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遗失与美好》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遗失与美好》经典影评有感

2021-01-04 03:26: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遗失与美好》经典影评有感

  《遗失与美好》是一部由皮耶特罗·马切罗执导,埃利奥·杰曼诺主演的一部剧情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失与美好》精选点评:

  ●有神性。

  ●牛牛

  ●形式非常有意思

  ●动物保护大使

  ●既是遗迹看守人,也是动物关爱者;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但和纪录片还是有一线之隔。田园,动物,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如果不是拍得太晦涩了,评价还可以再高点儿...(偶尔从水牛的角度来拍人还蛮清奇的)

  ●看来洛迦诺系的片子确实很对我口味。前15分钟的美和力量令人惊喜颤栗(又看哭了ㅠ)。期望一下抬高了但没能惊喜到最后。有些部分没懂。怀疑所有戴帽子和面具的人都是象征。想起了安哲片中Eleni的配乐。2017JIFF, 0504메가박스전주

  ●"Despite everything, I`m proud of being a buffalo. In a world that denies we have a soul, being a buffalo is an art."

  ●色调和构图很美,配乐像安哲,没看明白含义但最后穿着白衬衫在树林里微笑的托马斯,竟让我想起了外婆……

  ●画面像VSCO Cam中C1滤镜的集大成者

  ●文艺片

  《遗失与美好》影评(一):一部具有纪录片性质的伤感寓言

  纯粹的纪录片完全满足不了皮耶特罗·马切罗 (Pietro Marcello)的表达欲望与想象空间,这部《遗失与美好》延续了前一部《狼的嘴》纪录片与虚构叙事的高度融合手法,在散文诗的影像里流露出对逝去黄金年代的诚挚悼念,成为一部具有纪录片性质的伤感寓言。导演的初衷是拍摄一位守卫宫殿的志愿者托马索,他本身是农民,在见证一座18世纪的宫殿日益颓败、失去往日辉煌色彩,而主动承担起宫殿的日常维护工作。可惜的是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托马索因心脏病而不幸逝世,此后,这座宫殿被政府回收。与此同时,影片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一头水牛,透过牛的视角来观察人类,它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辗转在三位不同主人的手上,诱发出关于人与自然以及动物保护主义的思考。这种动物拟人化的手法像是在致敬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的名作《驴子巴特萨》,只不过透过牛的视角看到的并非人类对它的残酷迫害,而是人类对环境破坏的恶果,甚至是意大利经济日益衰败的隐喻。

  马切罗一如既往钟情于16毫米胶片,其拍摄出来的影像散发着令人如痴如醉的年代感与忧郁气质,紧密契合影片的主题。跟上一部作品《狼的嘴》相似地,磁性的男声旁白不时浮现,诗意地传达出牛对人类世界的看法,而牛眼注视人类的画面在帧数速率有别于托马索的日常纪录片段场景,营造出恍然入梦的氛围,也令这个人物纪录片逐渐沾染上玄幻的寓言气息。同样地,导演不忘在主人公的回忆场景与情节转场里插入维瓦尔第的歌剧和档案资料片(archive footage),糅合今与昔的影像流露出敏感忧愁的情绪气质。

  然而,马切罗这部诗意的实验纪录片并不如《狼的嘴》一样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剧本中虚构出一个戴面具的天使普西奈拉(Pulcinella),以及一系列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的情节,用以衔接托马索和水牛这两个重要的角色。也许是剧中主人公托马索在拍摄中途去世的原因,关于这位宫殿守卫者的剧情份量显然不足够,而面具天使这部分的虚构情节有喧宾夺主的嫌疑,同时带有生僻深奥的文学和宗教色彩,令观众一时难以理解和追随导演的创作思路,因此在美轮美奂的复古影像与感伤的氛围里渐渐感到浅薄空洞的情绪也是预料之中的结果。

  《遗失与美好》影评(二):FIFF16丨DAY5《遗失与美好》:它丢了,回不来了吗?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纪录片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遗失与美好》,下面请看前线孤世牧人们一步一念想的评价了!

Not Here:

走神了好几次,太多沉闷的片子了。

大钊:

好家伙,《出租车》把剧情片拍成纪录片,你把纪录片拍成剧情片。面具男是遗失(已逝)之人,过来人间拥抱美好。

米米:

沉睡的人们, 将母系精神的无限力量, 赐给了那些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关怀者。 倘若这份防御有一刻怠慢, 倘若人类理性那甜蜜又冰冷的声音刺穿了自然, 一切将会土崩瓦解。

子夜无人:

和索伦蒂诺的《绝美之城》《他们》一样,所发出最大的叹息声仍然是关于那个黄金时代已逝的意大利。古罗马宫殿的遗址上,只留下牧民孤守的苍凉,而即便如此,很快连他也提前阵亡,把人生中最后的剪影遗落在这里。镜头纪录的速度都跟不上这片国度飞速衰亡的程度,好像一种惊人的谶语一样。从水牛眼中洞悉到的所有枯荣,都已经是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一部分,我们已经没有了,我们什么都没有了。

法罗岛帝国皇后:

吾辈牧人,毕生梦想乃使神宫光华重现,偶遇流浪牛犊,以牛奶善养之,奈何骤然殒命,神宫蒙尘一如往昔,小牛迁移任人割宰,悲乎哀哉,汝之珍宝亦是他人之粪土,瑰丽绮梦皆炼狱人间之笑谈耳,如是,拼搏又何故? 理想、宫殿和小牛可视作三位一体,小牛的下场就是宫殿和理想的下场,我们歌颂耕耘者的赤子之心,可是种子播撒到田野却看不见金色的麦浪,那么便是世界辜负了纯真的赤子之心 把纪录片拍的和剧情片一样的诗意和质感,确实惊人。

DAY5的纪录片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遗失与美好》影评(三):理性與自然,它本可能更關乎服從與解放

  電影在這片陌生而神秘的意大利開始了憂鬱和沈思的旅程,在導演的鏡頭下,一切晦暗都在殘破不堪的現實試圖回到那個田園牧歌般的過往,神諭般的降臨帶領觀者進入意大利懷舊的神話之旅。宮殿隱喻著啟蒙前的世紀,而如今政治和道德都在神褪去後的世界變得面目全非,宗教已然成為一種索求式的崇敬。堅守著最原初而純真的崇敬之情,托瑪索侍奉自然大地,以一己之力看守著破敗不堪的神聖場域,試圖找回那個失落世界的美好,卻終不敵時代紅塵滾滾。

  .

  這個半島上仍然居住著祖先的儀式和神話,電影的實驗性將虛構與現實同構在一個世界中往返,刻畫成神秘而又真實的存在。下凡的天使牽引著牛,牛服侍主人,天使服侍神明。他們是都對那個發號施令的體系深信不疑的存在,水牛說,但那個體系卻忙得沒有時間停下來自我解釋。然而當人類的理性復甦之時,上帝的體系瓦解了,理性卻用牢籠重新困住我們。當導演從人格化的視角看牛,牛在這部片子裡便很可能是一種人的化身,正如同它們一樣,人都是自出生起就被拋入了這個注定艱難的世界,然後跟隨體系盲目前行。

  .

  褪色的壁畫斑駁凋零,夜間掠奪與示威遊行映射著土地在逝去。誠然宗教在這個一度因此古老而輝煌的國度消散了,而托瑪索的那座宮殿是否還能復甦,往昔的美好是否能再度重現?吟唱到海水如深山牧場般翠綠,天然泉水慰藉著漂泊的心,陽光照耀在羊毛上與沙地別無二致,人們卻只能看到火山中的化學物質。理性刺穿了自然母性的同時,也揭示著人類正在引領自己前往終結。

  .

  天使領著牛繼續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在這個旅途中他追問理性覺醒後反身性的疑問:人類應當憑什麼而活,應當為什麼奉獻?普西奈拉在女婦人的眼中看見了最澄澈的光芒,在人間泉水中啜飲到最甘甜的泉水,鄉間湛藍的天空和令人沉醉的牧園,終於選擇回到人世間。然而此時摘下面具的他,話語卻再也無法和動物相通,按照導演的意圖,只有參與這個社會的真正的人才能改變這個社會,只是當他失去面具之時,他也失去了與這個世界連結的純真,從而理性與自然呈現出無法辯駁的不相容性。

  .

  《遺失與美好》講述了水牛的死,一個人的死,一個想法的死和一個國家的死。那個崇高的意大利被垃圾所吞噬,被現代性吞噬——工廠高聳的煙囪、擁擠的海岸線、宮殿變成市政垃圾場。很明顯的是,導演試圖用詩意的衝動讓我們擺脫理性束縛重新感受自然和大地,一種去人類中心主義和物種平等的懇求。訴求一種人類在現代化後丟失的事物仍在水牛的精神中得以昇華的顯現,然而對於水牛本身精神的呈現不過寥寥數筆。更是,對這種絕望生活犬儒般的接納,面對殘酷現實與對未來的無可奈何使得這種呼聲軟弱無力,我們將所有美夢和幻想投射到失落的世界,銀幕落下後的瞬間現實對我們來說不過徒增同情,而這正是齊澤克所抨擊的當代最危險的保守型的生態主義。

  .

  水牛獨白到它的結局,既然最重要的是熱愛生活,從不後悔牛生,那為什麼在死亡的關鍵時刻還會掙扎和流淚呢?若進行如下解讀:天使普西奈拉最終落入塵世,是一種尼采式的轉向——如果必須受苦,要如何選擇——摘下面具褪去光芒,尋求一種擺除奴役的強力意志。然而水牛選擇不聽從普西奈拉,反倒回歸現實,希望在夢中「掌握自己的命運」,將自己可能的解放之路斬斷。或許是意大利神學文化中尋求彼岸幸福的餘孽,水牛依舊只能膺服於命運甘居下流,幻想另一個世界的主人,使得原本的生成之力蕩然無存。以超出創作者本身的立意推測,若導演最終假借牛的自述來諷刺那些抱有幻想卻又無所作為,寧願相信自己是個有靈魂但實際上很可能只是自我安慰的人或許更為深刻。如果你自己都不奢求自己的自由,還有誰能帶給你自由?導演意圖以低下的態度尋求一種牛與人最原初的信任與連結來打動觀眾,這種耶穌般的獻身注定將重走宗教衰亡的老路。

  .

  要我拍,我就讓水牛和普西奈拉走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