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100字

2022-05-24 02:09: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100字

  《心灵、自我与社会》是一本由[美] 乔治·H. 米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自我与社会》精选点评:

  ●枯燥。。。模型落后

  ●符号互动论,我喜欢的哲学观。因为世界是联系着运动着的,所以世界存在着。因为互动,所以有了心灵,自我与社会。(当然,这里的因为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因果。)

  ●可以说,是十分精巧的著作了。在社会学领域能称的上是里程碑式的作品了。书中对心灵社会性的论述可谓醍醐灌顶。对于后来研究社会过程、社会世界的后辈,不得不说是福音。对我启发较大的恐怕要数对姿态与态度的论述了。真知灼见,这么多年过去,依然难掩其光芒。

  ●主我&客我

  ●米德同学你欺负人,把社会心理学讲得好像哲学书一样繁琐。。。

  ●2010年一月借于南理工图书馆

  ●买来重读

  ●米德的同情观

  ●第一次看完全是想骂娘的心情。也许会再看,也许不会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一):做人难

  他认为自我之所以存在 来源于社会过程 来源于社会共同体的一般化他人所共同具有的态度价值取向 是非常惯例性的东西 是 客我 自我里的客我成分让人变成人 。而如果要成为艺术家发明家科学家那些有突出创造力的人,那还需要主我的不断突现,需要打破客我的惯例性。怪不得艺术家都是怪人 如果主我和客我没有协调好 那么就有可能是神经病

  做人真难啊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二):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

  心灵和自我都是社会的产物,如果不成为社会的成员,接受社会的制度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人就不会具有人格。教育是使社会反应进入个体心灵的内化过程。

  人们根据语言来思想。语言是思想的形式。

  自我的核心是自我意识,其实质是一种认知现象,而非情绪现象。

  除人类以外的生物不具有任何权利,人类夺取其他生物的生命不是犯错,因为它们没有丧失任何东西。

  人类不会再根据决定生物进化过程的原则发生变化了,人类的进化过程是通过选择和组织过程对无机环境进行控制。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三):摘要:米德的视角的不足

  2015年12月补充:米德书的不足,在于没有看到人际互动本身也会变得社会化,尤其忽略了稳定的社会结构。社会中有很多的人际互动实际上已经被仪式化了,尽管每个互动有差异,但是在模式方面是稳定的。也许应该把米德的思想和其他社会学家,例如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思想结合起来。后者认为社会生活会形式化,而形式化有自己的规律,而且反过来制约形式化中的社会互动。而且社会的形式化,也给具体的人际互动赋予用来解释对方行动意义的工具。如果没有这样的形式化,两方互动关系很难变成稳定的三方互动关系,而三方关系是社会的基石。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四):摘他人书评《心灵自我与社会》梗概

  库利的自我概念虽然对米德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米德依旧不赞同内省是自我形成的主要方式,他始终把自我放在社会的实践活动当中。指出自我是在社会行为中,通过姿态的会话、以语言为媒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动态过程。米德认为,具有心灵的有机体能够成为自身的对象,这正是自我所具有的独特的品性。只有人类个体能够借助于语言这个媒介,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获得心灵这种能力。也只有在人类的交流活动中,个体能对自己向他人讲的话做出反应,即人可以以自己使用的表意的语言进行自我刺激。作为对象的自我的出现,使得人成为经验的自我。通过游戏阶段,个体依次地扮演他人的角色,以及在竞赛阶段,个体同时扮演社会活动过程所涉及的所有他人的角色。而当一个人能体味进而理解社会中"泛化的他人"的角色或明确的"共有态度"时,就意味着自我的发展进入了最后的阶段。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五):读《心灵、自我与社会》

  心灵:心灵、自我与社会同时存在。个体的心灵和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模仿是心灵和自我发展的主要工具。

  自我:主我:积极的、主动的、创造的;客我:社会的、被动的、保守的。

  过去的主我是历史人物。将来由主我实践。客我评价主我。

  社会:价值是一个对象能够满足一种利益的特征。

  价值是完全社会性的。主我不包含价值判断、客我包含价值判断。自我批评是社会批评的一部分。

  不应当用意识解释行为,而是相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