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风吟》经典读后感有感
《且听风吟》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且听风吟》精选点评:
●用一个下午读完了属于村上青年的一个女人,一个酒吧,等等一些食物所引发出来的一个青春。不过这种悲悯的笔风确属村上才可掌舵。
●看了《当我……跑步……》后就很好奇他的第一部小说是怎样的,看完觉得我真的不是特别能get()
●把虽然日文“聞くかの歌”这个名字也很好,但把它翻译成“且听风吟”真妙。中文确实博大精深,把那种风去风来怅然若失,“无”的感觉都给表现出来了。我们在时间之中彷徨,从宇宙诞生直至死亡的世界里,我们无所谓生无所谓死,只是风。村山的书是不是翻译都特别有名,之前读日本小说不管怎么总会有果然翻译的语言还是会生硬,还是原文好的感觉,但读了他的几本书,基本上都还是很柔特别描述,很形象,脑子里就能出现画面。还是要了解时代背景后读比较好,哈德菲尔德在我看跑步那本书的时候也出现了,看来他相当欣赏这个作家啊
●就目前来说,不太明白全篇在表达什么,倒是其中哈特费尔德的墓碑上引用尼采的“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印象深刻。另外哈特菲尔德《火星的井》那一段竟然有一瞬间跳到盗墓笔记中某一片段的情景。思绪混乱。
●不是村上最成熟最理想的作品,也正是从这懵懂迷途走向后来中年的理性和深邃。
●Summer almost gone
●依然很村上的主人公,有时有一种冲动,想见见村上的主人公到底什么样
●全都是顶顶讨厌的事。恶风在头上吹个不停。风向是会变的嘛。真那么想?总有一天。
●确实是平庸之作
●“一切都将一去杳然”
《且听风吟》读后感(一):火星之井与风
世上很多事很飘零,有始无终,终究有一天,再亲近的人也会模糊彼此摸样,消失掉的九指女孩,那首加利福尼亚少女,还有鼠的漂流故事,一切都是孤独的节奏,一个个片断,七零八落,虚无缥缈。 还在脑中盘旋着的,只剩下从牛胃中取出的那袋已经干枯如木乃伊的草,飞机上患得患失的人们,以及风对经过火星之井的人们所述的喃喃细语。
《且听风吟》读后感(二):亲眼目睹
听风唱歌好了,有个声音说。于是侧耳倾听,但只有一片死寂。
或者是训练不够,或者是天赋问题。
不是听力型的人,声音总叫我不能集中注意力。大学时候,一带随声听,就心烦的不行,文字和画面就没问题,看多久的书和电影也不会累。
就让我亲眼目睹风的消瘦和绰约好了,用一种清澈的目光。
《且听风吟》读后感(三):嗨,村上.
且听风吟,耳边好象有首歌.
莫名的晚上,莫名的男子女子,又是一场莫名的相遇.
女子倒在洗手间的边上,随身的事物翻了一地,她额头淌出血了,她受伤了.
男子把她扶起,载她回家,发现她的无名指没有了.
就是这么一夜,可是什么也没发生,可是他们相爱了.
男子等了一夜,黎明很快就破晓了.
女子半夜起身,脱去自己的衣裳.
她有好看的曲线,她没有无名指.
而他只有一根烟,和加利福尼亚的沙滩音乐.
他们遇见,离开,遇见,离开.
故事是这么发生的,故事也是这么结束的.
而村上春树,依然是村上春树.
《且听风吟》读后感(四):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书中前篇交代了本文创作背景,这是村上的处女座。当时开餐馆的他心血来潮报名参加了新人创作大赛,从初稿到再稿,这则短篇小说脱颖而出,斩获大奖。坚定了村上创作的信心,奠定了村上文学的地位。 一百五十多页的薄书没花多久就翻遍了,整体感觉很散很乱。类似大多数短篇小说,欲说还休似的,看得懵懵懂懂。大概了解到了“我”身边的几个人,除了喝酒就是对话,还有些情感抒发。据说运用了特殊写作技巧,抛开了复杂华丽的辞藻渲染。确实,看村上的小说不感到累。 主人公不乏酒伴和女伴,但没有炽烈的情感牵绊,不远不近的距离,淡淡地维系~缺指女孩来得突兀、处得平淡、去无牵挂……第一任、第二任、第三任女友,除了稀里糊涂的上吊情景可怖,没什么可令主人公动容,典型的日式理性和压抑。 身为职业小说家,村上春树认为自己抓住了一些机会,有一些好运。但也许有人不知道,村上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热爱翻译,钻研美国文学;热爱运动,坚持常年跑步。每天4点钟起床,写作4小时;每天跑10公里,一周坚持6天。上午写作,下午翻译。一名三十余年笔耕不辍的作家,一位生活中的修行者,持坚定的意念、惊人的毅力、奋发的斗志,用运动保持体力,以体力促成爱好,并将爱好成就非凡的事业。
《且听风吟》读后感(五):一个简单轻盈的青春故事
丨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喜马讲书 2018-6-8 阅读原文
在1970年8月8日到8月26日,21岁的主人公“我”,从东京的学校回到老家神户过暑假,故事就发生在这短短18天里。主人公与朋友阿鼠百无聊赖地在酒吧里喝酒度日,时不时与酒吧老板聊聊天。同时,主人公与一个左手“没有小指的女孩”共度一晚,发生了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
整个故事的基调弥漫着青春期所特有的伤感、迷茫。这一点,我们从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状态与人际关系可以看出来。
一方面,小说中的人物身份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生活状态却都是漂浮的。他们虽然也有学业和工作,但这些对他们来说却似乎成了副业;他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反而是抽烟、喝酒、听爵士乐、与女孩搭讪等,这些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消遣娱乐。
另一方面,小说中不同人物之间的人际关系,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存在着强烈的疏离感。
首先看亲情。在小说中,人物的家庭关系几乎是被隐去的,仅仅提到了几次。无论是主人公对父母,还是阿鼠对父亲,以及没有小指的女孩对自己的家人,态度基本都是疏离冷漠的。
其次看友情。主人公与阿鼠看上去无话不谈。但是,当阿鼠陷入了一场感情危机时,两人却对这个问题默契地保持了沉默。正是这种存在距离感的交往,让主人公与阿鼠保持了长久的友情。
最后看爱情。小说中,无论是主人公青春期时三段稚嫩的恋爱,还是他与“没有小指的女孩”之间的爱情,这些女生虽然都曾与主人公发生过亲密关系,但主人公并不真正了解她们,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可以看出,在这个故事中,亲情、友情、爱情都非常脆弱,一触即碎。这使小说具有了典型的现代性的特征。
从《且听风吟》开始,村上春树逐步构建起属于他的“青春小说”世界。在这些青春小说中,《且听风吟》的艺术水准并不是最高的,从技巧上来说也稍显稚嫩。但是,作为村上的处女作,它开创了一种区别于以往日本作家的语言风格。
首先,村上的语言简洁直白,节奏短促,读来干净利落。
村上在对话中多用口语化的短句,并且经常省略说话的人,这使得整个对话简洁有力,画面感很强。日本传统小说那种特有的寒暄语、敬语在村上春树的小说里很少出现。
其次,善用修辞,充满独特的幽默与睿智。
《且听风吟》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村上用完美的文章与彻底的绝望相比喻,乍一读觉得有些不合情理,但仔细思索,却觉得意味深长。
又比如村上写自己的无聊:“实在百无聊赖的时候,‘我’便不厌其烦地盯着那幅画,一盯就是几个钟头。那图案,真活像两只同我对坐的绿毛猴,在相互传递两个漏完了气的网球。”这里可以看到村上修辞手法的另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充满了画面感与现场感。
除了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村上的这部青春小说之所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产生共鸣,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且听风吟》讲述了日本战后一代年轻人共同的青春遭际。战后经济的腾飞,给日本的国民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小说中的酒吧、爵士乐等具有时代气息的元素,正是那一代的日本年轻人共同的青春记忆。与此同时,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也将村上在内的年轻人席卷在内。《且听风吟》所描写的1970 年夏天,正是“全共斗”运动走向解体和开始溃败,日本逐渐迎来一个和平稳定的经济发展时期的前夜。当稚嫩的政治激情骤然冷却之后,年轻的战后一代只剩下了迷茫。
其次,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什么年纪,都保持着青春的心态,具有一种我行我素的天真。比如,没有小指的那个女孩儿提起自己有一个双胞胎妹妹时,因为想要说妹妹的坏话,表情便不大自然。阿鼠也是一个完全没长大的孩子,他是一个典型的战后富二代,但却偏偏讨厌有钱人。
最后,小说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主题,就是这些青年关于人生的终极命题,生与死的追问。小说中的人物对待生命的看法是悲观的。他们对时间与生命的本质思考,也许是痛苦的,悲伤的,绝望的,但却构成了他们继续探索生活的动力。
故事接近结尾的地方,村上借主人公之口说道:“一切都将逝去,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我们便是这样活着。”是啊,看清了生活的残酷真相,却依然愿意继续活着,在绝望与虚无之中,又努力经营着脉脉的温情,这就是村上春树笔下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