生活方式,又是那个真人的命运不变式,而真人已经置身度外。非常精奇的故事情节设计。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在理论物理界有一个学说,就是关于宇称守恒定律的推论:宇宙是一个对称系统,那么,地球就与宇宙中的另一个星球呈完全镜像对称,包括生命形态与体系。如果这个宇称守恒的推论成立,那么,每一个地球人在宇宙的另一个星球中一定存在他的另一个人,与他在地球上的生活完全平行。这是那时,我感到最惊慌的一个科学问题,我曾就此与一个很有哲学素养的“作家”朋友F先生谈过,并问过:如果是这样,该怎样生活?他以一种惊懔的语气说,太可怕了。是呵,关于自我是一种宗教的情怀,这也许是我们对于光怪陆离的世界唯一的堡垒,连“我”的唯一性都失去了,我们生活的内核不复存在。
“我”的探索,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关于“本我”与“自我”的哲学在中国好热闹了一阵。那时,我也看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但现在我是一篇都记不起了,连有什么概念性的观点都记不起了。
苏珊.桑塔格的《假人》故事,引领我们在我与“我”之间游离与探险,这是一种智慧的经历,如果不是小说的“渡”,不会有这种“无间道”的体验。她也让我们打开了想像的空间,假如第二个假人的生活出现了状况,也许第三个假人就可以出场了,以此类推,那个真人的“真实”生活就是由N个假人的N种可能,他的命运是N个版本。
又是一系列哲学的提问:存在与可能,选择与必然,真实与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