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全编》读后感锦集
《鲁迅散文全编》是一本由张秀枫编选著作,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74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散文全编》精选点评:
●趙延年的版畫,精妙。
●翻翻过……
●我是真的觉得这个一脸苦大仇深的先生很幽默
●名家解读有点应试化,读先生文字,明白得很浅。
●这一套,一定要攒钱买
●文章好,可惜不喜欢这个版本,这个出版社也太主旋律了吧。
●编得的确很全,还插入了比较相称的版画。文末评论者的水平一般吧。
《鲁迅散文全编》读后感(一):先生的话
《忆韦素园君》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鲁迅散文全编》读后感(二):读后随笔---关于常识
高中时期买的书,翻出来重读。
鲁迅先生文章的内容倒还是那些,读到了一些常识,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似乎常识变的愈发稀缺了。
书本盖上后印象最深是《记念刘和珍君》。
在段祺瑞政府前遇害的烈士,先生用记念而不是歌颂,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悲剧而不是要去宣扬的伟大。
先生写“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叶圣陶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谓师范,却又有多少好为人师呢?
先生写“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可是有时候觉得声音和文字的爆发最终换来的所谓胜利,并不会带来鼓舞,或者短暂的振奋之后的心情是平静。因为下一次可能仍然如此,仍然需要大规模的爆发,才能得到不得不做出姿态,给民主、公平以常识性的反应。
那么就沉默么?可能也不,“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虽然次生灾害落在汉语的头上是自古有之的,像已有的事,必定会再有,但并没有说未有的事,一定不会有。
《鲁迅散文全编》读后感(三):地火奔突,野草化烬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不可以粗读、泛读的。尤其是散文,就像课本中选取的篇目,不得不学,但若是只为应付考试而一点不用心,说得重些,就确是对文字有些不敬了。先生的散文确是深邃难懂,很多人没有勇气、兴趣接近,而接近后才发现,冰冷简洁的言语之下,是一个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手持利刃孑然寂寞却满怀爱国赤诚的不屈战士的心声。
曾有多少名家以几倍于原文的篇幅解读、评论过这其中的文章,我不敢说自己能理解其中的多少,只希望能谈一谈肤浅的认识,也一并表达对这位文学大家的敬意和推崇。
深刻而清醒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聪明人对话中的21个字,仅21个字,一个反动统治阶级及其帮凶的鲜明代表形象已跃然纸上,那种欺骗人民、愚弄百姓而又用谎言把自己包装得同正人君子一般的丑恶嘴脸暴露无疑。每句话都那样意味深长,不乏尖锐的讽刺,真可谓字字珠玑。傻子的37个字的语言已完美塑造出一个嫉恶如仇、敢于抗争并且行动果断的战斗者。一切都是白描,人物性格确是非常鲜明,象征、对比运于无形,不必着意分析,心灵已有所触动、震撼。对于被压迫的“奴才”的奴性和悲惨现状,像“傻子”那样勇敢地去抗争才是唯一出路。“管他呢!”坚决而无畏,只有这样抛开一切精神上的枷锁,不在意什么主人,联同所有无产者一起为自己应得的权利而奋斗,才会有将来。
哀痛并搏战如《过客》。只有一个方向,是前方;想要停下休息,但不能;前面声音召唤,无法停留;纵使脚破流血,终不回头。过客大概就是先生吧。孤独的人民的战士。不能回去,身后有剥削压迫,有地主军阀,有贫穷苦难。只有前行,为一个希望,一个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一路上,必定要披荆斩棘,经历各种磨难,所以才会衣衫褴褛,以水补血。革命的道路很难走,每一步前行都要经历痛苦、付出代价。但作为一个无产阶级勇士,只有坚持,只有前进,只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用强劲的声音,用如椽巨笔。既然选择,决不放弃。
执着如《这样的战士》。精神界的战士。所谓的“好人”,伪善的点头致意,军阀压迫下矫饰出的太平,都是黑暗中杀人不见血的武器。战士举起投枪,无论见到多少披着的诸如“慈善家”、“学者”、“雅人”、“长者”的表皮,无论他们打出多少“学问”、“道德”、“民意”、“东方文明”的旗号,无论怎样的誓言。执着如斯,清醒如斯,犀利如斯。枪出手,便直中敌人心窝。一个人的战场,以寡敌众,看穿一切的眼中,满是怒火,也许正是如此执着,才更显孤独。
还有《复仇》、《颓败线的颤动》……散文是最真实的心理状态的反映,先生在勇敢地斗争,这背后有过落寞、有过绝望。地火奔突,野草化烬。中华民族迎来历史的新纪元时,先生也许找回了失去的笑容吧……
《鲁迅散文全编》读后感(四):力的欢喜
《野草》读过好几遍,但觉得它的表达太过曲折隐晦,不好理解,于是决定稍微写点什么,算是帮助理解吧。在这里,我都是分析的加引号的“我”。因为我认为,第一人称叙述者与作者本人之间究竟有多么大的联系或区别,这不是比附几件趣闻轶事就能说清楚的。
1919年8月19日至9月9日,鲁迅在《国民公报·新文艺》栏目,断断续续发表了一组文章。后来集结在“自言自语”的标题下。其中第七节《我的兄弟》(本书——《鲁迅散文全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176页)可以看做后来《野草》中风筝的一个早期版本。将两个版本放在一起比较,可以看出后面一个版本增添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风筝》(31至32页)开头多出一段风景描写,第二自然段的末尾:“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不光是出于修辞更丰腴的考虑。所有具有怀旧乡愁(Nostalgia)的人都有可能长时间地置身于现实与回忆,肃杀的严冬与温和的春日之间的对比。但有意思的是这个问题:“我现在在哪里呢?”难道“我”不是在北京吗?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不就是“北京的冬季”吗?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涌出的?
这两篇文章讲的是同一个简单的故事,“我”禁止弟弟玩风筝,弟弟想要偷偷做一个,还没完成就被“我”毁坏了。后来“我”为这样的行为感到后悔,想要道歉,弟弟却已经忘记了这回事。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我的兄弟》)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风筝》)
在前文中的冲突是个人好恶的冲突,在后文中则引入了一个预设的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给了个人好恶一个合理化的解释,但是也有可能,这个价值判断遮蔽了个人的好恶。“我”顺着这条价值判断来规训弟弟,禁止他放风筝。
尤其是当“我”发现他偷做风筝时,“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页撕了。”(《我的兄弟》)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风筝》)
《风筝》里增添的这句话“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提示我们,在“我”眼里“完全的胜利”是靠年龄上和力量上的优势取得的。后来“我”后悔了,“我”否定了之前的行为,但是这种否定不是从个人的好恶出发,也不是从“我”武断地压制弟弟爱好的行为出发,却是从那个价值判断(“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出发的。而“我”之所以否定先前的判断,是因为“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风筝》)
玩具是否是儿童的天使,我们暂且不去讨论。经历了“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的启蒙之后,我翻然悔悟,要去请求弟弟的原谅。弟弟似乎依旧蒙昧着,全然不记得这回事。缺少天使的陪伴没有在弟弟的生命中,至少没有在弟弟的记忆中留下印迹。
“我”的心却愈发沉重。“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风筝》)“我”不相信有没有怨恨的宽恕,故而把造成“我”苦痛的罪魁祸首认定为“忘却”了。
若是我们以怨恨和宽恕来区分,世界将变得简单许多,所得的无非是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题辞》1页),是拥抱或杀戮(《复仇》17至19页)。然而终究世上还有“忘却”,“忘却”所带来的虚空,如地火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题辞》)
虚空无可避免,那么人应当何以应对虚空呢?这是一个让哲学家们殚精竭虑的问题,对《野草》而言,有“影的告别”来作回答。“人睡到不知到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影的告别》9页)
文章一开始,“我”(即“影”)就用一连串的“我不乐意”、“我不愿”,弃绝了天堂、地狱、将来的黄金世界,弃绝了跟随或是停留的可能性,从而将自己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我”的意愿迫使“我”抉择,但“我”的抉择却总是被现实消解。“我”选择黑暗,“黑暗又会吞没我”;“我”选择光明,“光明又会使我消失”。“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打算接受它而“独自远行”时,却发现这不知是“黄昏还是黎明”的“明暗之间”终于不可靠,还是会被黑夜或白天所取代。
那么如何解决呢?无已,则“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我”将黑暗和虚空转化为“我”的意愿。“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被黑暗吞没并没有使“我”消失,反倒使世界属于“我”了,这如何可能呢?在黑暗与虚空中又是何种力量支撑“我”来占据世界呢?
“于是只剩下广漠的旷野,而他们俩在其间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干枯的立着;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无血的大戮,而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复仇》)
既然谈不上友与仇、爱与憎、生与死,那么只能凭借着一种干枯而倔强的生命姿态,对抗着看客们的目光。有这种隐性的力的对抗,于是也才有“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