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里的图书馆经典读后感有感
《监狱里的图书馆》是一本由阿维·施泰因贝格(Avi Steinberg)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监狱里的图书馆》读后感(一):当身体被监禁,灵魂才会更加需要救赎
监狱是一个被厌弃的地方,甚至是一个被遗忘的地方,这里有需要忏悔的人、需要救赎的人、需要解脱的人,不论他们是以何种形式来到这里,他们的心灵都将如同身体一般被监禁,当身体被监禁,灵魂才会迫切地想要得到救赎。
《监狱里的图书馆》作者是以色列的阿维·施泰因贝格,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美国波士顿监狱担任图书管理员一职,任职期间发表多篇纪实类文章。《监狱里的图书馆》是他的代表作,它为我们讲述的将是一部真实版的《肖申克的救赎》。
阿维·施泰因贝格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陷入了人生的迷茫期,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奔向美好的前程,而是选择了去往波士顿一所监狱,负责图书管理,并担任创意写作课教师。我想能够支撑他担任这项工作的原因一定源于他自认为疯狂且伟大的念头:做一个图书管理员,佩戴着警察徽章,却散发着街头老大的气息,以书为贼,既是书呆子,又是大坏蛋。这个黑白通吃的复杂身份,必将助我平步青云,跻身上流社会的各大酒会。
在这里他遇到了许多怀揣梦想、寻找自己心中完美之书的人:孤独的杰西卡、写自传的皮条客甜哥C.C.、梦想着成为一名大厨的楚尼、自学成才的法律专家柯立芝······他们的故事让阿维重新认识了监狱中的各色人等,给予他们寻求平等的权力,帮助他们寻找来自于灵魂上的救赎。
在不久之前曾看过一本关于监狱生活的书《美国监狱》,作者同样以第一视角将监狱中的所见所闻用近似回忆录的形式编制成书,向世人揭露美国监狱中恶劣的环境、肮脏的交易以及暗藏的阴谋诡计,可以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美国监狱全景的再现。而阿维·施泰因贝格的这本《监狱里的图书馆》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质朴无华的感情流露,他用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下那些远离社会的狱中犯人的真实生活,那些被遗忘的人群,被厌弃的地方同样会有梦想、有期望。
在这里,每个人都怀揣着梦想,拥有自己的秘密,其中最为令我有所感触的是孤独的杰西卡的故事。杰西卡报名参加了一个在塔楼上的创意写作班,而她的目的仅仅是想要透过教室的玻璃窗来看一眼刚刚入狱的18岁的儿子。她的异常举动引起了阿维的注意,原来杰西卡的儿子在两岁时便已被吸毒的杰西卡抛弃,十六年来杰西卡一直背负着沉重的罪恶感,直到她转狱前鼓起勇气向阿维寻求帮助,想要给儿子留下一封信及自己的肖像。然而,那封信连同肖像最终还是没能完成,出狱后一个月,杰西卡死于吸毒过量,而这份压在心底的遗憾也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遗忘。
这个监狱里有太多这样求而不得的故事,也有太多现实中的无奈,让这些“可怜”的人于冰冷的现实中沉浮,于复杂的人性中找寻自我,作者阿维用其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沉浮于现实世界的灵魂救赎,将这部带有喜剧色彩的监狱实录,用其敏锐的洞察力站在人性至高点一窥那些站在深渊中的囚徒的内心世界。
当身体被监禁,灵魂才会更加迫切地需要被救赎。
《监狱里的图书馆》读后感(二):在遥远“国度”挣扎的底层人
一提到监狱会联想到什么呢?罪恶、欲望、孤独,还是美剧中的帮派斗争?如果再为监狱加几个字:监狱图书馆管理员,你会想到什么呢?危险、幸运、刺激?
《监狱里的图书馆》就是这样一本由监狱图书馆管理员所写的书。它并没有过多的治愈,与情感的铺垫,也没有值得一提的拯救囚犯的“伟大人物”。更多的只是真实的罪恶与人性,自由与孤独、绝望与希望……而这些故事的来源,就是作者阿维·施泰因贝格的真实“监狱”生活。
作者照片一个个悲喜交织的真实故事,一出出充满“戏剧性”的折子戏
故事还要从阿维“入狱”开始说起。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阿维,在别人眼中一直是一个从不逾矩的模范生。但这一切却因为他毕业后迟迟找不到稳定的工作戛然而止,命运也彻底抛弃了他:朋友离去,亲人嘲讽,每日靠着不稳定的薪水过活……某天,阿维无意中看到了一则不同寻常的招聘启事:“波士顿,监狱图书管理员,全职,工会待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阿维进入了这所臭名昭著的波士顿监狱。
在监狱里,囚犯给阿维起了各种绰号,比如“管书的小哥”、“猴哥”、“哈佛男”、“犹太卷毛”。但随着时间的过渡,囚犯们对待阿维的态度也从最开始的不屑,转变为了信赖与尊重。
在阿维整理图书馆的书籍时,意外地发现了犯人沟通的“风筝”——纸条。因为男女囚犯活动区域的不同,夹在书中的“风筝”便成了相熟囚犯的情感链结。而图书馆就像邮局,一次次传递着秘密与希望。
几个月的图书管理员生活,让阿维知道了囚犯们的故事。比如早年抛弃儿子的杰西卡,却在某一天看到了在楼下的操场上打篮球的儿子。只不过杰西卡从未表明自己的身份,一直悄悄地窥视儿子,独自承受着这份孤独。此外,还有每日努力写自传的皮条客甜哥,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你到了这地儿,随便找个人都能打听到我甜哥的名号。这里就在白宫边上,我统治着黑宫。”以及谋杀犯楚尼跟着电视节目学习菜品,梦想出狱后有自己的烹饪节目,可出狱后却死于枪杀。
在监狱这个文明社会的黑色花朵中,每个人仿佛都被由小确幸和痛苦的所织出的网笼罩。而囚犯们迷离的人生,没有穷尽,无语言说,不限结局。偶尔有乐观的囚犯会说一句:“没啥大不了的,就当人生是一出折子戏。”
这里是惩戒之地,也是庇护之所
在《监狱里的图书馆》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一语道破了监狱的本质:“这里是惩戒之地,也是庇护之所;住过圣人,也住过罪人;是金库,也是下水道;是一个通往乌有之乡的驿站,也是一座活人墓。”在我看来,这里也是社会的缩影。
这里有曾经生活在上层社会的人,也有生活在底层社会,可能连住房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人,但更多的是普通的囚犯。这些囚犯的外在表现以及内心变化,就代表着监狱外的几百万个家庭。当一个人24小时被监禁,最根本的问题也会随之暴露出来。而这些问题,正是现代社会的缩影。
如果将大部分囚犯形容为被困在汪洋大海上的悲催水手。那么监狱外的我们常在不经意间,造了一座牢,关押着自己。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图书馆,解开身上的枷锁,拥抱光明。
《监狱里的图书馆》读后感(三):《监狱里的图书馆》:来自沉默之人的只言片语,稀有却珍贵
“来自沉默之人的只言片语,稀有却珍贵。”——这是阿维·施泰因贝格设想克里斯和他未来的孩子在看到杰西卡留下的信时想到的。
遗憾的是,杰西卡最终未能留下任何的讯息给克里斯,哪怕是只言片语。
最初,当杰西卡得知自己将要离开这所监狱的时候,她产生了留一封信给克里斯的念头。杰西卡将自己妆扮一新,拜托同狱的伙伴为自己画一幅画,并仔仔细细地写好一封信,准备让监狱管理员阿维·施泰因贝格设法将信送到克里斯的手中。
就在阿维·施泰因贝格想方设法接近克里斯之时,杰西卡离开了,没有告别,也没有留一下那幅画和那封信。
或许,杰西卡相信自己还有机会站在克里斯面前,微笑着对他说一声:“嗨,你好!”所以,她选择放弃假手于人的递信方式。
或许,当杰西卡每一次写作课时沉默地坐在窗边远望克里斯之时,她就已经做好了一生观望的准备。
也或许,杰西卡认为自己抛弃克里斯的行为,无法如何无法被原谅,所以她决定独自离开。
无论怎样,杰西卡最终只是将克里斯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生母,他们再也没有机会一共度过生命中的某段时光。
在阿维看来,杰西卡留下的信件或许无法对克里斯造成任何影响,甚至会被克里斯所厌恶,但它一定会是杰西卡留给克里斯未来孩子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因为它是所有真实存在的最好证明。
所以,阿维说:“来自沉默之人的只言片语,稀有却珍贵。”
杰西卡的故事,是《监狱里的图书馆》中最打动我的一个。杰西卡是监狱服刑人员,她在儿子克里斯两岁时将克里斯遗弃,十几年后,杰西卡神奇地在监狱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克里斯。于是,每日观望克里斯打篮球成了杰西卡最美好的时光。
监狱图书馆,是杰西卡唯一能够看到克里斯的地方。杰西卡沉默寡言,安静地坐在窗边,守望。
《监狱里的图书馆》是阿维·施泰因贝格以自己的一段真实人生经历写作而成的。哈佛毕业后,阿维·施泰因贝格曾做过一段时间的报纸讣闻作者。很偶然地,阿维看到监狱图书馆的招聘信息,他决定应聘。
在监狱图书馆工作的两年时间里,阿维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服刑人员,阿维与他们从陌生到成为朋友,再用文字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监狱里的图书馆》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小说,或者纪实文学。它更像一部散文,每一位出场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阿维只是一个负责记录的旁边者。
监狱里的图书馆与监狱外的图书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这里的图书馆不是单纯读书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茶馆、一个酒吧,所有在这所监狱服刑的人员在这里沟通交流、互通有无。
能够碰面的,面对面交流;无法碰面的,就在约定的地方“放风筝”。
“风筝”是监狱图书馆里随处散落的字条,每一个监区的阅览时间结束后,图书馆里都会搜寻到新的“风筝”。它们有的是情书、有的是问询函、有的是秘密约定的日期,等等。管理员们一再强调图书不是信箱,却始终未能阻止“风筝”的出现。
某一天,阿维产生了收集“风筝”的念头,他在图书馆的书架上专门腾出一小块地方存放散落在各处的“风筝”和杂物。
阿维说,它们是珍贵的记录,没有它们,就没有历史,没有记忆。
阿维·施泰因贝格短暂的图书管理员生涯只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段经历,他的出现与离开甚至不会对任何人产生影响。然而,所有那些被他收集起来的“风筝”都是沉默之人的只言片语,稀有却珍贵。
这也正是《监狱里的图书馆》这本书呈现给读者的动人之处。
《监狱里的图书馆》读后感(四):书是信箱,书也给人以光明
第一次知道监狱里还有图书馆是源于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安迪日复一日的写信给州长,终于申请到一小笔用于建设监狱图书馆的钱。当初看电影的时候一度觉得安迪真的是异想天开,还想着在监狱里建设图书馆,没想到州长后来还真被他坚持不懈的来信给打动。但即使如此,在电影主题升华之后,监狱里的图书馆这个点就随着电影的完结而烟消云散。直到看到阿维·施泰因贝格的《监狱里的图书馆》这本书,这个似曾相识的点又从记忆里被挖掘出来。
如果说在电影里,图书馆的出现只是为了将男主一个人自由的灵魂衬托的更出彩,那么在阿维的书里,图书馆则是给了所有在监狱里生活的人一个像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所有人都可以在这一方天地里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灵魂的独特之处。
前任图书馆馆长铁血阿马托曾在监狱里的图书馆墙壁上贴下一条铁规,“书不是信箱,书给人以光明。”即使有无数条铁规都想被继任的阿维撕掉,看到最后,大概只有这一条是其中之最吧。
监狱里的图书馆出现的目的是为了给服刑人员一个学习的空间,或者也可以理解成另一种形式上的“放风”,灵魂层面上的“放风”。
在这里服刑人员可以自修法律法规为自己上诉,比如不受帕蒂待见却学的一套又一套的柯立芝,当然了我们后来知道他之所以不受待见是有原因的。在这里服刑人员还可以兼职馆员赚一点微薄的工资,比如说削尖了脑袋也想继续留在图书馆的柯立芝,只可惜他越俎代庖的长手长脚断送了他的前程,注定他不能如戴斯、肥猫之流干的更长久。但不可否认得是即使柯立芝不是给别人打工最棒的员工,但他绝对给自己的人生学出了另一片天地。当然了在这里阿维还可以选择给服刑人员们上创意写作课,让他们发现生活里不一样的风景,甚至以达到感化他们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图书馆是一个可以让各种各样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找到心之所归的地方,即使大部分人都只是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这里“放风筝”而已。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阿维来图书馆之前的工作,一个哈佛名校毕业生选择给死人写讣闻,或许最后会落到给任职的报纸或自己写讣闻也未为可知。这种迫切促使他在帮助朋友找工作时自己先瞟到了这份工作,冲着有各种医疗保险的福利,阿维就去了。
也许在写讣闻的时候虽然生活窘迫,也会突发感叹“虽然我拼凑出了许多人的人生,却唯独不敢思考自己的。”但总的来说,没病没灾,不用切身体会到别人的一生,也不用过多的参与到别人的一生里去。典型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只是不得不说去监狱之前,阿维始终像是游离在人群之外的游魂野鬼,偶尔癫狂,偶尔看似投入其中努力生活,但终归是虚假的泡沫,是与人群格格不入的,经不起一丝一毫的推搡。他按部就班的遵纪守法时,没有人真正理解他,他叛经离道的肆意妄为时,也没有人真正的劝阻他。
看到阿维,有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
也许,去监狱里的图书馆任职,是改变他人生的一个契机。
只是普通的生活工作毕竟都还是现实居多,更不用说在一个特殊的地方生活工作。
在监狱里的图书馆,不像普通的图书馆,人们看书、借书、还书是那么的与外不同。看书时热闹的如菜市场,借而不还有时候是身不由己的不得已而为之,有时候是明目张胆的放肆。古有鱼雁传书,今有书中藏风筝。找得到是善意,找不到是必然。阿马托的严令禁止或许有些效果,阿维和福雷斯特的怀柔则成了助长风筝放飞的那一缕风。
只是这风,有时候吹的太慢,风筝还没有上天便急遽砸落在地。
“我很难过,阿维。这天底下到处都是坑。”
楚尼的死,大概是全书最让人难受的地方了吧。如果杰西卡用自己的一生教会了阿维要珍惜眼前人,那么楚尼戏剧性的话一生则教会了阿维世事无常。只可惜杰西卡到死都没有放飞自己的风筝,她最终选择沉默、放下。而楚尼则永远没有机会再去见一见他那个在海浪冲过来时挡在他前面的小儿子了,他的母亲只能通过曾经的风筝思念故人。好在凯拉还陪在阿维身边,我们也能从感谢致辞里猜测他们终于修成正果。
《监狱里的图书馆》无疑是一本沉重的书,偶尔却又透着一丝丝的诙谐。就像即使厚重的阴云密布,偶尔也会透出一缕阳光。这是一本看过就会留下些什么的书,也可以说它就是一个信箱,放飞了那些风筝,也给了我们希望,让我们得以看到不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