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自由意志》读后感1000字
《时间与自由意志》是一本由柏格森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与自由意志》精选点评:
●读至63页,头脑眩晕,遂弃之
●小时候看到这么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就买了
●天书
●尼玛,为了读懂德勒兹的《时间-影像》《动作-影像》愣是花一天看完了这书,然后翻了翻Stanford Philosophy Encyclopedia发现,还是在线百科讲的好。。。显然单纯从过程哲学而言,《creative mind》一书更好。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在接近真理的路上 很大程度上几乎决定了现代甚至是后现代 无论心理学还是现代派 但是他是不会普世所有人的 就跟黑格尔一样 因为它直接到达的高度 甚至凌驾其任何之上 但无法解决最最切实际的人类的现实问题 所以也不会被绝大多数所接受 @2017-01-26 23:35:51
●从量的形而上学转向质的形而上学。
●柏格森,自由意志,时间观念。
●一个星期。柏格森的许多话说到我心底了,不管是写作还是思考,经常有此感。归根结底应该也是种表现主义?
●看到很多人看不懂,就放心了。觉得作者或者译者的思维方式很特别。以后有机会再翻翻吧……
●颠覆世界观的书。做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科学家应该读读伯格森!
《时间与自由意志》读后感(一):好书
柏格森是我非常喜欢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很有思
想,他所有的著作都是值得收藏的好书,尤其是让他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的《创造进化论》一书,文字相当优美,思想也非常有独创性。
《时间与自由意志》读后感(二):写不下的短评
就时间是否为广延量且是否和空间处于平等地位而论我相对赞同柏格森的观点(尽管他的论证过程拖沓且问题不少),我们能够直观测量(并线性叠加)的的确只有空间量,而空间量也就是广延量最主要组成单元,而由个体主观感受生成的物理量则均为强度量。(牛顿的绝对时间观则就有对时间作为标架进行简单线性处理) 不管是由主体感受出发生成的“时间”与由客体在空间中变化的观测的“时间”(柏格森说的那种人时间和物时间)都不能够严格与空间处于平等地位。(主体的时间自然不必说)客体的时间也是将时间标度作为物体的一种内秉属性而观测者外于物体来进行测量,而绝对空间则一直都是外在于所有的尺标(我指的不是由时间衍生出的空间度量这种相对空间尺标确实可以认为是与相对时间(物的内秉时间)同构),亦即:“绝对”时间不存在而“绝对”空间是存在的,原因在于空间量的可直接度量(但是对于这样一种“绝对空间”至少在现代物理学范畴没有太多的讨论的必要)。 对于爱因斯坦在时间观念上与柏格森的论辩实则就是“物时间”和“人时间”的争辩,而爱因斯坦认为哲学领域的时间概念根本不存在也是有因可循的,同样是来自于牛顿所言脱离物体的空间和时间没有讨论的必要,我们所能够见到的“物时间”只在物体存在变化的时候才存在。不仅仅在于时间的概念,其它的强度量也都有这个问题,脱离物体讨论温度讨论压强都非常荒诞。 当然但这并不意味着脱离物讨论人的时间是毫无必要的(这不必再赘述)。
《时间与自由意志》读后感(三):如果说我的行动不能反映我的人格
绵延与建筑的“不动性”
如果说建筑不能反映建筑师的人格,那么可以认为建筑师没有了柏格森所说的基本的自我(柏格森的自我与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定义完全不同)
到底什么是柏格森的绵延?《时间与自由意志》中的文本细读,基本可以读出来了,几乎平行于胡塞尔关于现象学的最初思考:
如何恢复那个纯朴的基本的自我,恢复它所呈现于纯朴意识中的样子?
意识中的纯绵延是一种心理综合,几个关键词在于自身之内,共同组织,互相渗透及至于融化的,持续下去的不息的川流。
相对于纯一的绵延,那么存在着另一种绵延。在意识状态的众多性中辨别为一种性质,在通过种种明确状态下辨认出另一个自我,语言试图取消纯绵延的可动性来捕捉住它,把它变为公共财物以用一种平常的形式套在它身上(所以我们那么讨厌被便签化和过早的定义!)于是这一种自我以为陆续出现就是互相融化以及组织有机整体的意思,它把自己想象成了是纯一的绵延。
但是我们一般的满足于这一种自我,即满足于被投射到纯一空间去的那个自我之阴影。意识要把事物分开的愿望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意识被这种愿望驱使,于是就以象征来代替实体,或者只通过象征去看实体。这种被折射了的、因而被切成片段的自我远符合一般的社会需要,尤其符合语言的需要,意识倾向于它,反而把基本的自我逐渐忘记干净。
纯一的绵延应当意味着,意识所觉察到的内在绵延不是旁的,而只是意识状态的互相融化以及自我的逐渐成长。
《时间与自由意志》读后感(四):决定论、非决定论,抑或绵延?
了解过柏格森的人不用看这本书也能知道他的大概结论,所以象我这样叔本华式的强硬派决定论者倒是很有兴趣看看他的论述。我必须承认这本书我没有完全读明白,很多地方都是草草就过了,但还是给我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在我看来叔本华式的经典论调有二:
1)充足理由律:凡事必能被解释,必有其原因,故而必有决定论。
2)我们只能想我们所想。比方说如果我想把我所有的钱捐给穷人,我就能把钱捐出去,但事实上我不能这么想,所以我不能捐出那些钱。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行为都是被决定的。
柏格森对第一种论调给出的回击非常简短,但却是相当有力的。就如同休谟谈论因果关系一样,柏格森指出所谓的因果关系都只是一种主观倾向。现象间的联系和现象的观念之间的联系具有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但我们经常主观地不自觉地将第一种联系过度到第二种联系。对于第二种论调柏格森的反驳是相当复杂的,对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它们的矛盾所在。最终他指出这种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两难境地都是因为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广度和绵延的混淆而造成。“如果两种动作是同样可能的,则我们的选择是怎样进行的呢?如果其中只有一种是可能的,则我们为什么相信我们自己是自由的呢?这两个问题归根结底所问的是:时间是空间吗?”
同样地,柏格森对通常的自由论者的论调也是不同意的,在第三章结束地方他给出了三种人们经常给予自由意志的定义:
1)自由行为是一种虽然已经被做完却当初可以不被做出的动作。
2)即使一切条件都事先被知却仍然不可能预直达的行为。
3)并未被它的原因所必然决定的动作。
这些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由在柏格森看来都是极其不恰当的,而且它们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那些强硬的决定论。
最后用柏格森自己的话来描述他所理解的自由:“自由乃是具体自我对于它所做动作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不可被界说的,恰恰因为我们是乃是自由的。……无论从哪方面要求对自由加以解释,归根结底是提问:‘时间能被空间表示出来吗?’如果你在处理已经过去的时间,我们的回答是不能。自由动作发生于正在进行的时间内,而不发生于已过去的时间内。”
《时间与自由意志》读后感(五):在当下寻找自由
《时间与自由意识》是我买的所有哲学书里面应该算的上短小精悍又通俗易懂的一本。伯格森是真小说家,强烈推荐这本书。
首先,我自己其实还比较赞同他的想法。不知道他是不是一种辩证的思想?立足于当下,立足于动态的发展中去探索,过去再去纠结已经毫无意义,未来是一种目标,只有享受当下,才是最满足的状态。时间并不是不可测量的,在物理空间中是可以测量的,但是在意识里是无法测量的,当我沉醉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时,就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那么时间还有什么意义呢?是的,我的生命会式微,然后消失在这个物理时间中,但是我的思想、我追求的事业、我的存在将被世人铭记,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倾慕于此,那么来看这种绵延是无穷的,我又何必纠结于这短短的一世呢?测量时间是人们发明出来用来对抗物理空间,对抗物理衰老的武器,本质上是约束不了我们的意识。只是我们被困在物理世界太久了,已经逐渐忘记去思考,去反省。学校教会了我们去认识这个物理时间,教我们数学、物理、化学、语言文字,希望能够尽可能地简单地将世界的运行规律去描述清楚,然后去掌握,去操控。但是,其实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规律只能描述大众印象的共通部分,人的独特性是不可以被测量,也不可以被预测的,就像喜怒哀乐只能被感受不能被测量。
所以,我应该时时反省自身,听从内心的声音。这也不是说内心是完全独立于外物的,这也不可能做到,我们时时刻刻受到社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我们有自己的自由,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意识,我们有自己独特的快乐的方式。可以说是不是神在我们内心掷骰子呢?否则,我们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还是说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人性?不确定性就是本质?是量子力学那种概率的想法吗?能决定又不能完全决定,意识还能再改变外物。伯格森似乎并不赞同概率一说,他认为人的意识是可以具有改变的外物的能力的。所以,这就是“不可说”?这里的本源,我还是不甚清楚,可能本源就是说不清的吧。就认为它是神吧!
因为自己是学数学出生的,所以常常有一些数学角度的思考。颜色、温度会不会也是像长宽高一样的空间维度?只是在我们人类的眼中并不能看到,只能在意识上感受,所以是意识维度?所以,物理世界只是我们五官的感受,只有超越五官感受,在内心不断去思考从外界反射回来的感受,才能认识真正的自我?
这么一说,仿佛印证了“我思故我在”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