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党》影评100字
《金属党》是一部由Ragnar Bragason执导,Thora Bjorg Helg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属党》精选点评:
●我对这电影绝对是情之深爱之切的,网上字幕翻译都不好,我自己翻了一版冰岛语/中文对照的。因为我觉得越大的国家拍这种电影越商业化越不纯粹,所以是冰岛这种小国的我会提起12分精神看。有心人可以看看女主在他哥坟墓前弹琴那个镜头,看看光影运用
●太表面了,女主怕不是个精神病吧,这确定不是在黑金属党?
●假把式真矫情
●想跟这姑娘搞基 ...
●那么多老歌,激动得睡不着。
●-你不能永远沉浸在悲伤中它会吞噬你的 -我做不到 -你一定可以的
●金属不应该是情绪正面,积极向上的吗?
●不愧是大北边儿人拍的....
●给北欧风光加一星吧(要是女主是跑到雪上上自杀我就再给高点)
●他们表演的那首歌还挺好听啊...只是最后马大卫看了要哭了
《金属党》影评(一):关于纪念的故事(微剧透)
去看多伦多电影节的时候在当地独立影院发现的。片名,女青少年,金属狗,冰岛,死,这些元素让我还没有看就已经默默列为最喜欢的电影了。当天便硬拉着我听Kpop的男朋友去看了最晚场,结果我们是整个放映厅唯一的观众。放影片的小伙也是金属狗。perfect,我想。
Hera,12岁被莫名其妙夺去了亲爱的哥哥。如论如何也不能相信这是上帝的旨意。哥哥死亡的方式是如此荒诞,可以说他正是由于金属狗的身份而死的,可是却死的这么突然这么没有价值。这么的不brutal.
这简直是对金属狗的侮辱。
本来不是金属狗的Hera, 于是决定变成哥哥,来纪念哥哥,抗议上帝,和叫醒为痛苦而麻痹的父母。
这样的反应是一个爱着哥哥的小女孩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了。
当一个人选择了一种生活,也意味着她放弃了所有其他的的生活。当Hera烧掉所有的衣服,她也烧掉了那个天真快乐的自己。她已经决定变成一个战士,捍卫自己的亲爱的哥哥的自由和尊严。
她为妈妈的颓废而愤怒,为村民愚昧的信仰而愤怒,更为轻视和遗忘哥哥的世界而愤怒。
但是她不能离开小镇,离开了小镇就离开了关于哥哥的一切,离开了尚未move on的父母。
她不能走。不是害怕。更不是不舍。她还有未完成的任务。
这条路是如此的孤独,以至于任何一个表示丝毫相同志趣的人,胖子,神父,都让她如此义无反顾。
金属狗,本来就是一群受人唾弃的自由战士互相取暖,脆弱敏感,警觉暴戾。
所以在被神父拒绝后,终于有了烧教堂的理由!
烧掉教堂,就追随Kristian Espeal的生活方式住进雪山吧。
越接近孤独,就越接近真实,接近哥哥。
“I'm not that tough"她自己说。在暴风雪中睡着,接近濒死体验,终于见到了哥哥。好像哥哥也在冥冥之中心疼了,推开门来告诉小妹妹“I see it, that's enough, 回家吧”
所以后来Hera 对正常生活的回归并不是妥协,而是任务已经完成。
直到后来看到父母快乐的弹琴唱歌,Hera 终于在哥哥死后第一次笑了。
再到最后一家三口一起pogo(哈哈),故事终于圆满。
这样包容的父母真让人感动。这其实本来就是一家人纪念自己心爱的人的故事。跟金属息息相关,又无关。
《金属党》影评(二):发声即是为了诉求
一个小女孩为了纪念死去的哥哥,勇敢地承担起了哥哥的梦想。然而被死亡阴影笼罩着的一家三口却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不肯面对现实,家庭的冲突,外人的冷眼,痛苦即将撕裂这个已经缺失亲人的家庭……牧师的出现让故事有了转机,虽然牧师跟女主的对手戏不多,但我觉得每一次都是点睛之笔,当牧师向女孩亮出纹身,当他对站在教堂上即将演唱的女主点头,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奉行着他自己的信仰——上帝在黑暗中亦会被发现。同时也正是他的循循善诱,让女主角和家人重回生活的正轨。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那个女金属党,但我觉得能够体现影片精髓的是那个牧师。这部电影一方面展现了一个金属党的内心世界,同时也通过牧师表达了这群热爱金属音乐的人对于世界的诉求,我觉得这是非常可贵的,包括左后女主用清嗓唱的那首黑金,无不透漏着导演及编剧对于理解的渴望。
再结合当下诸多金属党的现状来分析一下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思考。
在我看来金属党有这么几种。一是生活还算殷实比较有资本在此兴趣爱好上投入较多精力的人;
二是如同电影《海瑟》中男主一样的生活在现实边缘的热爱金属的人(比较苦逼,内心争扎也比较多,而且金属党身上一些叛逆的姿态让他们更难获得生活上应有的扶持和理解);三是一些对金属一知半解的边缘金属党,他们有的仅仅是喜欢某几个乐队或是刚刚入门;四就是一些价值观和思维明显有缺陷的装逼犯。
这几类人有天壤之别,前两类人是我比较愿意与之交流的,他们大多秉持着对金属乐和现实生活较为客观和理性的态度,虽然偶尔的观点不同或是少数是在无法全盘接受流行观点的性格难免的会让我们在生活中格格不入但至少不会让我失去生活的资格。第三类人需要前两者正确的引导,才能养成对金属乐较为理性的品味和并且形成客观的评价。而第四类人,他们又有两种情况,一是某些垃圾乐队的脑残粉(比如国内一些玩了好多年还在玩但是玩的什么自己都说不清的sb乐队),二是不知道为何养成了极其奇怪的品味和心态,比如只听黑金属(我说的不是真正以黑金属为信仰的人,而是根本不知道黑金属是什么只是觉得好厉害就跟着bb的人)而盲目的批判或是贬低其他风格的音乐,比如把国外网站上的资源搬到国内网盘而就觉得自己是国内金属资源整合交流地之神的人,总之他们做的一切,计较的一切都与欣赏金属乐和如何支持金属事业发展没一根毛的关系。
******************分割线*****************
至于金属是什么,金属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或是狭义地说成,金属党该做什,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我在此给出我的一点见解。
正确答案是:金属是一种音乐的风格。说金属的一种精神一种信仰的人,我有个建议,在说这句话前,先想想你们为金属做了什么?你是一个写出了很多经典作品的乐队乐手吗?你是一个始终如一,在用正确方法提升自己品味,对金属乐队和专辑做出正确评价的人吗(注意我强调一下是正确的方法,别说付出就会有回报,你付出但是没有成果谁都不会把你当盘菜)?我觉得第二点比第一点重要很多。如果你做到了我想你是有资格说这句话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评价一个伟大的金属乐手比如DIO,JEFF这些人的时候,说成是金属乐是他们的信仰,我想我也不会反对。
金属党该做什么?我总结了几点能够取得实际效果的事情。一,适当了解金属乐的历史,对金属乐在各个时期的特点有所了解,知道一些比较重要的乐队、专辑、事件;二,适当涉猎一些音乐理论,因为,毫无疑问的,金属乐是由一些已经自成一派有着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的音乐风格衍生出来的(不管是猫王披头士的摇滚,还是黑安的第一段riff);第三,对金属的风格做出准确的判断,敲击,死亡,力量,还有一些泛风格如新金属,核类音乐;第四,就是保持对自己不喜欢的风格的尊重,不管金属还是非金属;(以上几点能让你在金属圈子中取得较好的人缘)第五,好好生活,用平和的态度对待生活中不听金属不了解金属的人,别成为金属党命运的悲剧。其实还有一点我想说的(但是不知道会不会引起一些乐队的反感),金属即是一种音乐风格,那么一些音乐的技能是必备的,乐理,视唱,精湛的乐器演奏技术等等,因为我觉得这样会让创作更加有把握,也更能写出动人的经典作品。以上个人观点,结合我的生活经验来看,不管你做到了那几条都不会太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只会吹嘘,只会捕风捉影的“异类”。
至于我,一个始终以金属党自居的人,我做了什么都羞于说出口,一是我太平凡,二是有些事情我自己做得也不够好,但是结合我在生活中的一些碰壁事件,我总结了以上一些结论,因为实践证明这能让你更好地欣赏金属并从中获得的释放(或是快感),还能让你格格不入的性格适当地在固定场合收敛一些。
再回到影片,结合我的题目,我想说的是,金属即是一种音乐,不该被视为是“注定孤独”、”注定不被理解的“。如果这些定理成立,那为什么我16岁以前不听金属,而现在却在我下班又困又累的时候写了这段文字。我们是金属党,我们发声即是为了诉求。100人在酒吧看演出和1w人在瓦肯看演出一个人感受出发,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都宣泄了,而且都很彻底,至于身边有多少人跟我们做了同样的事,其实并没有影响到什么。而且金属党中也不乏一些人,在平时努力拉一些身边的朋友“入坑”,那就说明了一点,我们渴望得到注意,渴望自己与他人的共鸣。
《金属党》影评(三):金属对于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不一样的,无论缘由和结局
故事开始,主人公的哥哥因意外死了。虽然哥哥出场不久,但是能看得出的金属气质。不言而喻。
主人公因思念兄长,一些旋律言犹在耳。来到哥哥房间,她也许并没有找到什么问题或者答案,但是她拿起了吉他,我想换作谁,多少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弹着琴兴许能够忆起或者心里存着个影子。哥哥是亲人,看似安详乐观,却死去了。谁也无法想明白,如此转移负面情感抑或被负面情感所笼罩。现实是如此无可奈何突如其来,人们似乎无法把握住生命的轻重或者天真的过活,女主角把自己甜美乡村的小女孩衣服全部一把火烧掉,从此与旧生活告别,从音乐中寻找追忆和生命的真实。
据我所知国内一支金属团“大红袍”的吉他手鲁俊亦有相似之经历。
当主人公拿起哥哥吉他走到车站,有人问起是否要远行,她随口答是。再问是否做好了准备,与是否有东西值得留恋。答案每个人也有,对于我来说,准备之问在生命面前已无何轻重,对于留恋,每个人的决定都有自己的理由。转眼主人公长大,常来哥哥墓前弹琴,父母也因为孩子的死生活变得沉默。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生活表达对死去的人怀念方式。主人公看到仓库里藏着的木琴,知晓父亲的改变。机械的生活,直言谈吐的放松自我。
因为酒喝完了主人公走到小时候玩伴的家里,抽着烟喝着酒边看着小时候的照片,没有人不会不想起这些时间的改变。不同的生活轨迹。或者一起的轨迹。复杂的心情,主人公找到了一台推土机,加速,然后放开手闭上眼。放弃一切才是自由。人们不能总是控制一切。这样的人不是很可悲吗。危险的行为反而会使人逃离恐惧,情感的沉淀错觉。
神父来了,那是自从小父母权威之后另一个权威,但臆想无法冲破生命的真实感。神父面带笑容,似乎知晓一切却一副道貌岸然之感。主人公早已将自己的内心上锁,别人无法得到她的认同。但神父却是懂得主人公的人,有着相同的爱好,不同的见解,掌握能力的自信。决堤之后吓跑了有信仰的人。
因为生活,主人公去屠宰场工作,但常常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身边的环境,或者隔绝别人的影响。很多事情看起来是十分愚蠢和自私的。这样的拒绝和传播的矛盾也是没有什么答案的。或者我自己也没有想明白我自己这样的行为
不喜欢现实生活中乏味无趣的社交搭亲和固有的规则,即便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也选择先拒绝它,希望能够刺激他人的想法,但是自己也有许多自己的生活问题,没有一个人是全能的。她对自己身边的事物作出反应,就像观察生活就能捕捉灵感。父母的感情也并非持续旺盛,当有一方试图转变生活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够理解。很多尝试或许十分笨拙,但那也是尝试,他人不能对你的生命负责,所谓的笑话你也没有什么可笑。但是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举动,爱你的人会一直爱你,就像你已经是他生命里的一部分,不是所谓的分手的简单决定所能决定你们的关系。坚守的情感往往最是可贵。爱情也不能规避陪伴的重要性。想要什么,就去做,只要你的感觉很真实,抓住这些也许会让生活更简单,情感更简单更纯粹或者更接近于自己想要的爱恨情仇。人都是完整的,某种情绪和性格都不会单一存在,往往是可恨必可怜,凶狠之人也有柔情之面。一家人待在死去的人房间里,有人觉得要改变了要过去了,有些人觉得要对死去的人尊重。
黑金属,北欧的不说了,我想到的是台湾的闪灵。闪灵的音乐不错,但把政治观念加入到自己的音乐里真的是好的吗?黑金属乐迷焚烧教堂,他们有反对盲目信奉权威的念头,并付诸行动。是果敢或者是不理智,人与人信仰与想法是否应该相互尊重还是相互攻击,最好的防守就是攻击还是要学会攻守兼备?
一个什么都拥有的人是给别人无法靠近他的理由。有时候恋爱关系更是如此,爱情是爱情,生活是爱情的行为方式,你会爱上很多东西,自然如此美好,任何造物的神韵都难以拿捏,你爱她是不是应该懂得她呢。如果你与爱物共同生活是否要做些准备呢。一个人墨守成规是否有错,一个人有新的想法是否希望别人理解。新的想法代表未知的更多恐惧。有时候问题的组合会让人手足无措。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是不是都看情绪。
我知道了些什么,我是人,自由是我的基本追求。想法是追求自由的根本,我想让其它不自由的事物找到自身的意义,悲天悯人。但,牛放走了又回来了。有时候虽然你有很多的想法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和自己。就像我们似乎从别人的著作里找到很多代入感学会别人总结的道理却依旧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一般,能够传递的是技能,而非智慧。我们都是俗人,这名相与定义是什么。到头来你的尝试和行为变成了神经,质疑,贬低、他们有的重要的人,有的不重要,重要的人也不理解,怎么办?
不外悲戚,当见得知音之愉悦却不能遏制交流之平等。有些人慢慢能够学会有新的想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是行为,再者是生活。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守,交流变成说服或者侵犯,那么笑容也代表着沟通的结束。
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规避的过去,那样的遗憾那样的无可奈何是现实。谁也不愿意意外的突如其来所带来沉痛的感觉和无止境的答案,延绵不绝的沉默还有回忆的分量。
交流毕竟能刺激想法,和制造冲动。孤独的人有沉淤之力。语言的局限性不能表达出人们的情感,艺术的表达却往往能直至内心。是共性。哪怕每一次表达都是一种偏于片面,但都是那个时段的截取,记录。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的欲望,将它放大,将它明确的表达,是金属乐的一种特质。
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物极必反。沉痛过后都要自我修复。父母弹着丢掉很久的吉他唱着歌儿喝着酒,一起回忆曾经的美好故事,代表着生命的分量在于铭记,死的人成了影子,活的人活得更深刻。美好的示范自然也容易感染别人面对自己想要的简单生活。
但,不是所有的生活都能如意,悲痛和更为强烈的孤独感让暴虐更为明显,烧了教堂,一个人开始独自旅行。
需要面对的还是自己的行为伤害了亲近的人,妨碍了别人的生活。终于跌落谷底,生活终于真正简单下来,试着接受。保存自我,才真的慢慢发现了自我。过去成为了一种经历,没有一种经历经过思考后只有不好的成分。相反学习生活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只要我们还活着。笑得更甜,更容易。
不会有什么人是完全不被理解,世界沟通的方式已经进步,而对于艺术的追求,真的乐手不会迟疑。跋山涉水相见。
教堂重建。
表白
演出
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