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精选

2021-01-07 02:21: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精选

  《余光中谈翻译》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余光中谈翻译》精选点评:

  ●與其說他談翻譯,不如說他談中文

  ●学好中文。

  ●说得真好。——校车优质读物!文字工作者必读之作!我现在受不了的,余老先生几十年前就指出了,只是非但没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主要关注论中文西化章节,讲得很透彻。评论早期白话文作家青涩的散文,也甚为中肯。可以从中提炼出许多语病示例,写作时对照检查,尽量避免。推荐阅读。

  ●省用“的”是一切作家得救的起点哈哈哈。中文版element of style,受益匪浅。以后行文会更加注意节奏感和措辞简洁,恶性西化的中文读起来真是要人命。不过话说回来,写论文还是不比文学创作或翻译,意思明了大于行文方式

  ●被啪啪啪打脸,受教了。学外语的目的翻译,做个搬运工,搬运老外的脑洞。要么满足他人,要么暗爽自己。其时常常发现绊脚的,竟是自己的中文能力。看自己翻译的东西,往往翻译腔太重,不忍卒睹。一来说明自己外语水平尚低,二来说明自己中文能力不足。道阻且长,勤恳求知吧

  ●“西而化之”当然好,“东而化之”同样必要,“以古译古”则要看机缘了

  ●名谈翻译,其实在谈从西文翻译中吸取营养,革除白话文之弊病

  ●很純淨的語言,深刻地比較,中文保衛戰。

  ●不只是谈翻译。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一):翻译的问题,常常是因为中文有问题

  这本书是从用好中文的角度谈翻译。

  分析了中文劣化的各种现象。对不成熟的白话文、不消化的西式中文的种种问题及其恶劣影响进行了广泛的分析。

  对语文课本上选择的散文范本进行了有力的批评,认为20、30年代白话发展初期的清涩作品长期盘踞语文课本的重要位置,是一种很不正常和奇怪的现象,而且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西而不化、白而不化,是本书的两个重要主题,观点得当,说理清晰,实例丰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很有指导意义。

  好书。本书与思果的《翻译研究》系列三本书相互呼应,都是谈翻译中的中文问题。可以结合起来看。

  看完这些书,对于“翻译要摆脱字的桎梏”这句话,会有更好的理解。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二):余光中贬赞之写作者/译者

  余光中批评的中文写作者/译者包括:

  鲁迅:创作尚有分寸,译文却力尽西化

  周作人:文理欠妥,拗句甚多

  徐志摩:偶有西化

  沈从文:拗口;边城也不咋地

  何其芳:逻辑有毛病,欠哲理,冗赘

  艾青:只见其长,不见其大。笨拙

  ……

  余光中推崇的中文写作者/译者包括:

  夏济安

  乔志高

  汤新楣

  梁实秋

  胡适:文白相济

  张爱玲

  钱钟书

  王力

  陆蠡

  ……

  余光中推崇的英文写作者:

  哲学家罗素

  George Orwell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三):我激动了!

  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没觉得课本上选的课文哪里好了。

  小学的时候看闻一多的诗,什么“一夏底花儿”就觉得怪里怪气的。

  然后被老师教育得觉得自己的阅读取向似乎有待改善。

  只可惜十二年来没有改变,还是觉得阅读材料里的文章比课文里的好。

  终于在念书快要念到头的时候,发现余光中早就为我正名了啊!

  坑爹的教育部选的东西都是一些幼稚不堪文法不通的政治正确的东西啊!

  冰心奶奶写的就是一堆学生习作一样的东西,老师还在课上鉴赏其文笔优美。她人不美文也不美,虽然我不怎么待见林徽因,但是讲实力,林徽因确实符合“才貌双全”一词。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为了把我们培养成文理不通历史观歪曲没有人生价值观的数理化傻逼。

  朱自清啊茅盾啊何其芳啊这些人写的东西就应该扔到历史资料库里面,让中文好的人去回顾过去,看看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在走到今天如此强大的一步以前,它牙牙学语之时是多么可爱。而不是放在课本里作为成熟的中国语文的范例给大家讲。

  受了那么多年的傻逼教育,醒悟为时已晚,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可是还有那么多祖国的花朵在接受傻逼教育啊。

  所以当年不要当老师,要做教育部的工具去教育出更多的傻逼来吗?才不要呢!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四):关于白话文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学翻译的人该看,文字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看一下(包括思果先生的《翻译研究》《翻译新究》,恕我没读过多少专业书,只能举出这么两本)。

  《白而不化的白话文》这篇真是讲到我心坎里。“他们习于诵读这些范文,久而不倦,一直到现在,还不肯断五四的奶”,说的可不就是我们初高中被硬逼着背的《匆匆》、《背影》这些文章。好文章果然值得传诵,但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文法和用词都显青涩,或许更好的教授方法是教师结合中国白话文的历史好好讲上一讲,也许年轻人就会少许多对于朱自清鲁迅等人的误解(我初高中的时候不少人都对那一时期的作家文风嗤之以鼻,尤其是鲁迅先生。我现在大四,相信现在的初高中生还是会有一样的误解,认为这些大作家是无端被捧)。

  而读完《与王尔德拔河记》,我去读了《不可儿戏》的原文(还好短小),去余光中先生翻的那版的豆瓣评价看了一下,看到有人说译文半文半白不大舒服,可见余先生也避免不了鲁迅的尴尬。上了年纪的人,又跨了时代,这时代偏偏又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何必苛责呢。

  今天先读完了《翻译研究》,又接着看余老这本。其实余老这本没看几篇,这些想法却不吐不快。因为两本书中对于白话文的思考真的很inspiring,文史不分家是真的(听起来好像在嗑cp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五):《余光中谈翻译》笔记

  杜绝公式化翻译 1.不要见when就“当”,见and就“和”,见ly就“地”(“然”本是文言副词) 2.慎用“所”“有关/关于(about/concerning)”。慎用万能动词“作出”“进行”。慎用“……性/主义”“……们/之一”“由于”。 3.其它毛病:长句不加标点,消化不良的句子,头重脚轻的修饰语,画蛇添足的所有格代名词,生涩含混的文理,毫无节奏感的语气。外文程度不济,中文周转不灵。 4.翻译是有限的创作。 现代中文 1.要求:干净(不干净就不可能客观),平易(不平易就不可能普及)。 2.现实的丑,用文学的美来掩饰,就变成了所谓“雅到俗不可耐”。 3.句法欧化,用语文言不可取。为了千万人读来省力,宁可一个人译来费力。 变通 1.余光中: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 2.如果原作者是神灵,则译者就是巫师,任务是把神的话传给人。翻译是一种信不信由你的“一面之词”。 3.“勿增、勿删、勿改”指文意而非文词。文词上的直译、硬译、死译,是假精确,不是真精确。 范文:梁实秋,钱钟书,王力,陆蠡 雅俗 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 灵妃看我笑,明亮露白牙。 “语言,天生是不讲理的东西,学者必须底低手下心,唯命是从,而且昼思夜梦,念念有词,若中邪魔,才能出生入死,死里求生。学外文,必须先投降,才能征服,才能以魔鬼之道来服魔。” “作家最怕江郎才尽,译者却不怕。译者的本领,应该是“与岁俱增”,老而愈醇。” “一个人的翻译,其实就是他自己翻译理念不落言诠的实践,正如一个人的创作里其实就隐藏了自己的文学观。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