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由情侣》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自由情侣》读后感精选

2022-03-11 15:02: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由情侣》读后感精选

  《自由情侣》是一本由[法] 克洛迪娜·蒙泰伊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20元,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情侣》精选点评:

  ●高中,我觉得情侣之间(不限于夫妻)无论肉体的出轨还是精神的出轨,都是可被允许的。大学,我觉得除了一夫一妻之外,一定存在其他融合的可能性。这本《自由情侣》便是萨特波伏娃的亲历亲证。

  ●命运是一张摊开的手掌

  ●有时候真的很难理解他们两个的感情

  ●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坚强,一种伟大的性别。有错别字……

  ●可遇不可求的soulmate,不可理喻的爱情

  ●翻译得一般。

  ●不仅包含与自由爱情有关的叙述,也包含了法国以及世界在萨特&波伏娃活过的那段时间里的革命历史。这对情侣的生命长度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沧海一粟,但他们却以非凡的毅力撑破了大多数人被限定的生命的宽度。他们有力量,有勇气,有持久不变的信念,而这些又离不开他们二人之间独有的默契和信赖。

  ●晚年部分写得尤其动人。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提醒我们,爱情只是人类的众多事务之一,而我们的眼睛却总是看着这个“之一”,然后在这上面消磨了全部。

  ●一种高级的Open relationship.思想境界无法达到他们那种彼此相爱还能同时去爱其他人。。。这本书的意义之于我提醒我爱情只是人类的众多事务之一,有时只是一剂调味剂,没必要话费全部精力…嗯很适合现阶段的我。

  《自由情侣》读后感(一):我的小海狸,你在哪里?

  总体来看萨特虽然是一个滥情的人,女人无数。但是在精神的高度,它又是一个专一且高贵,纯粹又伟大的人。其他的女人分享了他的情感和激情,只有波伏娃赢得了他的哲思和精粹。男人有许多,花心的男人有许多,萨特之为萨特,区别于世人的一面就在于他永远独特的崇高,这就是他的本质。这本书里的精神情侣深深的打动了我,也在我分手的时间里寻找到寄托和安慰。我也想拥有与我共鸣的伴侣,因为我坚信只有志同道合的灵魂才会和谐而长久,苟且和忍让不是我的风格,平等与尊重才能体现两个人的价值。然而,在这里又经常领略波伏娃的痛心,就以书中描绘的她来讲,虽然作为女权主义的领军和旗帜,却经常因萨特而伤心难过。即使有自由情侣的约定,那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合理化的对伴侣的占有欲望的缺失让我对她的痛苦感同身受。她还要说服自己自己的期望是不被允许的,因为他们有契约,是自由情侣。写作的伙伴,斗争的战友,人类历史上不会忘却的一对情侣,成为最佳情侣的典范。两年的恋爱让我明白,我和她不在同一频率,曾经我以为我没能有所改变,现在发现希望渺茫,近乎绝望。争吵,不断地争吵。和好,一次又一次的和好。指责,疯狂地指责。疲倦,灰暗的疲倦。灵魂的不和谐不会因为任何愉悦所能改变。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萨特多么幸运,能遇到与自己共振的那缕灵波。我呢?我也希望有呼唤我的小海狸。

  《自由情侣》读后感(二):波伏娃,这个女人

  也许是本书的作者与波伏娃的交情更近些,也许因为我也是个女人,读到一半,心中就不可抑制地燃气对波伏娃的敬佩。

  从图书馆借过《第二性》,同时还借了很多书,到还书之期,终究没怎么翻阅这部大部头。但是读到萨特是怎么倾心于他的美国情人,波伏娃在这个时候内心惶恐,整日呆在图书馆里阅读、研究、思考,把心中所想的写下来,最后集成一部大部头。这时,我心中非常激动,原来《第二性》竟然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许多的女人怨念,唠叨,依附于男人。波伏娃自信,有自己毕生的追求,从童年便决定好了要写作,即便一开始很坎坷,即便后来成名后世人还是关注于萨特远多于她。即便萨特的最爱转移时,她不免失落,要依赖于酒精,但比起自己的失落,她更多痛天下女性之痛,不唠叨,而是默默地把这些话语写出来,反复整理,惊醒世人!

  也许随年龄增长,对自己的接纳增加,反而能够接受对立面,不仅是接受啦,这样的对立面简直是吸引了我。指责批评的我欣赏她面对男人多情时的沉默寡言,脆弱无助索爱的我喜爱她当男人决定时义无反顾地支持。

  话说回来,本书的作者也值得32个赞!不谙政治和历史的我,在大段的历史背景的描写下,还是能耐心读下去,而且生出想要了解这些政治历史的心,对哲学的好奇就更不用说啦。

  还是想要一个家。但萨特和波伏娃和友人形成的这种另类“家庭”,我也会很接纳。很喜欢这个社会的多元。羡慕他们思想的交流。

  《自由情侣》读后感(三):精神伴侣的典型代表——萨特与波伏娃

  如果说精神交流是灵魂支柱,那萨特和波伏娃的爱情故事是最不一样的存在。

  我钦慕西蒙娜的恋爱观:“等有一个男人能以他的智慧、学问、和他的威信征服我,我便会去爱。”她的择偶标准,单从层面来说就已经抛弃了所谓的权贵阶层,从而要求更深层面的价值体现。这也警醒当今社会的年轻人,不要停留于虚假的表面,多去发现内在价值。

  这本书借着萨特与波伏娃两人的成长过程,大量的讲述了二战时期法国文学界以及西方文学界的风云变化。

  伟人,幼年起便可看出他们与之不同。萨特说过:“我在书籍丛中开始,大概也将在其中结束。”幼年求知若渴的他,似乎冥冥中注定他的一生要以写作为武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及自由哲学思想——向往自由,与不公正和独裁作斗争。西蒙娜·德·波伏娃也是如此,创建“解放妇女运动”追求女性主义的她。两个优秀的思想家碰撞在一起,在文学界掀起巨浪,引领着当下时代的年轻知识分子挣脱意识形态。在当今社会,我们已经享有自由与尊重等等这些权利,但在当时处处被法西斯主义、种族主义、殖民主义…所有“主义们”压制下,剥夺人的自由、人权等基本权益。他们用笔杆为武器、用思想为炮弹,用作品去斗争。“奋力厮杀”最终打开了宗教和道德的最后禁地。

  萨特这一生女人无数,西蒙娜也为此伤心难过。但再多的情人,最终都没有人与西蒙娜相提并论,两人一辈子相依相守,摆脱了形式上的约束。他们灵魂深处产生共鸣,不需要表达便互相理解与支持,天作之合也不过如此了。(内心的废话:思想家的世界,寻常人岂能随便琢磨透的!我们能学到他们的精神的十分之一,那也是出类拔萃了)

  《自由情侣》读后感(四):“自由”情侣

  很难设想,如果不是出自波伏娃阵营的女性之笔,而是由男性来操纵整部传记的叙事,萨特的内心世界能否如波伏娃在此书中被呈现的那样更为细腻显然?每当这对“自由情侣”因其他情人的占据而需要不断调整情绪的时候,我们在此书看到的更多是波伏娃的内心波动。那么萨特呢?可以无动于衷,先天为这种情感相处方式而生吗?从波伏娃那儿,毕竟不是更为主动放达的前辈乔治•桑,我们可以看到她常常在这种“自由”的关系中受伤,同时也在这种特许的“权利”(自由选择情夫)中寻求慰藉。而两性中只要一方是出于妥协而不是完全自愿地去维持,他们的关系就不能算是“自由”。所以对于书名,我宁愿理解为共同追求着自由的“精神情侣”——或许这才是作者认同的打开该书的正确方式。

  《自由情侣》读后感(五):《自由情侣》打破爱情神话看爱情

  “我们之间的爱情是一种真正的爱,但这不妨碍我们有时体验一下其他的风流韵事。”当萨特对波伏瓦说出这句自由宣言的时候,或许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段“契约婚姻”的方式创造了世界上最为神秘的爱情神话。

  克罗迪娜•蒙泰伊的作品《自由情侣》,这是迄今为止较为权威的、公正的对萨特和波伏瓦之间的故事及两人精神追求的一个总结。

  蒙泰伊是历史学博士,因投身1968年的“五月风暴”,结识了波伏瓦的妹妹埃莱娜,并有幸和波伏瓦相交20多年,成为其最好的朋友之一,这样一层关系使得本书以最贴近的视角,描述了萨特和波伏瓦的情感关系,也为探究两人的爱情神话提供了一部分的真实。

  萨特为写作而生,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一个精神荒漠上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代表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但在他人生的另一个战场,征服女人上,因为讨厌任何形式的束缚他却拒绝婚姻、拒绝负担和社会责任。萨特一生情妇众多,实际上他对于波伏瓦忠实的时间非常短,对于他挚爱的法裔美国人多洛雷斯他甚至有过结婚的想法,但是最终只有波伏瓦对于他有着不可替代的含义。

  波伏瓦对于萨特的特殊意义,在《自由情侣》中得到了独到的讲解。波伏瓦作为一个有着深度思想的女性,她的独立性使她从来都不会成为萨特的负担,相反,她不仅仅是萨特的情人更是至交、是永远站在他这一边的同志、他们在精神上和事业上早已密不可分,他们两个人和在一起的形象才是我们眼中的萨特和波伏娃。

  《自由情侣》真实的剖析了这对世界上最为独特的情侣,在他们相爱的同时并不妨碍和其他人保持着同样热烈的爱情,当轰轰烈烈的恋情拉下帷幕,一切都已不重要。如今,萨特和波伏瓦一起长眠于巴黎的蒙帕那斯公墓,没什么能再把他们分开了,尘埃落定,长梦当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