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摘抄

2021-01-07 03:37: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摘抄

  《马可波罗游记》是一本由Marco Polo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90元,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可波罗游记》精选点评:

  ●没有看过,很想看看看里边的内

  ●还看冯承钧的译本

  ●十几岁的时候我出门晕车爸妈就拿着这本书给我读,然后我就求着爸妈带我沿着他走的路走一遍。

  ●好复杂啊,才知道自己有多浅薄

  ●非常有意思的。

  ●元朝的种种…但看完译者后序有点怀疑种种疑点

  ●因为《看不见的城市》而把这本顺便看了

  ●不推荐。在那个时期可能有深刻的意义,于今就没了。

  ●囫囵吞枣地读过一遍。

  ●为了美剧跑去下载的,是我下载版本不对么?各种乱七八糟,偶像的崇拜是什么鬼?看到初中语文书上引用过的描写黄河以及《蒙元入侵前夜的南宋社会》引用过的段落了,英文版无力阅读。暂此。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一):马可波罗游记

  整本书读下来比较零碎,浅尝辄止,没有什么很强的联系,毕竟只是回忆录,想到哪就写到哪,可以窥见曾经人们的生活,作为猎奇读物一看。里面有写记载比较有趣,例如对职业哭丧人的记录,说明很早以前就出现了这个职业。还有记录的鞑靼人对灵魂的看法。全书虽然比较凌乱,但是惊喜点也不少,可以补充一下知识库。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二):外国人眼中的忽必烈

  一位13世纪的威尼斯商人传奇经历,影响了中世纪欧洲对整个世界的看法,这位商人描写的异国图景引发了哥伦布的航海远程,同样这本书也带领我们回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地区,通过描述了解了更多人文美景。

  鞑靼人能够征服领土,是因为他们能够用最少的消耗来维持长途行军,他们能够忍受艰难困苦,作战方法灵活,在作者的眼中忽必烈是一位非常善于领导军队,并且有着很强领导能力的人,他知人善用对各种宗教都很包容,拥有富丽堂皇的皇宫。

  因为当时对于大洋彼岸来说,这里还是荒蛮之地,然而宏大的狩猎场面,让作者描写的生动形象,词语之间都是惊叹,还有通达全国的驿站系统,西方人特有的叙述方式,可以让人从另一个角度来重新观察我们的朝代和历史。

  作为一本游记来说,很多事情记录的都比较详细,而且从他的词句间总能看到外国人特有的夸张,还觉得挺可爱的,尽管有些地方写得比较不切实际,但是也不能否认里面是有很多事实的,可想而知这样的游记会给全世界带来多大的震撼。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三):令人疑窦陡生的马可波罗

  我对马可·波罗起疑心,是几年前站在威尼斯美轮美奂的圣马可广场的时候。海风拂过千年依旧的圣马可大教堂,我不由得想起了这城市的一个人:马可·波罗。

  记忆中历史课本里的马可·波罗,这个意大利来的乡巴佬,被中国的建筑,财富,惊得目瞪口呆。他的游记,让大元朝文明富裕的荣光,照亮了欧洲黑暗愚昧的天涯海角。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自豪不已。

  但是,来到马可的家乡威尼斯,我意识到马可不是乡巴佬。

  马可生活在鼎盛时期的威尼斯,财富自不必说,眼前的圣马可广场,教堂,在马可出生前几百年就有了。几百公里外的古罗马斗兽场和建筑群,两千年前就存在。文艺复兴当时在威尼斯已破土萌芽。马可在东行的路上,更领略过穆斯林文明的辉煌。那时候的北京,紫禁城还没有修建,他却对元朝的建筑,膜拜得无以复加。

  不觉得有问题吗?

  我得看看《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到底是怎么说的。

  在亚马逊订这本书的时候,发现除了马可·波罗,还有另一个作者:鲁斯第谦(Rustichello da Pisa)。鲁斯第谦才是这本书的捉刀人,马可只是口述。当初他们因为打仗被俘,关在同一间牢里。闲极无聊,马可跟鲁讲述他旅行的奇闻逸事。而鲁呢?正好是作家,写言情小说(romance)的作家。二人一拍即合,要把马可的故事打造成一本畅销书(bestseller)。

  既然是言情作家按畅销书来写的,就不一定能按历史书来读。可这本当时红透半边天的书, 大家却是拿它当幻想书(fantasy )读的--没有人信这是真事!这本书原名《百万》,马可得了个绰号"马百万"(Marco Million), 就是一百万谎言。这本书一炮走红,马可意想不到地得了一个骗子的名声。

  后人证实书里的大部分内容是真实的。不过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大失所望。对今天的读者而言,书里的内容已不是新鲜事。这本书的四卷中有一卷是写中国。中国部分前二十几章是关于大汗,宫廷,都城,战争等等。后面五十章每一章是关于一个城市,而每个城市,差不多千篇一律地叙述城市的地理,物产,建筑,宗教,风俗等等。平实的叙述,枯燥的数字,奇怪众多的地名(跟现在的地名对不上号),感受不到传说中的"热情洋溢","赞不绝口",读不了几页瞌睡就来了。

  但是有一个城市马可确实是赞美有加的,他用了巨长的篇幅描述。这个叫Kin-sai的城市,是"天上之城"的意思,因它的美丽怡人,当地居民都觉得自己住在天堂里。运河街衢交错纵横,大大小小的桥有一万两千座。

  你大概也猜到了,Kin-sai是杭州。也不怪这么多人怀疑马可吹牛。

  接下来就写得很接地气了。比如市场上有什么样的水果,鸡鸭鹅牛羊的价格,等等。杭州没有葡萄,只有外地贩来的葡萄干, 当然没有葡萄酒喝,当地人酿米酒。天堂的人民也食人间烟火。

  书里还提到了一些西方没有而又真实存在的东西,比如,驿站,纸币。以宗教在欧洲人生活中的重心位置,马可少不了对各地宗教习俗用心观察。即使在他着墨不多的城市,也常会缺不了"这个城市拜偶像"这一句。他对中国也有负面报导,比如看见食人族,他就说:"They are the most savage race of men." 但是负面报导老师从来没有告诉我们。

  虽然时有夸张,但这些叙述实在没有什么太离奇的,为什么它跟欧洲人对中国的想象有如此差距以致马可成了忽悠的代名词?据说这跟我们统治者的恶名有关。我们的统治者是马背上从亚洲一路杀到欧洲的嗜血的蒙古人。残忍野蛮的蒙古铁蹄下,居然可以有社会结构精细复杂的文明,这几乎不合逻辑。马可死后好多年,这本书都被认为是"东方夜谭"。

  但是,蒙古人虽然文明起点不高,可他们不怕学习。十七岁的马可跟着父亲和叔叔去中国,是应忽必烈之邀,去传播西方文明的。马可小的时候,父亲叔叔见到了忽必烈,大汗对欧洲的政治宗教极感兴趣,请波罗弟兄回去带信给教皇,要求送一百个通晓各科知识的传教士来中国,传讲科学人文艺术及基督教,又嘱咐别忘了从耶路撒冷带些圣油给他。那时候欧洲教廷正乱得一塌糊涂,最后只带了两个传教士,而这两个传教士路上一遇到强盗就跑了。波罗一家见到忽必烈的时候,只有教皇的回信和圣油带到了。

  这本书确实对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1375年发行的第一版世界地图(当然没有美洲),就引用了游记里的三十多个中国地名。这版非常不准的地图和马可的游记激发了无数热血欧洲青年探索世界的欲望,哥伦布是其一。当年哥伦布向西航行的时候,据说手里拿的这本书,准备在见到大元皇帝时照书行事。尽管那时已是大明的天下。

  也许有人忍不住问:你怎么没提到长城?问题恰恰出在这!书里根本没有提到长城。还有一件马可见了一定会惊叹的事是缠足。这两样书里都没提到。马可声称他在皇帝身边呆了好些年,又去扬州做过官,但是元朝官方完全没有他的记载。一直有人怀疑马可根本没有去过中国,所有的事都是听来的。更有甚者,因为书中的地名是波斯文,有人认为他是道听途说加上读了一些波斯文献。

  马可到死也没承认自己撒谎,他临终前的一句话是:"那本书的内容还不到我东行见闻的一半。"

  这就有些乱了,我也断不了这个案子。

  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到过所有他写的地方,可以肯定的是,马可出生在富庶而文明发达的威尼斯, 他游走世界,对异邦既有好奇心又有宽容心。马可游记为早期西方了解中国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材料,尤其是他对沿途地貌的描写更拓宽了欧洲航海革命迫切需要的地理知识。几百年后,游记在中国华丽转身:成了历史和爱国主义教材。

  耐着性子读完这本书,很失落。马可没有表错情,我们那时是因为年幼吗,怎么这么容易会错意?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四):你同时看过十个以上的纪录片吗?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寻(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41424998/

  《马可波罗游记》是一本怎样的书?

  1序言里说,在马可波罗之前,“无论什么民族,什么时代,都还没有发现,谁能象马克波罗在游记中描述的那样,看见过和考察过那么众多、那么伟大的奇闻轶事”。可以说这本游记在当时是前无仅有的。在没有飞机和高铁,没有汽车,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十三世纪,马可波罗的旅行时间之长,路途之遥远,在历史上还是第一人。

  马可波罗游历的路线如书中所记录的:

  “他们一行三人,从地中海东岸阿迦城登陆以后,便沿着公元前一世纪初叶我国古代人民和西南亚各族人民开辟的‘丝绸之路’东行。他们有时骑马,有时骑骆驼,有时步行,跋山涉水,不辞劳苦,穿越叙利亚和两河流域,横越伊朗全境,穿过中亚的沙漠地带,翻过帕米尔高原,再逶迤向东,经过喀什、于田、罗布泊,到达敦煌、玉门一带。他们在中国境内所走过的路线,大致就是古代高僧法显、玄奘赴印度取经时走的路线,不过方向相反罢了。”

  《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是记载马可波罗在沿途所见所闻的一本书。不过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总是看上去出自偶然,马可波罗在刚回到故乡威尼斯时是没有设想过这本书的诞生的,反倒是一次他偶然入狱之后,由于担心自己遭遇不测,才想到把所经历的一切告诉狱友让他代为记录下来。

  这一记录,就是轰动。这本书显然超越了当时西方人的认知范畴。

  甚至直到马可波罗临终前还有朋友告诫他,让他为了求得灵魂的安宁,取消游记中说的“一些似乎不可相信的”。而对此马可波罗的答复是:

  “我还没有说出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半。”

  2马可波罗一到达中国,就受到当时的元朝大汗忽必烈的热情款待,大汗还给予他们公职,于是马可波罗有很多机会了解中国各省的情况。马可波罗不仅对山川河流、人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详细的叙述,在旅途中听闻的宗教故事、经历的战争史实以及当地的道德习惯、法治状况等也有所涉及。下面摘取了几处具有代表性的叙述:

  “这个地区,有许多城市和城堡,主要的城市叫做哈拉善。居民大部分是佛教徒,但聂斯托利派的基督教徒有三个教堂。他们用骆驼毛和白羊毛,制成一种美丽的驼毛布,是世界上最好的产品。这是一种美丽的骆驼绒,白色,因为他们用白骆驼的毛织成。商人大量地购买这种布,行销许多国家,特别是销往契丹。”

  “妇女们非常珍视贞洁,举止端庄,讲礼貌,世界上很少有超过她们的。就是在对待丈夫的爱情和义务上也是如此。她们不但把不贞看成一种最可耻的罪恶,而且认为这是最不名誉的。男人对妻子的忠实也很令人钦佩。那怕这个人有十个或二十个妻子,家庭里大家相处也很和睦宁静,实在值得人赞美。从来听不到一切粗鲁无礼的话语。妇女们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的事业上和家务上,如准备家庭所必须的食品,管理仆役,看护小孩,这都是她们的日常事务。”

  “他们除专心致志地练习骑马术,从事狩猎活动,以及使用武器和军事生活外,对其他事情概不问津。至于家务管理,完全由他们的妻子负责料理,并且由买来的,或是战争中俘来的奴隶做她们的帮手。

  这地方的人,流行一种十分奇异的习惯。孕妇一经分娩,就马上起床,把婴孩洗干净包好后,交给她的丈夫。丈夫立即坐在床上,接替她的位置,担负起护理婴孩的责任,共须看护四十天。孩子生下后一会儿,这一家的亲戚、朋友都来向他道喜。而她的妻子则照常料理家务,送饮食到床头给丈夫吃,并在旁边哺乳。”

  就像同时看着在将近一千年前,将近覆盖了半个地球的人类各民族的生活所剪成的纪录片,你也许起初被他们怪异的样貌所吸引,接着注意起他们所居住的依山傍水、简陋而安稳的环境,然后观察起他们的每天吃的食物是否美味,或许你又注意到他们的简单忙碌的贸易,开始设想着你会去参与些什么……

  这就是这本书的世界,它超过了任何一部纪录片的广度。

  3纵观全书,各个地域的民族的信仰和风俗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于同一个民族来说,这些信仰和风俗都是深信不疑的。他们就像我们认同一天必须吃三餐饭或共产主义一样,相信着占星师说的话。

  不过如果你看了觉得可笑,或许更加证明了他们对待信仰的纯粹。

  看看下面这段话:

  “父亲为了敬奉孩子的保护神,专门在家里养好一头羊,一年之后,逢着这个神的特别祭日,父亲就带着儿子和羊,来到神的面前,用羊作牺牲进行祭祀。他们将羊肉煮熟,供奉在神前,进行长时间的祈祷。这种供神的目的,只不过是求神保佑自己的儿子延年益寿百病不生。他们相信在祈祷的过程中,羊肉的气味会被神吸收去。……

  这些佛教徒,对死去的人有一种特殊的殡葬仪式。当一个有身份的人去世,在等待安葬入土的时候,他的亲属请来一些星占学家,告诉他们死者出生的年月时日,星占学家根据这些来观察天上的星宿,等到确定了星座或标志,即死者出生时的那颗星在星座里面,然后才择定日期举行葬礼。……

  每逢灵柩停下时,不管时间长短,都必须摆上酒食,停一站摆一站直到棺材到达目的地为止。他们以为这样做,能够让死者的灵魂得到休息,恢复疲劳,有力气跟着前进。”

  不仅信仰奇异,他们的道德标准有时与现代人体现出巨大的差异,比如吃人肉、殉葬、男子娶母亲或弟媳等等。许多风俗更是到了令人感到可怖的程度。

  “如果,家中有什么人得了病,病人的亲属派人请巫师来察看症候,以便宣布他是否能复元。他们按照魔鬼的指示,回答他的病是不是会好起来。如果巫师的判断是属于否定的,那么他的亲属就召集一些人——他们的特殊义务就在于迅速地处死病人……把他的口蒙住直到窒息为止。做完之后,他们将他的身体砍成一块块的,准备作为食品。食品制成之后,亲属都集合拢来大吃其肉。”

  5总的来说,《马克波罗游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异绚丽的东方世界,包罗万象。读完它,我们一定不难理解为什么它能够使西方人惊诧到无法相信的程度。如果有机会愿意读读这本书的话,把它看作一本介于历史与故事之间的书来感受也许更好。含苞之花与绽放之间的距离,也许滋味最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