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将之道》读后感精选
《为将之道》是一本由(美)小埃德加·普里尔著作,军事谊文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00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将之道》精选点评:
●乔治马歇尔、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乔治巴顿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将领,他们个个深谙带兵之道;书中通过对各个优秀的将领在战争中如何激励下属,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的故事告诉读者优秀的领导者应当所具备的品质和性格。其中让我认为最受益匪浅的是第八章中,琼斯将军提出的坚持阅读可带来的两个好处:一是学到书里的东西;二是,阅读可以使人思路开阔。
●归纳九种优秀将领的品质,亦使用于布衣提高自己素养:快速决断/原则至上/果断执行/长者风度(和部属保持实际上、精神上地接触)/下放权利(选准问题用准人,信心,鼓励请示汇报强调自行解决问题)/勇于负责/营造人脉/寻求新知/无私品格 -> 决策之后的贯彻不够 / 工作是否尽力? -> 读书:有目的有计划地读,假设自己身处决策之位;传记/心理/历史借鉴他人之经验很重要 -> 工作:有技巧性地说“不”,最坏的决策好于没有决策;“事不关己”亦不能高高挂起 ;关键岗位积累实际经验;
●说实话,商场乃战场这句话我很同意,只不过将军们的直爽或者火爆脾气再商界不一定适用。
●马歇尔与潘兴,马歇尔与艾森豪威尔,马歇尔与麦克阿瑟。。。。贯穿全书的灵魂人物——乔治 马歇尔
●看看目录就行了
●跟给经理人上的第一课是一样的书,起初的打算是知己知彼,但是太具体了,已经到方法的层面上了,罢去不看,等到真正带人了再说
●战场比商场残酷,一个错误的决策是性命的代价!
●只读了一半,待续。。
●kindle上看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版本,看内容概要有点像…领导的本质就是决策,里面讲了很多有用的观点
●这个版本的翻译不错。与商业决策相比,国家战略上的一些决策可能更值得研究,因为两者的影响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为将之道》读后感(一):test
于个性和民族性的最大考验。一名军人和一支军队在残酷的战斗和艰苦的战备中的表现,象征着这个民族的质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指出,“敌人是铁多气少,我们是铁少气多。”“气”是中国文化性格的一种表述。它是源于对本原力量的掌握、对终极意义的透彻和对善于胜利的信念而来的战略上的藐视。战争的胜利必然属于力量占优势的一方,如果物质因素不占优势,那么必然是军心士气、指挥艺术和作战技能等精神因素占优势。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装备、给养等物质条件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迭克强敌,夺取战争胜利的奥秘。在很大程度上,这是性格的力量。
《为将之道》读后感(二):人生如战场
人生如戏,而最波澜壮阔的大戏,莫过于战争。
有过从军经验的人是幸福的,他们曾在规模最大、效率最高、技术最先进的组织中工作过,这种职历经验,是非常难得的。
当然,我说的是美军,某些养猪种菜、倒卖汽车、只会教人站队列的不算。
而那些长期从军,又曾经历艰难困苦和超凡挑战的将领们,他们的领导风格和做事方式,更是有上进心的平凡人们需要认真体会、细细揣摩的。
书是《为将之道》,却道尽人生成功的秘诀,无论你是学生,是职员,是领导,是商人,都可以从中大获教益。
恐书名误导潜在读者,特此推荐。
另外,从前面读者“石头城”的评论看,他根本就没看懂这本书。
《为将之道》读后感(三):notes
既鼓励请示报告,又强调自行解决问题
激活组织的每一个关节点
挑选适当的人去关注细节
努力做个“聪明而懒惰”的人
我喝我的威士忌,别人把我的工作做好
既鼓励请示报告,又强调自行解决问题
领导的含义无非是对每件出错的事情负责任
黑锅让自己来背
对待部属疑虑不如诚意
“事不关己”亦不能“高高挂起”
完美不等于没有缺陷
领导的含义无非是对每件出错的事情负责任
解决问题,不要责怪他人
让关键人物记住你
用出色的“政绩”敲开导师的门
在关键职位上锤炼
如饥似渴地吸纳领导的遗传基因
让金子般的人脉缠绕自己
让关键人物记住你
每晚光听30分钟新闻是远远不够的
书柜的钥匙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想达到顶点必须要有非凡的才能
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让你凡事领先一步
繁忙是充电的理由而不是放弃学习的借口
领导就是那个唯一不可或缺的人
甘做事业的第一推动者
幕后亦是真英雄
在职责与自我的天平上起舞
《为将之道》读后感(四):决策、授权、激励、自我管理
战术空军司令部司令比尔?格雷奇将军所倡导的3 项原则。
第一项原则是,在确保具有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反应敏捷性和主人翁感方面,分散管理至关重要。
第二项原则是,绝对必须使每个人都发挥领导才能和敬业精神,而不论其军衔或职位如何。
第三项原则是,在每项行动中都要讲求质量。
一、决策
(1)综合考虑全局,以全局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听取多方建议,希望多有人说“不”,如果在形成决策之前没人提出疑问,但决策形成之后问题出来了,这就叫糟糕的决策。 一旦决策作出,坚决执行和贯彻;
(2)领导者绝不能先入为主,先提出一个结论,然后要求下属调查“事实”来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让下属独立自主地进行调查和研究,因为只有根据客观事实得出的科学建议才具有科学价值。
(3)定期开会,讨论我们面临的问题。每个人都要介绍自己遇到的问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授权
(1)事务性的工作交给秘书或助手处理,自己关注核心事物;
(2)下属能力:陈述问题,接下来是与问题有关的诸因素,如有必要,进行简明的讨论,然后做出结论,最后是最重要的对策建议。“快速找到问题,定位关键性因素,给出解决方案并执行。”
(3)最基本的是了解任务,分析任务,把指示下达给参谋人员。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我的习惯是至少提出三个行动方案。
(4)挑选称职的人完成某项任务,然后放手让部属工作。他不介入部属的工作,只是定期去看看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了,有什么困难,保证参谋部对正在执行任务的部属给予帮助。
(5)领导者对部属的提拔并不是直接将手中的权力交给他,而是对他委以重任,将机遇与考验一并提供给他。
三、沟通
(1)放下架子亲近部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用自己的力量切实替部属解决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
(2)放下自己的架子。你的成功取决于部属们的行动,努力向他们表达我的敬意;
四、激励
(1)领导的含义无非是对每件出错的事情负责任,并充分肯定部属做好的每件事。
(2)有能力的领导是通过鼓励,而不是靠向下属在心理上施加压力进行领导。
《为将之道》读后感(五):这是一本好书,它给我力量,是正道的力量
非常厌恶市面上那些厚黑之道,那些所谓为人处事的哲学,那些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下三烂手段!非常喜欢这本书!它给我力量,这是正道的力量!做人就应该正直、正义有正气!
一、领导就是决策
1、领导生涯就是决策生涯
尽管现代民主制度凭借程序化的决策机制有力地保障了国家和社会的正常运行,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对领导人的个人依赖,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面临生死攸关、对全局具有关键作用的困难时,程序化的民主制度往往会失灵。
2、领导者一定是那些能快速决断的人
果决是领导者的特色,领导者一定是那些愿意做出决策的人。领袖人物是那些一向都具有快速决断力的人,即使是在并不太重要的小事中也是如此;相反,追随者却永远不会拥有快速的决断能力。
3、最坏的决策也比没有决策好
我认为最差的领导是拿不出决策的领导,我的意思是说:最差劲儿的领导只会为问题发愁,但不会解决问题。即使一个错误的决策也会在机构里引起一系列反应,慢慢地机构本身的运转就会把一个差劲儿的决策变成一个好的决策。但如果什么决策也没有,整个机构只好坐在那儿等待。
4、决策是一场孤独的冒险
处在领导岗位上,不得不做出关键的决策,但这些决策很少是基于后来的历史学家在对往事做出分析时所能掌握的信息。
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之路,动态的形势总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各种要素往往变幻莫测,难以捉摸。在不确定性的环境里,人的冒险精神是最稀有的资源。要克服不确定、信息不周全的困难,最佳的方法莫过于拥有一位具有冒险性的战略家。领导人必须勇敢地担负起这个责任。冒险与收获常常是结伴而行的。
5、疑虑止于决断
领导人必须多谋善断,为部属的行动指明方向。还必须亲自参与到决策实话的全过程中,顽强地承担任何可能因决策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激励甚至是迫使部属贯彻既定的方案。在一般的理论意义上,组织成员的利益和整个组织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然而,在现实层面上,这种一致性绝不会自发地实现。领导人的职责就体现在忠诚于已经定下的决策,而且,如果有必要,靠领导人的权威迫使部属忠诚于自己。
一个重大决策出台后,“无所不知”的媒体可能会对此大肆攻击,领导人往往处于一个内外交困的尴尬局面中。他因为要做出非凡的决断而经历着内心的严峻考验,而一旦他做出决断,也又将不可避免地遭到种种责难和猜疑。此时就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毅力来坚持自己的意见,排除种种难题,毫不动摇地贯彻实施既定的决议。这也是肩负责任的领导者分内的事务。
半途而废是领导者的大忌!!!决定既然已经做出,只有坚持到底!
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明白,所有的疑虑只能出现在决策的过程中,一旦决议做出,剩下的只能是坚决执行和贯彻!决策已经做出,讨论就结束了!从此以后,忠诚意味着坚决的执行,就当决策是你定的!
如果你觉得某件事不对头,讲出来。我宁愿早些而不是迟些听到坏消息。坏消息不是酒,不会越陈越香。我会明确地告诉部属我想要什么,如果他们没听清楚,那么可以来问我。如果我说了两三遍后他们还是没搞懂,那肯定是我的表达有问题,而不是他们的理解有问题。我不会认为他们是聋子或很愚蠢。最糟糕的情况是部下为掩盖他们的无知糊里糊涂地忙起来,最终把事搞砸。我对他们说:“如果在离开我的办公室时还没有理解我想要什么,那么转过身再问我一遍!”我告诉他们只要是他们完成任务所必须的东西,我会尽力去争取。
二、提出最好的而不是最受欢迎的意见
1、说“不”比说“好”更受欢迎
一个组织里为什么需要有人说“不”?答案是:为了决策形成之前能有人提出疑问。但一切疑问必须在产生决策之前。我认为这就是成功的领导者与失败的领导者之间的区别。如果在形成决策之前没人提出疑问,但决策形成之后问题出来了,这就叫糟糕的决策,这种决策可能会以灾难结束。
具体做法:在审阅某个报告时,要求对该报告负责的人到场。并确保所有在场的人都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不管他们的直接上司是否在场。这是为了杜绝“好好先生”的祸害。不喜欢唯唯诺诺的人,也不会使用这种人。
2、比顺从权威更重要的是坚持原则
追随他人总是比走在前面容易,迎合权威总是比坚持已见更方便,但这样一来,正确的声音就被埋没了。领导人出于自己的使命感,出于对整个组织的利益负责,必须克服“人性的弱点”,保持特立独行,毫不妥协地坚持自己的原则。
3、做一个真正会说“不”的人
前提是,在说“不”之前深思熟虑,确保自己的建议是最好的。
4、让持“不同政见”者畅所欲言
如果一个组织中有“好好先生”,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领导者使部属们变成了这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