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监狱里的图书馆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监狱里的图书馆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01 04: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监狱里的图书馆经典读后感有感

  《监狱里的图书馆》是一本由阿维·施泰因贝格(Avi Steinberg)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监狱里的图书馆》读后感(一):《监狱里的图书馆》小评——不容错过的监狱纪实文学

在接触监狱文学之前,一直以为服刑人员的生活就是劳动加思想改造。直到看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另一本监狱故事书《蓝白时间》,我才知道无论国内国外监狱里都是有图书馆或者阅读室的。只是,大多的监狱文学书关注的点都在服刑人员本身的故事上,很少会提及监狱图书馆罢了。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我们可以看到,监狱图书馆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它既是狱友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之一,又是传递各种消息、进行各类不为人知交易的中心,更方便一些想要通过知识改变过往命运的狱友的奋斗之地。而在阿维·施泰因贝格的《监狱里的图书馆》里,这个特殊之地的特殊之处被更加放大。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阿维,在毕业之前一直都是别人眼中的天之骄子,是别人家的小孩儿。然而,所有的幸运和荣耀都在他毕业后戛然而止,命运彻底抛弃了他:朋友离去,亲人嘲讽,每日靠着不稳定的薪水过活……人生突然跌入低谷。某天,阿维在帮朋友找工作时无意中看到一则监狱图书管理员的招聘启事。随着对这份工作的深入了解,他对监狱管理员这个职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层层审查之后阿维获得了这份工作。阿维在做监狱图书管理员的这几年里,认识了早年抛弃了儿子如今却偷偷窥视着监狱另一边的儿子的杰西卡;了解到皮条客甜哥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写自己的自传;也知道了谋杀犯楚尼跟着电视节目学习菜品是梦想出狱后有自己的烹饪节目……在这座波士顿监狱里,图书馆是鱼龙混杂之地,也是监狱最重要的一个枢纽站——每天会有成百上千的服刑人员来这里处理他们的要务。这里没有普通图书馆的安静和浓重的学习氛围,这里有的是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情绪宣泄。在这座监狱图书馆,每个孤独者和守望者都会找到自己的天堂,都渴求着救赎与改变。

《监狱里的图书馆》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本书的真实性,作者阿维·施泰因贝格曾在现实生活中就职于波士顿监狱图书馆,这本书里的故事也是他就职期间的真实经历,也可以说是一本监狱图书馆回忆录。读这本书时,偶尔捧腹大笑,偶尔感动心碎。读者在面对这些服刑人员时,看到的不是他们的罪恶满盈,而是那些隐藏在犯罪之下最真实的人性。这些人的故事或遗憾或圆满,唯独追求的不过是那份救赎与改变。作者将这些一一记录,汇集成书,展示给大众。

人若失去自由,则万物皆无趣。当这些曾经浪荡不羁的“渣人”成为被高墙束缚的囚徒,他们是否真的穷凶极恶?当身体被监禁灵魂是否还自由?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监狱图书馆,一个孤独者和守望者的天堂。若有勇气,即使一个人也可抵得上千军万马。

  《监狱里的图书馆》读后感(二):当身体被监禁,灵魂才会更加需要救赎

监狱是一个被厌弃的地方,甚至是一个被遗忘的地方,这里有需要忏悔的人、需要救赎的人、需要解脱的人,不论他们是以何种形式来到这里,他们的心灵都将如同身体一般被监禁,当身体被监禁,灵魂才会迫切地想要得到救赎。

《监狱里的图书馆》作者是以色列的阿维·施泰因贝格,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美国波士顿监狱担任图书管理员一职,任职期间发表多篇纪实类文章。《监狱里的图书馆》是他的代表作,它为我们讲述的将是一部真实版的《肖申克的救赎》。

阿维·施泰因贝格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陷入了人生的迷茫期,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奔向美好的前程,而是选择了去往波士顿一所监狱,负责图书管理,并担任创意写作课教师。我想能够支撑他担任这项工作的原因一定源于他自认为疯狂且伟大的念头:做一个图书管理员,佩戴着警察徽章,却散发着街头老大的气息,以书为贼,既是书呆子,又是大坏蛋。这个黑白通吃的复杂身份,必将助我平步青云,跻身上流社会的各大酒会。

在这里他遇到了许多怀揣梦想、寻找自己心中完美之书的人:孤独的杰西卡、写自传的皮条客甜哥C.C.、梦想着成为一名大厨的楚尼、自学成才的法律专家柯立芝······他们的故事让阿维重新认识了监狱中的各色人等,给予他们寻求平等的权力,帮助他们寻找来自于灵魂上的救赎。

在不久之前曾看过一本关于监狱生活的书《美国监狱》,作者同样以第一视角将监狱中的所见所闻用近似回忆录的形式编制成书,向世人揭露美国监狱中恶劣的环境、肮脏的交易以及暗藏的阴谋诡计,可以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美国监狱全景的再现。而阿维·施泰因贝格的这本《监狱里的图书馆》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质朴无华的感情流露,他用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下那些远离社会的狱中犯人的真实生活,那些被遗忘的人群,被厌弃的地方同样会有梦想、有期望。

在这里,每个人都怀揣着梦想,拥有自己的秘密,其中最为令我有所感触的是孤独的杰西卡的故事。杰西卡报名参加了一个在塔楼上的创意写作班,而她的目的仅仅是想要透过教室的玻璃窗来看一眼刚刚入狱的18岁的儿子。她的异常举动引起了阿维的注意,原来杰西卡的儿子在两岁时便已被吸毒的杰西卡抛弃,十六年来杰西卡一直背负着沉重的罪恶感,直到她转狱前鼓起勇气向阿维寻求帮助,想要给儿子留下一封信及自己的肖像。然而,那封信连同肖像最终还是没能完成,出狱后一个月,杰西卡死于吸毒过量,而这份压在心底的遗憾也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遗忘。

这个监狱里有太多这样求而不得的故事,也有太多现实中的无奈,让这些“可怜”的人于冰冷的现实中沉浮,于复杂的人性中找寻自我,作者阿维用其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沉浮于现实世界的灵魂救赎,将这部带有喜剧色彩的监狱实录,用其敏锐的洞察力站在人性至高点一窥那些站在深渊中的囚徒的内心世界。

当身体被监禁,灵魂才会更加迫切地需要被救赎。

  《监狱里的图书馆》读后感(三):监狱里的图书馆,囚禁了身体,仍然可以放飞心灵

  监狱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的,那不是我们想要去的地方,但陌生就有好奇心,就想知道那里面有什么不一样的环节。监狱其实也是一个小社会,里面的人也是来自于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人,而且比社会上的普罗大众更加复杂更加有故事。阿维·施泰因贝格以监狱为背景,创作的纪实小说《监狱里的图书馆》,让我们了解监狱里面的众生相。

  阿维•施泰因贝格,哈佛毕业后,在人生的困惑期,看到一份监狱图书管理员的招聘信息,优厚的待遇和强烈的好奇心让他申请了这个职位,并侥幸的通过可面试和体检测试,成为监狱管理人员中的一位,也开始了其以第一视角讲述他在监狱的故事。监狱图书管理员的身份可以更近距离的深入监狱生活,他和监狱里面的方方面面都会有交集,在和监狱中的狱警,管理人员,犯人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心灵欲求。 这是一群特殊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着问题,要不也不会到监狱中来。但他们也并不是完全绝望的人,他们每个人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梦想。虽然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堕落者,但也在寻求走向他们自己的救赎之路,而读书就是这方面最好的述求。

  监狱设立图书馆,是让阅读成为常规改造手段的有益补充,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服刑人员,将“刑期”变“学期”,引导服刑人员在高墙内利用知识改变自己、充实自己,达到“用书籍洗涤灵魂,用知识重塑人生”的目的。当然在《监狱里的图书馆》中,图书馆也确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无论是甜哥的小说创造,还是监狱中写作课的练习,都让监狱人员可以得到心灵的升华。虽然他们身体受到监禁,没有自由,但心灵却可以放飞,可以自由翱翔于书籍之中。如果能在监狱图书馆里面得到那么一点点的感悟,对于这些罪犯今后的人生都是美好的,书中最后的“跋”中,阿维和大树的交流就让我们看到了图书馆的作用。就算感化几个犯人,能让他们正常走出监狱而不再犯罪,都可以说这个图书馆的存在有着他积极的意义。相信现在图书馆已经成为监狱的标配了。 《监狱里的图书馆》最吸引人的是囚犯们的交流方式,这是这部书中最美好的部分,也最能感动人心的部分,即使最终结果不尽人意。监狱中犯人也是有着交流的欲望的,而图书馆这种公共区域,正好给这种交流提供了方便,图书馆差不多起到了家里客厅的作用,在这里不但可以看书,还可以交流各种信息,各种八卦,各种见闻。当然这种普通交流也没什么新奇的,最新奇的书中说的“放风筝”,就是把要传递的信息写在纸上,留在书中,等待着别人翻开书可以看到这些信息,起到了信件的作用。

  书中有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杰西卡的故事。这是一个没有放成功的“风筝”,也是让读者扼腕叹息的故事。杰西卡和儿子共同关在一个监狱中,但因为男女囚犯的活动时间是分开的,所以,母子无法正常交流,杰西卡在阿维的帮助下,想把自己的画像和信件在自己转监前交给儿子,但最终没有完成这一愿望,杰西卡在写信过程中崩溃了,把没有写完的信件全部撕毁。我想应该说杰西卡在给儿子写信过程中发现自己作母亲的失败,自己的内疚心把自己压垮了吧,最终也没能写完这封信,也无法得到儿子的原谅。杰西卡还在出狱不久就死于吸毒,相信她是无法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了。 《监狱中的图书馆》,以阿维的零视角记录了他所在监狱的方方面面,可能他无力改变所有人的生存现状,但他尽力了。监狱毕竟不是普通的社会,那里有着更复杂的现象。无力改变的,阿维也记录在了这本书中,是非曲直,恩怨情仇,留给读者去体会吧。

  《监狱里的图书馆》读后感(四):《监狱里的图书馆》:也许所有人都有一个安静的角落,安放心灵

  

文|继芳翎馨

犯了错的人,在监狱里真的会受教育吗?监狱里被剥夺自由的人生中,该如何去完善自己的心灵?监狱里的图书馆,是一个孤独者和守望者的天堂。

《监狱里的图书馆》一书是作者阿维·施泰因贝格所著,这算得上是他任职观察后的做品,毕业于哈佛大学,却有很长时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他去媒体单位,却只能写讣闻,感觉自己的工作一点价值都没有。

后来,他去了美国波斯顿监狱担任了图书管理员一职,从此开始了纪实类文章的写作,也开始更进一步的揭露那些远离人们视线的囚徒的生活,让大众能窥见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生活。

这是一本关于图书馆的回忆录,记录着一个年轻人去除浮躁,寻找新世界的纪实作品,它充满着喜剧色彩和洞察力,揭示出真实的人性。

一、你所做的一切都将影响你的人生

对于阿维而言,进入监狱里的图书馆做管理员并不是一个首选,他的同学朋友都已经结婚生孩子,拥有了相对幸福的家庭,事业生活都有双丰收,可是阿维却不同,他在事业中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不清楚到底自己该如何行动,更不知道自己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阿维好不容易面试通过了监狱图书管理员第一轮,但是他却要面临头发检测,因为他却感觉到很纠结,因为他在面试前的两个月曾与朋友一起吸食毒品,导致自己有可能无法通过检测。

你曾做过的坏事,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因此,千万要让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得好好的。

二、若有一处心灵契合之处,那应该是图书馆

在看《监狱里的图书馆》之前,我就在想,监狱里的图书馆会是怎样的?管理员的职责是怎样的?是要让人保持安静,还是要如何?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哪怕图书馆里鱼龙混杂,可是它依旧是一个需要设置的地方,愿意来图书馆的囚犯往往是精英囚犯,也会是一个有阅读需求的人,能够给人让交流,给人心安,也能引发共鸣,引发共情。

如果说,这个世界要留下一个角落,就一定要留下图书馆,因为图书馆里的藏书会让人们能够学习到前人的经验,能够更好地拥有一个可以更进步的空间。

我们应该保佑一个心灵的寄托之地,在监狱里的图书馆,或许对于那些毫无人性的囚犯而言,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可是,也许他也还能唤醒一些良知。

我们做一件事情,只要他能对一个人有用,那也一样拥有意义。所以对于图书馆而言,它的存在是一个能够见证人性的地方,也许它并不算特别美好,可是却足够真实,因为这份真实,我们能看到人生的价值,也能看到站在深渊处的那种内心世界的美满。

这是一本需要耐心去看的书,因为他一下会说到自己的经历,一下又会谈到监狱的人情往来和人物故事,你需要真的努力去串联一切,从而真的懂作者的良苦用心。我是继芳翎馨,关注我,一起读好书,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监狱里的图书馆》读后感(五):身体被监禁,灵魂是否还自由,取决于你是否有灵魂

  

监狱里的图书馆?

是个什么样子的图书馆呢?

监狱,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方,那里聚集了各种罪大恶极之人。这种地方需要图书馆吗?或许是我的思想狭隘了吧?

读书可以净化灵魂,安慰浮躁的情绪。

即便是犯了错误的人,也不能失去灵魂被净化的机会。

这是我乐观的自以为是,但是事实上监狱里的图书馆却有各种各样的用途。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不曾放飞的风筝”,下卷“放飞的风筝”。书中从一名图书馆里员的角度为我们揭开了监狱这个地方神秘的面纱。

作者阿维毕业于哈佛大学, 在《 波士顿环球报》、《 纽约时报杂志 》和《巴黎评论》等媒体发表多篇作品。

这片就好像是他的一本自我传记一般,记录了他在作为自由撰稿人之后的一份工作。

“我”开始是一名自由撰稿人,起初为了一份稳定的工资选择了监狱管理员一职。

关于这份工作,“我”知道得越多,就越感兴趣。

同样,读这本书越多,大家可能对这个故事越感兴趣。

图书馆里员在监狱中起什么作用?柯立芝:监狱图书馆的核心是法律图书:法律赋予了囚犯获得这些文献的权利。有些囚犯可以学到知识,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从此改变人生。马尔科姆:好几个月过去了,可我丝毫感觉不到自己在坐牢......我这一生从未如此真正自由过。一位年轻的黑人狱警告诉我,哪怕对于99.9%的囚犯而言,监狱图书馆一点用也没有,但只要再感化出一个马尔科姆,它也值了。

这本书中前半段的“我”好像一直在找寻监狱中建一座图书馆的意义。

是啊,在监狱这种地方建造一个图书馆是存在危险的,有可能成为囚犯们交换信息的场所,而这里的图书馆里员不单单是一个管理员,还有监管这些犯人的职责。

在上下两卷中分别以“风筝”命名,那么风筝是什么意思呢?

囚犯们利用图书传递信息,这些东西称之为“风筝”。

“我”看了多种风筝,不只是有危险的信息,还有一些人世间各种情感。

“我”随着在图书馆内待的时间越久,了解得越多。

就算是关在监狱中的囚犯,他们也有感情,也懂亲情。

一位母亲报名课程,只为了能在窗口多看自己的孩子几眼。

所以恶行、牢狱,也无法阻挡人最真实的情感。

即便是在牢狱之中,可以寻得一个清静之处,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或许有机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自我,就跟马尔科姆一样。

阿玛托在监狱中留下的不可撕除的标语中,有这么一句:书不是信箱,书给人以光明。

看到这些内容,我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可是读书真的能洗涤心灵,让那些身陷囹圄的囚犯们反思以前的过错吗?

这里作者写到了一段,关于自己被抢劫的内容,而那名罪犯就是曾经在监狱里面的囚犯,所以有时候上天创造了改邪归正的机会,但是选择在于人。

  《监狱里的图书馆》读后感(六):如果监狱里也有一座图书馆,会是什么样的呢?

  一个误打误撞的图书管理员,一只只放飞人生的风筝。 ———阿维·施泰因贝格

提起监狱会想到什么?《肖申克救赎》中犯人们也会分工工作,然后劳作一天,坐在屋顶,喝着啤酒晒太阳的惬意;还是《和声》中,希望贞慧和儿子能到监狱外去享受一天的自由生活,狱友能能抵御万难,为了合唱团而用尽全力;又或者是《监狱风云》中,监狱成为了被围起来的野蛮斗兽场......在光影的世界里,监狱里把人性的美丑善恶更是体验的淋漓尽致,在那一方小小的世界里,有人成为人,有人成为“鬼”。

而在这一方小小世界里加入一座图书馆内,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学反应呢?阿维·施泰因贝格的《监狱中的图书馆》写的就是阿维在波士顿监狱两年图书馆管理员生涯中亲身经历的。而作为大多数人其实我们对于监狱中的想象都是通过影视作品或者一些文学作品去想象,而这些作品当然为了收视率会制造更多的冲突,而《监狱中的图书馆》就如同一场现实向监狱的“真人秀”。

作者阿维本身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早年的他,是一个模范生,就是我们常说别家的孩子,但有时候命运也喜欢开些玩笑,在他从哈佛毕业以后就变了,朋友离去,亲人嘲讽,自己孑然一身只能靠着不稳定薪水过日,最终去应聘监狱图书管理员职位也是因为这份工作又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

阿维“入狱”后,他遇到了不同类型的犯罪,也听了很多故事,早年抛妻弃子的杰西卡,如今经常偷窥同一个监狱的儿子,但是却在出狱一个月后死于吸毒过量;皮条客甜哥一直致力于写自传,而且金句频出;谋杀犯楚尼跟着电视节目学做菜,梦想出狱后录制自己的烹饪节目,但是出去没多久就中枪身亡;体重二百七十多斤的“肥猫”因为找不到合身的狱服,只能穿醒目的蓝色T恤,俨然成了老大……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纯粹的写救赎与温情,而是站在参与的旁观者的角度将他听到或者看到的关于这些形形色色犯人的故事仔细记录下来,而把更多的深思留给作者去细细品味。

图书馆像一个独立的港湾,也像是是中转站,在这里监狱中形形色色的人的人生在这里交叉、串联,各自分开,阿维除了想知道这些人当然我想也是包括阿维自己,他们渴求的救赎与改变是不是会降临,同时也想解答出,图书馆到底意味着什么,读书是不是真的能带去改变?

《监狱里的图书馆》分为两卷,第一卷是“不曾放飞的风筝”,第二卷是“放飞的风筝”,而“风筝”实际是监狱中犯人们会在书籍里夹纸条,以此相互传话,而这些纸条就是风筝,当然这些纸条上的内容也是千奇百怪,但是不管怎么样,图书馆的书成为了这些话语的传递者。

所有阿维在书中说:“即使是在监禁的情况下,只要给囚犯一扇窗,视野就会更开阔。”

前几年,因为公司工会的组织,我曾去过本地的女子监狱参观,从衣食住行以及心理等不同方面尝试去理解,他们每天做什么就好像流水线上的工作一般,毫无波澜起伏,而当他们有时间能坐在书馆里捧着书坐在那里,小憩片刻,仿佛间觉得自己并未犯错,并未深处牢笼。

书籍是通往精神自由的窗口,而监狱却是最不自由的地方,如果你也对这座监狱图书馆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故事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一定会给你带去一种新奇的阅读之旅。

  《监狱里的图书馆》读后感(七):在遥远“国度”挣扎的底层人

  

一提到监狱会联想到什么呢?罪恶、欲望、孤独,还是美剧中的帮派斗争?如果再为监狱加几个字:监狱图书馆管理员,你会想到什么呢?危险、幸运、刺激?

《监狱里的图书馆》就是这样一本由监狱图书馆管理员所写的书。它并没有过多的治愈,与情感的铺垫,也没有值得一提的拯救囚犯的“伟大人物”。更多的只是真实的罪恶与人性,自由与孤独、绝望与希望……而这些故事的来源,就是作者阿维·施泰因贝格的真实“监狱”生活。

作者照片

一个个悲喜交织的真实故事,一出出充满“戏剧性”的折子戏

故事还要从阿维“入狱”开始说起。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阿维,在别人眼中一直是一个从不逾矩的模范生。但这一切却因为他毕业后迟迟找不到稳定的工作戛然而止,命运也彻底抛弃了他:朋友离去,亲人嘲讽,每日靠着不稳定的薪水过活……某天,阿维无意中看到了一则不同寻常的招聘启事:“波士顿,监狱图书管理员,全职,工会待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阿维进入了这所臭名昭著的波士顿监狱。

在监狱里,囚犯给阿维起了各种绰号,比如“管书的小哥”、“猴哥”、“哈佛男”、“犹太卷毛”。但随着时间的过渡,囚犯们对待阿维的态度也从最开始的不屑,转变为了信赖与尊重。

在阿维整理图书馆的书籍时,意外地发现了犯人沟通的“风筝”——纸条。因为男女囚犯活动区域的不同,夹在书中的“风筝”便成了相熟囚犯的情感链结。而图书馆就像邮局,一次次传递着秘密与希望。

几个月的图书管理员生活,让阿维知道了囚犯们的故事。比如早年抛弃儿子的杰西卡,却在某一天看到了在楼下的操场上打篮球的儿子。只不过杰西卡从未表明自己的身份,一直悄悄地窥视儿子,独自承受着这份孤独。此外,还有每日努力写自传的皮条客甜哥,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你到了这地儿,随便找个人都能打听到我甜哥的名号。这里就在白宫边上,我统治着黑宫。”以及谋杀犯楚尼跟着电视节目学习菜品,梦想出狱后有自己的烹饪节目,可出狱后却死于枪杀。

在监狱这个文明社会的黑色花朵中,每个人仿佛都被由小确幸和痛苦的所织出的网笼罩。而囚犯们迷离的人生,没有穷尽,无语言说,不限结局。偶尔有乐观的囚犯会说一句:“没啥大不了的,就当人生是一出折子戏。”

这里是惩戒之地,也是庇护之所

在《监狱里的图书馆》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一语道破了监狱的本质:“这里是惩戒之地,也是庇护之所;住过圣人,也住过罪人;是金库,也是下水道;是一个通往乌有之乡的驿站,也是一座活人墓。”在我看来,这里也是社会的缩影。

这里有曾经生活在上层社会的人,也有生活在底层社会,可能连住房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人,但更多的是普通的囚犯。这些囚犯的外在表现以及内心变化,就代表着监狱外的几百万个家庭。当一个人24小时被监禁,最根本的问题也会随之暴露出来。而这些问题,正是现代社会的缩影。

如果将大部分囚犯形容为被困在汪洋大海上的悲催水手。那么监狱外的我们常在不经意间,造了一座牢,关押着自己。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图书馆,解开身上的枷锁,拥抱光明。

  《监狱里的图书馆》读后感(八):《监狱里的图书馆》:来自沉默之人的只言片语,稀有却珍贵

  

“来自沉默之人的只言片语,稀有却珍贵。”——这是阿维·施泰因贝格设想克里斯和他未来的孩子在看到杰西卡留下的信时想到的。

遗憾的是,杰西卡最终未能留下任何的讯息给克里斯,哪怕是只言片语。

最初,当杰西卡得知自己将要离开这所监狱的时候,她产生了留一封信给克里斯的念头。杰西卡将自己妆扮一新,拜托同狱的伙伴为自己画一幅画,并仔仔细细地写好一封信,准备让监狱管理员阿维·施泰因贝格设法将信送到克里斯的手中。

就在阿维·施泰因贝格想方设法接近克里斯之时,杰西卡离开了,没有告别,也没有留一下那幅画和那封信。

或许,杰西卡相信自己还有机会站在克里斯面前,微笑着对他说一声:“嗨,你好!”所以,她选择放弃假手于人的递信方式。

或许,当杰西卡每一次写作课时沉默地坐在窗边远望克里斯之时,她就已经做好了一生观望的准备。

也或许,杰西卡认为自己抛弃克里斯的行为,无法如何无法被原谅,所以她决定独自离开。

无论怎样,杰西卡最终只是将克里斯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生母,他们再也没有机会一共度过生命中的某段时光。

在阿维看来,杰西卡留下的信件或许无法对克里斯造成任何影响,甚至会被克里斯所厌恶,但它一定会是杰西卡留给克里斯未来孩子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因为它是所有真实存在的最好证明。

所以,阿维说:“来自沉默之人的只言片语,稀有却珍贵。”

杰西卡的故事,是《监狱里的图书馆》中最打动我的一个。杰西卡是监狱服刑人员,她在儿子克里斯两岁时将克里斯遗弃,十几年后,杰西卡神奇地在监狱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克里斯。于是,每日观望克里斯打篮球成了杰西卡最美好的时光。

监狱图书馆,是杰西卡唯一能够看到克里斯的地方。杰西卡沉默寡言,安静地坐在窗边,守望。

《监狱里的图书馆》是阿维·施泰因贝格以自己的一段真实人生经历写作而成的。哈佛毕业后,阿维·施泰因贝格曾做过一段时间的报纸讣闻作者。很偶然地,阿维看到监狱图书馆的招聘信息,他决定应聘。

在监狱图书馆工作的两年时间里,阿维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服刑人员,阿维与他们从陌生到成为朋友,再用文字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监狱里的图书馆》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小说,或者纪实文学。它更像一部散文,每一位出场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阿维只是一个负责记录的旁边者。

监狱里的图书馆与监狱外的图书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这里的图书馆不是单纯读书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茶馆、一个酒吧,所有在这所监狱服刑的人员在这里沟通交流、互通有无。

能够碰面的,面对面交流;无法碰面的,就在约定的地方“放风筝”。

“风筝”是监狱图书馆里随处散落的字条,每一个监区的阅览时间结束后,图书馆里都会搜寻到新的“风筝”。它们有的是情书、有的是问询函、有的是秘密约定的日期,等等。管理员们一再强调图书不是信箱,却始终未能阻止“风筝”的出现。

某一天,阿维产生了收集“风筝”的念头,他在图书馆的书架上专门腾出一小块地方存放散落在各处的“风筝”和杂物。

阿维说,它们是珍贵的记录,没有它们,就没有历史,没有记忆。

阿维·施泰因贝格短暂的图书管理员生涯只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段经历,他的出现与离开甚至不会对任何人产生影响。然而,所有那些被他收集起来的“风筝”都是沉默之人的只言片语,稀有却珍贵。

这也正是《监狱里的图书馆》这本书呈现给读者的动人之处。

  《监狱里的图书馆》读后感(九):书是信箱,书也给人以光明

  第一次知道监狱里还有图书馆是源于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安迪日复一日的写信给州长,终于申请到一小笔用于建设监狱图书馆的钱。当初看电影的时候一度觉得安迪真的是异想天开,还想着在监狱里建设图书馆,没想到州长后来还真被他坚持不懈的来信给打动。但即使如此,在电影主题升华之后,监狱里的图书馆这个点就随着电影的完结而烟消云散。直到看到阿维·施泰因贝格的《监狱里的图书馆》这本书,这个似曾相识的点又从记忆里被挖掘出来。

  如果说在电影里,图书馆的出现只是为了将男主一个人自由的灵魂衬托的更出彩,那么在阿维的书里,图书馆则是给了所有在监狱里生活的人一个像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所有人都可以在这一方天地里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灵魂的独特之处。

  前任图书馆馆长铁血阿马托曾在监狱里的图书馆墙壁上贴下一条铁规,“书不是信箱,书给人以光明。”即使有无数条铁规都想被继任的阿维撕掉,看到最后,大概只有这一条是其中之最吧。

  监狱里的图书馆出现的目的是为了给服刑人员一个学习的空间,或者也可以理解成另一种形式上的“放风”,灵魂层面上的“放风”。

  在这里服刑人员可以自修法律法规为自己上诉,比如不受帕蒂待见却学的一套又一套的柯立芝,当然了我们后来知道他之所以不受待见是有原因的。在这里服刑人员还可以兼职馆员赚一点微薄的工资,比如说削尖了脑袋也想继续留在图书馆的柯立芝,只可惜他越俎代庖的长手长脚断送了他的前程,注定他不能如戴斯、肥猫之流干的更长久。但不可否认得是即使柯立芝不是给别人打工最棒的员工,但他绝对给自己的人生学出了另一片天地。当然了在这里阿维还可以选择给服刑人员们上创意写作课,让他们发现生活里不一样的风景,甚至以达到感化他们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图书馆是一个可以让各种各样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找到心之所归的地方,即使大部分人都只是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这里“放风筝”而已。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阿维来图书馆之前的工作,一个哈佛名校毕业生选择给死人写讣闻,或许最后会落到给任职的报纸或自己写讣闻也未为可知。这种迫切促使他在帮助朋友找工作时自己先瞟到了这份工作,冲着有各种医疗保险的福利,阿维就去了。

  也许在写讣闻的时候虽然生活窘迫,也会突发感叹“虽然我拼凑出了许多人的人生,却唯独不敢思考自己的。”但总的来说,没病没灾,不用切身体会到别人的一生,也不用过多的参与到别人的一生里去。典型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只是不得不说去监狱之前,阿维始终像是游离在人群之外的游魂野鬼,偶尔癫狂,偶尔看似投入其中努力生活,但终归是虚假的泡沫,是与人群格格不入的,经不起一丝一毫的推搡。他按部就班的遵纪守法时,没有人真正理解他,他叛经离道的肆意妄为时,也没有人真正的劝阻他。

  看到阿维,有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

  也许,去监狱里的图书馆任职,是改变他人生的一个契机。

  只是普通的生活工作毕竟都还是现实居多,更不用说在一个特殊的地方生活工作。

  在监狱里的图书馆,不像普通的图书馆,人们看书、借书、还书是那么的与外不同。看书时热闹的如菜市场,借而不还有时候是身不由己的不得已而为之,有时候是明目张胆的放肆。古有鱼雁传书,今有书中藏风筝。找得到是善意,找不到是必然。阿马托的严令禁止或许有些效果,阿维和福雷斯特的怀柔则成了助长风筝放飞的那一缕风。

  只是这风,有时候吹的太慢,风筝还没有上天便急遽砸落在地。

  “我很难过,阿维。这天底下到处都是坑。”

  楚尼的死,大概是全书最让人难受的地方了吧。如果杰西卡用自己的一生教会了阿维要珍惜眼前人,那么楚尼戏剧性的话一生则教会了阿维世事无常。只可惜杰西卡到死都没有放飞自己的风筝,她最终选择沉默、放下。而楚尼则永远没有机会再去见一见他那个在海浪冲过来时挡在他前面的小儿子了,他的母亲只能通过曾经的风筝思念故人。好在凯拉还陪在阿维身边,我们也能从感谢致辞里猜测他们终于修成正果。

  《监狱里的图书馆》无疑是一本沉重的书,偶尔却又透着一丝丝的诙谐。就像即使厚重的阴云密布,偶尔也会透出一缕阳光。这是一本看过就会留下些什么的书,也可以说它就是一个信箱,放飞了那些风筝,也给了我们希望,让我们得以看到不同的光。

  《监狱里的图书馆》读后感(十):一场狱警“直播”的美国监狱“真人秀”

  

一提到监狱你会联想到什么?阴冷、邪恶、孤独、毁灭?

长长的走廊、拥挤的食堂、昏暗的浴室、没有绿化的小操场……

想要逃离的囚犯在策划越狱,没法离开的囚犯在拉帮结伙搞帮派斗争……

当然还有狱警,他们要不就是毫无存在感,只负责开门和锁门。要不就是把自己当上帝的滥用职权者,或者把自己当奴隶监工的暴力狂……

那么如果在监狱后面再加上“图书馆”几个字呢?你的想象是不是有变化了?

那里还算明亮,有为了出狱能找到工作而努力学习的犯人,为了给自己昭雪而翻阅法典的犯人,摘抄爱情小说给女友写情书的犯人,还有交头接耳利用看书打掩护的犯人们……

《监狱里的图书馆》这本书中的内容,可能要比你能想到的有趣、丰富、震撼百倍千倍。因为它是一位真正的监狱图书管理员——阿维,写的!

而且写的都是真事儿!越不为人知,越引人入胜的真事儿!

早年抛妻弃子的杰西卡,如今经常偷窥同一个监狱的儿子;皮条客甜哥一直致力于写自传,而且金句频出;谋杀犯楚尼跟着电视节目学做菜,梦想出狱后录制自己的烹饪节目;体重二百七十多斤的“肥猫”因为找不到合身的狱服,只能穿醒目的蓝色T恤,俨然成了老大……

这本书堪称一座人性“陈列馆”。并没有过多的感化、治愈和煽情,也没有值得一提的拯救囚犯的“伟大人物”,或是“冤情昭雪”的励志事迹。更多的是呈现囚犯们的真实个性:千奇百怪的绰号、五花八门的请求、选书的奇葩品味、独特的黑色幽默;以及人类的共性,在禁锢与自由、毁灭与重生之间徘徊时的绝望与希望……

说白了,阿维其实就是在“直播”一场监狱“真人秀”。

作者阿维,全名阿维·施泰因贝格(Avi Steinberg),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美国波士顿监狱担任图书管理员一职,因为特殊的从业经历,以及内容真实幽默,文风简洁有力,让他的《监狱里的图书馆》一书,成了纪实性黑色幽默“监狱文学”的代表作。入选《旧金山纪事报》年度图书。及被美联社、《万物的奇妙亲缘》作者A.J.雅各布斯等知名人士盛赞。

故事还要从阿维“入狱”开始说起。

在阿维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前,一直生活的顺风顺水,是众人眼中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毕业后好运戛然而止,阿维成了找不到稳定工作,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失败者……

某天,阿维无意中看到一则不寻常的招聘启事:“波士顿,监狱图书管理员,全职,工会待遇。”好奇心驱使阿维来到这所臭名昭著的监狱面试,因为正处于人生低谷的他突发奇想,决定要从这个既代表毁灭,又代表希望的地方开始,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价值。

图书馆其实是监狱一个枢纽站,成百上千的犯人到这里“处理事儿”,狱警和其他职员也会来晃悠,并偶尔添添乱。图书管理员也没那么好干,阿维成了百晓生,每天回答囚犯们各种奇葩问题;成了万事屋,接受或拒绝囚犯们各种请托;成了心理医生,倾听囚犯们的哭诉与抱怨;成了狱警,经常像祈祷一样跪在地上,检查书架下面是否藏匿了违禁品……

但阿维也得到了囚犯们的信任,他们管他叫“管书的小哥”“大总管”“猴哥”“哈佛男”“犹太卷毛(虽然他的头发又粗又直)”。有个一生潦倒的囚犯甚至会安慰萎靡不振的小维,虽然这让阿维觉得自己更可怜了。

大部分囚犯就像被困在汪洋中的悲催水手:到处都是水,一滴都不能喝的水。一如囚犯们数之不尽的时间,没有养分,没有季节,没有假日,没有轮回的时间。

阿维意外发现了犯人们隐秘的沟通工具“风筝”——小纸条。由于犯人们的活动时间和区域不同,夹在书中的“风筝”便成了相熟囚犯、男女囚犯之间的情感链结。仿佛汪洋中的小小浮木,能让囚犯们稍作喘息。

图书馆就像邮局,每天传递着各种秘密与希望。即使那些不曾发出去的消息,也同样强烈地存在着。在这里,似乎每个犯人都能有所收获。但阿维却迫切想知道:他们渴求的救赎与改变,最终真的降临了吗?比如谋杀犯楚尼,梦想录制烹饪节目的那位,出狱后,却死于枪杀……

书中有段话道破了监狱的本质:“这里是惩戒之地,也是庇护之所;住过圣人,也住过罪人;是金库,也是下水道;是一个通往乌有之乡的驿站,也是一座活人墓。”其实,这里就是社会的缩影。极端强烈、高度浓缩的那种缩影。

那图书馆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是纽带、自由,是希望!是能飞往心之所向的风筝!

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走进过图书馆,但幸好“书是宝藏”这样的道理,不需要进了监狱才明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