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宝来了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国宝来了读后感摘抄

2021-01-01 00:17: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宝来了读后感摘抄

  《国宝来了》是一本由马菁菁著作,磨铁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宝来了》读后感(一):见字、见画、见山、见水

  

从《山山水水聊聊画画》到《国宝来了》,再一次看到艺术家马菁菁解读艺术。这一次她带来了二十一件国宝级艺术品,按照历史朝代顺序,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到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绵延千年,仿佛一个长长的卷轴画,一点点铺开在读者面前。

《山山水水聊聊画画》出版时,正是故宫在展览《千里江山图》,而在这本《国宝来了》中,作者终于详细写了这个充满“话题性”的国宝级作品:“《千里江山图》是一幅青绿山水,赭石打底,石青石绿敷色,山体侧面用赭石色,山顶石绿相间,雍容华丽。”

艺术解读类的书,很考验作者笔力,每件作品的历史背景谁都可以讲述,但想要讲得津津有味,让人忍不住一直读下去却很难。作为艺术家的作者,有扎实的功底,又能将每件作品的故事写得丰富,有时还带着一点细腻和俏皮,实属难得。

作者娓娓道来,把当时的政治形式,经济状况,社会风俗铺垫清楚,自然而然引出为何会有这些艺术作品。每一件作品之所以叫国宝,不光代表了当时最高超的技艺,更是当时社会的映照。千百年历史在作者笔下时而轻松时而沉重,用现代的流行词汇描述古人。读起来轻松又有代入感。谁又能说那些书画大家在他们那个时代不是最时髦的呢?

这些名作中,作者精心挑选的,并非全是我们大众都耳熟能详的作品,但读完全本书,发现每一件作品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宝。为何一向以骨骼端正的楷书闻名天下的颜真卿,却写出了看似潦草杂乱的《祭侄文稿》,通过安史之乱的颜氏家族的经历,让我们看到颜真卿在写这短短一页纸的《祭侄文稿》时,压抑了巨大的悲痛。反复的涂改,杂乱的笔触,读者的心也跟着沉了下去。

写《韩熙载夜宴图》不写顾闳中却说同时代人周文矩,前朝恩怨延续到当时,竟然因为“上演了一出谍战剧”而成就了一幅画。作者分成五部分讲解画,每个人物表情神态惟妙惟肖,读者也仿佛走进历史时空,进入到画中。

中国画写意,看的是画,内容却延伸到画外。《簪花仕女图》让我们看到了盛唐的华美,《西园雅集》中是宋代艺术的繁荣,让作者目瞪口呆的《游春图》被称为山水之祖。兰亭集序里有绵延千年的宴席,《祭侄文稿》涂涂改改背后是丧失亲人的痛,那看似不经意的落笔都是沉重的历史。

历史总给人以厚重感,当下的我们对古人的经历与故事津津乐道,但他们那些挥毫泼墨的瞬间却未必知道千百年后的人是这样看待他们。他们只抒写心境、遭遇、生离死别、喜怒哀乐。

我们又何必紧张呢?就把这些字、这些画,当作一幅普通作品,感受它每一个线条勾勒,每一笔停顿、每一处留白中的魅力。

几经流转历经颠沛流离才得以保存至今的国宝,也因为有现代人还依然欣赏而显得熠熠生辉。

  《国宝来了》读后感(二):未尽之言

  

之所以叫“未尽之言”是因为作者在序中说到,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名字是“未尽之言”。

众多文物,让我一窥恢弘的历史长卷中众多人物,而《国宝来了》除了带我们去细细品读了这些精美的书画,还告诉了我们那些“画前”与“画后”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我们再也达不到的技艺,也有灵光一闪,转瞬即逝的天才艺术家。

《国宝来了》不只是一本介绍经典中国书画的书, 通过 21件书法和绘画为我们详解了一部具备丰富情感的人文历史通识。

一、无名艺术家们留下的“中国美术史教科书”

如果你以为《国宝来了》,单单讲了那些你平时经常看到的名画名帖。那你要好好看看这本书,至少作者马菁菁老师写的这本大厚书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两部分内容。一是“壁画。无论是莫高窟还是神秘的地宫,都是世上最孤独的博物馆,伫立在西北高原上。”二是“墓葬艺术是由各种宝贝堆砌出来的。盛世出至宝,在大唐长安城底下,长眠着无数响当当的人物,以及无数静静呼吸着的精华至宝。而在众多豪华的长安墓葬中,懿德太子墓显得十分特殊。”

我喜欢作者给这些壁画的总结。“艺术家们没有想到,千年后,在他们的真迹都无法向后人展示的时候,无名艺术家们以及默默地留给后世一部中国美术史教科书。”

在中国美术史上,壁画一直扮演着绝对主角。如果你也对这些壁画和这些壁画背后的来龙去脉,以及他的主人在历史中的角色遭遇感兴趣,不妨看看这副《阙楼仪仗图》,这其中,有艺术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有唐中宗李显对儿子的爱。

二、没有这幅画,历史便少了一个环节

沈从文老师评价《游春图》的时候说:“没有这幅画,历史便少了一个环节。”可2015年故宫作“石渠宝笈特展”,《游春图》排在了龙头老大的位置,可当时大家去看展只顾着《清明上河图》了。感谢马老师在《国宝来了》为这位山水画的祖师爷特意写了一章。也细细讲述了这样一副小画,如何在无意中给中国山水画定了几个后人无不遵从的规矩。

这章里不光从用色、布局、笔力三个方面讲了画的内容,还从“流传有序”讲述了画后的故事。从大宋宫廷、元朝公主、明代权臣、清宫内府,再辗转民间,被张伯驹先生在动荡时刻,力挽狂澜的收藏下来。

我们看这幅画的时候,不要忘了这是张先生经过战乱贫穷、散尽家财的一生心血。

三、人间烟火的历史

封底的题字,不知道是编辑写的,还是作者写的、亦或是某个高级文案,真的是看的我热泪盈眶。

兰亭序写风骨。水村图写思念。

溪岸图写天真。寒食帖写性情。

洛神赋写相思。平复帖写守护。

高逸图写癫狂。早春图写希望。

夜宴图写家国。游春图写传承。

职贡图写天下。瑞鹤图写幻梦。

上阳台贴写梦想。祭侄文稿写离别。

西园雅集写境界。写生珍禽写富贵。

簪花仕女写华丽。溪山行旅写众生。

千里江山写青春。富春山居写洒脱。

没有博物馆中的历史。

只有人间烟火的历史。

这本书洋洋洒洒看了这么久,最后这句“只有人间烟火的历史”,一下就让前面看书的心潮澎湃平静了下来。21个章节,21个国宝,不光是我们可以欣赏的艺术品,也是我们的精神归宿,我们的故乡。

我们看书、看画、看贴,兜兜转转,其实都是看画里画外这些作者、收藏者、绘者,有名的、无名的、名声在外的,声名显赫的,记载中寥寥数语的人物。无论何时何地何人,我们都是被历史推到前面的小人物。一本《国宝来了》也是用情感去写的一部人文历史通识,里面有离别之情父母之爱,也有正值之心,国之大义。

  《国宝来了》读后感(三):有书法,有绘画,人呢?

600年前的1420年,也就是明朝永乐十八年,紫禁城主体建筑建成,标志着紫禁城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成为明、清两代24位皇帝生活、办公的场所;到今年也就是2020年,紫禁城正好满600周年“生日”。中国人是有着浓郁的周年庆习惯的,更何况是600这个挺“大”还吉利的数字呢?

但中国人的“故宫”情怀,并不只是因为紫禁城曾经居住过那么多的帝王,也不是因为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在紫禁城的基础上,1925年成立了故宫博物院,今天依然珍藏着186.3万件无比珍贵的藏品,其中90%以上的藏品都可以当之无愧地戴上“国家珍贵文物”这顶“帽子”——由此可见北京故宫的真正价值所在。

而青年艺术家马菁菁的《国宝来了》无疑称得上是向紫禁城600周年大庆献礼的一部“重磅作品”。

(一)比起书画本身,“画外音”也足具魅力

北京故宫珍品数量众多,书画大概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是能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难怪马菁菁愿意花费大把的精力,“絮絮叨叨”般把二十一件名书法、名画的“底细”如数家珍般娓娓道出。

不必说《兰亭集序》《平复贴》《祭侄文稿》《寒食贴》这些书法作品的显赫名声,不必说《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游春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这些绘画作品的耀眼光芒,估计很多人都只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容”;知道这些书法、绘画作品好,但究竟好在哪里,却难以尽言。不过很显然马菁菁是有机会近距离观摩过了的,更不必说她的书法、绘画功底都非常好,所以才能把这些珍品的“好”给予最大限度的展示。不得不说,这些任何一件拿出来都足以名扬华夏、声震海外的书画佳作,如果只知其“好”却不其所以“好”,那就不是真正的知音!

当然,可以比肩这些珍贵艺术作品本身价值的,无疑是与这些作品相关的“画外音”。马菁菁在《国宝来了》的“序言”中说,一笔一画总关情。确实如此。毕竟,只有了解了这些书法、绘画作品的来龙去脉,也才有资格明确它们的真正价值。

无价之宝或许还是可以给出一个价格的,但那只是表面现象。正如只有深入“地心深处”,才有机会获知地球更多更重要的秘密一样,对于这些书法、绘画瑰宝,那些关于它们自身的故事,或者与它们有关的故事,或许才是它们名声在外的“光环”所在。由表及里、内外皆修,才是“打开”这些国宝的真正最佳方式。

(二)“国宝来了”之后怎么办,或许才更有用

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这并非是说,“外行人”眼中的“好”就一定要符合“内行人”能看得出来的“好”,这才是真本事!不必人人都是马菁菁,却人人都可以尽己所能去争做马菁菁。

两千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知道“有教无类”的道理,他的学生固然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冉有、子游、子夏这些有名的“孔门十弟子”;“七十二贤人”之外,难道孔子就没有认真教他们了吗?当然不是。

其实《国宝来了》中所介绍的这些书法、绘本艺术珍宝,也不是一开始就都被得到了充分重视;有些也是假以时日,被后世认定具有非凡之处的。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最后“沉淀”下了的,虽然难免挂一漏万,但能够流传至今,已经算是足够幸运,当“代表”自然个个合格、优秀,半点问题都没有。

遗憾当然也有。毕竟最终留在、回归北京故宫的,其实只是中华瑰宝的一小部分。但除此之外,更重要之处在于,要有一颗诚挚的心、一双敏锐的慧眼,以各自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守护好这些国宝,做出各自的贡献来。

“国宝来了”,更为关键的是,“来了”之后如何对待,一定要有自己的态度,要听其言观其行。

(三)但愿《富春山居图》能最终“合璧”

“国宝”们一路走来,还真是坎坎坷坷。现如今,就是目前这样的格局了。无论如何,首先是要觉得还算幸运,如今还能留下、看到这么多的“国宝”;其次,是有很多遗憾,不必说那么多以多种方式流失海外的“国宝”,在《国宝来了》一书中,如果 稍加留意,应该不难看到马菁菁一再说,很多国宝是在台北故宫——比如说《富春山居图》!

当年如何如何似乎不必多说了。唯一的遐想在于,设若有一天祖国实现统一,余光中的《乡愁》不再成为“乡愁”,那可足称喜事——又何止《富春山居图》能最终“合璧”呢!

前几天,有一则关于文物的新闻说:12月1日,十二生肖兽首中的马首铜像正式入藏圆明园,成为1860年惨遭劫掠之后、 160年中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但愿其他海外珍贵文物也能够唯“马首是瞻”,那可太好了!

  《国宝来了》读后感(四):当欣赏国宝时我们在欣赏什么

  

之前写了一篇《国画入门级阅图指南》的书评,其实说的是马菁菁老师《山山水水聊聊画画》这本书写的通俗易懂,让我这种只喜欢看热闹的门外汉也可以一窥国画的门道。

书画一体的封面,相当大气写意

马老师是青年艺术家,水墨艺术研究者,对艺术本身有着学者般的独特见解与深刻研究。据说她家里长辈对古代及近现代中国水墨很感兴趣,她从小也乐于围观,喜欢看长辈们每每打开一幅画时,眉飞色舞地讲述画作精妙之处的模样。久而久之,就暗自珍藏了不少赏读中国画的小技巧。

所以我才在她的书中看到,马老师在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角色中自由地切换,为我们娓娓道来每一幅作品的来源故事与精彩赏析。机缘巧合得以再次邂逅马老师的新书《国宝来了》,让我对堪称国宝级的书法作品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更是打破了我的一些固有印象。

比如我知道中国的三大行书分别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但是为啥是这三个呢?并且这三个各有bug存在,也不完美啊,为啥就成了行书中公认的经典了呢?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一.没有真迹也能占C位?

《兰亭集序》真迹现在已经失传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后人临摹的版本,各个版本还都不太一样,就这个条件还被公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只能说不是作品行不行的问题,是作者王羲之巨大魔力的问题了。

兰亭集会,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王羲之请了晋朝当时顶流的四十位出身、才华、人品都一流的人物举行的一场极乐之宴,光是能请动这些人王羲之的人格魅力就可见一斑;和现在的聚会光是吃吃喝喝不同,名士在一起还要吟诗作对,互见学识和人品。《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大家的诗文集结成的集子写的序。

和现在的聚会大都在酒店的包间里不同,兰亭集会是在大自然的溪流边,把酒放在溪流之上,所谓“曲水流觞”。《兰亭集序》的美就在于将自然之美、人格之美融入书法,文章行云流水、用笔出神入化。

喝大了的王羲之慨叹宇宙之浩渺、今日之美好,时间转瞬即逝的悲哀与无力。这已经不是用眼睛来看书法了,而是用心去感受这份哲理,我想《兰亭集序》应该是王羲之将中国书法从楷书带入到行书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才会受到后人如此高的评价吧。

二十几个“之”字没有一笔重复,如同他眼中的自然宇宙,变化无穷。。。

二.连涂带改的草稿竟能逆袭?

颜真卿是以沉稳大气的楷书名闻天下的,可是《祭侄文稿》却写的连涂带改、乱七八糟,简直是要人设崩塌,可是这篇他用行书写就的草稿却成了行书中的经典。

《祭侄文稿》写的是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在安史之乱中,因太原尹王承业的背叛而全家被俘,最终被安禄山虐杀致死,尸骨无存。多年后当他见到了寻回的侄子头骨时,悲愤交加,方寸大乱,才令骨骼端正的颜真卿写下了这篇字字泣血的《祭侄文稿》。

中国人讲究安土重迁、入土为安,颜家满门忠烈却落得个尸首无存,颜真卿下笔的时候必然充满了哀叹与愤懑,下笔时笔笔厚重,墨尽再蘸,连笔之处,一气呵成。而他在遇难经过的地方反复涂改也反映了他生怕用词不准而愧对兄长侄子的复杂感情。

连涂带改的《祭侄文稿》

三.当欣赏国宝时我们在欣赏什么

与《山山水水聊聊画画》中系统的介绍中国书画的发展与传承这种结构不同,这本书更像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精品鉴赏,用马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本书里介绍的都是《山水》没有介绍的“遗珠”。

整部书讲二十一件国宝,前半部分是书法,后半部分是书画。每篇都分为固定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大多讲解作品出现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讲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欣赏角度,第三部分讲作品的传承及与其他作品的比较、鉴真伪等等。

当然这本《国宝来了》也有和《山水》一脉相承的部分,比如从历史和发展的观点看书画,从皴擦技法等具体手法来看画作时代真伪,从国画布局风格、纸张材质、题跋印章来分析时代特点,当然还有万年不变对乾隆糟糕审美的吐槽。。。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书中不断重复着看字画要结合历史时期特点、作者生平情况的观点,我也慢慢理解了马老师序中所说“书法。。。不是摆在庙堂之上的供品,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行为之总和”的真正含义。

换句话说,当我们在欣赏这些传世国宝时,其实我们是在审视一段历史,在回望一段人生,在感悟一段真情,也正是因为这些东西的总和才成就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国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