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与文明读后感1000字
《爱欲与文明》是一本由(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欲与文明》精选点评:
●弗洛伊德还是值得好好读的。
●深邃阿
●他说不要忘却苦难,正视,有一阵看到这些就联想到苦谛什么的。
●对工作和自由的看法确实能深有体会。
●法兰克福学派经典之作
●最后那个附录,对后弗洛伊德时代心理学家的批判,近乎于母鸡干嚎,作为一个心理学半吊子的西马愤青,马尔库塞失去理智了……
●马尔库塞认为,能满足爱欲的只是非异化的工作。
●: B84-065/7120
●人们在其商品中认出自己,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音响和错层式住宅、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 过去决定着现在,因为人类还没有掌握自己的历史。
●不明觉厉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一):语言晦涩
我就不明白明明用简单点的话便可以解释清楚的理论为什么一定要将它写得那么晦涩难懂。瞧瞧人家弗洛伊德,总是用说话的方式写出自己的理论,而且在论证自己的理论时层层递进,论证有力。这本书融合的东西太多了,马尔库塞想要说明的东西其实不多,无非是爱欲在文明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只不过他将此置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几乎在每个角度都会引用不同的哲学家的论点。说白了,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尔库塞其实就是想要证明弗洛伊德站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准上评判爱欲和文明是错误的,错误在哪?这就是每个章节的中心思想了。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反正马尔库塞写作的语言方式不能理解,这又不是在赫拉克利特的时代了,玩深沉干嘛。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二):年轻人要有识别能力
沿着马尔库塞的这条道路走下去,必然走向人类文明的反面,这种理想主义的、绝望而激进的、非理性的“马克思主义”完全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原则和实践观点,只能作为一种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来看待,不能作为世界观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绝不是指人类的肉体欲望,人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性,是人保持人的本质的属性,马克思主义否认超越历史发展水平的抽象人性的存在,更进一步提出人类发展的源泉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类历史的过程是自在物向为我物转化的过程;而肉体欲望是一种被动适应客观世界的体现。
人类要有未来只能靠前进,不能靠倒退。
法兰克福学派没有坚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转而向非理性主义寻找出路,其理论和实践注定是失败的。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三):短评
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的研究结论基础上展开探讨,也提出了自己对弗理论空隙的填充。弗洛伊德把人的存在看作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的永恒斗争,生命本能产生性欲,使人们渴望通过性行为达到保存生命机能的目的,而死亡本能唤醒人们本我的破坏力,向内向外发泄强大的攻击力。文明社会正是利用人类本能,压抑性欲且转移他们的死亡本能,进行生产活动,现实原则取代本我的快乐原则。马尔库塞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他提出资本主义为进一步控制人类。虽然生产能力进步让人的生命本能活跃,额外压抑迫使他们消耗掉节省下来的力量。文明本质上就是压抑,人不可能获得完全的快乐。其实质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马尔库塞援引康德的实践理性理论,证明审美可以引领人消除限制,获得自由,从而引出自己的意见:对美的追求能解放文明的压抑,实现非压抑社会的理想。这是弗洛伊德理论中未提及的领域。审美也是马尔库塞的有一个创新观点,在弗那里,生命本能产生的性欲,更多集中在身体某些部位的感受上。马尔库塞表明,文明变相改造了人类的性欲,将其升华为爱欲以限制道德层面的失格现象,可以看出性欲经历的几个变化:生理感受——性欲享受——“爱欲”——审美。但借审美上的反抗打破文明压抑性似乎显得不切实际,如果过去的枷锁能轻易为艺术家反对束缚、追求本我幸福的反抗瓦解,是不是太容易了。
在附录中作者比较了弗洛伊德主义与后人提出的新弗洛伊德主义,认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哲学更像空谈,同样在设想创造非压抑文明,那些人忽视人自身本能,而一味从社会学角度探索释放爱欲的可能性。作为新左派思想家,马尔库塞觉得自己有关“审美”的计划显然更加实际,方便操作。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四):性欲的升华
赫伯特(1898-1979),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这本书声称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补充”马克思主义。
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对于“左翼”不能只单纯的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总也有一部分人是持着激进想法的,这样的激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着不同的表现的。由于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者就是左翼。而对于封建主义来说,资本主义就是左翼。所以用左翼来划分一个学者的派别,是不准确的。
总的来说觉得将弗洛伊德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是有理由的,但是翻译者黄勇、薛民却将这样的结合非常着重的强调,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弗洛伊德关于爱欲和文明的关系说的还是比较透彻的,之所以能和马克思联系上,我觉得但凡论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总也会或多或少的存在相同之处,因为事物的本质具有唯一性。
我对这里最感兴趣的不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而是其中关于爱欲本能与死亡本能的划分,以及对于这两者矛盾的阐述和应对之设想。爱欲并不能简单与性欲等同,性欲只是追求肉体上的某个部位的满足与快乐,而爱欲却是人对于所有与生活有关的满足与快乐,是性欲的升华。弗洛伊德对爱欲的定于是“使生命体进入更大的统一体,从而延长生命并使之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的一种努力。从性欲到爱欲,就是从生物内驱力成了文化内驱力。
文化的审美实际上就是对艺术的绝对爱欲,这是一种不能由控制原则完全支配的情感冲动。当代的国人在宣扬社会自由权利,而在美国六十年代的“性自由”、“性解放”实际上是对爱欲需求的一种误解。以为在爱欲的旗号下就可以行身体万能。现代中国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这种问题。
性欲的升华造就了爱欲。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五):爱欲与文明
读完这本书,不得不叹服弗洛伊德构思之精妙,其观点较富于启发意义,但从根本上,我却是不认同他把性欲拔高到如此高的高度,因为如此,则有把人贬低为普通动物的可能。以下是我对本书的批判:
一、论性欲的产生
我认为,性欲并不完全是由性欲本身引起的。
只有极少数时候它是出自身理本身的需要。
一些时候是因为受到压抑引起的,因为性本能与生死本能一样,是人最基本最强大的本能,通过性行为,人感到自己的生命力犹存,即通过生殖崇拜的仪式而使压力得到疏散。
更多的时候则是由爱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如,对女人(男人)精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即对一个理想的爱的精神客体得不到满足),于是只有通过在想象中或现实中亵渎其理想的肉体客体得到满足(即得不到便毁灭的人性冲动。由于这是人较为根本的本能,故人能从中得到极大的肉体上的快感。但另一方面,通常,在事后会感到恶心、失望甚至愤怒。)。使我这样认为的基本依据:人追求异性的初衷与目的都不是做爱而是爱。不是为做爱而追求异性,而是为追求异性而做爱。
二、论性欲的无法满足
弗洛依德是这么说的。但我认为,性欲本身的无法满足不及爱欲的无法满足重要。按照弗的观点,当人的性欲得不到满足时,有些人转而通过艺术活动间接得到满足。但事实是,当前世界普遍的性压抑造成的最大结果是:绝大多数都成了性变态,而非艺术家。所以,只有当人的爱欲无法满足,人才转而进行艺术。因此,我认为并非性欲的升华,而是爱欲本身的伟大所致。弗有把性欲神圣化的倾向。而这种倾向是非常危险的。
我认为,性欲并没有内在的神圣性,唯有当它与爱结合时才会获得神圣性,并且使爱情更臻完满。反之,则会令人作呕。(有的人宣扬纯粹的性欲,认为它有多伟大,我丝毫不这样认为。)性解放诚然是极其的需要,尤其是在当今中国,但性泛滥却是适得其反。但是,因为人性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一旦性解放,性泛滥却是必然的伴随物。因此,性欲并没有弗所说的任何神圣性,要说有任何神圣性,只是因为生命本身的神圣性,即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是清白的,性欲本身是无罪的,正当的性行为不应当感到羞耻。
三、我的结论
弗洛依德的整个心理学告诉我们,现在是一个压抑的社会。大多数精神疾病都是由性欲的压抑所产生的。但我认为,他的前一句话是对的,后一句则完全错误。首先,我认同他:我们现在社会的根本本质没有别的,就是两个字:压抑。但我认为:真正被压抑的、更多地被压抑的是爱欲,而非性欲。压抑甚至都与性欲无关。故性解放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性的解不解放只是一个社会问题,并非事关人的根本问题,而爱欲的无法满足,才是当今世界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
最典型的例子:世界上绝大多数结了婚的夫妻都是痛苦的,因为,他们都屈服了、妥协了,他们都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和感觉。明明对对方没有了任何感觉,却仍要对他/她履行一个做丈夫/妻子的责任:自己的肉体任然要归对方所专有,自己的自由仍然要为对方野蛮掠夺。在他们之间,爱是完全没有的,有的只是亲情;他们做兄弟姐妹是最好了,但不幸的是,他们却做了夫妻。他/她们由于持续处在自我压抑中,故并不像精神病人一样爆发出各种激烈的、可怕的、显而易见的症状。但无疑的是,精神病人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已从压抑中解脱出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我们呢?则仍处在持续不断的压抑中,并因此很不开心。
因此,真正需要精神分析的是我们,而非精神病人。我相信:弗洛依德也是深深地懂得这一点的,只不过,他的基本观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