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摘抄

2022-03-29 03:36: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摘抄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本由吉尔伯特·罗兹曼 编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5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现代化》精选点评:

  ●义和团,文化大革命,老外看来性质差不多吧

  ●定量的现代化理论大势已去。另,本书的翻译值得夸赞。

  ●中国现代化最顺利的一次是民国,可是被日本看出来了,它侵华打断了这个过程,并把大陆暗暗留给了共产党,今天的祸根很大一部分是日本种下的,中国人虽然被洗脑去反日,但是日本确实有值得憎恨的理由。

  ●不错

  ●外国人的中国观

  ●现代化才是历史必由之路

  ●可以算是鸿篇巨制了吧,揭示了中国现代化从晚清起步到民国挫折再到共和国时代曲折发展的艰难过程,而且对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可能遇到的一些新问题也有着很敏锐的观察和较为准确的预测。

  ●多年前读过,当时读完就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他的重心在哪里。。。。

  ●翻翻,太长了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一):有偏向性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评述中国近代历史的著作,难免对其中得失的点评有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近七百页的厚度,覆盖了从英使觐乾隆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诸多细节,可能由于多人写作的缘故,全书结构过分统一,内容重复也较多,有些翻译明显使用社会学词汇更好,这是较为遗憾的地方。

  阅读期间和刚读完后有许多值得记录和思考的地方,但后来一想,中国的衰落,其全在于“一潭死水”!

  森林古猿从非洲最南端走向东方,其几十个分支,陆陆续续数十万年,各自都有盛衰灭亡,重新发明语言、文字,文明不是一脉相承,而是不断地在碰撞、融合。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形成,与古老的部落、氏族一样,与政治形态有关,与文明本身无关。

  信息流动、碰撞最激烈的地方,越容易形成高度的文明,这些知识的传播,就像火种一样,照亮了那些愚昧的地区。一个国家,就与一个人一样,光是埋头钻研,不接受那些有冲击力的观点和挑战,慢慢地就成为了美洲的印第安人的继任者。

  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所有不同的观念,甚至观察、接受来自自身社会的最新动态和变化,这样的社会才能算作向前发展。

  书中指出的一个问题算是老生常谈了:中国人对西方,往往将其当作一门知识,而不懂得其获得知识所用的思维方式。

  原书话为:“(李鸿章时代)学西学的人将物理学当作一门知识,而不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

  这也算是中国人不停地在新一轮竞争中落后的原因之一吧:从思维到情感,中国人都还未及弱冠。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三):中国模式?!

  看之前已经做好了看到不同于“正史”内容的准备,也希望看到一些“内幕”,看一些不了解却实实在在发生了的事情。在第一部分中,印象深刻的不是经济的发展问题而是清朝后期(也可以代表传统中国时期)的社会组织状况。作者从社会遗产传统和社会组织的职能分析出了中国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由此而能解决的一系列问题。第二部分,印象深刻的就是新中国为现代化做出的贡献。也许我这一代人在这样一个一切都毁誉参半的时代,总是怀疑眼前出现的一切吧。突然到了一个怀疑所有历史正确性的时候。历史书上的歌功颂德,都觉得言过其实。看了这书以后,才知道原来在中共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个世纪以来最大的现代化成就。虽然日后的错误也延缓了我们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但是谁能不犯错呢?且看我们今时今日的发展态势,也许未来我们才能评论谁是谁非。

  在中国的现代化中的“中国模式”,作者找到了么?我想仅仅写到80年代的这本书没有解答。我们的四个现代化也远远没有实现。现代化ing~等待目睹中国的腾飞!!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四):灵魂现代化的路径可能只有一条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路途及其在每个岔路中的失败,大概已经成为当下一门显学,罗兹曼及其小组以其社会学的视觉对中国现代化作出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清的统治之始到20世纪初,然后是20世纪以后.关于20世纪前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条件和失败,书中在经济,社会整合,教育及政治等方面列出许多条目.书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条件太丰厚,以至于这些丰厚的条件本来应该在现代化的转变发挥其无与伦比的优势,结果却是导致统治者无可比拟的懒惰,失去了改善的动力.这可能与统治者的个人因素有关,也可能与中国式的教育有关,也就是与中国思维有关,中国的教育程度无疑在前现代社会处于世界前列,然而其教育主要是识字教育,高层次知识分子做得最多的学问是训诂和解经,缺乏农业知识,科技等抽象思维方式的教育和培养,或者如许多人说,中国并非缺乏这些专门知识,只是这种知识并非占主流,可能其居于边缘的位置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远.这就造成当18世纪中国人口膨胀时候,农业产量跟不上或者勉强跟上了人口的增长.每家每户把钱花费在食物上,可以拥有的余产并不多,中国赋税在前现代社会又低,财富集中不到中央政府中,又不能在普遍的百姓市场上流通,只聚集在只占人口百分之几的地方精英集团手中.然而这些精英的花费途径又少之又少,大概只在各种红白事里大笔花费,其敛财途径却是反复买地卖地,地方有其集市,商品只在地域性流通,形成不了更大范围,更别说全国市场.商业发展的途径被堵塞了.关于各国对中国的干涉,书中认为其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书中在每章节都会拿中国与日本和俄国比较,特别注明,虽则三者均有其特殊的情况,然而作为比较并非无益的,关于日本与俄国在受到国外重大打击时奋起,而中国则更加自暴自弃,这原因也受到很大关注,最主流的答案也许是中国对自身传统的眷恋,但这种眷恋究竟是社会的统一心理还是个人精英的心理,这需要深究.

  20世纪以后中国现代化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地方割据,中央政府的改革方案得不到彻底的贯彻,同时地方势力把中央的税收纳入自己的财富中,这些财富又大量支出到军费,可以说20世纪前30年中国现代化值得欣喜的成就就是军事改革.局部地区的私人企业大概也在一战期间得以充分发展,然而很快又竞争不过外资.并在随之而来的抗日战争中,当时民国政府遭到致命打击,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其社会统合方面,原本政府的社会支持基柱和城市精英和资产家,但抗日战争把它的这一基柱打得支离破碎,城市精英流落农村,资产家破产又或者远走他方.社会支持势力瓦解了,其政府组成的正当性和声势都减弱了不少.

  关于现代化的方向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所谓的现代化是西方以自身为蓝本强加给后来者的观念,其实现代化有许多不同途径,最庞大的实践计划也许来自于毛.49年后的中央政府最突出的贡献是把支离破碎的地方整合成为整齐划一的统一体,社会整合是清末以来最高和最有效率的.这种高度的整合和最初几年的恢复也许揭示了现代化的新方向,就是不以商业或者科技为依赖点,而是以社会的高度整合作为现代化的动力,这种社会整合以达到现代化的途径,竟可以避免了商业庞大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陋习,同时也拒绝了科技等专门知识所引来的精英主义,使人能够整齐划一,实现平等。然而最终结果我们都知道。理想,或者太理想化,又或者现代化的路径可能只有那么一条.也许现代化的路径并非一条,只是我们的灵魂必须经历磨难挫折和引诱,才能寻找到一些应该坚守的东西,也许是各人自己的道德,又或者是其他什么东西。如果自由选择是人在世上的最高真理,那么那些强迫的东西,在前进的过程中必然会走向歧路。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五):现代化失败,传统文化之过?

  关于现代化这个定义问题,我是比较认同实证主义的观点的:现代化的衡量标准不应该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和某些政治制度来衡量,而应该是一些诸如和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民主程度、社会文化繁荣程度和人权保障程度等指标来衡量的。因为政治制度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程度是可以通过政治强权力在短时间内实现的,而那些经济政治文化等硬指标是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建设,跨越一个世纪甚至更久才能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很明显现代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关于定义问题不用纠结。实证主义观点就是从《中国的现代化》这本书中提取的观点,相比于从整个全局去考虑评价一本书,我更喜欢从细节处去看待一件事,对于一本论证历史进程的书,从微观处着眼往往更加具有历史的真实的质感,但也容易导致以偏概全,在我的能力没有达到从全局处着眼的时候,我更倾向于从文化方面去分析这本书。

  文化对中国的现代化无疑是有着重大影响的,文化的现代化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碰与融合,当然不能说是谁消灭了谁,这是明显带有机械主义色彩的观点;也不能说传统文化等同于落后文化,现代文化等于先进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开放性,对于发展水平低于自己的文化总能将之融进自身的体系之中。中华文化是两千年来各个民族文化融合结果,既有纵向时间上的深度,也有各民族文化横向的广度。先提出书中两个我不敢苟同的观点,一是吉尔伯特·罗兹曼把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等同于清朝的文化,这个观点明显具有局限性;另一个是中华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清朝文化明显带有满族风格。这是罗兹曼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片面性理解。

  和历史上大多数外来民族一样(除了元朝的蒙古人,所以这也可以看做他们统治不满百年的原因?),满族往往避免不了被中华文化同化的命运,或者说使他们主动地选择,尊儒教兴科举,满清统治者将中国文化学的有模有样。可是无法改变的他们骨子里的文化自卑心理,所以他们大兴文字狱推行八股文尽可能为读书人构建了一座牢固的精神牢房,此后几百年的时间内死死地遏制了中国人的创新力。他们沉迷与自己构建的精神宫殿中不能自拔,在那里他们作为天朝接受万国来朝。前人为躲避文化自卑构建的精神牢房却成为近代中国妨碍中国前进的一大阻碍,不过还好几次战争的失败将他们从美梦中惊醒。

  纵观世界各国,凡是有改革就一定会有思想兴起作为指导。有人将中国现代化的失败归结于我们学习技术,制度思想的顺序反了,应该如日本等国先学思想之后变革制度,最后以制度带动思想观念的更新。这种观点困扰了我高中三年,贸然一听似乎有几分道理,可是历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东西,复杂深奥难懂。设想一下,先变革思想就真的会取得现代化的成功么?我觉得清朝新政中最失败的一个决策就是在没有任何配合政策的情况下废除了科举制度,这样做似乎宣誓着与传统文化的决裂,可却抽掉了社会流动的途径,造成了城市与乡村的界限更加明显。

  不是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脚步,是清朝构建的精神监牢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脚步。那么,现代文化就一定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么?民族与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没错,它狠狠地批判传统文化,将之贬低得一文不值。然后这导致了一种什么不好的情况呢?那就是社会道德的腐化,很多人可以打着批判传统文化的名义做坏事,传统文化招谁惹谁了?现代化思想的冲击主要作用与受现代教育青年人,对于大多数中国国民来说根本没触动他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传统文化不等于封建落后思想,人们在谈及阻碍中国现代化的时候传统文化不知道背了多少锅。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独特性的标志,不能丢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至于如何吸收运用,“取其精华,去其糟泊”也好,“与现代文化结合”也罢,都只是一种传承的方式罢了。

  参考文献:

  怀双. (1989). 步履艰难的中国现代化——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介绍. 江海学刊(4), 65-6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