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人的城堡》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个人的城堡》读后感1000字

2021-01-02 01:20: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人的城堡》读后感1000字

  《一个人的城堡》是一本由黄昱宁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城堡》精选点评:

  ●好看!通篇牙尖嘴利,也有怀特一样的温柔。她翻译的好,写得也很好呢。

  ●干净馥郁。写作家的一节都很喜欢w

  ●坚决不再买此类读物了。

  ●本来有好文字,但是为了凑印张....

  ●爱读书的女人最可爱,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端庄,而是从看似家常的唠叨里透出的阅读沉淀和智慧

  ●只觉文从字顺,看得轻快舒服。

  ●前半本还好

  ●这套丛书买了五本(缺了毛尖和钱满素),都看完了。这本是最好看的,机智慧黠,有见地也有乐趣,语言好很重要。有两三本实在是套话太多,还很啰嗦,写得太干巴巴了。

  ●“写作是一种分泌,流畅时似松杉滴脂,艰辛时若蚌病成珠。”满篇充满了灵气的文字啊~

  ●副主编的随笔书

  《一个人的城堡》读后感(一):一个人的城堡

  人说黄昱宁字里行间全是“不知道”,我想这评的是她的态度,而不是她的索证;作为文字曼妙的翻译者

  ,黄昱宁对笔下作家的作品、文风、流派如数家珍;相映成趣的,则是点缀其中的轶闻八卦——这些浓缩

  着的露珠,印证出黄氏笔下传主们的两个世界:在内,作家、画家、学者、演员们的生活本身曲折离奇;

  在外,他们本身的生活方式或隐或显地折射在他们鸣世的作品中,甚至成为其创作的一种推动力。如此的

  文化随笔,有一种小剧本的活色生香。比如关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女王自有等身著作,电影亦作多种

  演绎,自传他注,煌煌大观,后来者的诠释可有空隙?有。那是女作家自己不愿提起、旁人也无缘置喙的

  曾轰动一时的11天失踪记——黄昱宁的《迷失的克里斯蒂》正从传记的空白处写起:女作家的小纸条,其

  直系亲属的种种言辞,婚变另一方阿齐上校的推理,化名尼尔太太的作家在失踪期的“罗马假日” ,警方及

  公众的各种声音,后来者及作家本人对这一事件的不同诠释——果然是“不知道”文体,一切均在云山雾罩之

  中,却又在已经放大了一千倍的显微镜之下,黄昱宁的好看,就在这知道与不知道之间。

  《一个人的城堡》读后感(二):一个人的城堡

  

遇到《一个人的城堡》是偶然,素雅的封皮,不张扬的书名,就如一树倔强的梅花在坚韧执着地要给我们以惊喜。

  大海,表面的千变模样已经足够令人陶醉了,但是你知深海之下,暗涌的流动,更让人缱绻,震撼也窝心。我不禁想到了吕克贝松的碧海蓝天,的确,只有沉入其中,与内心里应外合,才了无遗憾,才会遇到最美也最深刻的动人心魄的一个城堡。

  读书时,时时令我收获惊喜.所以有很多事情和人,并不只能看表面,很多往往是慢热的,并深入内心的,即便再经历风雨,也不会轻易抹去的,因为已经在那里扎根了。

  琐碎的,复杂的,迷离的,澄净的,都在黄老师的笔下一一铺陈开来,字字珠玑,让我们怀着初始的好奇心,在她这座城堡里徜徉。到处是宝贝,到处是叫人格外珍惜的厚重之物;还有画,音乐,电影的环绕,当然也少不了棒棒糖,棉花糖一样,令人雀跃着的小美好。

  其实读到最后一篇伦敦日子,真是有些感动。随着文字的游走,仿若置身在伦敦,窗外细雨轻盈,不也正和了此时文字中的伦敦的那方天空吗?

  文字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我不是文字工作者,但是对于文字的渴望以及点滴的尝试,都会让我,哪怕只是小我的发泄,待回头看来都会让我莫名的欣慰。我们每天面对诸多信息,纷繁芜杂的世界,若是自己没有一方可沉静如碧玉之内心的房间,我们哪会来勇气来对待这个本美好的残酷世界。

  《一个人的城堡》读后感(三):黄昱宁的温暖城堡

  一个有着些许温暖阳光的午后,我迷失在黄昱宁的城堡里。如果说K永远不能进入卡夫卡的《城堡》,那么《一个人的城堡》却像是温暖亲切,邀你入内可闲逛可静心品红茶美酒的沙龙。

  黄昱宁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副编审。做这份工作,先天的优势就是阅读甚广。阅读广泛的人想要没思想都难,而难能可贵的就是黄昱宁能跳脱出一般的思考——一不小心就流于女性的感性感悟或是囿于文化批评的理性批判——她把这二者结合得很好而又让你看不出痕迹,能看到的就是才情。

  你看有多少人评价过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无非就是说说恋童癖、心理创伤、原型、洛丽塔这个名字的发音……。而黄昱宁的评论却抓住了我的心,在她的笔下,恋童的“漂亮爸爸”亨特不是一个无所顾忌的变态,他诚惶诚恐地对“乱伦禁忌”心存恐惧,因此他会在与洛丽塔乱伦的同时又暗下决心,“要给这个小孤女一种健全的教育,一个健康、幸福的童年”,还给自己买了一本《了解你自己的女儿》。虽然他的恐惧并没有终结他走向悲剧的歧途,但是这一笔分析无疑让亨特这个形象在我心中增加一分血肉,丰满了起来。以前在我的脑海里亨特只是书中的纸片人,现在却能站起来走了出来。我似乎都能看见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神经,原来他也是个可怜人。

  《香水》这本书几乎耗尽了德国最神秘低产的作家聚斯金德的所有才气。一九八四年,聚斯金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香水》,出版后即轰动了德语文坛,然后世界瞩目。初登文坛就出手不凡,这一点倒是很像芥川龙之介。而且这二位都是在这种虚幻的过于虚幻反而显得真实的故事里完成人性的抽丝剥茧。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耐心地看着作者一层层剥下去,最后却是惘然,人果然是经不起考验的。《鼻子》、《竹林中》(黑泽明改编为电影《罗生门》)、《蜘蛛之丝》等等都表达了出了芥川龙之介的这种深深怀疑,人性中的善良、忠诚在某个紧要关头迅速地分崩离析而又不余片甲。在聚斯金德那里,丧女的里希斯在闻到了那令全世界疯狂的香水时,不也和其他人一样向杀人犯——他的仇敌张开双臂,并且“喜极而泣,丧女之痛顿时当然无存……”这样的情节真是如黄昱宁所言:狂热到极致也冰冷到极致。之前看过好几篇对《香水》的评论,总感觉是在隔靴搔痒,大概是因为此书情节太让人震惊以至于只有震惊的余波未平,而缺乏评论的冷静洞见。而黄昱宁评论《香水》的开头,就让人豁然开朗:她提取了《香水》这本书的“香水”,那就是齐泽克引述克尔凯郭尔的话:“我爱‘你’,但我不是爱你,我所爱的,是在你体内但不是你的‘某物’。”对了,这就说到位了,格雷诺耶这个少女连环杀手头上的乌云密布突然就有了一丝罅隙,一线光漏了出来。

  毛尖说读黄昱宁的文字让人着迷,比如关于斯泰因和怀特的那些篇章,但是,同一桩事情,经过她的叙述,让人总感觉像第一次见闻,我深以为然。在她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一个人的人生画卷徐徐展开,他们的喜乐哀愁,悲欢苦痛都在黄昱宁笔下静静流溢。那些过往的时光、纠结的往事像意大利歌剧中的女声虚无飘渺却又一直弥漫在屋子里。那些已经远去的沉重肉身——E.B.怀特、卡波蒂、约翰·欧文、阿加莎·克里斯蒂——就在这些篇章中拾掇起点点灵魂,用充满温情和理解的文字。

  以前我眼中的E.B.怀特是纽约客文风的创立者、散文大家,能够写文风冷峻犀利的时评,又能写温情脉脉的童话。E.B.怀特给人的感觉是温和淡定,善良谦让,知人事懂人生的绅士,黄昱宁让读者在读完他的小传之后爱上了这个慈祥智慧的老人。他在文坛的位置如此让人瞩目,但他却是如此腼腆内向,内心细腻。来看这段让作者深深为之感动的文字:“……这只蜻蜓与另一只蜻蜓——那只已经融入记忆的蜻蜓,二者的飘摇之间,不见岁月的跌宕……我一阵阵眩晕,不知自己是守在哪一根钓竿旁……”只有细腻敏感的心,才有体察入微的笔法。黄昱宁的文字也有这些特点,比如这句“……让人想起来还是如同凉风掠过刚拔掉牙的齿穴一般,酸酸地痛。”真让人想起同为上海人的张爱玲那句“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这样的句子读起来,真是让人感同身受。正好像是在静谧的阅读中,作者站在你背后,冷不丁地——给你诗意的一拳。

  叶圣陶说,好的文章,就是在隔壁念给你听,你觉得是一些人在说话。而好的人物小传,就是如实展露一切,当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让我用文字记录下这些曾经喧嚣繁华而现在归于寂静的灵魂,但愿我已经懂得你。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我沉浸在黄昱宁的城堡中,耳边怃然飘来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一个人的城堡》读后感(四):黄昱宁的城堡

  最初是从哪位作家笔下知道了黄昱宁这个名字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自从看了她的第一本书就喜欢上了这个……作者,到如今终于把她的三本随笔集全都看完了。

  说是随笔,却绝不是以第一人称单数为主的碎碎念,篇篇都是信息量巨大的资料文,每一篇内容不变,只需换个形式就可以写成一篇学术论文了。

  书中有一半的名字,我连听都没听说过,可是还是喜欢看下去,黄老师就是能把你听都没听说过的人写得如在眼前,还让人倍感亲切。能从黄老师这儿开始认识一个人绝对是一件幸事,因为她不偏颇、不夹带私货,有理之外还有据,不仅能满足读者八卦的兴趣,还能很好的勾起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看她的书,我总是很容易想到“厚积薄发”这个词。

  先说这“厚积”,她得看了多少书呢?要了解一个作家起码要先把他的作品都看了吧?书中还有那么多关于作家生平的小细节小传说甚至小八卦,还有时时穿插进来的时人评价,那些过往的资料是不是也要多少研究一番?若是此人刚好写了自传或者有他传,弃之不顾似乎也对不起读者,更过不了她自己那一关吧?……一个作家就有这么多,她笔下那么多作家要怎么算呢?所以你看,随便一合计,就有这么多要看的,还都是外语的。她看书还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泛泛而看,她把那些掩藏在厚重书页间和历史尘埃中难以被发现的小轶事小掌故信手拈来,就像突然出现在爱丽丝面前的那只兔子,把人引向一个新的世界。没有“厚积”如何能做到?

  至于“薄发”——她看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却不会给人“掉书袋”的感觉,反而时不时会有点小惊喜。

  她的随笔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梦见舒伯特的狗》第一篇就以发生在《纽约客》杂志编辑部的一段绯闻开始,那绝对是一段精彩的小说开头,害我以为自己拿错了书;她虽然在外国文学的世界里浸淫了十几年,却没有彻底洋化,中国传统文化那是胎里带的,丢不掉,从她的文章题目就可见一斑,文中时不时引用的一两句诗词也是那么妥帖,竟毫无违和感;在语言上,有女作家中少有的专业和利索,却又留着点海派的幽默。

  比说他形容E·B·怀特与《纽约客》的关系,有一句“他与《纽约客》之间,也彷如七年之痒的伴侣正好撞上了异地分居的机会。”

  她在表达了一番对莫言的小说的佩服之后也不忘实事求是——引了一段话,然后开炮:“纯教科书式的腔调看得我咯噔一下,类似鼓点密集处突然冒出一声刺耳的饱嗝——来自某个刚灌下三五瓶啤酒的胃。”

  她也会自嘲——“化嗜好为职业,正如终于嫁了个情投意合的男人,再要叠连声的嗔怪抱怨,便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来由地招人厌。”这些句子怎么就那么妥帖呢?

  说是随笔,自然少不了掷地有声的金句,不然谁要看?黄老师也不能免俗:

  “躲的开死亡的拥抱,却未必逃得过命运的捉弄,命运是什么?是笑眯眯地看着你抱头鼠窜,猛地一巴掌按下来,待你千疮百孔心如止水了又高抬贵爪的猫。”

  “都说历史是个无辜的小女子,任人涂脂抹粉,但设若不同的人手里握着这女子不同角度的泛黄的照片,则对于哪家的化妆术最能传达其神韵,不免个个要据理力争一番了。”

  “好比一件名瓷,须得找到足以佐证其官窑身份的标记,方才可以价值连城:千百年来,收藏女性的竞技场上,男人们也在努力寻找这样的标记(指童贞——笔者注),并且,以各种方式将这个标记本来趋近于零的使用价值无限夸大。”

  这样的句子不说俯拾皆是,在书中也不会少见。她若是有一天自己操刀写小说,我也不会意外。

  而写作并不是她的本职工作,也许只是闲来无事的练手罢了。这么个人,翻译了那么多好作品,编了那么多好书,看了那么多,还写得这样好,而她还不到四十岁,真应了那句“有些人的存在,就是为了打击别人。”而这打击却又不是她的本意,你看她的照片,绝不是她笔下的文学天才那样或俾睨天下或迷惘无措的形象,她的目光沉静温婉,笑起来还有点小害羞的感觉。

  她会在文章里称毛尖为“老师”,自称小辈;她也会在微博上插科打诨,开同事的玩笑;她也看《中国好声音》;她也是个爱闺女儿的妈妈……她也就是个普通人。

  可她无疑是个让人羡慕的普通人,只是羡慕,不会是嫉妒,因为当自己与目标人物天渊相隔,差距太大的时候,根本嫉妒不起来。

  黄昱宁有一座城堡,那城堡尚未竣工,尤待完善,但已足够壮观。

  她不是躲在城堡里不问世事、闭门造车,她只是平凡如我们每一个人,但她会每天为自己的城堡添砖加瓦,那些文学明星、皇皇巨著都是她的砖石瓦砾,为她所用。我已经可以遇见城堡竣工时的盛况了。

  大胆点想,兴许每个人都可以有一座城堡,也许还早已破土动工,就看能不能坚持修建下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