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眼睛,中国21天》经典观后感1000字
《蓝眼睛,中国21天》是一部由纪易达执导,Luke P Helgeson / 纪易达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蓝眼睛,中国21天》精选点评:
●內向美國青年的中國之旅
●I don't know ~
●他原本的生活其实就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大中国这么一条路线这种方式玩下来我也会发飙。 http://my.tv.sohu.com/us/86610129/60043949.shtml
●还是很不错的 就是片子太爱旋转式拍摄了 我晕了
●很真实,画面很漂亮
●3.4
●就是文化休克嘛。。真是作死。。
●拍摄者对中国缺少了解,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不是一个好的记录者该有的态度。作为卢克的朋友,拍摄者的态度也是够了,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你真的了解他吗?这只是一个不怎么体贴成熟自以为很好玩的人带着自己内向外国朋友来了一次自豪有趣的中国之旅。
●可怜的娃啊,愣是给整哭了
●腹黑的中国人带北欧式的美国人领略我大中华风采
《蓝眼睛,中国21天》观后感(一):人生,和世界
老美哭了?不至于吧,还有这么脆弱的。
再想说的 就是没有什么事礼貌和粗鲁,只有什么事更加合理的,人们从小到大,每个地方的人得神火习惯都不一样。每一个人都没必要说去适应地球的生活习惯吧,毕竟人生几何。总之我觉得这个短片探讨的很人生。国籍、生活、种族、时间、文化。。。。。等等
《蓝眼睛,中国21天》观后感(二):发达国家农村青年在发展中国家旅行的不适
拍得很美,剪辑配乐的情感渲染也很到位,绝对是上佳的个人作品。 好的纪录片选材是关键,本片是一次失败导游的记录片,现象有其独特性。然而,毕竟记录片,抛出问题即可,但导演还做了解读,可惜他用了一个不恰当的寓言故事来做解读,成为本片一大败笔,减分不少。为什么说它不恰当?下面我就套用导演的井底之蛙来做进一步解读 。 既然是井底之蛙,那首先,我们来看 luke 是从那口井出来的。 luke 来的那口井是发达国家的井——美国农村,这不是普通国家的农村,这村的村民有田有湖有房有车,他们村里的服务员都会主动接待顾客。这生活环境,简直是一口豪华精装修的井啊!再说井外,作者暗示的井外是这次旅行的中国各大城市和景点。wait ,这哪是井外,井外应该是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之流吧,中国各地该是山外海外,远远大过井外了吧。最后,导演小哥画了一幅都市图说,外面世界的匆忙拥挤和喧哗把青蛙吓回了井底,并感慨还是舒适的井底好呀,要知足啊。可是有没有想过, luke 的井是怎么依靠城市进步建设出来的?一句“知足”暴露了后人乘凉式的无知,作为寓言式的结尾,不仅解读错误,还做了一个非常消极的引导。说到底,这只是包着寓言外衣的肤浅解读,故作高深。 我认为, luke 不爽和中国目前的生活水平关系重大。说白了,是咱国家的落后让美国来的 luke 不 爽。 以我个人的旅游经验,越是去欠发达的地方旅游,心情越是糟糕。越是一路颠簸,越是生活不便,山河再美,也难记心头。除非我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我一中国人旅游尚且如此。不巧,比起美国,咱中国大部尚属落后地区,经济建设落后,法制建设落后,导致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 luke 一发达国家来的老外,来咱这地方“遭罪”,哭是应该的。好的生活才是真正讨全世界人喜欢的,地方文化顶多能吸引人。 最后,我套用田忌赛马的寓言故事来重新规划一下 luke 的旅途吧。其实, luke 的心情可以不用那么糟,只要改变一下旅途顺序。第一站先在下机的发达地区游玩。然后把发展中地区安排在旅途前面,并给 luke 做好颠簸吃苦的功课,抵消消极心理。接着,把发达地区安排在旅途后面,这样整个旅途就会越玩越舒适。这么安排旅程既能平衡旅途的疲惫感,又能在全局上提升旅途质量。不仅能留下好的第一印象,还能让人感受到一个蓬勃向上的中国。没准 luke 就爱上咱中国文化了。
《蓝眼睛,中国21天》观后感(三):我可能要挨骂
好奇怪,这部纪录片我是在头条网上无意中看到的。
看完之后就随手搜了导演的名字,然后就显示出豆瓣这条,真没想到我以为是一个个人的小视频,没想到豆瓣上有,真的很好。
我打了五星,因为觉得加上后面的动画什么的短短的片子挺精致的。连同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美国男孩,一个不外向、不热情、貌似问题都懒得回答的大男孩儿。
同为内向之人,反倒有几分理解这个男孩。
他说他不喜欢有人在禁止吸烟的牌子下吸烟。这让我想到曾在火车上吸二手烟的经历。
他说他不喜欢餐厅吃饭点餐要大声喊服务员。这也让我想到吃完饭要大喊“服务员买单”的尴尬。尤其要多喊几声人家才能听见。可能,所有人也都跟着听见了。
是的,绝大多数人都走不进内向的人的心理世界,区区小事我们内向之人也会放不开。
同时和他一样,同不喜欢狭小的车厢内人与人之间过近的距离。
不过,外国小孩从小的教育并不应该向卢克表现的那样。要嘴上多说感谢和喜欢才讨喜,所以,他不讨喜,不朝气。但无论如何,我不讨厌他。
我有人群交往恐惧症,就算最美的景色在我身边,嘈杂的人群还是会让我享受不到其中。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想法过于执念。我又不是太阳。
说了些什么啊,就是想说理解这个男孩的想法。就象结尾,也许就是有人喜欢井底蛙的生活。就好象一句话,不必走遍千山万水,只要心是快乐的,坐在家里也会快乐。
也许因为这个男孩的不寻常表现才使得这部纪录片更特别吧。
PS:当年我的唐姐,也是一个内向的女孩,参加工作第一天回到家里,大哭了一场。其他人都觉得莫名其妙,只有我明白那种要努力去适应的感觉有多糟糕……
人总要成长的,唐姐工作多年之后,性格没什么变化,最起码同事之间默契度越来越高,毕竟要共事一辈子直到退休的。现如今仿似也可以如鱼得水了。我想也许卢克以后再长大一点儿或者成了家之后会慢慢变得不再会被眼前的任何事物吓哭吧。
*******
以下是挨骂部分。
给作者些小建议,当然是我自己的感受,仅代表我自己。
1、侄女小时候很好玩儿,家人教她唱歌,不用卡拉OK伴奏的都学得会,叫她唱她就唱。任何时间,任何场何。现如今,上了小学,七八岁狗都嫌的年纪,让她唱歌,再也不唱了。这种玩法,对我自身来讲,很不喜欢。孩子不是小狗,不能满足家长的所有幻想。
也许举的例子不帖切,暂时我也想不到其他,只是想说,“嘿,卢克,你觉不觉得这很棒?”,这句话在片子里出现多次,卢克小伙儿一概回答:母鸡……是不是和小侄女的例子异曲同工?或者象我,陪别人去买衣服,别人说:好看吗?我的回答万年不变的:挺好。那我又能怎样?这可能就是个人习惯。这时候也许加上点玩笑的“什么?我觉得很棒啊,你却总说不知道,啊油亏Z?”。不懂外国文化,也许这样应答也不是最佳方案。但总归大家要顺着说点什么才不尴尬吧应该。不过回头一想,作者的片子是剪辑过的,也许作者说过许多话,都被剪了,这样下来,真的好香菇啊,遇到这么一个不爱讲话的人。同命相怜,我也很难过象我这样过于内向的人曾带给大家太多尴尬。
2、本来想写第二点,怎么突然想不起来。什么情况?我在努力的想,还是没想起来。可我分明觉得应该有第二点的。
哎呀真是写得一团糟。总之希望大家都来看看不一样的外国仁儿吧。
最后,祝好作者!祝好卢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