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电影百年》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电影百年》读后感1000字

2020-12-30 03:08: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电影百年》读后感1000字

  《中国电影百年》是一本由(日)佐藤忠男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电影百年》精选点评:

  ●虽然有错,但足以让人知道中国也还是有好电影的。

  ●这是给日本业余影迷介绍中国电影的吧,很像老爷子的豆瓣短评+剧情介绍,书里面有些低级错误哦,不过老爷子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还是挺好的。

  ●看片流水账

  ●基本上就是剧情简介,是一个日本老头对中国电影艺术的欣赏。看得出来他对中国文化十分热爱。翻开这本书主要也是想找一些评价不错的中国七八九十年代的电影看看,记录下了一些,留待以后去看。

  ●不具备太高的专业研究价值,简直就是剧情简介嘛,而且日本人写的东西看起来怪怪的,技术性的评论几乎没有,更多的是从日本人的角度将日本人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侵华战争他倒是承认了,总之连拖带拽地看到最后,觉得没劲透了,倒是在这本书里才知道健康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原来是李行。

  ●区图书馆

  ●麻痹竟然把老子的乔宏错认成罗家英,负分滚粗好吗。

  ●即使他在日本再怎么牛X 在中国电影方面也算不上专家

  ●说实话,佐藤忠男对中国电影的感觉不太行...................

  ●写的比较简单,基本可以当成电影简介合辑来看。十七年部分太少了。

  《中国电影百年》读后感(一):不妨一读

  这本书虽然也有很多没有讲到的地方,但比《看电影》出的狗屁纪念刊要好上百倍。作者佐藤忠男是个非常牛叉的影评人,中国电影出版社引进过他的好几本书(关于日本电影大师小津、黑泽等),他这本书最好玩的是从日本人来看中国电影,并将两国间的电影作了比较。众所周知,过去百年内中国遭受过日本的无耻侵略,更有一段沦陷期。佐藤对这段时间电影的评论,在我看来颇为客观,他并没有掩盖一些现实,却讲了不少“秘闻”。对于其他时期的电影,这本书也是“面面俱到”。但从我这个80出生的人看来,他对中国第六代讲的太少,贾樟柯等人完全被忽略。此外,香港电影、台湾电影仅在最后一章匆匆带过,不可谓不是个遗憾。

  我一向对中国90年代之前的“老”电影兴趣缺缺,因为很多东西过于遥远,而论艺术成就又相对有些不足。但在翻过一些关于中国电影百年的之后,对几部老电影还是颇有兴趣,比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我这一辈子》。而前些时候看过费穆的《小城之春》,更是大吃一惊。这部1948年拍摄的电影,绝对让现在许多亲亲我我的同类作品无地自容。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辰百年,本着爱国主义及民族精神,大家不妨关注一些我们值得回味的老电影。

  《中国电影百年》读后感(二):短评

  综合说来,作为趣味、入门读物,很是不错,唯一不足的一点是时间上的:对于第六代导演没有提及,即便已触及到了20世纪的电影,但是仍然是注视在张艺谋的新片,似乎有些守旧,耽于纳新,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太过当代而不足以成史”,所以缺乏当代电影的论述。

  除此一点之外,便都是优点了。历史描写概览精彩,所以90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史和整个的台湾电影史概览都很好。作为日本人,正视日本的侵略和殖民史,确实有大学者风范。虽是一部个人化的影评式电影历史导论,但是很多真知灼见确已是公论。果不其然,佐藤忠男先生是日本影评界资深学者,已86岁高龄,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新出他的《日本电影史》,可作一览,1478页,皇皇巨著啊。另,翻译真的好,令人敬仰,看不出任何别扭成分,且又文采斐然。

  无瑕详细记录,为短暂记录,再匆匆翻过一遍,索性记些关键词罢了。上海1896年最早放映电影,上海的电影工业也一直遥遥领先,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不过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是北京拍的京剧电影《定军山》。20年代电影开始发展,30年代可称得上一个小高峰,恰逢日本侵略,故30年代也是左翼电影的热潮。此阶段诞生了中国女演员巨星阮玲玉,拍摄《神女》(1934)、《新女性》(1935)等,因小报恶意中伤,于1935年自杀。此外《渔光曲》(1934)、《桃李劫难》(1934)成为第一部国外获奖和第一部有声电影。这阶段中,有名的作品还有《马路天使》、《压岁钱》、《夜半歌声》、《十字街头》等。另外,夏衍的名字作为剧作家时常出现,可见其剧作界的名气,甚至是独领风骚。还有,马徐维邦被誉为恐怖侦探电影作家,《夜半歌声》也明显受到《歌剧魅影》的影响,尽管那个时代的影人不太愿意承认好莱坞的影响。

  下一个阶段,是日本1941在太平洋扩大战争,占领上海欧美租借后,上海的“孤岛状态”沦陷了。这个阶段重要人物是川喜多长政,负责日方跟中方影人的沟通,中方影人有张善琨。日本这个阶段没有直接宣传自我,而是试图抑制中国的民族主义和反抗情绪,也试图通过描写欧美的恶劣来转移仇恨目标(这意识形态手段挺高明)。这阶段有《秋海棠》、《春江遗恨》等。

  二战后、建国前不记了,虽然有最重要的《小城之春》,以及《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

  建国后,1950年又《武训传》,不多说了。这个时期以后,有了很多知名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估计有人专门研究过中国文学和电影的改编史)包括1956年的《家》。哦,这阶段还有1961年的《大闹天宫》。

  之后就是1976年之后了,理由不说了。82年有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城南旧事》。在恢复期,80年代出现了谢晋这个大导演,第三代核心人物。第四代导演也走上历史舞台,吴天明是佼佼者。第五代更有名了,陈凯歌的《黄土地》、《孩子王》(又是改编)、《霸王别姬》;张艺谋之前做陈凯歌的摄影,自己拍电影后,处女作87年的《红高粱》便独具个人特色了,《菊豆》、《秋菊打官司》都是农村题材;田壮壮也厉害,《盗马贼》、《大太监李莲英》、《蓝风筝》。90年代以后的总结归纳不是很好,不提了。

  香港电影不提。台湾电影,抓住了本省人和外省人的不和谐相处这一视角,解读了一批大导演。

  《中国电影百年》读后感(三):一本不认真的电影笔记

  这本书看到一半,实在是无法再看下去了,水平之业余实在无法跟传说中的日本电影学校校长、著名影评家之类的名声联系起来。只能说术业有专攻,会写日本电影评论的人,不一定就是中国电影的专家。

  书的射猎范围比较广,从1930年的《一串珍珠》到《无间道》,事实上,在选片上他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解放前的一些影片,比如马徐维邦的作品、桑弧作品、《街头巷尾》等等,都是在程季华所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被忽略或者被批评的作品。

  这些30、40年代的上海作品,值得介绍给观众也值得大书一下,而且基于他是外国人的角度,同样的文本或许会有不同的角度,我们期待这样的文章。

  但佐藤忠男的文章却太让人失望了,每个电影大概只用了1000字,而且主要是在介绍剧情上!!!拜托,现在如果不去看经典回顾展、不是电影资料馆的工作人员,随便去哪一个俏佳人专卖店也可以买到这些作品阿!!还需要我们花48块去买一本影片介绍吗?

  75介绍《太太万岁》的剧情是错误的,书忠说唐志远去给妻子买胸针的时候,轻易的被跟在他深厚、边打招呼边抛魅眼靠近的女人吸引住了,并把胸针送给了那个女人。

  正确的剧情:那个珠宝店就在唐志远家的巷子口,而他与咪咪的认识是在咖啡厅。

  《太太万岁》是中国喜剧电影上的经典之作,如果作者连这样的名作都每看过的话,那怎么提笔写《中国百年电影》呢?之后加上了一些与导演的小对话,话语之没意义,有点让人模不着头脑。

  92页剧照的说明是错误的,那张照片明明就是《街头巷尾》的两位主人公:张伐与黄宗英,竟然写成了《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这样被广大观众熟悉的电影都敢忽悠?!

  而p95页就更好玩了。

  《哀乐中年》是一部十分出色的作品,幽默但是带有小小的悲伤,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为数不多的将重点放在中年男性心理的作品。佐藤忠男在这里采用了一段十分弱智的评论。

  “一个认真埋头于教师工作的好老师,如果遇到必须对某一学生加以惩罚的时候,他就把那个学生叫到办公室,让他把手张开,按照规定啪啪地打手心。这固然是一种不怎么疼痛地惩罚,但我认为比日本教师经常打学生耳光地做法要好些。因为头部是人格地中枢,打耳光的行为会造成对人格的侮辱。在这一点上,打手心则要好的多。这当然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不过在我小的时候,如果做了坏事,就要站在佛坛前由母亲在我的手背上用香灸治,虽然感觉很烫,但自尊心却没有受到损伤,确实比打耳光好。”

  看完这段评论,我不禁愣住!! 这是评论电影的方式吗? 如此的散漫不精心。

  唉,中国电影史是一个很寂寞的学科,但也不需要如此的糟蹋吧?电影百年的时候,书一拨一拨的出,什么时候才能写一本稍微好一点的?

  48块也不便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