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精选

2021-01-04 01:14: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精选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是一本由虞云国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元,页数:5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精选点评:

  ●值得一读!

  ●南宋啊……

  ●对于历史小白来说能读完无疑是无比枯燥艰难的,很多人物事件读过之后不久就要重新翻阅阅读。它不及明朝那些事那样将很多历史名人性格事件刻画的清晰可见,却多了许多严谨与真实令人对历史更加信服与接受。读完后大致了解了下两宋风云,但很多历史却转瞬既忘。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我仅仅只是翻了一遍,远谈不上读完。这将是我的又一床头书,以后随时翻阅加深记忆。

  ●作为开封人必须粉啊!!

  ●货的干湿度适中,既没有私货和废话,也兼顾了有名的轶事。非常对我的胃口。今年最喜欢的一本书了。热门5星评论里也都是我想说的。

  ●终于看完了,比《如果这是宋史》好太多了。叙史清晰,见解独到,学术性与通俗性都兼顾了。

  ●中规中矩,不很喜欢。以后不读断代史了。

  ●细说体中质量最高的一本

  ●两宋辽夏金,内容十分全面,是一本叙议结合的书,但是常常看到“其一,其二,其三”的表述,让人恍如在看教科书,到有点不像黎先生的细说体了

  ●挺好的,细节上很有水平。在对政治认识上算是良好吧。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一):一书知宋史

  这本书确实写得不错,史料详实、结构紧密、笔锋锐利、褒贬分明,却尽归于客观冷静的眼光而不失于意气,让我深有相见恨晚之感。

  我也读过《明朝那些事儿》,虽然有7本,字数却不多,86万强。本书虽然只有一本,也有48万字。但是那些事结构比较松散,叙述不是很严谨,还常有插科打诨之笔,比起来也没多多少呢。那些事的通俗化达到了一个底线,这本书则在通俗和学术性之间取得了比较好的平衡,我很喜欢。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二):如果只看一本书入门宋史,那就是这本了

  看宋朝的书看得比较少,最近也在补一些,但虞云国先生是正儿八经的宋史学家,我个人的体验是,如果从一本书入门宋史的话,这本是蛮好了。

  立场中立、内容扎实、知识框架完整、文风有趣、作者人品宽厚,另外这本书里有个情节让我重新认识了宋太祖,以前对他的认识就很平面化,这次看到个细节,太祖建国之初,平定了周边一些小国家,其中一个亡国的国君去朝见赵匡胤,赵的大臣就说了“他(亡国国君)深耕这片地区这么多年,即使现在称臣,也不保险,快杀了他吧”,太祖咋说呢?“汝好雀儿肚肠”。然后这个亡国的国君战战兢兢的去朝见了太祖,朝见完就把心放回了肚子,平平安安的回去了。

  到这完了吗?没有,后来烛光斧影太宗上位,还是这个亡国君,同一个人,同样是朝见,就死在了太宗手里。这就是磅礴大气的太祖和窃位的赵光义的区别。这样的小细节,这本书里还有好多,zqsg的喊“求求你们去看吧”。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三):梦回东京临安,垂惜大宋

  请让我梦回东京,亲眼看看这一部世俗的梦华录吧!

  读了开头的两篇,就觉得非常引人入胜,史料也比较丰富客观,不仅仅局限于大宋,辽金夏都有。算是宋时代的全局性入门书籍。

  宋是一个开阔包容的时代,市民阶层的崛起,士大夫与皇权的共治天下,坊市制度的打破,眼花缭乱的市民生活,都无法不让人向往。汉唐固然强盛,但对普通人多少有距离感,而两宋的人性与羸弱更使人怜悯垂怜痛惜。

  有宋以来,对少数民族的汉化更具广泛性,书中提出一个问题,同时代的辽金夏甚至元都在汉化之后迅速腐朽衰败,立国百余年立即土崩瓦解,是不是因为汉化太彻底的原因?汉化究竟要不要背锅?个人并不以为然,君不见两宋作为汉人王朝国祚延续320年之久,北宋因无西北和燕云战马,却依然与辽金夏周旋160余年,南宋更是面对冷兵器时代最强的蒙古铁骑前后抗击半个世纪左右,而更多在蒙古铁骑下的其他国家呢?故汉化不是什么错,还是在于自身。

  书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就是说两宋科学相对发达,数学天文解剖航海印刷指南针甚至火炮都领先,但是没有坚持下来,并形成系统的学说体系和方法,以至于你大清在打鸦片战争的时候还用的大明的火炮,扼腕;而中医学也已基本抛弃解剖,成了玄学。

  最后说一个小看法,自斧声烛影后,太宗一系就是瞎搞的代言词,不懂军事,更是出了像真宗高宗这样的奇葩,可惜了太祖死的太早,否则历史是否就此改变也未尝不可,当然了,都是痴人说梦而已,继续梦回东京临安吧。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四):哀先天之不足,叹党争之遗恨,感崖山之余烈

  特点鲜明,主要有三:一文笔通俗晓畅,史笔小说家笔兼而有之,视点放低,普世价值观;二去历史正统观,专辟章节叙述辽、西夏、金,化民族矛盾为内部矛盾;三对重大事件、疑案旁征博引,细节备述详尽,突出“细”说。像“烛影斧声”、“金匮之盟”、“庆历党争、熙宁变法”等都阐述得很具体。

  哀先天之不足,叹党争之遗恨,感崖山之余烈。手不释卷,多处垂泪,不能自己。

  摘录:

  1、熙宁变法时,时人对五位宰执评语:“生老病死苦”。生指王安石,他正生气勃勃地锐意革新;老曾曾公亮,他因年老而依违在新旧党之间;病指富弼,他反对新法而称病不理政事;死指唐介;苦指赵抃,他每见新法出台,“称苦者数十”。

  2、熙宁变法主要是一种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因而就改革内容来看,没有触及政治领域,其政治勇气比起庆历新政来有明显的倒退迹象……王与司马在变法之初有过一段争论。司马认为天地所生之财是个定数,不在民间,就在国家,所谓善财者,不过是头会箕敛……王安石反驳说,真正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前者认为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是固定的,变法充其量只不过改变了分配方式。后者认为能通过变法改变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使生产总量增加。

  3、生女真(松花江以北)地区的海中出产“北珠”,每年十月以后才能从海蚌中获取,其时北国冰天雪地,采蚌者难耐此奇寒。当地有天鹅以蚌为食,藏珠于嗉囊之内。另有名为海东青的猛禽,来自五国部以东的海中,专门搏杀天鹅。只要能到它,也就能够捕到天鹅,剖取北珠。北宋后期,北珠大得东京宫闱和官场的青睐。辽在与北宋的榷场贸易中因其身价百倍而大得好处,便把生女真直到海滨的通道称为“鹰路”,每年派出“银牌使者”向生女真索要海东青。这些使者所到之处不仅恣意勒索,还随心所欲每晚命年轻美貌的女真妇女“荐枕”,而不问其婚嫁与贵贱,因而激起女真民族的同仇敌忾。

  4、宋高宗:建炎三月,完颜宗翰派兵奔袭扬州。三日,高宗正在扬州行宫行欢作乐,乍闻战报,吓得从此丧失了性功能,再也不能生育。他慌忙带领少数随从策马出城,仓皇渡江。传说中“泥马渡康王”的故事就源出于此……岳飞个性刚正耿直,在两件大事上冒犯高宗。绍兴七年八月,飞建议高宗立储。高宗才三十岁,唯一的儿子赵(上甫下方)八年前惊悸而死。而他自己因性功能障碍,有难言之痛。飞立储触犯了正值而立之年的高宗性无能的忌讳,也触犯了祖宗家法中武将不得干预朝政的忌讳……秦桧控制高宗的手段。御医王继先深得高宗宠信,甚至把恢复性功能的事儿都一手交给他办。秦桧让妻子王氏与继先认为兄妹,以便通过继先影响高宗。高宗曾说:秦桧是国之司命,王继先是朕之司命……高宗特赐桧宅第等,又对他时刻提防着,据其后来自称,他每次接见秦桧,膝裤里总藏着匕首,以防不测。

  5、高宗这个好色的皇帝以女色来试探自己的接班人,他给赵瑗与赵璩各赐宫女十名,数日以后对宫女进行体检。赵瑗因听从王府教授史浩的劝告,十个宫女完璧归赵,而赵璩则采尽了秀色。绍兴三十年三月,赵瑗被立为皇子,就是后来的宋孝宗。

  6、淳熙十四年,太上皇(高宗)去世,孝宗又做了两年皇帝,暗中打算禅让给自己的儿子。后人以恢复论其父子道:“高宗之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高宗无意恢复,但岳飞、李纲、张浚都以恢复为已任;孝宗志在恢复,仅一个虞允文也中途而殁。

  7、淳熙十六年,孝宗正式禅位给皇太子,即宋光宗。据推测,孝宗之决意退位,另一原因是这年正月,金世宗的皇太孙完颜璟即位,即金章宗。按隆兴和议,年过花甲的孝宗得尊年仅二十来岁的章宗为叔叔,这是其强烈的自尊心所无法接受的。

  7、嘉定十三年,宁宗立贵和为皇子,改名赵(立宏)……史弥远知道皇子喜欢弹琴,送上一名擅长琴艺的美人做眼线。皇子缺乏心机,不知韬晦,对这位美人十分宠昵,当着她的面大骂史弥远,还说将来一定要将他发配到海南四州去。

  8、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奠定了理学的宇宙观。不过,这一奠基之作却有剽窃之嫌,他只是将陈抟的《先天图》改头换面、颠倒次序而已。陈抟是宋初著名道士,为修炼内丹,总结前人成果、结合自己心得,绘成一张练内丹的方法程序示意图,名《先天图》。其次序与《太极图》相反,因为陈抟认为这一模式“顺则生人,逆则成仙”。陈抟追求的是成仙,所以倒过来;周敦颐研究的是“生人”,所以从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顺着往下说。不过周好歹也经过自己的消化,算不得太丢脸。一般认为,后来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与程颐的《伊川易传》也都受到先天象数易学的影响,由此可见道教对理学形成的重大作用。

  9、李庭芝守扬州。德佑元年十月,元将阿术围扬州,周边城市相继沦陷,扬州成为孤城。入冬,城内粮尽,死者满道,仍殊死抵抗。临安失陷,谢太后向全国州郡发布归降手诏,派人持诏到城下劝降。李庭芝登城说:“我只知奉诏守城,没听说以诏降计谕降的!”三月,得知元军押解恭帝北迁将途经扬州,庭芝率兵夜袭,激战三个时辰,不成,退回城中。元军再次拿来太皇太后手诏谕降,手诏称:“今吾与嗣君既以臣伏,卿尚为谁守城?”李不答,射杀使者。阿术命元使持元世祖诏书再往招降,斩杀来使,焚其诏于城墙之上,以示不降之心。

  10、太祖在后苑弹鸟,有臣下称有要事求见,所奏却是常事。太祖怒问其故,那人说:“我以为比弹鸟总要紧急些。”太祖大光其火,随手拿起柱斧柄撞他的嘴。那人慢慢捡起被撞落的两颗牙齿,放进怀里。太祖说:“你藏起牙齿,是要告我吗?”答道:“我不能告陛下,自有史官记录这事。”太祖转怒为悦,赏赐给他金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