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煙花三月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煙花三月读后感100字

2020-12-31 04:29: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煙花三月读后感100字

  《煙花三月》是一本由李碧華著作,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的406图书,本书定价:港币70元,页数:200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煙花三月》精选点评:

  ●要學會珍惜能在自己身邊的人

  ●差不多是在飞机上读完的书。最令人动容的部分,当然是真人真事。但是现实可是比那故事更残酷。。

  ●说的是慰安妇的故事

  ●格局很大,开篇的故事令人心惊肉跳。本可以挖掘出更加刻骨铭心的故事,却硬生生写成了胭脂扣

  ●十年生死兩茫茫

  ●感傷,唏噓.

  ●歷史的見証,你怎能忽視?!

  ●中學紀念

  ●午夜三點醒來,你會想起誰。可惜是,袁婆婆已經走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啊!谁主沉浮,这个故事太心酸。敌过侵略者的伤害,还要遭受同胞旁人的二次伤害,最难的还是要受尽时间和人世无情的伤害……最后竹和“葵”重逢的那一刻,真真不易……也真叫人落泪。李碧华太伟大了,为她在九十年代末有勇气和毅力写出这一本书致敬。

  《煙花三月》读后感(一):煙花三月幾時休?

  這本書最叫人動容的是這是一個真人真事,一個女子在戰爭的漂泊,為了生存捨棄了最愛的人與事,數十載的尋尋覓覓。才發覺人事變遷,即使想再努力尋回也敵不過時光。當中的所受的苦難亦變得虛無。不需要懷疑李碧華的文字功力,但更叫人佩服的是她追尋故事的魄力, 這書不單是為了出書,而是為了讓當事人找一個結果。

  《煙花三月》读后感(二):尚在阅读半途

  李碧华的文字无可挑剔。

  书置于枕边,许久。却一直没能读完。

  先是读过10页,后粗略翻个来回,断定是本值得细品研究的书,于是搁下,想找个安稳的日子来细读。这一搁,就久了。待我再拾起,前面读过的部分已淡忘,不得不从头读起,几次三番,读来读去,也没跳出前一个章节。

  《煙花三月》读后感(三):人民英雄紀念碑

  李碧華《煙花三月》是二千年書展熱賣,李碧華的文字並沒有引起我的共鳴,畢竟更坎坷的亂世故事實在太多太多,袁婆婆的故事在中國土地上並不新鮮;要像余華《活著》或者錢剛《唐山大地震》用無盡的死亡才能彰顯什麼是民族詛咒;在生死之間,一切分隔異地相思百載人情冷暖都變得很渺小,我們不必用瓊瑤小說那種文字來描寫國破家亡之哀,其實我們不想太深入地了解那種毫無人性的切膚悲痛,這是出於自然對於痛苦的抗拒。

  書的內頁有一幅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插圖,有人記述過,紀念碑上的人並不是有名有姓的人物,而是所有為革命付出過鮮血的人民,所有在國家動盪中受過苦的人民,這座碑是屬於全中國人的。

  不錯,描寫這種痛,實在不能太細膩,影像不要太真實,雕塑上的面容越模糊越抽像越好,至少,我們知道最痛苦的時刻並不在我們身上,而我們卻可以把局面往另一個方面每天推進一點點。

  《煙花三月》读后感(四):悲痛回憶錄

  書中給人那種真實感,很有震撼力。作者第一身的角度,旁觀者的身份,刻意平淡的文筆,輕輕帶過的情境,反而更能感染讀者。

  作者在選材方面別具心思,刻意選擇縮小了袁婆婆當慰安婦時的一切 ,只將最重要的經歷輕輕記下。重點放於和平後,袁婆婆反覆經歷的辛酸,自我人格的否定 . . . 一切來得更私人,更貼近,或者更有真實感。

  originally posted in https://idpt0000.wordpress.com/2006/04/17/book-%e7%85%99%e8%8a%b1%e4%b8%89%e6%9c%88/

  《煙花三月》读后感(五):中國近代最悵惘的重逢

  看到網友jackie在自己網誌內的cbox的留言,說讀過最近自己寫的幾篇文章後,想到李碧華的〈煙花三月〉,有種堵住的感覺。於是,便拿起此書一口氣讀完了。

  讀完,果然是很悵惘---這是個關於一個慰安婦和一個勞改犯分隔了三十八年後重逢的真實故事。

  這麼多年,全沒音訊,生死未知,他們重聚的信念只靠一條維繫兩人緣分的,無形的紅絲線(書本英文名稱為The Red String)……然而,重逢後又帶來更大的惆悵。男的已有頭家,有年老互靠的伴侶,有養女和女婿;女的很清楚不會拆散他們。男的雖然十分惦念不捨再分,但自己已經瘸了,想跟也走不動。重逢,結果帶來再次分開,更是永別的分離。究竟,替倆老安排重逢對他們是喜還是悲?是福還是禍?這始終是此書作者李碧華小姐,一直解答不了的問題……

  故事中每位老人:兩位主人翁袁竹林婆婆、廖奎伯伯和後來加入的姜春蘭婆婆,他們的經歷,都在證明了中國近代一幕又一幕的血淚歷史。抗華戰爭中,數萬少女被迫為「慰安婦」;為了愛情,棄國民投共產的鐵漢男兒,結果在各個政治運動中,披冤不得反,最後被折磨成瘸子……生於這個年代的中國人,他們都是帶血帶淚來走歷史的每一步。

  分隔開的三十八年,兩人都為著生活和名譽不斷掙扎。袁竹林婆婆為了生計改嫁又改嫁(令我想起布萊希特的《沙膽大娘》),可惜背著「慰安婦」的「污名」及創傷,一直都沒有安隱下來。廖奎就因為自己年輕時的冤案,不惜典當借貸度日,也一心要替自己「摘帽子」而不斷上訪又上訪……縱使生活摧人,但兩人也因著他們之間的紅絲線,在茫茫的人海中飄泊重遇。那年是一九九九年,兩人已經踏入古稀七十有幾,自知再活不了多幾年,但肯定的是即使離世,也無憾了。

  到了二零零六年,袁竹林婆婆終於與世長辭了,她的養女小毛考慮了很久,應該告訴廖奎與否。結果,還是忍心透過電話告知。廖伯聽後沒太大反應,只道:「那,我也應該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