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新课标本)》读后感锦集
《傅雷家书(新课标本)》是一本由傅雷 / 朱梅馥 / 傅聪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傅雷家书(新课标本)》读后感(一):圈圈父子情
字字生香,句句见真情,综合素养极高又几乎苛刻自律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思念尽收其中,谈人生追求,谈艺术修为,谈家常冷暖,谈无尽思念,无论从为人父母的角度,还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都是非常好的一本作品,既让几十年后的我辈惊叹于傅雷夫妇文学艺术造诣之深厚,更多的还是感受到父母对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的思考与深爱。读后无尽感慨,潸然泪下。
《傅雷家书(新课标本)》读后感(二):希望这样的时代别再来了
回想一下自己曾经的书信。 我自己没有与父母写过信,记得我父亲给我哥写过一次信,但是没收到,查无此人,因为我哥在本市另外一个区打工,地址只是到一个村,邮递员怎么送到一个到村里来打工的人呢。后来这封信被退回来了。 从1954年-1966年,数量上每年在减少,也分婚前与婚后二段,婚前与交流音乐为主,同时教导做人的道理。婚后也是交流音乐,但会用更大的篇幅续写夫妻相处的方法方式。 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其中一封信里,父亲写给傅聪的是因为自己在物资上的匮乏想要傅聪邮寄一些生活以作贴补家用,从中看出了做父母向儿子开口要钱复杂的心境,一方面希望儿子能主动提出给生活费,一方面又不想给儿子增加额外的负担,一方面他们表示自己不是那种养儿防老的旧观念的父母,一方面因为生活所迫还是要想儿子开口要生活费,太纠结了。 最遗憾就是父母与儿子到死都没能见面。希望这样的时代永远也别来了。
《傅雷家书(新课标本)》读后感(三):《傅雷家书》 | 箴言中的理智与情感
说到“家书”大家第一反应是什么?比较年轻的人可能对家书理解不好,因为我们现代的通信设备发展得太快了,只需要按个键就可以了,多遥远的距离也可以面对面的交流。
在90年代有一首歌《一封家书》,讲述了在外打拼的孩子给父母写的一份信,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真切地问候。就这样一封家书被传到了大众的耳朵里,唱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望》这首诗中,其中一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安史之乱时期,战火仍连续不断。春深的三月,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已是胜过“万金”。等待音讯隔绝的亲人消息时心情十分迫切。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书信集, 其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这些家书书写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是《傅雷家书》,共23万字。《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在《傅雷家书》里充满着如何用父爱教育孩子。而母亲又是用自己的慈爱,呕心沥血地培养着两个孩子。“文化大革命”期间,夫妻二人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傅雷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双方双双自杀身亡,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书信是个很特殊的东西,在悠悠岁月中,茫茫人海中,不管相隔多么遥远地距离,也会把全家人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儿行千里母担忧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晚 母亲写给儿子傅聪 自昨天起我们开始等你的信了,算起日子来也该有信了。你真的不知道为娘的牵肠挂肚,放怀不开。 接着阴历年底快要到了,我又忙着家务,整天都是些琐碎的事儿,可是等空下来,或是深夜就老是想着你,同爸爸两人谈你,过去的,现在的,抱着快乐而带点惆怅的心情,忍不住要流下泪来。刚刚离开便开始想念,不久前刚刚收到一封信,又在期盼中等待下一封信的到来,每封书信都是一份牵挂和惦念。每一个孩子就是父母的那份牵挂。
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不就是这样的感情吗?而我们每个离家在外的孩子是不是也能够理解家人的惦念呢?
有的时候不只是出门在外,我们在平日里也是一样,小的时候在外面玩的很晚,妈妈都会去你经常玩的地方找你,看见你会给你拍拍身上的土,回家后你用脏手把美味佳肴放入嘴里,妈妈会打掉你再次伸向菜的手,用柔和的目光和教育的语气说:“先洗手才可以吃饭呦!。”
每年过年的时候,漂泊在外的人儿都往心心念念的家奔去,而父母却在你要回来的前一个星期就开始忙活儿,做你最爱吃的,准备你喜欢的水果,把你房间不知道打扫了多少遍,还有那站在门口遥望的身影,明明知道你明天才回来,可是期盼的背影却早早地开始了。
妈妈的爱永远都是无私的,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从来没有任何要求,而我们呢?会不会经常地说声:“亲爱的爸爸妈妈。”
二、我最亲爱的......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晚 母亲写给儿子傅聪: 我对你的希望和前途是乐观的,就是这么一点母子之情割舍不得。只要常常写信来,只要看见你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已满足。在《一封家书》里面是这样唱到:“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只需要你的一声:“亲爱的爸爸妈妈”,看到这的时候你还会和自己父母说话时不耐烦吗?还会觉得他们对你来说只是负担吗?他们要的很少很少,只是一声:“亲爱的爸爸妈妈”,别无他求。而我们真的忙到连声问候都没有吗?只是打个电话这么简单的动作,只是要问候一下:“妈妈你在干嘛?妈妈我爸在做什么?我没什么事,就是就想打个电话,问问你们吃了吗?有没有出去晒晒太阳......”
这让我想起了在云南有个不知名的古镇,这条街道上有个很小的屋子,门口的木牌子上写着“你的信”,走进去一看,里面只有信纸和信封,和一排靠墙的桌子,桌子上准备的是钢笔和墨水。里面的人都安安静静地低着头写些什么。这是写给自己的一封信,然后告诉老板什么时候帮你寄出去。
于是我拿起笔写起来:
第一封信:“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
第二封信:“亲爱的老公,你好......”
第三封信:“亲爱的孩子,你们好啊......”
第四封信:“亲爱的自己,这个时候的自己,你好吗?......”
不要吝啬你的语言,因为能让你说出亲爱的都是你在世界上最亲的人,他们可能最需要的仅仅是你这声的问候。
我最亲爱的......
世界上最亲的人,最真挚的爱里不仅有母亲的慈爱,还有父亲严爱。
三、父爱和智慧1954年八月十六日晚 父亲写给儿子傅聪的信。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 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这与群众情绪大有关系,应及时注意。只要不急,心里放平静些,表情自然会和缓。父亲给孩子的感觉态度是严肃的,话语是严厉的,其实,你不知道那也是一种爱,你成长的每分每秒全都在父亲的心里,记忆里,比自己的事情记得都清楚,孩子的事情比自己的事情都重要。哪怕是一言一行,一个细微地动作,父亲都像是长了侦探的眼睛,什么都不会放过,事事都要叮嘱你,恐怕你在外面有什么差错,让他人对你的印象不好,给你带来不好的影响等等,小的时候你觉得父亲很严厉,等你成年了又觉得越来越唠叨。
其实他们是爱子心切,希望你在外的一言一行都能展现你最好的一面。
朋友的孩子是可爱的胖小子,小的时候吃饭都会“吧唧嘴”,老人总是说,没关系,多可爱,长大就不会了。朋友碍于对老人的面子,没有多说话,等到快上幼儿园的时候,朋友的老公和孩子说:“你要成为幼儿园里的一名小朋友了,爸爸嘱咐你的事情,记住了没有?到幼儿园吃饭的时候不可以吧唧嘴呦!会影响到你身边的小伙伴,而且这也是不礼貌的吃饭方式,记住了吗?”孩子点点头,朋友的老公继续说:“除了这点,还要给你讲下其他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坐着的时候不可以“抖腿”,这也是不礼貌的行为,还有看见老师,同学要问好,这些,你千万别忘了,这都代表你的礼貌,一定要好好做啊!”朋友都没有想到,他的老公居然一直都在注意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其实父母都是这样,为孩子想着一切,点点滴滴很少有疏漏,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好像发展的太快,我们的节奏也是紧追慢赶中,忽略了家长细心的叮嘱,却总是希望有个“李刚”式的爸爸。
真正的爱不是让你飞扬跋扈,真正的爱不是让你为所欲为,真正的爱无条件的满足你,真正的爱是告诉你,你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成长,需要改进,需要更加独立,需要更好地更自然地展示着自己。让你人生的路上少走些弯路,虽然看似是小事,看似是唠叨,其实那些全都都是满满地爱与智慧。
而这些爱与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起来并不是得心应手,遇到事情的时候可能还需要写下去,去思考,分析,总结好再去行动。
四、深深地记住还要实地做去1954年八月十一日午前 父亲给傅聪的信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不管在信中或是用在别的方式),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写下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 天下事有利必有弊,有长必有短,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浸得深,不能保持得久。 深深的记住!还要实地做去!曾国藩的家书里写到,每日三省吾身。他在个人修养上最为严格,他每日静坐,反思己过,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修为。
我们现在往往记得也快,忘得也快,原因在哪呢?没有反思的过程。
有时你也会说,我反思了,我脑子全是这些事,想的我头都疼了。可是你有没有真的想清楚了呢?真的明白了呢?
如果想的头疼也想不清楚,想不出来所以然,那么不如去把它写下来,慢慢地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好好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写自己的感受,总结下需要注意的地方,会让自己感受更深刻,记忆会更牢固。所以,与其去想不如去写下来,然后好好地分析,最后总结出来。
仅仅是一封家书却又告诉了你做事情的方法,有时候光想可能解决不了你的问题,需要动笔写一写,才能看清一切。
一封看似普通的家常信件,却带给你的不仅仅是问候。
信里面有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严爱,还有那看似人生的小事,却有着人生大大的道理。
一封家书,一段回忆,一段文字,一段人生。翻看尘封的历史,却已经编好年月和日期。
人生很短,让家书送去一份思念,它寄托着情感与希望,传递家人的关怀,蕴涵着爱护。战乱的年代,家书抵过万金,和平的年代,家书是一抹温情。在这不忘初心的新时代里,不管通信是如何高端,如何发达,请您抽出时间,多与家人联系,聊天,给老人一声问候,给孩子一种关爱,给爱人一句平安。
家书也是爱的箴言,箴言中的理智与情感。
傅雷在信中告诉儿子说:
人生没有一桩幸福是不付出代价的,东边占了便宜,西边就要吃些亏。
人生不是都要靠忍隐撑过去吗?
要培养理智,要培养冷静,还要克服不必要的敏感。
《傅雷家书(新课标本)》读后感(四):《傅雷家书》| 爱的箴言,箴言中的理智与情感
在90年代有一首歌《一封家书》,讲述了在外打拼的孩子给父母写的一份信,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真切地问候。就这样一封家书被传到了大众的耳朵里,唱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望》这首诗中,其中一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安史之乱时期,战火仍连续不断。春深的三月,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已是胜过“万金”。等待音讯隔绝的亲人消息时心情十分迫切。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书信集, 其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这些家书书写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傅雷家书》则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在《傅雷家书》里父亲的严苛的爱,有母亲的慈爱,呕心沥血地培养着两个孩子。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一、儿行千里母担忧
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晚 母亲写给儿子傅聪
自昨天起我们开始等你的信了,算起日子来也该有信了。你真的不知道为娘的牵肠挂肚,放怀不开。
接着阴历年底快要到了,我又忙着家务,整天都是些琐碎的事儿,可是等空下来,或是深夜就老是想着你,同爸爸两人谈你,过去的,现在的,抱着快乐而带点惆怅的心情,忍不住要流下泪来。
刚刚离开便开始想念,不久前刚刚收到一封信,又在期盼中等待下一封信的到来,每封书信都是一份牵挂和惦念。每一个孩子就是父母的那份牵挂。
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不就是这样的感情吗?而我们每个离家在外的孩子是不是也能够理解家人的惦念呢?
有的时候不只是出门在外,我们在平日里也是一样,小的时候在外面玩的很晚,妈妈都会去你经常玩的地方找你,看见你会给你拍拍身上的土,回家后你用脏手把美味佳肴放入嘴里,妈妈会打掉你再次伸向菜的手,用柔和的目光和教育的语气说:“先洗手才可以吃饭呦!。”
每年过年的时候,漂泊在外的人儿都往心心念念的家奔去,而父母却在你要回来的前一个星期就开始忙活儿,做你最爱吃的,准备你喜欢的水果,把你房间不知道打扫了多少遍,还有那站在门口遥望的身影,明明知道你明天才回来,可是期盼的背影却早早地开始了。
妈妈的爱永远都是无私的,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从来没有任何要求,而我们呢?会不会经常地说声:“亲爱的爸爸妈妈。”
二、我最亲爱的......
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晚 母亲写给儿子傅聪:
我对你的希望和前途是乐观的,就是这么一点母子之情割舍不得。只要常常写信来,只要看见你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已满足。
歌曲《一封家书》里面开头是这样唱到:“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只需要你的一声:“亲爱的爸爸妈妈”,看到这的时候你还会和自己父母说话时不耐烦吗?还会觉得他们对你来说只是负担吗?他们要的很少很少,只是一声:“亲爱的爸爸妈妈”,别无他求。而我们真的忙到连声问候都没有吗?只是打个电话这么简单的动作,只是要问候一下:“妈妈你在干嘛?妈妈我爸在做什么?我没什么事,就是就想打个电话,问问你们吃了吗?有没有出去晒晒太阳......”
这让我想起了在云南有个不知名的古镇,这条街道上有个很小的屋子,门口的木牌子上写着“你的信”,走进去一看,里面只有信纸和信封,和一排靠墙的桌子,桌子上准备的是钢笔和墨水。里面的人都安安静静地低着头写些什么。这是写给自己的一封信,然后告诉老板什么时候帮你寄出去。
于是我拿起笔写起来:
第一封信:“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
第二封信:“亲爱的老公,你好......”
第三封信:“亲爱的孩子,你们好啊......”
第四封信:“亲爱的自己,这个时候的自己,你好吗?......”
不要吝啬你的语言,因为能让你说出亲爱的都是你在世界上最亲的人,他们可能最需要的仅仅是你这声的问候。
我最亲爱的......
世界上最亲的人,最真挚的爱里不仅有母亲的慈爱,还有父亲严爱。
三、父爱和智慧
1954年八月十六日晚 父亲写给儿子傅聪的信。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
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这与群众情绪大有关系,应及时注意。只要不急,心里放平静些,表情自然会和缓。
父亲给孩子的感觉态度是严肃的,话语是严厉的,其实,你不知道那也是一种爱,你成长的每分每秒全都在父亲的心里,记忆里。孩子的事情比自己的事情都重要。哪怕是一言一行,一个细微地动作,父亲都像是长了侦探的眼睛,什么都不会放过,事事都要叮嘱你,恐怕你在外面有什么差错,让他人对你的印象不好,给你带来不好的影响等等,小的时候你觉得父亲很严厉,等你成年了又觉得越来越唠叨。
其实他们是爱子心切,希望你在外的一言一行都能展现你最好的一面。
朋友的孩子是可爱的胖小子,小的时候吃饭都会“吧唧嘴”,老人总是说,没关系,多可爱,长大就不会了。朋友碍于对老人的面子,没有多说话,等到快上幼儿园的时候,朋友的老公和孩子说:“你要成为幼儿园里的一名小朋友了,爸爸嘱咐你的事情,到幼儿园吃饭的时候不可以吧唧嘴呦!会影响到你身边的小伙伴,而且这也是不礼貌的吃饭方式,记住了吗?”孩子点点头,朋友的老公继续说:“除了这点,还要给你讲下其他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坐着的时候不可以“抖腿”,这也是不礼貌的行为,还有看见老师,同学要问好,这些,你千万别忘了,这都代表你的礼貌,一定要好好做啊!”朋友都没有想到,他的老公居然一直都在注意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而我们生活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总是紧追慢赶中,忽略了家长细心的叮嘱。
真正的爱不是让你飞扬跋扈,真正的爱不是让你为所欲为,真正的爱不是无条件的满足你,真正的爱是告诉你,你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成长,需要改进,需要更加独立,需要更好地充实自己、做自己。很多看似是父母的唠叨,里面却是满满地爱与智慧。
而这些爱与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起来并不是得心应手,遇到事情的时候可还是需要我们继续行动,去思考。
四、深深地记住还要实地做去
1954年八月十一日午前 父亲给傅聪的信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不管在信中或是用在别的方式),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写下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
天下事有利必有弊,有长必有短,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浸得深,不能保持得久。
深深的记住!还要实地做去!
曾国藩的家书里写到,每日三省吾身。他在个人修养上最为严格,他每日静坐,反思己过,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修为。
有时你也会说,我反思了,我脑子全是事,想的我头都疼了。可是你有没有真的想清楚了呢?真的明白了呢?
如果想的头疼也想不清楚,想不出来所以然,那么不如去把它写下来,慢慢地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好好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写自己的感受,总结下需要注意的地方,会让自己感受更深刻,记忆会更牢固。所以,与其去想不如去写下来,然后好好地分析,最后总结出来。
一封家书里有问候,有关爱,有做人做事的借鉴方法。
一封家书,一段回忆,一段文字,一段人生。翻看尘封的历史,却已经编好年月和日期。
人生很短,让家书送去一份思念,它寄托着情感与希望,传递家人的关怀,蕴涵着爱护。战乱的年代,家书抵过万金,和平的年代,家书是一抹温情。在这不忘初心的新时代里,不管通信是如何高端,如何发达,请您抽出时间,多与家人联系,聊天,给老人一声问候,给孩子一种关爱,给爱人一句平安。
家书也是爱的箴言,箴言中的理智与情感。
傅雷在信中告诉儿子说:
人生没有一桩幸福是不付出代价的,东边占了便宜,西边就要吃些亏。
人生不是都要靠忍隐撑过去吗?
要培养理智,要培养冷静,还要克服不必要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