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1000字
《我渴望投入沉重》是一本由王刚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一):沉重与厚重,一代文学人的年谱
封面其实这种关于人物年谱的书籍,自己读的是非常少的。但是我对这本路遥的年谱十分感兴趣,怀着对于《平凡的世界》热爱,我想对于路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解他为什么可以写出《平凡的世界》这么沉重并且这么厚重的小说,而对于小说的形容完全可以放在路遥自己身上,因为他的一生是沉重的,但是他的人生无疑是厚重的,而这种特点完全是他一生的经验和经历所造就的。而看完本书,自己对于路遥先生的那种敬重和敬畏感又徒增了几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路遥,明白了一个作家的经历是他文学创作最为宝贵的写作素材。
和路遥处于一个年代的作家着实不少,而他们对于路遥的评价颇高,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安忆女士对于路遥先生的评价:我永远忘不了我们行走在黄土沟壑,就像行走在地的裂缝,崖上的桃花在遥远的天空映下疏淡的花枝,路遥的心是如何地被激荡了。我想他其实从来不是在稿纸的格子里写字,而是在黄土上,用他的心血。我想用文学这两个字去命名他的劳动是太过轻佻了,那其实如同“人生”一样艰辛地跋涉。这段评价无疑让我们有着非常强烈的代入感,因为我们了解的路遥就是在先在黄土地上耕耘,又在写字板上笔耕不辍,用王安忆女士的话来说,这就是他的“人生”,然而人生的短暂却徒增了他的沉重感与作品的厚重感,生活的经历让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更加地绽放光芒。
而这本《路遥年谱—我渴望投入沉重》不仅让他的书迷对他的人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而对于研究路遥的专业人员来说更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资料。书中按年份记载路遥短暂地一生,从1949年出生到1992年去世,每一年都有记载,客观的记载让我的主观的感受愈加强烈,他的形象似乎愈加高大,因为他的身世相当不好,但是他一生都在努力地改变着。路遥身上的那种不屈不挠的品质,与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从自己的生活到创作其实经历了一个较为系统化地变化,那就是从一种对于贫困生活的认识、体验,再认识、再体验,一步步形成了路遥式的性格与他的文学创作。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过程也是迷人的,我们读者对于这个迷人的结果似乎有更大的发言权,这个发言就是我们共同把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推向了经典,当然,《平凡的世界》也是值得的。
这本书让我重新放下之前我所了解的路遥,重新对于路遥有了一个认知,但是最终发现,这两个路遥差别是不大的,让我形容就是在黄土边上写作的伟大的作家,生活给了他经历,而他又用自己的经历启迪众人,这是他作为一名作家该有的担当,至少感觉他应该是这么想的。
《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二):罕莫:出自内心的真诚——王刚《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读札
路遥去世15年之际,青年诗人王刚(笔名:秦客)拎着行李箱结束了北漂娱乐记者生涯,回到了陕北榆林文联大院开始从事《陕北》杂志编辑工作。此时,26岁的他被安排在文联二楼办公室11号。这个房间路遥曾短暂借住过,并完成了中篇小说《你怎么也想不到》,就像小说开篇“人一生中,总会有一些重大而有意义的时刻。”,你怎么也想不到,周围人常常谈起路遥。在这种氛围中,除了“史前”的阅读路遥作品,作为路遥生命血地的老乡,王刚开始与他的老乡路遥缓缓展开了多次贞下起元的精神“对话”。作为潜在的精神力量磁场,从小对路遥文学精神充满敬意,在此被遥遥召唤了出来。王刚已不再是青春期写作时的“叛逆者”,似乎在拥有共同生命血地的旮沓角落里,相似的生长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在他的内心开始暗生滋长,他惊叹于路遥写作精神那股“初恋般的热情”与“宗教般的意志”的旋风。这股风从住进11号房间的瞬息,从周遭吞云吐雾的日常交谈中飘进了秦客的内心。一个青年作家与一个文学先辈在“早晨从中午开始”相遇了。这一刻属于生命之书,曾经的“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再次被唤醒。
时至2011年天寒地冻时节,经过相遇的“史前对话”,王刚再也难掩内心的真诚,开始正视与回望自己对路遥的情感。“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充实。”似乎他理解了路遥苦行僧时的受难精神——“昼信基督夜信佛”,苦苦追寻一个目标的真正意义。当路遥满怀虔诚将文学前辈柳青与秦兆阳作为自己的“文学教父”加以心灵尊重时,王刚或许会想到了自己文学路上的引路人。在心心相印的文学灵魂中,我想秦客与路遥的真正相遇时刻不是始于从小的偶像崇拜,而是发轫于他暂住11号房间后昼夜交替的心灵对话。或许这是秦客有“自觉意识”走向文学的开始,经历过往岁月的浮华掠影,文学纸上的建筑亦如烟云消散。
尽管少年王刚如同少年的路遥,渴望逃离和跳出陕北山川某个沟壑,甚至带着强烈的飞翔姿态逆风飞翔,改天换命,亦如许多理想的少年怀揣青春的炽热,逃课、抽烟、打架、早恋,但从青春期的叛逆到生命自觉意识的苏醒,则意味着人生的成熟,这个场面就像路遥笔下的高加林两手抓着两把黄土时的心境。亦在印证着王刚的文学观念——“现实中的真实与梦中的虚构一起构成了反差与对比,种种所有的梦都呈现出了矛盾性生活的本质。”质言之,青年作家王刚以年谱方式呈现自己心中的路遥形象,其实也是对自己文学创作的一种“启示”。在古代循环往复的时间河流里,岁星周一纪,一纪十二年。从2007年心灵真正相遇到2020年路遥年谱再版后,王刚在文学写作上有一种“紧迫感”,他多次重复着静安先生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似乎与他考察路遥文学精神不谋而合,2012年完成《路遥年谱》初稿时,他曾打算将“文坛苦行僧和他的文学时代”作为副标题,加以明了自己的心声。虽出版社并未采用,但这个副标题一直保留在他的心里。无论是秦客借用路遥的“我渴望重新投入沉重”,亦或他最初的心声“文坛苦行僧和他的文学时代”,都可视为秦客言心言志之语。
尽管迄今为止,青年作家王刚并未沿袭路遥的现实主义文学手法,但在继承其文学精神上却反复涵咏也颇具体悟。这似乎也不妨碍未来王刚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学创作时回归的可能性。毕竟,在敞开的经典文本体系中,隐藏着无数睡去的先辈。在翻动书页的须臾之间,通过“阅读”去“观物”与“观我”时那些时代与作家才能复活。就像他真正与路遥的精神相遇始于偶然,偶然的机缘巧合中暗含着“易”的神秘,与“道”的选择,纸上春秋之事谁能道清呢?汪曾祺先生曾在《中国寻根小说选序》中言出希望之音,“融汇古今,折中雅俗,不要脱离一般读者的欣赏习惯太远。”我深以为然,文学之事写实也好,写意也罢。终了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都是佛洛依德如是说的“白日梦”。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作为青年作家王刚行走陕北故土,正视路遥文学遗产的一部作品。诚如他坦言,为我们还原或展示了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本真的作家路遥。在稽考路遥文学研究资料及实地走访基础上,采取年谱方式以平和、客观的语调将路遥一生嵌入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框架与脉络中呈现,这为重返路遥的生活现场与文学场域提供了一种情感、一种经验和一种视角。我们在进入路遥文学世界时,才能带着生命的情感去理解路遥笔下的那些人物的选择与无奈,亦能理解路遥倡导的真正现实主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深刻揭示”,只有植根我们“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土壤”,才能在“无数个焦虑与失眠的夜晚”以“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成就属于自己飞翔的句子。
说到底,所谓天地人和,应天顺命,得过且过的热气腾腾烟火里,菩萨有人相我相,见众相非相,即见如来。见如来者,即般若之义。青年作家王刚通过回望先辈作家路遥与他的文学时代中已开始明了了熙熙攘攘的筵席热热闹闹,但红火背后的进退荣辱、起废沉浮、生命觉悟与努力上出才属于个人写作实境,文学各种潮水退却后的浩大寂静与茫茫荒荒才能触及一个人开启归根复命之义上的精神旅程,亦如罗兰·巴尔特言之,在人生的某一时刻,在某些情况、某些灾难的影响下,写作意志可能成为最后的依靠和实践,其幻想的力量,使其重新走向一次新生。
2020-12-23
西京梦庄斋
《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三):《路遥年谱》:一个作家的鲜活民间记忆史
《路遥年谱》:一个作家的鲜活民间记忆史
文/杨柳岸
作为一位特定时代、并超越了其时代的代表性作家,路遥已辞逝二十多年,而关于他的生平传记和文学研究著作不断涌现,这是理所当然的文化现象。陕西青年作家王刚先生新近付梓出版的这部《路遥年谱》,就是其中很有特色和价值的一部。
本书从路遥出生之年1949年到1992年逝世,从逝后的1993年到2019年底,共70年。
路遥与共和国同龄,他的一生见证了共和国的第一个成长历程。书中所录的一些大的政治、文化事件,一些别的作家的文学事件,这些似乎与路遥并无直接关系,但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坐标系,让路遥的个体生命和文学价值融入到一个完整的文学世界里。
如果说整个文学世界是一座森林,那么路遥就是其中一棵树。中国传统的纪传体历史是以人存史,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路遥年谱》是一本路遥故乡清涧、延川及陕北的地方文学文化史,是一部陕西的文学史,也是一部从陕西的一个作家来看中国的文学史。
可以看出,也可想而知,作为一部特别的传记,作者对当事人的采访和对材料的搜罗整理,是下过一番功夫的。这些内容从多角度多侧面描写了路遥,那些细节具有鲜活的文学性,有时往往只是当事人的一句话,却具有广泛的文学性空间和意义。因此也可以说,这本书是一个作家的鲜活民间记忆史,一个作家的精神影响史。
作家评论家公开见诸文字的对路遥的总体评价,见仁见智,繁多得难以一一罗列,而作者则本着宁缺毋滥的精神,对那些材料删繁就简,力求简明扼要具有代表性。
比如书中录有评论家李建军对路遥的高度评价,也录有评论家朱大可对路遥的批评。
朱大可认为,路遥作品的意义主要在于其“记录性”:
“路遥是一个知青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具有那个时代的各种优点和缺陷。新时期文学的早期形态,是文学解冻的产物,必然带有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浓烈色彩。我们一方面看到他触及底层现实的敏感与痛切,一方面也看到了其技巧的粗疏和语言的陈旧。但无论如何,路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献型作家,他提供的文本尽管缺乏文学价值,却具有重要的社会认识价值,为我们刻录了那个时代真切的乡村经验。”
作为一家之言,朱大可这段话当然有其可商榷处,其中不乏对路遥的苛评,比如“其技巧的粗疏和语言的陈旧”,从世俗眼光来看,这的确是“负面批评”,但总体而言他对路遥的评价是中肯客观的。
而作为一个后辈和同乡的作家王刚来说,把这样尖锐的批评录入,是需要公正的文学眼光的。在还没有清晰的认识之前,不轻下断语,尊重事实,保留更新认识不断学习的空间,这也是严谨认真的态度。可以说,正如路遥曾表达过对于他的作品他喜欢“下一个”,他的文学价值,更多的在于他的文学理想,在于他的精神追求。“纪事”体的精神实质是求真求实,是对真理的渴求。
身为晚辈和路遥同乡的作家王刚(笔名秦客),得以在文字的蛛丝马迹中还原前辈作家曾经的精神苦旅,感受一个同乡作家留在这个世间的巨大的精神能量。
青年作家王刚用一本书走近一个作家,用一本书感受一颗文学灵魂,与之交流文学与生命体验。他借以写这位他的同乡前辈,也算回顾了一下故乡的往昔岁月,也算做了一次精神回乡之旅。
人一生能深刻地做一次精神回乡,这种机遇是不多的。可以说,真正的文学,是我们每一个作家共同的故乡。把文学构筑成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作家的神圣使命。
(作者杨柳岸,原名杨晖,陕西杨凌人,文学评论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文学评论集《守望家园》等。)
《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四):人生,极尽可能,读遍那平凡的世界!
提及路遥先生,人们可能会条件反射的想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但是对我来说,路遥先生是我高中三年求学时期最大的精神支柱,他的书他的文字是我每一个彻夜难眠,心情不畅,考试失利时的一味良药,他陪伴我走过了太多太多的重要时刻,也是因为他的文字带给我的启发,因而选择走上了传媒这条道路,从选择的那一刻我就励志成为像路遥先生一样的笔者,因而求学之地选择了路遥先生的故乡。
路遥先生《路遥年谱.我渴望投入沉重》拿到这本书就被作者的用心所撼动,路遥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方举足轻重,他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是前所未有的纯朴与实在。透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不一样的路遥先生。 路遥先生已经辞世二十余载,这期间关于他的传记和各种著作层出不穷,但是从来没有向王刚先生撰写的这本路遥年谱吸引我,这本《路遥年谱.我渴望投入沉重》是一本从王刚先生角度入手,介绍路遥先生故乡清涧、延川及陕北的地方文学文化史著作,在他的笔下带我们领略了那片纯朴的黄土高原的想乡土民风;这是一部关于陕西的文学史著作,为陕西为路遥先生的作品赋予了一个新的时代印记;这更是一部从陕西的一个作家来看中国的文学的专属回忆。
《我渴望投入沉重》就像在书的封面所写的那段话一样,路遥先生用文字令我们相信:人生可以平凡,但是绝对不会平庸;阅读路遥,就是阅读我们自己,路遥已经远去,但是路遥的精神仍旧与我们同在。是啊,来到陕西求学,我真正见识到了路遥笔下所描述的种种景象,我明白了他心底的那份纯粹的力量究竟是从何而来的。 王刚先生作为路遥纪念馆的研究员通过本书足以见证他对路遥的研究有多透彻,有何等用心。看完这本书我似乎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路遥先生在撰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的那种心路历程了。对于路遥来说《平凡的世界》更是对于童年饥饿感与屈辱感的最后发泄之地。当年的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到不能再破,经常被同学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哄堂大笑。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
路遥先生再到大学时期,他依旧是哪个吃饭老三样,生活极其简朴的调调。这一切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一样,尽管有机会求学,但是他永远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黑馍馍成为了他裹腹的最好食物。看着郝红梅好面子的吃甲餐,他痛心无奈但是又无可奈何。再到后来的婚姻,他的妻子或多或少都有田晓霞的影子,但是路遥为了剧情不得不把田晓霞写死了,他说他写到那里时就好像自己失去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亲人。《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都是在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有千千万万的人与他们命运相同,路遥也一样。里面所描绘的人物,其实也就是一生困厄,却始终与命运抗争的路遥本人。
黄土高坡《路遥年谱.我渴望投入沉重》以年代为主线,广泛利用路遥自己的著述、信札、序跋等材料及路遥生前同仁、朋友的回忆文章等大量一手资料,生动呈现茅盾文学奖桂冠得主不平凡的一生。作者通过独特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在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的生活记录里路遥“平凡世界里的人生”。 路遥先生一生困顿坎坷婚姻不顺,但是确倾其一生在书写平凡世界里的不平凡一生!《路遥年谱.我渴望投入沉重》值得一看,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