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读后感1000字

2021-01-05 00:1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读后感1000字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是一本由李一诺 / 一土老师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8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读后感(一):理想教育是赋能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依米花/文

教育的过程是赋能的过程,每一个孩子都是坠入凡间的天使,他们带着不同的天赋和优势来到我们身边,关键是我们看到他们的天赋了吗?如果一味地强调竞争,同质化的评价体系可能会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所以要善于发现他们独一无二的优点,让他相信,我本来的样子就是最美的样子,有了最基本的安全感以后,孩子就能带着最深的信任,进入到集体中,勇敢地竞争,评比是为了激励,为了唤起斗志,不是为了碾压别人,分别心给来成就感的同时也会带来自卑感,让自我价值摇摇欲坠,所以教育就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相信自己存在本身就像一朵花、一棵树一样美好。

作为一名公立学校的小学老师,我深知孩子们在怎样的环境当中学习生活(我们学校是挺有名的高压学校,不代表所有公立学校)。学校的高压让我喘不过气,我想用自己的肩膀给孩子们一片更好的沃土,保护好他们,但有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无能为力,因为大环境不允许。对孩子们来说什么是更重要的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我找到一土教育,看到《学校是比较大一点的地方》这本书,我的灵魂被击穿了。对孩子们来说认知自我很重要,他们要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他们也需要对自己进行评估和促进,因为人生说到底是自我推进的过程。

另外在学校追求美好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每天接触的朋友老师,包括和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都是那么重要,但是在我目前的工作中,我没有办法追求这些东西,每天就围绕着成绩,学生在标准尺度下的表现,内心深深的无力感。

沟通协作,人和人相处更重要的是:尊重,包容,倾听,表达灵活性,有了这些我们就能建设高质量的情感支持系统,这是我们在遇到人生困境时,帮助我们抵御痛苦的重要的保障,也是人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最后要敢想敢做,有了前面的那些基础,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不断的追求生活当中的美好,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当中拥有沟通协作的能力,那么孩子就有敢想敢做的冲动,自我驱动的动力。这一切在我目前的工作环境当中,都显得那么的遥远,那么的微不足道。我在《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这本书当中汲取着精神的养料,在现实生活的裹挟当中找到了希望,每当我被学校的压力压的喘不过气的时候,翻开这本书,我找到的是精神上的放松,是内心世界的成全,是一种理想教育给我的像指明灯一样的存在。

看到书里那些温馨的小故事,人和人之间互动的美好,学生自我绽放的幸福,真的很羡慕一土的孩子们,羡慕一土的老师们,羡慕这个体系当中每一个获益者。合同到期以后,希望迎接我的,是更广阔的天地,是我内心期待的教育的样子。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读后感(二):黄多多扎耳洞染头发,孙莉黄磊不制止反支持:教育真的不能多点美好吗

  

文/阳光小房子

黄多多,也就是黄磊的女儿,自从小时候参加过《爸爸去哪儿》后,就火了,现在长大了,不仅长得好看,还每天健身,英语好,读书多,还能跟大咖一起演舞台剧。

真的是收到了无数的好评,但黄多多身上有的不只是优秀,还有一些“叛逆”,这些叛逆很多人都看不惯,说10几岁的孩子,干嘛要染头发,打耳洞,认为黄磊和孙莉夫妇对女儿的管教不严。

说真的,对于那些吹毛求疵的网友,真的很难理解,不就是染个头发,打个耳洞吗,孩子也没有犯什么大错啊,就这就看不惯。

青春期的女孩子,爱美,真的是太正常了,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的权利,孩子自然也不例外。

前段时间不是还有初中的女孩催吐的吗,为了达到理想的身材,反手摸肚脐,一字肩等等,这些其实真的不难理解,初中正是女孩爱美的时候,男孩也会慢慢觉醒,想要把自己打扮地更好看。

最怕的就是有些家长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好不好看有什么重要。其实好不好看真的挺重要的。一定程度上,它决定了孩子的人缘。

不只是外貌,学习也不用非要是苦哈哈的,能够快乐学习的东西,为什么非要孩子痛苦呢?尽管有些知识需要死记硬背,但很多时候快乐学习是有可能的。

01

正如在《家是比学校大一点的地方》中的一句话: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的。

最近这本书,真的刷新了我对教育孩子的认知,也明白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像一土这样的私立学校了,因为他们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他们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教育上,而不是形势上。

教育实际上可以是润物细无声的,可以是唯美的,轻松的,有爱的。

正如孙莉和黄磊,他们不仅不会制止多多染头发,打耳洞,还会给她染什么颜色头发的建议,有些网友会质疑说:看你家孩子早恋了,你怎么办?

黄磊很早就说过,早恋这个词就不该存在,任何时间段的爱情都是美好的。

深以为然。

如果有孩子说,爸爸,我想和xxx结婚。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就是,你知道什么是结婚吗?这么小别胡说,实际上这是给孩子植入爱情和爱情知识很好的时机。

让孩子说说他们眼中婚姻的样子,他们认为什么是爱情,爱需不需要说出来,又要用怎样的方式表达。

爱和被爱,是孩子这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很多父母却妄图让孩子在初中、高中、大学时期不要谈恋爱,大学毕业后,又催着孩子赶紧找对象结婚,这种要求根本就不合理呀。

还记得之前衡水中学给女生和男生的发型都做了硬性规定,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也许学校是为了整齐划一,也许是为孩子着想节约时间,也许是为了预防早恋,但这样的规定真不够人性化,毕竟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机器统一生产出来的饼干。

不可能按照统一的时间表,产出同样的结果。02

当然,为了让孩子赶上进度,很多家长和老师会采用奖励或是惩罚的方式,来激励孩子,让孩子进步。

无论是奖励或惩罚都是外部驱动,因为当孩子被外在手段控制时,ta和自身的连接就断裂了。

远不如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来得实在。但因为我们生活中太多事需要忙,太着急想见到成果,所以内在的智慧都被埋没了,想不到办法保护孩子的内驱力。

在这本书里,我学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方法,准备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尽管使用的场景不同,但非常值得一试。

在教室里挂上了一个“悄悄话口袋”,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袋子,老师会时不时的在孩子的袋子里放上自己对孩子“悄悄话”:

xx,你看到地上有小纸片,就会顺手捡起来,这样就节约了打扫卫生同学的时间,你真是个爱干净的孩子。

这种方法很好的对抗了批评和奖励对内驱力的直接冲击,但又可以给孩子的行为以反馈,不用唠叨,孩子也能知道自己有什么需要改进。每个孩子收到的纸条都是独一无二的,也避免了同伴之间的攀比。

对孩子来讲,父母和家长的信任,是无比金贵的。

正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老师说的:

最重要的教育其实是你所信任的人,用知识在教你的孩子,而不是教知识。

03

2020年议论最激烈的就是体育纳入考试成绩之后,孩子的负担是更重了,还是更轻松了,外边培训机构,也纷纷开启了跳绳培训。

这样枯燥的练习难免会让孩子有压力,更严重的还会有挫败感。

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的方式往往是有趣的,比如说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不知不觉的让孩子完成体育项目的锻炼。

体育老师跟孩子们说,总部现在接到了营救任务,要组建一支营救队伍,去一个荒岛上,跟坏人抗争,并且营救自己的队员。

孩子们一听,这是电影中的场景哎,平时看电影时那种紧张气氛被拉到了现实中,他们都会非常认真的听老师说。

想加入营救队,可是要经过层层筛选的,要跑得快,爬的快,还要跳得又高又远,然后问孩子们,谁想加入到这支队伍中?

孩子们自然纷纷举手,也就有了内驱力,他们真心想加入这样的队伍中,想拼尽全力通过选拔,于是所有人都通过了跑步测试。

接下来是爬、跳高和跳远等项目,孩子们在这个比赛的过程中,内心是轻松愉悦的,通过去荒岛营救队员,对抗敌人,在过程中,同学们还能互相沟通写作,是一举多得的游戏。

体育老师通过这样有趣的课堂,让孩子们从中获得了一种成就感:我完成了任务,我可以做到。

爱德华.L.德西,罗切斯特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认为,激发孩子内在动机的有三种需求,自主、胜任和人际联结。在这个游戏项目中,这三个因素都有了,孩子丝毫不会感觉自己是被胁迫的,有压力的。

写在结尾:一直以来,身边不少人都告诉我,孩子不可能拥有自觉性,但我都不信,因为我见过很多自觉的人,不是80后,就是00后,我侄女就是这样,学习从来没有让别人管过,从来不会掉链子。

如果不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靠管家长一定很累,只有方法得当了,孩子的内在动力被激发,才能有持久的动力源。

因为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终身学习者,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人会管孩子一辈子,未来的日子,ta们只能靠自己内在的动力,跨过重重困难,到达一个又一个山顶,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读后感(三):有这样一所学校,像《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一样美好

  

日本作家黑枊彻子曾经以自己的童年经历写过一本书,名叫《窗边的小豆豆》,内容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就是记录她小时候很普通的上学的故事,没想到竟然成了二战以后日本最畅销的书,在中国也热卖了一千多万册,还入选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

故事非常朴素又简单,讲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女孩,因为太淘气,被原来的学校退学,她妈妈把她送到了“巴学园”这个神奇的地方。这所学校的神奇之处在于,没有一个孩子讨厌上学,放学后孩子们也不愿意回家,第二天早晨还眼巴巴地盼着早一点到学校去。

这所学校到底哪来的魔力呢?巴学园,听起来很美好,可是离我们太遥远了,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吗?

这两天我看到一本书,书名叫《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推荐这本书,他说,这是中国的“小豆豆”在“巴学园”的故事。

翻开书往下读,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评价了。

这本书讲的也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学校的故事,这所学校叫一土学校,在创办之初,它只有三间教室,120平米大,却引来了200多个家庭争抢名额。在精英云集、名校林立的北京城里,这个不起眼的“土”学校,一心想让孩子远离填鸭式的教育,点燃孩子最宝贵的内驱力,保护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成全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做最有个性的自己。

一土学校的创始人,就是被大家戏称为“诺神”的李一诺,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2000年赴美留学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后加入麦肯锡,成为升职最快的合伙人。在麦肯锡主导招聘期间,她发现,如果找一个最准确的词来形容刚毕业的年轻人,那就是“迷茫”,看简历都是很精英的孩子,但是都不知道怎么做选择,不知道在表面的标签之下,自己是谁,想做什么,为什么做。

原来,在我们这些年的教育里,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对自我,对意义的探究”被忽视掉了,教育的体验全部集中在“冰山上面”,是那些能够测量的知识和对技能的掌握。而孩子学习以及长大后工作的动力其实来自冰山藏在水下面的东西,核心就是自我认知。

有了这样的初心,一诺决定创办一所学校,希望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去关注他冰山下面的,表面不可见的东西,让孩子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内心充盈的创造者。

就像《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的小林宗作校长说的:“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生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有个性的人。”

在一土,老师们扮演的就是小林校长这样的角色,用无比的爱心和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孩子的天性并最大程度地保护它。

一土有个家长和沟通的社区平台——晨犀,老师们会在这里记录课堂教学心得,和家长分享孩子的成长,给家长提供教育建议。在一土上学的孩子叫作小土豆,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是大土豆,一土学校的老师们,常常会在晨犀平台上给大土豆们写信,既不是给家长分配任务,也不是制造比赶帮超的焦虑气氛,而是围绕着一土学校的五个核心素养(认知自我,追求美好,沟通协作,敢想敢做,学会学习),和家长分享教育的细节,孩子的成长,展现在学校发生的真实有趣的教育。

㈠ 认知自我

“亲爱的大土豆:我们班的女孩们在用各种方式展示‘女孩可以是这样、这样、这样的’,可是我们却不自由主地会给女孩‘设限’,会放大她们和男孩的差异。女孩们需要得到爸爸妈妈的支持啊,你们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成为金斯伯格那样的大法官吗?”

在这一章收录的信里,我们能看到一土老师是如何鼓励孩子探索我与自己、我与他人及我与世界的关系。

还会看到一土课堂中屡试不爽的情绪认知法宝——情绪象限表、心情魔法袋、情绪日记等,帮助孩子察觉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感知别人的情绪,学会换位思考和培养同理心。

还可以看到孩子如何通过“学生主导的家长会”(SLC),学会自我评估,并通过制订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时间管理等方式,实现自我驱动和自我管理。

㈡ 追求美好

“亲爱的大土豆,我们既要保护孩子的内驱力,又要让孩子受到鼓励;既

要让孩子能够看见自己的成长,又要帮助他们的内驱力自然生发,这周我们探索出了一个最佳平衡点——把想对孩子们说的话写在一张卡片上,然后悄悄地放在属于每个孩子的小口袋里,这些温暖的提醒和鼓励,会在无形中帮孩子变得更好。”

学习真的是苦的吗?事实上,学习可以很美好,很快乐,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袋子改变的教育,还有体育课上的荒岛营救,语文课上的数学诗。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的。

㈢ 沟通协作

“亲爱的大土豆们,有一件事想跟各位沟通。最近有家长跟我们反映孩子在学校跟同学之间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首先特别感谢家长信任我们,给我们反馈。其次,这类事情老师是有观察到的,与其说一直不出手,不如说我们等的就是这一刻。”

社会情感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当属沟通协作的能力,但这个能力从来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孩子们在尊重、包容、平等、友善和协作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出来的,甚至是和老师一起,在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碰撞和总结出来的。

㈣ 敢想敢做

“亲爱的大土豆们:孩子们在这里,并不只是为了填满学习单上的空格,还要让他们看到自己所在的社区,甚至是社区外的整个世界正因为他们的努力而发生改变。尽管这个改变很微小,但我们做到了。”

在这一章里,讲了八个项目制学习(PBL)的故事,看看孩子们是如何实现做中学,学会在知识迁移中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并收获满满的自信。

学期末是学校的展示日。孩子们的歌声出来的时候,在场的成年人几乎都掉了眼泪。孩子的戏剧表演,台上是亮的,台下是黑的,家长们就这样坐在黑暗里,看着孩子们用最舒展和真实的状态去演绎他们的故事。

㈤ 学会学习

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在这一章,我们可以跟着老师们的生花妙笔,看看孩子们是如何体会语文之美,构建语文素养,感受无处不在的数学,并在好玩有趣的科学课中,学会独立思考,永葆好奇心、终身高效学习的内驱力,并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雨天是什么颜色呢?

如果我是一本书,我会是什么样的书?

你这样学过二十四节气吗?

枯燥的拼音怎么有趣地学?

学古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语文课我们来聊聊人生吧

假期里让孩子读什么书?

数学高手的语言规范是什么?

这些对科学教育的误解,你也有吗?

孩子的内驱力是怎么激发出来的?

……

看完这105封老师的信,眼前浮现出课堂上那些欢乐、温暖、有活力的画面,这不就是我们最向往的校园生活吗?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说,这所学校眼中有寻常的人性,有成长中的孩子,有父母温情的关注,也有教育者严肃的期待,社会建设者勇敢的探索。这里的孩子将成长为什么样子呢?卢梭勾勒出的形象仍值得期待:

爱弥儿喜爱劳动,性情温和;他为人耐心又顽强,而且还充满勇气。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读后感(四):“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是人成年后最大的悲哀,没有之一

  

文/阳光小房子

很多成年人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上班很忙,下班依然很忙,上班忙工作,下班忙着刷手机,或是煲剧,表面看来浏览信息和看电视剧或是综艺,是一种放松,但实际上,整个人从未得到真正的休息。

其实,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内心才能收获愉悦,身体才能休息。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如果工作能和爱好结合,绝对是人生最大的幸运。很显然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这样的几率很小。

多数人做的工作,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不过是为了能够糊口。

不过,即便是这样,周末也可以走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啊,但往往会收到这样的回复: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我其实也是这样一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下班之后就是刷剧,等到有了孩子,才发现,自己长这么大了,竟然没有一个特别持久的爱好,没有一个能够滋养自己内心的爱好。

那时候,我真的慌了,我不知道自己是谁,喜欢什么,做什么事情能够让自己开心起来,整个人被“妈妈”这个身份套牢了。

再回过头来看发现,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一块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教我们认识自我,学习很重要,但认识自我的重要性,真的不比学习少。

我特别特别喜欢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B.柯南特的一句话: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

我们所学的很多知识会被慢慢遗忘,或是被时代淘汰,但自己这东西,永远都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都需要一份工作,但更需要懂得生活

很多人在工作之后,抑或是没有大把随意挥霍的时间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根本不懂得如何生活。

现在人各个压力都很大,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这真的不是偶然,只能说明,我们曾经错过了重要的环节,就是认识自我。

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想去哪里,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其实,感觉很多人根本就不会生活,做什么都很快,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但这样的状态之下,人就会像一个不停转着的陀螺,难以真正沉下心来,让自己内在丰盈起来。

而如今的学校教育,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都有一样的问题,太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对于让孩子认识自我这件事,不重视,或者说并不是不重视,也许并不认为这是教育该有的环节,或是根本不知道怎么教。

我自从意识到自我缺失那一刻,有点恐慌,后来也听过天赋课,以及自我认知的课程,拿过一个粉红色的小本本,做过梳理,梳理之后发现一些问题,也发现了一些惊喜,我这时候才了解王潇说过的那句话:你是你的机会,你也是你的瓶颈。你就是你的问题,你也是你的解决之道。

没有时间休闲,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些事真的不必做,比如说不停的刷朋友圈,比如说看一些无所谓的小视频,反正时间花在哪里,如果自己都没数,那现状就很难得到改变了。

自打我了解了认识自我的重要性之后,我就一直在想,既然学校不教孩子,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对自我有个清晰的认知呢。

比如说他特别喜欢运动,对周围的事情比较敏感,有情绪或是想法了根本憋不住会直接表现出来等等,我会用一种描述行为的方式,去传达给他,而不是直接给他贴个标签。

感觉自己做的远远不够,一直也没有遇到一本合适的书介绍这件事。不过最近我买了一套书中,竟然有这方面的内容,真的是挺惊喜的。

它就是《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这本书是一土学校老师写给家长的信,想了解一土的自己去搜吧,不多做赘述。

认识自我,从拥有自我意识开始

每个人都是本性具足,而养育与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孩子不断觉察自己、认识自己,最终在人生壮阔的大海中,划向“我是谁”的彼岸。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也不只是家长的事,但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是只能创造条件,帮孩子更好的成长。

书中给出了五个帮助孩子认识自我的方法,真的特别好,跟大家一起分享:

情绪四色板

我之前跟一个妈妈(我前老板娘)讨论过,孩子要不要有情绪管理的能力,她说让孩子识别情绪,孩子不就等于学会了察言观色吗?这个不好不好。

但我一点都不能认同她的说法,就算是你不去识别别人的情绪,就能不受干扰吗,未必。

再说,往往阻碍我们做事的,就是情绪,认识情绪是为了了解自我的防御机制,对别人更有同理心,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把别人的情绪都归因在自己身上。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会抑郁,会想不开自杀,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他们意识不到情绪的存在,识别不了他们,更不懂得如何调节情绪。

在书中介绍了四种基本情绪:

绿色,代表行动;准备好了;开心;心满意足等。这种状态下,人的情绪是平稳的,状态也是最佳的,说干就干,感觉也特别好,就像是做完了一天的工作,到家后,吃完饭收拾好,休息一会后,你说,终于可以睡觉了,就直接走到卧室,不留恋手机,不思念各种没看完的剧,平静的睡了。 黄色,代表慢,太兴奋了;要停下来,要慢一点。比如一个孩子刚收到新玩具,ta会很兴奋,不可能立刻放下玩具去写作业或是睡觉,这时候他需要的是冷静。 红色,需要停,烦恼的;疯狂的。跟别人起了冲突,特别想大吵一架,可这时候,引发吵架这件事本身,可能只是导火索,你需要停下来,梳理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你当下需要什么,你现在能为这个需要做点什么。 蓝色:难过的,需要休息一下;不开心的;无聊的。人总会因为生活中积累的一系列小事烦忧,但好像又没有经历什么事,这时候就会处于蓝色的状态,实际上休息一下,做一点点自己喜欢的事情,状况就会变好很多。

用四种颜色代表情绪,既简单,又好玩,孩子也会很喜欢,我昨天教会了孩子蓝色的意义,今天再教别的颜色代表什么。

用故事、艺术和科技表达自己

不管是用画画,还是讲故事的方法,来表达自己想说的,或是自己的情绪,都很不错。

倾听孩子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但又是了解孩子的重要渠道,如果认真把孩子写的东西记录下来,那么孩子还会多一份自己能写故事的自信,为以后写作也奠定了基础。

当我感到……,我做……

这个句型真的非常重要了,他就是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背后情绪的秘密,比如,我感到特别开心时,就想随音乐摆动;我感到难过的时候,就想吃点东西;

还有些孩子,在特别高兴的时候,会打人。我们楼上的那个女孩,小时候就是这样,每次我家孩子去找她玩,她很开心,就会抱他,然后把他搞一翻。

如果女孩的妈妈知道情绪调节的方法,可以把孩子的这种高兴,转化成别的行为,而不是打人。

了解孩子,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

用积极正面的反馈和评价能力

这个是人际沟通中非常重要的技能,积极沟通,而不是只是评价好或是不好,看到别人做了一件事,画了一幅画,先找找好的地方,让对方有种被肯定的感觉,之后再说说哪里需要改进,可以怎么改进。

其实这个方法,在对自己做评价的时候也是有用的,要肯定自己的付出,然后指出不足,而不是盲目的沉浸在挫败感中。

沟通一天的生活,你在学校做了什么

和孩子沟通在学校里的一天,真的好重要,但往往家长问,你在学校都发生了什么,孩子都不知道怎么说?

还有些家长会问,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仿佛孩子就是学习的机器,孩子会感觉不舒服,自身的不到关怀,就会有挫败感。

跟孩子交谈,问题不要太大,最好不要让孩子为难,尽量让问题简单,用是或是不是就能回答。

这本书中给出了几个不错的问题,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我来猜你在学校发生了什么? 今天你在学校发生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最无聊的事情是什么? 最有兴趣的是什么? 能教我一点你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吗?

这五种方法,每一种看起来都不难,真正难得是能切切实实去做,行动永远比语言伟大,落实不到行动上,知道再多都过不好这一生。

教育孩子,是一个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面对的是个变化的个体,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调整,才能跟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就像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永远在改变,而我们没办法主宰世界改不改变,只能去适应它,才能生存。

说点题外话,这套书是两本,上册中有认识自我的章节,下册主要讲学习,我拿到书看完目录之后,首先想看的竟然是该怎么教孩子学习,也足以说明我的思维方式也是有问题的。所以,我刻意的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先看了上册,也算是一种有意识地调整和进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