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II:時間-影像读后感锦集
《電影II:時間-影像》是一本由Gilles Deleuze / 德勒兹著作,遠流出版的479图书,本书定价:NT$ 450,页数:200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電影II:時間-影像》精选点评:
●其实我觉得这本比运动影像写得好多了。为哈豆瓣的分反而更低?
●感到此生也無法看懂德勒茲的這兩本著述了,算了隨緣吧。
●这中文版看得还没英文版顺畅呢
●黄建宏先生的译本要靠谱很多,但是p496的错误实在不应该!前文提到西部片,想到大名鼎鼎的《正午》是很自然的,只能说明黄先生没有看过该片,甚至没听过,同时把noon看成了moon,硬译成《月黑风高》,连相关资料也没查,还是不够细致严谨。好在遵守学术规范,贴了原文。
● 时间-影像是先验的,“逃出门链的时间,并以纯粹的状态现身”,但我在读到这之前一直认为时间-影像是精神性的,形而上学的,(特别是引入伯格森的记忆倒锥)是在说人对于记忆的一种历时性感知,但因为这种想法直接被德勒兹否定,才明白德勒兹(包括伯格森)的思考都不是以人(及构建起来的影像)为中心的,而是直接讲求事物的直接关涉,附录跟这有关。明白这点,才能够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地去一味扒拉晶体-影像、纯声光情境等概念究竟为何物。此书要旨并不在电影,而是因为德勒兹的哲学要涉及影像,而电影因是影像的载体所以被征用来论述。时间-影像等一系列词也并未成为明晰的概念,也就无法被用来进行分类并佐证电影的优劣。更重要的应该是理解“物质与记忆”中记忆的流变,这种流变在哲学-电影中得以呈现。
●終於看懂他,跪倒在地
●风中凌乱花枝乱颤
●Gilles Deleuze
●读过德勒兹就觉得其他作者真是读者友好。抽象而有深度,“晶体”的比喻是我读过有关时间最好的章节,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讲得不够清楚有条理,对自己的一套理论很坚持但是又没有完全介绍清楚
●有史以来读的最费劲儿的专业书~
《電影II:時間-影像》读后感(一):电影II阅读札记(三)
第三章
讨论的前提:两种影像的区分。感官机能影像是事物本身,所以比较丰富;而纯视听影像,则只是“描绘”,没有具体的事物,而是从这个特征到下个特征。所以,后者指向了某些事物的根本性属性。这是其真正的丰富性之所在。距离:太阳Vs.红、圆、暖。
纯视听影像不延伸为运动,而是同“回忆-影像”发生关系(柏格森)。
纯视听影像:心智与描绘相互作用。每一次描绘消抹掉客体,而心智则同时创生另一客体。
纯视听影像的双重变动(消抹与创造),接续的诸项镜头,以及相互抵消、冲突、转显、分裂的各个独立回圈,同时地组成同一物理事实的积层及同一心智事实(记忆和景深)的各个层次。
实际影像与回忆影像形成一个回圈:当刻-过去-当刻。
时间的分析给了倒叙某种必要性:因为分歧点总是在事实之后才能被感知。
记忆总是为了能用在未来(当当刻成为过去)而于当刻完成。
回忆影像仅是在影像曾经发生的条件下对回忆所在的“纯粹回忆”的追寻,只是为“其”所需而实现某种潜在性,并不提供过去,而仅再现“过去了的当刻”,是被现实化的影像,无法与事实影像形成回圈。
由于确认的失败,感官机能延伸被悬置,实际影像与当刻的视效感知,不同机能影像与回忆影像串联,而是同真正的潜在性因素、阅历过去的情感、“普遍性”过去、梦境影像以及戏剧的幻想或场景产生联系。
美国电影-动作影像Vs.欧洲电影-时间影像:欧洲电影的共通性,出现被视听触觉所折磨的人,因为这些感觉丧失了机能的延伸。
对回忆影像与梦境影像的区分,较为简单。强调了梦境非隐喻性的流变(对梦的发生机制采弗洛伊德态度)的巨大回圈。
梦境的回圈中每一个都实现前一个影像,并在下一个影像中现实化。
含射梦境:声光影像切断了机能的联系,却延伸为世界运动。这种运动取代了人物的失败运动,即潜在运动。
以含射梦境分析歌舞片与笑闹片,认为歌舞片最主要的是一种世界的运动,与梦境、心理的联系颇为密切,且布景的“高张化”体现了一种在世界与世界之间的跨越;笑闹片的历史发展显示:整个笑闹片是以运动(动情)影像及感官机能延伸到时间影像及纯声光情境,并且,人物总是在伴随着世界的运动而动。
《電影II:時間-影像》读后感(二):电影II阅读札记(一)
第一章
新现实主义:将浮动事件与微弱连带关系聚成块。
长镜头与蒙太奇:一个是发现真是,一个是解释真实。
纯视觉情境(这是这一章的关键词):脱离了观看-运动和动作-影像。主要的区别是观众的地位,观众是认同角色进行观看,还是角色本身就是观看者。观众不参与角色的动作,而是观看影像。
影片中的动作如果无意义,是对运动-感官关系的挑战。
动作、场景与人物是展现自身,还是处于“功能”之中,正因为是展现自身,所以主角也变成了观看者。而维斯康的特点正是:清单式收纳。动作浮游于情境,而非臻至(!)情境或者紧扣情境。
安东尼奥利:日常生活中静谧事件,以及冗逝时间(是不是就是没有动作发生的时间?)。
费里尼:活动性演出的日常生活。
声光情境:视征/声征,记载/体会。
主观和客观、平庸与静谧,区别并不绝对。
安东尼奥利的场景(空间)之间的连接无法确定,因为该连接仅能完成于某个不在场、甚至已失落人物的主观视点。这使得真实变成了想像。
新浪潮作为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延伸,主要是打破主客观的界限(以依维特和戈达尔为例)。
新浪潮后期:放弃触感的纯描述与纯触感。(荷索)
小津的时间并非“日常庸俗”与“关键时刻”的两分,而是因为影像之间稀松的连接而造成断裂,使得一种时间混入了另一种时间,这也是小津对生活本身的看法。小津后期的彩色电影更是由人际的时间对立变成了一种文化的对立。
详细区分小津电影中风景与静物的功能,目的在于分析情境与情境连接的方式:相对变化而言,时间永存。因而引出“时间-影像”的概念。静物是变化者的不变形式。
视觉情境的“不可忍受”性:裂解的力量。
柏格森说,我们无法感知所有的影像,因为我们有“偏好”,即使隐喻,都是感官机能的回避。在切断感官机能和影像的联系后,出现一种纯声光影像,不具隐喻性的完整影像,使得事物不需要被解读与检验。
两种方式使影像脱离感官机能:修复失落的图像;导入空无的图像打破幻觉。
影像脱离感官机能,必须与更大的力量连接:时间-影像(时征:因果关系)、阅读影像(阅征:语境关系)、思索影像(意象征)。
《電影II:時間-影像》读后感(三):电影II阅读札记(四)
第四章
电影在影像周围环绕一个世界:回圈。最小的回圈是电影的基础。极至是实际影像自身便包含了潜在影像。
极至的影像是一种同时具有实际与潜在的双面影像,脱离了机能延伸,即视征。当实际的视效影像置身于内在的小型回圈,与它自己的潜在影像进行结晶化时,视征的特点出现。
晶体-影像:实际与潜在的可逆性。
镜子:不可区辨性。交换或不可区辨性回圈的三种延伸方式:实际与潜在(两两相向的镜子),清澈与不透明,种子与地点。
用清澈与不透明解释演员自我的丧失,只有电影才能捕捉演员的这种“双重面向”,因为只有电影才有自己的回圈。
轮船:船与大海,清澈与晦暗。《扬帆》中的二元交换。
戏中戏:镜子式或种子式。
关于钱的影片就是电影的自我指涉。
当刻必须逝去,所以影像“仍旧在场却已经逝去”。当刻是实际影像,与其共时存在的过去则是潜在影像。
潜在影像(纯粹回忆)并非心理状态,而是置身意识之外而在时间之中。
回忆-影像:过去符征;梦境-影像:时间透视。
晶体影像:1、相对性回圈的内在限制;2、决定世界轮廓的终极、可变与变形的包含。
晶体影像中的时间是当刻两个面向的分裂。
晶体的状态:时间水晶。
柏格森的时间命题:过去与它曾经所是的当刻共处。过去会自身保存,就作为(非逆时性的)普遍过去。时间于每一刻分化为当刻和过去,正值逝去的当刻与保存自身的过去。所以时间的延续是主观的,这构成了我们的内在生活。“时间是唯一的主体性。”
以时间-晶体分析让雷诺:
1、影像的第三向度:景深,将影像组成为晶体,吸纳同时穿越潜在与实际的真实;
2、让雷诺的晶体总是有裂痕,裂痕使得一些事物逃进深底,成为景深,如《游戏规则》中的枪声;
3、晶体的裂痕使得另一种真实跃出,所以“戏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生命终将从中解脱”,“戏剧于何处落幕?而生命又由何处开始?”
脱离戏剧走向生命,就是逃离时间,通过这样的逃离,时间才能呈现为未来与自由,朝向未来的生命力。
如何进入晶体:费里尼的为题。设置了很多入口,没有看-被看之分。没有观众、出口,没有台前台后,不存在应该或可以为了生命而出走的裂痕,是一种不断形成、不断延伸的晶体,无限增长的力量。
费里尼的轴线:当刻、逝去当刻,朝向墓穴而非未来流动,每一个当刻都有条深度的垂直线整合起当刻与过去,组成单个同一的共存体。
电影音乐的两个面向:驰骋与复曲。前者催促当刻的逝去,而后者则是过去的显现与回复。在让雷诺与费里尼那,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从晶体的解体看维斯康帝的四个基本元素:1、贵族的世界(晶体);2、晶体的深掘、暗淡的解组过程;3、历史、复制、加速,说明晶体的解体;4、为时已晚的某项事物。
《電影II:時間-影像》读后感(四):电影II阅读札记(五)
第五章
两种时间-影像:一种立于过去之上,一种立于当刻之上。
回忆的存在之处:并非心智实存,而是在时间中。需要在回忆逝去处进行回忆,记忆并不存在于我身,而是我们在一种存在-记忆、世界-记忆中游动。过去以一种已然存在的最普遍形式出现。当刻自身仅能作为一种将已然存在推到极端的无限收缩之过去。
过去存在的状态:回圈。同时包含全体,而当刻是最小的一圈。依循追寻回忆的本性,跳至相应的回圈寻找相应的内容。
非历时性时间:普遍过去的先行存在,所以过去时层共存,最高度收缩的实存。
当刻的意义问题:时间序列的失效:单个同一事件之内或正值形成、降临或消逝的事件时,用纯视效、垂直或景深的视像,取代纵向的实际景象。
圣·奥古斯丁:未来的当刻、现在的当刻与过去的当刻。
当刻尖点:一种事物的内在时间,经由三种隐含当刻的同时性而形成,以及三种去实际化。
两种时征:面相(aspect,区域范畴、脉层),重点(accent,观点),三种当刻的同步性。
比如传递的问题:单一事件在宇宙中穿梭-单一事件在无可比拟的视像中穿梭于不同世界,而不只是各式世界构成宇宙的多元性。
布努埃尔:影像臣服于变化-重复的力量;不同世界的当刻同步性,同一事件发生于不同的客观世界。
《去年在马伦巴》:雷奈与格里耶的矛盾统一。一、现代电影的层次:如何取代动作-影像;二、真实与想像;三、时间,过去回圈中的犹豫、选择(雷奈)Vs.当刻尖点的纠缠差异(格里耶)
回忆-影像的分裂:一、正反拍的短镜头;二、景深镜头,不再是通过一连串它重塑古老当刻,却跨越到使它成为可能的共存过去的区域范畴中了,这就是景深的功能:每一次都开发出一个过去的区域范畴,即一种连续体。
对《公民凯恩》景深的分析:景深串联够的深度属于时间,而非空间。直接形成的时间区域,一种以取自不同互动景面的视效元素或面相加以定义的过去区域。
景深的两个功能:呈现召唤的行动,或者呈现为了追忆而开发的过去潜在时层。前者为压缩,后者为共存。
蒙太奇被景深所改变:不再从运动出发制造间接影像,而是在时间-影像中组织着共存次序或非历时性关系。
奥逊·威尔斯的主题:从获得过去时层开始,我们就进入到恒久危机状态的时间性中,召唤过去无用,召唤本身也失效。
以卡夫卡看威尔斯的成就,就在于他知道要呈现出那些同时段与空间差距的区域,如何在一个使它们相互比邻的无尽时间底层中彼此沟通。(景深)
相对奥逊·威尔斯,雷奈的创作在时间定点的消失,当刻变得浮动,为不确定性所打击。
雷奈的记忆:一种越出心理学条件之外的记忆、一分为二的记忆、多样的记忆、世界记忆与世界的年代-记忆。
雷奈的过去时层:一、连续;二、不连续性、片断化;三、人物完整传记、详尽绘图;四、放弃倒叙。
《電影II:時間-影像》读后感(五):电影II阅读札记(二)
第二章
麦茨电影符号学的不成立在于将电影与语言进行类比,从而丧失了能指。
电影叙事性的存疑。叙事归因于符号与语法,而影像的内容被看成了符码,但叙事并不是影像的内容,而是影像与影像连接造成的效果。
按照传统电影符号学(第一电影符号学)的推论,电影是用各种方法来造成某种客体的语言(现实的客体成为影像单元,同时运动-影像即是透过这些客体得以使现实“发声”的:帕索里尼),在伊力·卡山,客体是行为功能,在雷奈,是心理功能,在小津,是形式功能或说静物,在杜甫仁科与帕拉杰诺夫,则是物质功能。
符征学而非符号学,是独立于一般语言的外在影像
皮尔斯的三种影像分类:1、纯感知性影像(红);2、依靠一个他者确定自身的(父亲-孩子);3、依靠两个以上他者的关系建立的(法律、关系)。这三种影像分别对应动情-影像、动作-影像、关系影像,而实际上,之前还应该有感知影像与运动影像作为底层的前提存在。影像因而有了六种:感知、动情、冲动、动作、反映、关系。
符征:指像某种影像类型的特殊影像,分析其“构成”或是“创造性”。
运动影像:一与客体有关,变换客体的相对位置(空间),二与全体有关(在时间中变化)。前者为镜头,后者为蒙太奇。所以蒙太奇是时间的影像。
蒙太奇有两种:美学的与叙事的。
运动-影像是“当刻”,蒙太奇完成“当刻”(死亡完成了我们的生命中最为闪耀的蒙太奇)。
但,镜头内部也有时间的流逝,是一种潜在的蒙太奇,镜头自身时间的匀质流逝与蒙太奇产生数值的区别与对立。可以这么理解:一方面,时间依存运动,却透过蒙太奇完成;另一方面,时间从蒙太奇中延伸出来,却从属于运动。
影像的不正常运动(快进等),使得时间独立出来直接呈现,逆转了与运动的关系。
当刻与过去和未来共存,而电影捕捉这种过去和未来。
电影中,当刻从不存在,除非在烂片中(:))。影片应该逼近这样的极限:为了进入一个当刻同之前与之后紧密相连的虚构中所跨越的极限(如让-鲁什),这也是直接电影和事实-电影的目标:并非某种独立存在于影像之外的真实,而是某种与影像共存、紧密相连的之前与之后,是时间的直接呈现。
景深即时间。
时间-影像的普鲁斯特向度:所有人与物都占有时间位置,各个时间平面沿纵深排列。
第二章的结论部分内容相当丰富:
1、现代电影大师们创造时间-影像的方式:威尔斯的景深、维斯康帝的推轨、雷奈的心理时间。
2、现代电影的特征:跨越了感官机能的图式,只有不可忍受的纯声光情境。
3、蒙太奇含义的改变:蒙太奇已经存在在镜头中,不再有蒙太奇与镜头的二元对立,蒙太奇不问影像如何串联,而是“影像呈现了什么”。
4、与老塔的比照研究:时间成为镜头与蒙太奇的共同主题,前者决定时间的形式与力量,后者决定其关系。
5、图像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是时间的呈现,即符征,时间固定在了符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