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鸢回头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鸢回头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01 03:54: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鸢回头的读后感大全

  《鸢回头》是一本由刀尔登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鸢回头》读后感(一):一知半解

  刀尔登在《鸢回头》中说“一本最好的书……然而它仍然是为一个曾经活生生的人写就,它不是自然之物,而是某人心灵活动的遗迹;一本书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它在共同经验中的地位,不可能超出个体所能提供的经验范围。我们有时会忘记,任何一本书,即使是最好的书,都是个人或者一批个人的创造物。我们会觉得那是天赐之物,好像世界有秘密,作者如得天启,将呢喃之声记录下来再镌入神秘的文本,等着有人来破解。” 《鸢回头》整本书里都在讨论“权利”如何以哲学思想为掩护而将其爪牙伸入被统治者的头脑,以及世代以来的士人们如何曲解和臆造老庄和孔子,使其为君主所用,将哲学下降到道德的层次。 同时书里也提到了,《道德经》、《庄子》、《论语》这些著作与我们的时代相去甚远,比如《论语》中有些话,其出处场景并不明确,很多解读或来自后人的曲解。 刀尔登反对讲这些作品神化,抱着一种轻松的态度去读即可。 人总有将将世界简单化的倾向,建立起一个世界模型,将其简化到可以附着于任何观察之上,但“它终点是理性能力的边界,它的终点是我们自身。” 说实话,这本书我读的一知半解,甚至半知不解,估计十年之后再看可能会有更多理解。但是可以窥探到作者的“野心”,他书中多次引用唐宋元明清的文人的著述,或批判或引证。或许他也希望在历史中成为被后人所引用的前人中的一位。 他的行文风格很特别,书里他提到对字进行简化本质是对思想的改造。

  希望我浅薄地读到了作者的真意,而非自己的曲解吧。

  《鸢回头》读后感(二):关于历史和未来,权力、命运和死亡

  忙里偷闲浅读了一本书,以现代的视角去看古人,还是蛮有趣的,全书充满了作者的思辨,我在阅读的过程中选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以及有意思的地方,慵懒的周末,大家不妨拿来一读? 下面我想就此书所涉及的几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和未来 我之前追求读经典,读有历史沉淀的书,但现在看来未必是上策,因为几千年前的书,在现世还仍被吹捧,真的好吗?这是不是一种可悲呢?就像作者提出的问题:停滞与进步,哪一种更是人类的常态呢? 我想,这个问题应该至少分两部分来看,首先对于科技而言,必然是进步的,这个我们都有目共睹,但是对于思想,或者人性之本源的善与恶和劣根性,以及对权力的迷恋,是没有改变的。

  那么我就想问了,技术的进步和思想的停滞,会不会导致一种错配的状态?这种错配会不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又或者,以人类现有文明,能不能承受的起高科技带来的质变?

  当科技的奇点真的到来?我们人类的命运究竟如何?这谁也不敢说?是的,谁敢宣称拥有未来的答案呢?

  第二、关于权力 孔子和老庄是一些在政治上失意的人,退而求其次才会转而“著书立传”。正如老子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有无相生,难易相形。当善和恶相遇,受伤的总是善。

  孔孟所讲的仁义礼智信本是一种道德或精神上上的追求,却被权力利用,成为管教百姓的政治打手,以至于儒教思想统治了中国几千年,或者说是这种封建和专制统治了中国几千年。

  所以鲁迅先生才在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庄子给出的解决办法是逃脱,所以他构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观,整日在里面遨游,一会儿梦见蝴蝶一会梦见鲲鹏~

  (

  你说庄子他快乐吗?明明是一个失意的人,却充满幻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像很快乐的样子。

  庄子快乐与否,这个没有人能说清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作者讲的,要想读懂庄子,只能和他本人对话,而这已经不可能了。

  他这套世界观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庇护所,每当政治不得意,便转而投入老庄的思想体系里寻求慰藉,可骨子里又是儒教的东西,在两者的矛盾之间权衡,唐有李太白、宋有苏东坡,后继不断~

  第三、关于命运和死亡 你相信命吗?运气从何而来?两年前我就有这种提问,不过没有标准答案。

  后来我请教我本科学校的易经老师,他说信不信命要看个人,运气从心而来。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不够强大,无法接受现实的痛苦与打击,就会转而投入另一个世界寻找安慰。

  另一个世界就是宗教,中国没有自己形成自己的宗教,因为中国人不需要,中国人的信仰是祖先,中国人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只有出了事才信神,才会叫一声祖先保佑。

  不断经受挫折和考验,练就强大的心灵,增强自己处理世事的韧性,在面对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担时,可以不崩溃。

  但世界上没有完全强大的人,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是需要灵魂安慰的。就算是一个很强大的人,如果只有刚,物极必反,会受挫,所以,最好心里空出来一部分去容纳柔软的一面,阴阳相济,相得益彰。

  就像其他朋友问我:我有一种想法很可怕,就是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别人操纵的,甚至整个地球都可能是某个“神”的玩物,如果你不想做某事,那么这个想法会不会也是他给你的?

  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这种命中注定的念头,我觉得没什么不好的,它能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完整,就像心灵不能只有光明的一面,一定要有阴暗的一面。

  就算真的有“神”,他要我们活我们就活,让我们死我们就死,那也没办法吧?

  就像庄子说的: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死亡在他看来是一种悬解,就是解脱束缚。到底是经受了怎样的苦难,才让庄子这么觉得人间不值得?

  与庄子相比,荀子似乎有不同的观点,荀子在《天问》中讲: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我觉得,能说出这句话的都是猛士啊。

  荀子的一生也是不得志,又是在儒家逐渐衰落的趋势下,还能有此“战国最强音”,荀子真可谓是个狠人。

  在下是着实地佩服~

  《鸢回头》读后感(三):关于历史、未来、权力、命运和死亡

  忙里偷闲浅读了一本书,以现代的视角去看古人,还是蛮有趣的,全书充满了作者的思辨,我在阅读的过程中选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以及有意思的地方,慵懒的周末,大家不妨拿来一读? 下面我想就此书所涉及的几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和未来 我之前追求读经典,读有历史沉淀的书,但现在看来未必是上策,因为几千年前的书,在现世还仍被吹捧,真的好吗?这是不是一种可悲呢?就像作者提出的问题:停滞与进步,哪一种更是人类的常态呢? 我想,这个问题应该至少分两部分来看,首先对于科技而言,必然是进步的,这个我们都有目共睹,但是对于思想,或者人性之本源的善与恶和劣根性,以及对权力的迷恋,是没有改变的。 那么我就想问了,技术的进步和思想的停滞,会不会导致一种错配的状态?这种错配会不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又或者,以人类现有文明,能不能承受的起高科技带来的质变? 当科技的奇点真的到来?我们人类的命运究竟如何?这谁也不敢说?是的,谁敢宣称拥有未来的答案呢? 第二、关于权力 孔子和老庄是一些在政治上失意的人,退而求其次才会转而“著书立传”。正如老子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有无相生,难易相形。当善和恶相遇,受伤的总是善。 孔孟所讲的仁义礼智信本是一种道德或精神上上的追求,却被权力利用,成为管教百姓的政治打手,以至于儒教思想统治了中国几千年,或者说是这种封建和专制统治了中国几千年。 所以鲁迅先生才在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庄子给出的解决办法是逃脱,所以他构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观,整日在里面遨游,一会儿梦见蝴蝶一会梦见鲲鹏~ 你说庄子他快乐吗?明明是一个失意的人,却充满幻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像很快乐的样子。 庄子快乐与否,这个没有人能说清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作者讲的,要想读懂庄子,只能和他本人对话,而这已经不可能了。 他这套世界观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庇护所,每当政治不得意,便转而投入老庄的思想体系里寻求慰藉,可骨子里又是儒教的东西,在两者的矛盾之间权衡,唐有李太白、宋有苏东坡,后继不断~ 第三、关于命运和死亡 你相信命吗?运气从何而来?两年前我就有这种提问,不过没有标准答案。 后来我请教我本科学校的易经老师,他说信不信命要看个人,运气从心而来。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不够强大,无法接受现实的痛苦与打击,就会转而投入另一个世界寻找安慰。 另一个世界就是宗教,中国没有自己形成自己的宗教,因为中国人不需要,中国人的信仰是祖先,中国人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只有出了事才信神,才会叫一声祖先保佑。 不断经受挫折和考验,练就强大的心灵,增强自己处理世事的韧性,在面对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担时,可以不崩溃。 但世界上没有完全强大的人,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是需要灵魂安慰的。就算是一个很强大的人,如果只有刚,物极必反,会受挫,所以,最好心里空出来一部分去容纳柔软的一面,阴阳相济,相得益彰。 就像其他朋友问我:我有一种想法很可怕,就是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别人操纵的,甚至整个地球都可能是某个“神”的玩物,如果你不想做某事,那么这个想法会不会也是他给你的? 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这种命中注定的念头,我觉得没什么不好的,它能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完整,就像心灵不能只有光明的一面,一定要有阴暗的一面。 就算真的有“神”,他要我们活我们就活,让我们死我们就死,那也没办法吧? 就像庄子说的: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死亡在他看来是一种悬解,就是解脱束缚。到底是经受了怎样的苦难,才让庄子这么觉得人间不值得? 与庄子相比,荀子似乎有不同的观点,荀子在《天问》中讲: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我觉得,能说出这句话的都是猛士啊。 荀子的一生也是不得志,又是在儒家逐渐衰落的趋势下,还能有此“战国最强音”,荀子真可谓是个狠人。 在下是着实地佩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