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子》读后感1000字
《孽子》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允晨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270,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孽子》精选点评:
●一群不痴魔不成活的人…过一阵子要重看一遍,总感觉漏了什么
●璐璐推荐的 不错
●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
●原著和电视剧是两个味道,李青和范植伟也让我觉得迥然不同。
●有点红楼梦的意味,嗯,一群寂寞人的狂欢吧。
●最動人的描述是父子之情及其缺失
●那个法国评论家好用力
●说出来,很是吓人的.我读初一就看了这本书.封面是白色的.呵.很奇怪,不要奇怪,当时一位老师搬迁.叫我挑几本书作纪念.除了挑了路遥先生的书,还胡乱挑了这本书.看完吓了一身冷汗.但印象深刻.至今不能忘.
●青春鸟的行旅
●最深的夜里那群黑衣少年,是你,或许也是我
《孽子》读后感(一):算是题外话吧
书是很好的,不过自然各人的立足点不一样。也许有些人会觉得白先勇的那种风格已经过时?
要说的是买来看的电视剧拍得意外地好,比书里的天地要广大许多。也比后来又拍的《孤恋花》要贴切得多。
《孽子》读后感(二):不能说差就说还行吧
慕名把它读完。本书似乎一直颇受好评,刚才还看到有人力荐此书。
谈一下本人的感受:首先是慕名而读——勉强读完——尚不知道此书好在何处
不是说它不好,而是在此盛名之下,与它持平或超过它的无数。也许是我极大希望下的过度失望,也许是我不喜欢白先勇先生的行文风格吧。
说到此结束,以免有人拍我。呵呵
《孽子》读后感(三):黑暗中流离失所的灵魂
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心痛。心头一直压着一声叹息。看到你的梦,我的眼睛也会湿润。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在街头徘徊,无家可归的孩子们。
你们的世界里,只有黑夜,没有白昼。黑夜里,如影子般浮现,在公园的莲花池边追逐。麻木的灵魂里,也是有最深的想念。会想念,苍老的父亲,虽然被赶地出门;想念母亲,即使她抛弃了家庭,跟其他男人私奔;想念弟娃,在他离去之后,曾长时间失去痛觉,麻木,却在某一刻恢复了知觉,在一个痴呆的小孩身上看到他的影子,便不顾一切的要抓住,重新开始做人。流浪的灵魂,无所依托,无法回头,也不能回头。
“我”在文章的最后,一发不可收拾的痛哭,似乎要将所有的委屈、凌辱、悲愤都发泄出来。他们心里有苦,痛楚,绝望着,站在黑暗中永远仰望不到光明。
《孽子》读后感(四):????
曾经我一度将《北京故事》认为是同志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但在看完《孽子》之后,才突然惊觉得自己的肤浅。
与《北京故事〉相比,《孽子〉的故事构思更为庞大,白先勇的文学功底更为深厚。
北京故事,给我们娓娓道来了两个男人之间近乎痴迷于疯狂的爱情故事。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童话,虽有现实残酷的成分在其中,却始终给人一种感动地感觉,似乎更多的是对于蓝宇与捍东的最终结局的无限同情。
孽子,描写更多的是一群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各自悲惨的背景,各自悲惨的经历,各自辛苦的生活。
一群寂寞孤独的人,不断地寻找,无限的悲凉!是该说那是对现实的控诉,还是在祈求别人对于他们的理解?
总觉得书中众多人物其实不一定都是同志,只是一种职业。在这个圈子中,久而久之,被另一颗孤独的心吸引,那个人也变成了依靠。
我觉得,不必将这部书局限于同志作品。换一个角度,也能引起别人的反思。
《孽子》读后感(五):看孽子时,我读初一.
说出来,很是吓人的.我读初一就看了这本书.封面是白色的.呵.很奇怪,不要奇怪,当时一位老师搬迁.叫我挑几本书作纪念.除了挑了路遥先生的书,还胡乱挑了这本书.看完吓了一身冷汗.但印象深刻.至今不能忘.
我那时是第一次看有关同志的小说.怕家父发现.在被窝里照电筒看.
我只读了一次这本书.事隔十一年了.历历在目.但不敢翻.
怕.怕自己会用鄙视的眼光再去看.
要知道十一年前的我是用好奇的心去读完它感受它.只有纯真的心.
暗暗替主人公感到悲伤的心...
建议女孩子们要是十七八岁没有看.那么就等到三十七八岁再看吧.
尤其是那些不理解同志的人.更是年长才看好点,
因为人越年长.包容的心会越大.
不都是爱吗.都是同样的爱.
我不接受但不排斥..
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有我们的.
既互不打扰,又何需诸多评论或者质疑或者批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