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悉达多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悉达多读后感1000字

2021-01-03 03:46: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悉达多读后感1000字

  《悉达多》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悉达多》精选点评:

  ●时间只有在哲学范畴内失效。万物都是薛定谔的猫,过去和未来都存在于此刻。所以我恰好遇到了这样的万物,这种恰如其分的缘分让我顶礼膜拜。 我可以爱万物,爱一片树皮,爱一朵残花,但我不爱道德,不爱思想,不爱一切可以说出来辩解的语言。世界上不存在涅槃,只存在涅槃这个词。 我向万物学习。 学会思索、斋戒和等待。 学会思考、忍耐和聆听。//也许会买实体版

  ●唯一能做的事情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它,不憎恨它和我自己,能够怀着爱、惊叹和敬畏的感情去观察它、我以及其他一切生物。

  ●还没有得到过就谈不上放下,还没有体验过欲望就谈不上看破欲望,知识可以口耳相授,智慧却不行。于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轮回,在执迷,在顿悟。

  ●翻译流畅,但感觉精髓不够

  《悉达多》读后感(一):简单内容

  

婆罗门富家子悉达多锦衣玉食长大成人,决定听从内心的呼唤离开父母去当苦行僧,多年苦行僧后爱上了一个美女,还俗挣钱娶妻生子,多年后觉得人生无聊想跳河死,没死成当了摆渡人,并长年聆听河水。后来养育儿子,可儿子叛逆不愿当摆渡人逃回繁华中。

他的一生某个部分过了每个人所向往的某个部分。发人深省,我也没太明白,最后发现是个轮回,回归自然。每个人都被自己的目标控制。

我只读过两本黑塞的书,感觉他的书表达了一种注重内心感受,听从内心的意思。

  《悉达多》读后感(二):个人感受,也就三星

  诺奖得主的豆瓣9分作品,想必并非空穴来风,但是读完感觉并没那么好,也许是没get到精髓,说一下我的感受: 1,这部是文学作品而非学术著作,所以我认为,相比于阐述真知高见,更重要的是引发共鸣。简单来说,对于普通读者,共鸣即是好。 它并没能引我的共鸣,只是“哦,这书还行”。 2,该书作于1922年。排除掉历史影响,以今眼观之:道理我都懂,若想让我觉得你讲得好,总得手法巧妙吧。 人物刻板、脸谱化符号化,仿佛所有人都只是主角内省悟道之路上的工具人;情节带有生硬的宿命感,让我感觉表面主观能动、实则被安排,而且安排的突然且硌脚。 这使得故事本该由宗教出发、超脱宗教的局限,去触及自然大智慧的无限,却因手法问题,让我觉得还是在这儿讲一个宗教哲学气息浓厚的醒世故事。 所以,也就三星吧。 不过,扉页的那句话,我是真喜欢: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他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赫尔曼·黑塞

  《悉达多》读后感(三):人与人之间宿命般不可理解

  因为一些取舍的事情难过、沮丧的时候,张老师说,“读读庄子吧”!每次想到这个就又会沮丧起来,怎么办呢?因为有太多太多没读而焦虑的要死。张老师那时告诫的,许多话至今也无法接受,总觉得人与人之间像是被无形大手操控了一样,明明快要相互触碰了,却又被一点点一点点小小的力量轻易拉开,像宿命一般的不可相互理解。

  不管那个与改变相关的词如何表达,是叫涅槃还是想通了,它终究是一个人的事,悉达多永远孤独,就算你我有幸找到了华苏德瓦,亦或成为别人的华苏德瓦,也仍旧有天天年年的孤独。年轻人的孤独是好的,里尔克的想法。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并因此承担代价。生命的过程中的不断的重复,有些印证了代价,有些还只是新生。

  在尘俗中,无法成为悉达多,无法理解,无法实践,只能一如既往的去保全不被时间、欢乐、逆境触动的这颗核心。

  2020/4/25-2020/4/26

  2020/4/26晚

  秦言于家中

  《悉达多》读后感(四):绝知此事先躬行

  

如题,每个人在探索“沙门”之路的时候必然会曲折离奇且各具特色,但是否决意实践是对自我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或形成一个具象的人生框架的关键所在,旁人不能绝对地以自身的经验来评价对方未知的将来。正如悉达多与初次相遇乔达摩的对话,悉达多作为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去观望眼前的一切,他充满着好奇、热情、欲望与勇敢,但是这个勇敢又源自于正值芳华的他前面所述的几样个性。正如身上的这股力量驱使他能够敢于在已被推崇备至的圣贤乔达摩面前说出这番话:

年轻人说,“我并不想和您争论,像您方才对我说的,用语言进行争论,没有任何意义,您讲得很有道理。不过请您允许我再说明一点:我一刻也不曾怀疑过您。我一刻也没有怀疑过您是一个佛陀,您已经达到了目标,达到了成千上万的婆罗门和婆罗门弟子为此而不懈奋斗的最高的目标。您已经找到了摆脱死亡的方法。您按照自己的的探索方法,通过思想、通过潜修、通过认识、通过领悟,寻找到您自己的道路,佛陀就是您自己。而学习是使您成为佛陀的唯一途径!噢—我尊敬的圣者,这些便是我的想法—没有人可以通过照搬别人的学问而得到拯救!没有人能这样,噢,尊敬的圣者,您能不能用话语活着通过教义告诉我,您在顿悟的那一刻发生了什么?领悟佛陀的学问包括许多内容,您已经讲授了很多,要生活得诚实正直,要避免做坏事。而您这番极其清晰明白、极其可贵的讲演中未包括一行内容,它没有包括佛陀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的秘密,他曾如何作为一个个体生活在数以万计的人中间。这便是我在聆听您的教诲时所想到的和认识到的,这也是我要继续流浪的原因—并非去寻求另一种更为美好的学问,因为我明白,不存在这种学问,我只是要舍弃一切学问和老师,我要单独一人去攀登我的目标,或者去死亡。噢,尊敬的圣者,我会常常想到今天、想到目前这一时刻的,因为我亲眼看见了一个圣贤。”

话说回来,我忍不住要为戈文达这位带悉达多入坑的挚友打抱不平,当初便是戈文达提出的一份真挚的邀请(携手踏上沙门之路,虽只是轻如鸿毛的一个举动)却间接影响了悉达多的一生。但他万万没想到,悉达多会经过与乔达摩的此番对话后便弃他而去,另觅“新欢”。阴差阳错般,这个分歧后戈文达就一直在追随乔达摩(修行)的路上却一直找不到发现自我的真谛。正如现实生活的大多数,很多人却不都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容易沉没在随波逐流中。相反,尽管悉达多在此刻的选择是对自己将来的一场豪赌,但这一类的大胆尝试往往在生活上会“赢”得更多,即使遇到的一切未必都是完美的。

当悉达多遇到卡玛拉(第二位导师)后,教会了他不仅要会在等待中寻求获得的方法,进而将他引荐给她的壕朋友学习经商与社交,从零到一,在获得了名利金钱的同时,心善的他却不懂理财将所有努力无私挥霍给所有人,在花花世界中他浑浑噩噩地迷失了自己,成为了世俗的一部分,忘记了出行的初心。幸运的是,危在旦夕中好基友戈文达的保护和重遇警醒了他不要只会安逸度日,他在收拾心情后遇到了第四位导师--船夫。

在跟着船夫一起摆渡的日子里,悉达多在聆听河流中领悟了以不变应万变,看似只在当下的河流中却蕴含了不一样的声音和形象各异的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还遇到了自己的儿子,看着自己的爱人离去,他开始理解当初自己背井离乡的心情且在船夫的离开,他听到了“唵”(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悉达多努力地更加用心倾听。他父亲的形象,他自己的形象,他儿子的形象,交错着流到了一起,连卡玛拉的形象也出现了,但又都破碎消失了,接着是戈文达的形象,还有其他人的形象,统统交错在一起,又统统随着河水而流逝,大家都把河流堪称自己的目标、渴望着、祈求着、苦恼着,而河水吟唱的声音里也充满了渴望,充满了火焚似的痛苦,充满了无法餍足的渴求。河水正奋力朝自己的目标奔驰。悉达多朝匆匆流逝的河水瞥了一眼,他目前所见的河流不属于他或其他任何人,而是属于它自己,所有这些浪花和流水急匆匆地、痛苦地流向自己的目标,流向无数的目标,流向瀑布,流向湖泊,流向急流,流向海洋,它们达到了所有的目标,随机又有新的目标接踵而来,于是水变成蒸汽上升到天空,又变成雨水从天空倾泻而下, 成为泉水,成为小溪,成为河流,又努力寻求新的目标,又急匆匆流向新的目标。但是河水的声音已经改变。它仍然探索地、充满痛苦地鸣响着,但是已经有另一种声音掺入其中,那是既欢乐又痛苦、既美好又丑陋的声音,那声音既喜笑颜开又低沉悲哀,是上百种声音、上千种声音的混合。

最后,悉达多悟出并告诉戈文达自己不能将所有事物都划分好坏的缘由,万物本独立存在与外界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它们“消失”在当下之前,我们都无法去评价它们的发展和改变,顺其自然,包容一切,从容不迫去面对和找到相互合适的方式共存。所有的一切真谛只源于自我的价值、选择、理解、经历、感悟等化作成自我的意识,而意识却是会不断进化演变才能适应将来,探索的路会永远不断出现直到你不再前进的那一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悉达多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