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读后感摘抄
《红尘》是一本由霍达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尘》精选点评:
●歷史和政治所造成悲劇無須再去深究誰對誰錯,作為后來人,應當謹記教訓!
●老北京 貌又似《十月》上看的?~ 妓女改造,世俗生活,众口铄金。 其实对于娼妓主题一直挺感兴趣……
●写实风格和描写功力都不错,但整体感欠佳,后面过于仓促。只窑姐儿最后落得只有傻子愿意跟她打交道也算是一种悲凉。
●牡图
●那个时代对人性的无情扼杀,令人痛心。
●很薄的一本书,很厚重的一段历史,令人不忍回忆的一个年代。 看到过一句话,具体是怎么说的我忘记了,大意是,一个有人撒谎的社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是个认可谎言的社会。 最大的悲哀也许就在于此吧。人性的罪恶在那样的年代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隐瞒与欺骗扼杀了真善美,却没有人觉得不妥。在那样的年代里,我想我没有勇气去做她,却也希望自己会是那个痴痴傻傻的风顺儿。虽然痴傻,却保有人性的本真。
●人言可畏,用眼神和冷漠就把一个人打入了地狱。
●感慨人生的无奈
●学老舍的痕迹有点太重
●很好的一本书。感触很多。
《红尘》读后感(一):比不上《穆斯林的葬礼》
是因为霍达才来看这本书的,比较薄,也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了。可能也是因为篇幅小不好展开的原因,感觉不是很细致。
对于书中那段“周总理去世的时候孙主任挨家挨户叮嘱不许有悼念活动,毛主席去世的时候又不管意愿强迫大家守灵”的描述很好奇,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总之对于文革时期的种种颇感无奈……
《红尘》读后感(二):前尘后世
某日在图书馆发现此书,借来看自然是因其作者,霍达了。
薄薄的一本,很快就看完了,却总觉得有些什么东西压在心上,无法释然。人们很容易产生同情,而同情的本质即是因人及己,对共同的命运或者相似的人生产生了共鸣。
红尘很难用简单的一句悲剧来定义,这并不是简单的社会造成的,我想这样的事还会发生,这样的人还会出现,只不过换了另一层外衣。
《红尘》读后感(三):都是红尘中的芸芸众生
难得的一个人在家的午后,冬日里的阳光暖暖的,我一个人躺在满是菊花的双人沙发上,享受着一个人的静谧。想读一本书,于是拿来霍达的这本《红尘》,了解霍达是因为很多书友都推荐她的那本《穆斯林的葬礼》,他们都纷纷说那是他们看过的最好的爱情故事。而我却从这本《红尘》来首先认识霍达。
这个时代的故事,总是让我有一种疏离感。不管是在文学中,或者是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反思文革的故事,我总是感到不可思议。真的有那样的事情发生的吗?历史曾近那样的扭曲过的吗?既然不懂那个时代,那么我只是在看这些人的故事而已,不管是怎样的外在环境,其实,人都还是不断有故事在发生的。
中国人总是有着对于他人隐秘的窥视,如果恰巧这个女人还有着曾经做妓女的经历,那么更是有了让人猜想的空间。于是,对于这样的女人,人们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去伤害她。没有了人世间的温暖,女人活着也丧失了力气,觉得什么都没有了意思,死也就是无所谓的事情了。
《红尘》读后感(四):红尘中事,红尘中人
在角落里发现霍达的书,因为认识这个作者,所以拿来读了。很短的故事,一个晚上就看完了,那么小的圈子,却向我们展现了人间百态。
即使自己痛苦过却仍然对世界充满爱的德子媳妇;
自己占着巨大的便宜却不懂珍惜还要对别人赶尽杀绝的孙桂贞;
脑残一般却唯一对所谓的“罪人”有所关心的疯顺儿;
以别人的悲剧为乐趣,欺软怕硬的马三胜;
因为自己的受到的不公而将愤怒牵于他人的黑子;
即使十年艰辛,为了家人而被扣上反革命帽子却在平反之后依然感念“十年的光阴,本来可以医好多少病人啊!”的梁医生;
那些把别人悲痛拿来当做茶余饭后谈资的邻居们;
因为不堪他人鄙夷的目光而将夫妻几十年的感情付之一炬的德子。
一个故事,一场悲剧,一段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不公的时代。
人们需要有不完美的人来衬托自己的完美,需要用无聊的话题来大发自己的无聊。
——《红尘》霍达
《红尘》读后感(五):唯有死神最宽容
真巧,跟几位留下书评的朋友差不多,我也是偶然得到这本书的。
本想在孔夫子上买本工作用书,为了让运费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又捎上了这本。
选上这本书的原因当然也是因为霍达这两个字,还有就是内容简介里有趣的两点。
其一,简介里提到了那个特殊时期。
说实话,我总是以文艺作品大多夸大了某种感情色彩的理智心态来渴望并尝试能从文学作品里看到关于那个我永远不可能知道真相的时期其实还存有人性的温度——至少在《回忆萧山》里我感觉到了那么一点儿。
然而这本书,再次让我失落。
你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嘴脸,老实说让这本书显得平淡无奇。
这一趣是在下自找没趣。
其二,简介里有这样一句话:德子媳妇在文革结束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原文忘记了,犹文意。)按说就算自杀,也是在被碾压的当时发生更为合理。时代的巨轮都过去了,才想起来“自杀”,这反射弧得多长?
其实,反射弧太长的是我。
这一趣是在下活该没趣。
作为一个善于反(ao)思(jiao)的人,我想深刻反(xuan)思(yao)一下我的活该。
德子媳妇作为一个被逼良为娼的受害者,她因为新中国取缔妓院的政策而重获新生,她打心眼儿里感谢毛主席感谢党。
她以为所有人,特别是以街道主任孙桂贞为典型的末梢政权代表,都能像当初告诉她“从良了”“自由了”的那个女解放军一样,理解她吃的苦,心疼她受的罪;她以为人人都平等了,她终于能以一颗坦诚之心向同样苦难的无产阶级同胞诉苦了。
可是,这都是她以为。
就连她丈夫德子都明白,天再怎么变,三教九流的分别是不会变的——孙主任的闺女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可不找臭拉车的”。就连她最感激的、全胡同唯有她真心哀悼的毛主席不也说过,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自行百度,无论哪个版本对三教九流的说法,娼妓都垫底。正如让德子媳妇泪如泉涌的那首歌,劳苦大众受压迫,妇女就在最底层。
取缔妓院的政策可以粉碎锁住娼妓的牢笼,却拆不掉旁观者心里对她们成见的桎梏。
可怜的德子媳妇,苦苦期待再来一个政策能带她走出这个桎梏。眼看“资本家”的财产被归还了,“地主婆”的高帽被摘了,“反动派”的罪名被平反了,可她的政策迟迟杳无音信。
傻嫂子,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一个政策能让人变善良,作者不是说了嘛,“人们需要有不完美的人来衬托自己的完美”,垫底的你永远是别人的陪衬。
所以,明明《望乡》的主旨是让人们对阿崎沦为娼妓却仍受世人冷遇的不幸遭遇进行反思,可人们却对此视而不见,返到详细揣摩为娼的细节并以此在德子媳妇的“不完美”上凌迟,就像要将她生命中仅存的“不完美”这三个字也划掉一样。
看到这里,我才读懂那长长的反射弧。
再看当下那些惨遭强暴的女子,虽然文明已经逼迫大众认知了她们的苦难,可要说选个姑娘当媳妇,正在读这文字的爷们儿,你敢说你会毫不犹豫把这些妹子跟没经历过那不幸的妹子一视同仁?
想到这里,我才知道那条反射弧从来没断过,
因为巨轮从来没放弃过对“德子媳妇”的碾压,无论在哪个时代。
你注意到了吗?
德子媳妇作为这本书的主人公,居然没有姓名。
就连痴呆儿疯顺儿也有名字,配角花儿洪、玉器赵也好歹有个姓。可这位主人公,我们只知道她叫“德子媳妇”——其实她的名字叫“被怕别人比自己完美的人性碾压的女人”。
“怕别人比自己完美”换句话说就是“怕自己比别人不幸”。在这种心理下,我们真正宽容过别人吗?
《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一个被饥饿逼成的苦役犯,从此,他的名字不再叫冉阿让,而就叫作“苦役犯”。就连深爱他女儿的女婿也不能爱屋及乌地宽容他。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倚天屠龙记》里灭绝师太逼着周芷若发的那个誓言是毒誓了。誓言说:我周芷若此生不得与张无忌结成夫妇,否则生男代代为奴,生女世世为娼。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白夜行》里雪惠死活不自首了。如果你家街坊有个被一树梨花压海棠然后杀了自己亲妈的姑娘,她从教养院出来后,作为妹子的你跟她成为朋友的概率有多大?作为汉子的你娶她的概率有多大?
所以,德子媳妇选择了自杀,冉阿让选择默默死去,雪惠选择让自己的良知和知道真相的人一道去死。
唯有死神最宽容,他的大门不会碾压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