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诗经讲义》读后感锦集
《闻一多诗经讲义》是一本由闻一多著作,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3.80元,页数:200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闻一多诗经讲义》精选点评:
●诗人解诗,有点意思。不过,这个是学生所记讲义,类叶嘉莹先生记顾随,在整体性方面应有欠缺。正在读。望读出些不一样来
●看评论觉得似乎很猎奇~
● 诗经 文艺理论
●遥想东流之水,重品一多精神。拜服拜服!
●读过之后觉得大有裨益,现在那些诗经的解释简直太不堪。
●看了这本讲义,才发现小时候读过的解说本贻害无穷,《诗经》的魅力,中小学教育基本是略过或者曲解的。
●不太能接受的风格
●闻一多说:诗经里的大部分都是情诗,你懂不懂!!
●还是诗经选适合我
●大概知道闻一多什么被暗杀了。
《闻一多诗经讲义》读后感(一):自成一家之言
掇取四十多篇成一系列,从男女求爱至相恋至结婚再至婚后见弃。但好些篇章也未能明其疑窦之处,盖诗人译诗以意阐之,其意自会,并不明讲。其训诂方面甚祥,能了一些来龙去脉。
与朱子诗经集注并看,能得迥然不同之意。
《闻一多诗经讲义》读后感(二):《闻一多诗经讲义》略评
因为阅读《诗经》有一段时间了,也相对了解了一些内容,但终时觉得不甚了了。于是,到处搜罗一些研究资料。也很难确定熟家优劣。看到《闻一多诗经讲义》也就买下了,经典性质,应该是权威点,也觉得放心吧。因此,刚收到书就迅速的翻览。第一影响是,十分钦佩前辈学人学问功底深厚,引经据典,信手拿来;其次,就研究观点来看,不知道闻一多是否了解弗洛伊德,我想如此人物,学问视野自是不必多说。因此,观点“性”说,象征、隐喻的破解《诗经》应该不是什么新鲜事情,而且论述也还不够透彻。当然,作为当时而言也确实是新的解释方式,对一般学生来讲也是绰绰有余了。现在回头看去,很是一般,只是惊叹其学力了。当然,研究《诗经》有很长的历史了,研究的人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了,却很难深入了,很难跳窠臼了,尤其是“风”,闻一多先生也只是引进弗洛伊德来解释,遗憾的是文中未提及片言只语。
《闻一多诗经讲义》读后感(三):书如其人
闻一多,新月派代表诗人,除了诗人身份,同是爱国主义者和令人敬畏的革命战士。
这本《诗经讲义》也是他这种战士精神的充分体现。五四以来,众多学者提出对诗经的解读,也要“革命”。要摆脱千百年来文人的精神桎梏,给《诗经》翻案。
这本讲义选讲的大部分都是男女婚恋的内容。想必是古代女子受压迫之久之深以及道德礼教强加给女人的枷锁加深了他对女子的同情和感慨。特别是讲义的前六首,如此坦率简单大大颠覆了我对诗经艰涩无趣的看法。在我看来,读诗经难点一是在社会背景,一是在很多词语的解释,具体所指,就是所谓训诂吧。所以,在读初读时,我试着把年代,诗经的《风》,《雅》,《颂》的时间弄得稍微清楚些,会有些帮助。最起码,我可以稍微体会一下其中的或直率或婉约或愤恨的情感了。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算是为我开启了读诗经的一扇门,同时参考的读物还有傅斯年的老北大讲义《中国古代文学史》,以及《诗经十二讲》。对《诗经》的整体脉络有了大体认识,通过大师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也些许领略到了《诗经》的魅力。
《闻一多诗经讲义》读后感(四):叼烟斗,熟读《诗经》
闻一多先生有句名言: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称真名士。
听闻先生讲《离骚》才真见其风采,所以对闻一多先生讲国学的内容都很感兴趣。之前就一直在慢慢翻看朱自清先生等人编著的《诗经鉴赏词典》自从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得空必须去图书馆溜达一会,便盯上了这本书 -- 是先生讲《诗经》的讲义,一个学生在西南联大听课时每次都坐第一排认真记下来的,包括图画都认认真真有记录,可见该学生的认真和热爱。
顺便说一句,一直很神往西南联大,“江山不幸学生幸”,清华北大等各个高校到云南避难,才有了这样一个临时学校,名师云集,学术自由,虽然课堂时不时要被飞机轰炸打断,拉起身边的人跑到防空洞去避难,但每个人回忆起来都是一段难忘而有趣的经历。
果然书非借不能读也,每天去看一会,印象反而比借出来读更加深一些。
开头讲到“兴”,可以理解为隐喻。以“鱼”为例,讲男女关系。
对“双鲤鱼”解说: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双鲤鱼,藏书之函也。其物以两木板为之,一底一盖,刻线三道,凿方孔一,线所通绳,孔所以受封泥……此或刻为鱼形,一孔当鱼目,一底一盖,分之则为二鱼,故曰双鲤鱼也。”
可见“双鲤鱼”相当于现在的信封,后文讲“烹”也并不是真的去做鱼来吃,只是讲得并不是很详细,倒是对这一个概念很感兴趣。
《闻一多诗经讲义》读后感(五):“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英译为:The Book of Songs)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论语·子罕》孔子曾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诗经》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 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雅又有“正”的意思,被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孟子: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两次提到《诗经》“《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董仲舒: “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说:《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毛诗序》,书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