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精选

2021-01-07 00:54: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精选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由[德]康德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6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纯粹理性批判》精选点评:

  ●Apr. 18th, 2004, Stuttgart Univ. 哲学系教授Christoph Hubig赠送

  ●累,感,不,爱。

  ●10.9.27,亚马逊

  ●直观所认识到的并非物之本身,而只是物之表象。感官受到的刺激因人而异,尽管人们的感官被同一物体刺激而形成的表象大体相同,但也有细微的差别。表象的存在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空间和时间是纯然先天的,否则,物体将无法在我们的直观中存在。空间是纯然先天的,但是形状不是,所以形状,颜色,大小便成为经验,成为知觉的物料,进入理性,被理性按照自己设定的刻度和规律进行测量、判断。 “统觉”和“二论背反”的概念提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统觉”是人类“我”这个内直观的综合认知。“我”即是“统觉”,抽离统觉,则所有直观、表象、知觉、判断便无法成立。“二论背反”是宇宙论四个象限内的先天自然悖逆,指示出了理性与思维天然的自我欺骗和原声陷阱。 读了一遍,得之甚少,还会读第二遍,第三遍。

  ●云山雾绕,摸不着头脑。

  ●: B081.2/0222

  ●感觉古代近代的哲学家(对了还有某些所谓的“分析哲学家”)很像那种物理学和材料学基础薄弱的建筑设计师,他们在纸上构建的房子漂亮是漂亮,但真的很难经得起仔细推敲。当然相比之下,其实康德的房子还算没那么容易塌的…… 所以我为啥要看这种书?当然是打发时间/娱乐啊,不然怎样(* ̄m ̄)顺便感谢李老师的翻译毕竟我估计一辈子不会学德文的

  ●前言和序已经够厉害!影响力大的书! 我知道了知识的类型,分析后综合得到新的知识,形而上,凡事都似乎变得清晰简明。

  ●严格区分划定界限的纯批结构很不适合我这种小资。 重点是论想象力和时间序列的因果性,二论背反的非矛盾调和综合,理性、回溯。

  ●这书...真不是一般人能读的 看不懂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一):很用力读 但是读不太懂

  根据看书有道找的 捧在手上感觉就是一本圣书 头上多了一圈光环

  细读了几天后 了解了 知性理性先验经验直观以及 空间与时间

  印象最深的是 人在社会中是人 而人在大自然中 则是一种动物了

  还有空间时间抛开人的感觉而先验地存在

  真心不太懂阿 哈哈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二):纯粹理性批判的总结

  前言和序已经够厉害!影响力大的书!

  我知道了知识的类型,分析后综合得到新的知识,形而上,凡事都似乎变得清晰简明。

  先验逻辑论,知识是由感性和知性结合才有的,即直观引出对象,概念是纯粹先天的思维,是形式,不可分离。但依然要分开研究,感性论和逻辑论,研究先天的理性,逻辑论又分为普遍的即只研究要素的和某们科学的工具论,普遍逻辑又分为纯粹的和经验的,经验的即加入主观心理因素,不会产生真正的科学。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怎生的脑袋

  突然觉得,我们国家的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艰苦思考为人生的人,康德实在是个怪异之人。看着书,觉得头疼,那种冗长严肃的思考让人的脑袋生疼,不由得精神旁逸,不知去向何方。我无论如何不能做到将自己的大脑变成机器一样的存在,可以面对这样实在、直接、艰难的思想,这可能与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关吧,向来我都不觉得中国人会是那种实在到蠢的人,大家都很一致地聪明,飘洒,崇尚简单、灵活、精美。德国的哲学传统里康德是表现得最为坚实的人,踏实,几乎无幻想,他用一块块坚硬的石头垒成自己哲学的大厦,准备让它存留千年。它的作品应他的意思,恐怕真会存留千年,只要人类还不灭绝。

  这种看似愚蠢的老实,是否是另外的聪明呢?不管读懂康德的人有几个,康德的书始终在那里,在那个位置,不能撤去,这就是成功不朽了。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四):哲学家的野心

  在哲学史上大凡留名的哲学家无不心怀野心,这种野心无论是为着所谓的善还是真理,都不能抹杀她们对于人群的迫切渴望。 所以哲学家是生长在人群中的隐晦的政治家,甚至没有任何的现时的政治家的野心可以与他们相提并论。

  虽然康德的野心看起来那么遥远,但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超人的自信却使人感到一种深刻自负的野心的存在。对于康德来说,哲学理应成为一切知识的最高者,是人类智慧的国王,而科学这一由哲学而来的思想成果的巨大成就,使得哲学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人们对于科学的信任大大加深了对哲学的怀疑,而哲学在其中的表现如果一如既往,那么哲学势必在不久衰亡。基于此,康德从认识出发,审视科学的成功之处,希望汲取经验并应用于哲学—形而上学上,从而使哲学走上严格可证的科学化道路,这被他自傲的称为在哲学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的努力结果是他的三大批判系列,这三本著作力图从认识、历史、道德建立新的康德的哲学,并将哲学引向他所认同的道路,如果我们看到其后的哲学史,我们会认为康德那里形成了哲学的巨大开始。

  我们不知道对于科学成果的应用对于哲学而言究竟是好是坏,或许对于哲学而言,没有好坏的分别,只有他在历史中渐渐的变化着。我们或许应该抛弃过多的俗气的评判,去认真了解一下这位哲学家的意图便好。

  李秋零教授精通德文,从事德国哲学研究,因此对这本新译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应当报有相信。相信本书对于研究者来说,会有更好的效果。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五):翻译不太好

  翻译得不太好,比较拗口,句法和用词不太符合中文习惯,影响了意思的表达。以导论试翻译为例:毫无疑问我们所有的知识都从经验出发。影响我们感官的事物自身产生表象,或者激发我们的理解能力,从而唤醒我们的认知系统进入工作状态,对这些内容进行关联或者分离,最终把感官印象的原始材料转化为关于事物的知识,即经验。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因此,在时间上,没有任何知识先于经验,都从经验出发。但是,尽管所有知识都从经验出发,这并不意味着它们都来源于经验。相反,我们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很有可能是一个综合体,部分来自感官印象,部分由认知系统本身提供,并且我们并不能将后者这一附加部分与由感官提供的原始信息相分离。因此,是否存在完全独立于经验甚至所有感官印象的知识,这是一个必须加以仔细研究的问题,不能妄下定论。我们把这类知识叫做先验知识,它拥有先于经验的来源,与经验知识形成对照。但是“先验”这一定义并不完全精确地表述出上述问题的全部意义。因为,当谈论来源于经验的知识时,我们总是习惯地认为,这个或者那个是已知的,因为我们并不是直接并立刻地从经验得出了这一知识,而是借助于某些普遍原则,这些原则本身也是从(其他)经验得到。于是,当某个人在挖自己房子的地基时,我们说:他应该先验地知道房子可能会倒。也就是说,他不必等到获得房子真的倒了这一经验,就能够知道这一点。当然,先验地,对于这一点他可能也不知道。因为,他必须通过(其他)经验提前知道,房子很重,当它的支撑被拆除后就会倒下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