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读后感摘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是一本由马克思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1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精选点评:
●主要是针对马克思中学时候的三篇论文(//∇//)。顺带看了爱之书。
●2005-8-25 11:06:52借书
●选择性地读了几篇与法学有关的文章,发现马克思的原著还是比较难读的。读后发现现在中国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很多方面歪曲了作者本意,比如新闻出版自由方面。最后真的很好奇那些教马哲的老师有读过所有的全集么?
●在这本看似沉闷的著作当中,你可以读到一个丰满而充满激情的马克思,这将一扫过去几十年的教育强加在你头脑当中的不良印象。马克思无愧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
●全程无亮点,结局略扯淡
●“你知道做奴隶的滋味,但是自由的滋味你却从来也没有尝过。你不知道它是否甘美,因为只要你尝过它的滋味,你就会劝我们不仅用矛头而且要用斧子去为它战斗了。”
●马克思屹于一群先哲的争吵前,不小心剖析了人性。
●胡国
●第2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读后感(一):求助本书的电子版
那位高人知道不知道,这本书(包括现在出的第二版)从那才能下载到电子版
书不错,值得好好仔细读,因为这是根据历史考证版修改翻译的第二版,看来我们所认为的原典,也有许多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东西,看来被委曲的不少,在当下的中国有几个人敢真正说懂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吗?马克思他老人家目睹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他老人家又会作何感想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读后感(二):战斗的普罗米修斯
(节两段旧文)
……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的第五章,马克思再次引用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这次是关于普罗米修斯的兄弟,另一名提坦巨人阿特拉斯
站在遥远的西方,
用双肩支撑着天和地的柱石
伊壁鸠鲁认为“支撑着天的那个阿特拉斯本身就是人的愚昧和迷信造成的。”马克思又加了一句:“愚昧和迷信也就是提坦神族。”提坦神族实际上已经成为迷信的人类的象征。这意味着马克思对人的能力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把人提升到神的高度,与神比肩,而不是受神压迫。提坦神族完全具有和天神抗争的能力,只是他们未意识到这种能力,却迷信天神比他们更强大。提坦神族的先知先觉者普罗米修斯(这个名字在希腊文里的意思即“预知”)却不愿过这种囚禁般的生活,因为自我意识已经在他心里苏醒,他大胆地宣布:“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并列。”
……
在本文的结尾,我们顺带关注一下马克思早期的诗作。《博士论文》的结尾,马克思引了卢克莱修的诗来称颂伊壁鸠鲁:
这时,有一个希腊人敢于率先抬起凡人的目光
面对强暴,奋力抗争,
无论是神的传说,还是天上的闪电和滚滚雷鸣,
什么都不能使他畏惧……
这个伊壁鸠鲁的形象和马克思心目中的普罗米修斯何其相似!闪电雷鸣正是普罗米修斯挺身反抗的天帝宙斯的标志性武器。青年马克思自己正是这样一个战斗的普罗米修斯,请看他写的《暴风雨之歌》
我将打碎一切镣铐,
……
我将质问上帝和世人,
我要追究它们的责任,
我在自己的痛斥声中
感受到内心的力量和激愤。
倒塌下来吧,苍穹,
我愿和你一起沉沦……
再看《夜思》一诗
云中传出声声霹雳,喷出阵阵火光,
……
那思想迸出道道电光,雄伟凝重,
把一切诟骂诅咒都抛向天穹,
那无畏的眼睛里血如泉涌,
阵阵浪潮正冲击着天上的神宫。
在写给燕妮的《人的自豪》中,更是到处是电光和火焰——
满腔热情像烈火燃烧;
……
它们永远感觉不到那熊熊火焰,
而正是火焰从虚无中锻造出它们的形象。
……
可是心灵却把万物拥抱,
它像一团巨火高高辉耀,
……
它凭借自身的力量
胜利地升到壮丽的穹苍,
云层深处的众神受到震撼,
以为眼前是雷电的闪光。
……
我可以像神一样漫步徜徉,
胜利行进在那片废墟之上,
我的每句话都是火焰和行动,
我就像造物主那样襟怀坦荡。
青年马克思的这些诗作写于1835-1836年之间,即《博士论文》杀青的五、六年前。然而他这时的普罗米修斯式的战斗精神已经表露无疑。在这些诗作里,苍天和神,以及霹雳雷电,总是被描述成某种恶势力的象征,人渴望凭借自身的力量战胜神,而他凭借的就是火,这火就是普罗米修斯盗取的天火。火焰和行动等同起来,行动就是斗争、打破命运的束缚,这就是普罗米修斯教导的战斗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人的自我意识:当他终于击败神,以胜利者的姿态行走在世界的废墟之上,“像神一样漫步徜徉”,自我意识达到了顶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读后感(三):马克思:《历史法学派的哲学宣言》读书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读后感(四):普鲁士曾经有个书报检查令
读《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札记与几点思考
一、文本分析: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的批判思路
马克思毕生殷切地期望,出现一个由劳动人民支配统治权的社会。他自认为是代大众立言的,《评》一文既是他政论文章的开山之作,也被许多人公认为开启了普通人争取新闻自由的崭新篇章。年轻马克思反抗的步伐从此时起,正式登上公开的政治舞台。这一部分是对《评》一文立场与结构基本梳理,主要目的是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希望表达的意思。
从表面文字上看,1841年书报检查令是在威廉四世主导下,以法令形式规范书报出版,以修正1819年出台的过渡性书报检查令。马克思犀利地看出,人们可能因出版的相对放松而欢呼的时候,马克思却犀利地从检查令身上发觉了“虚伪自由主义”的外衣。有人说他起笔就走入“咬文嚼字”的泥淖,通篇看来,马克思始终是在寻找书报检查令中有关抑制出版自由的潜台词并加以激烈地讽刺和批判。
马克思看到,检查令使用“严肃”“谦虚”这类形容笔触文风的软词汇来限制言论的自由发表。条令里说“书报检查不得阻挠人们严肃和谦逊地探讨真理”,他批判“谦逊”的解释,让人怀疑这部分出自个人经验主义的判断,但他用上了反证的逻辑:“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逊;而且要它对谁谦逊呢?对它本身吗?真理是检验它自身和谬误的试金石。那么是对谬误吗?”逆向思维倒压过来,让人有如鲠在喉的痛苦。
他在这里喊出了脍炙人口的一段对言论自由的华丽宣言:
“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是一个幽默的人,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一片灰色就是这种自由所许可的唯一色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
按照马克思的批判,检查令每一种看似放宽限制的词句背后,都隐藏着更深的对出版自由的钳制阴谋。例如他指出,即使条令出现了部分允许对宗教进行攻击的规定,但同时又称不得以“敌对、轻佻的方式反对教理”的方式或者是“凡使用侮辱个别人的词句和进行毁坏其名誉的判断的作品,均不得发表”,种种限定词,将这种自由限制在无穷小的范围内。
其中,马克思揭露了检查令中的“定罪思路”,即检查官主观判断的标准。以“倾向”这种无确定的标准,给检查官根据统治者的导向做出言论出版的审查和裁度找到了合适的主观理由。而报刊把关人的选取则更令人觉得有机可乘,“完满无缺的人”成立的标准中,“学术才能是一般要求,这是多么明显的自由主义啊!地位是特殊的要求,这是多么明显的非自由主义啊!把学术才能同地位扯在一起,这又是多么虚伪的自由主义啊!既然学术才能和品格都是极其不确定的东西,相反,地位却是一种极其确定的东西;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得出结论说,根据必然的逻辑规律,不确定的东西要依赖确定的东西,并从它那里得到支持和内容呢?”
全文中,马克思在辞令间兜兜转转,无不是在搜集检查令中存在的非合理性与非合法性的有效证据。我们一时间也许难以读透他的批判逻辑,但却能从字里行间读到他显而易见的愤怒和诡辩家的天赋。
二、历史背景分析:被指责的对象
如果仅从《评》一篇文章,以及接下来读到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等文章中,我们或许没法对马克思激愤的现实原因找出合理的解答。被指责的那个对象是需要被发掘的,否则就成了马克思的孤掌独鸣。
马克思声讨的报刊检查令,出自当时的普鲁士政府当局。首先,两次检查令出台所间隔的十九世纪上半叶的22年中,德国正好处在法国大革命之后,从拿破仑手中的解放,到1848年革命爆发之间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在德意志被称作“复辟时期”。说到1841年的普鲁士,则不得不提及威廉四世,凡涉及腓特烈·威廉四世的评述中,众口一词地向他贴上“浪漫主义者”的标签。这个坚定的,但显得迟到于时代的普鲁士皇帝,在统一之前、复辟时代的德国扮演了一个微妙的过渡角色。他渴望恢复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传统,他的复古精神与十九世纪上半叶普鲁士已经体现出的足以为德意志重新赋予国家形式的强大相结合。自由主义者虽抱有德意志统一的愿望,但反而是这个反对自由化和统一的浪漫主义皇帝及普鲁士具备真正统一的保障。
其实应该看到,从1819到1841,德国的自由主义之路还是走在前进的方向。1819的是梅特涅的时代,这位奥地利首相和神圣同盟的核心人物,在1819年主持制定了《卡尔斯巴德决议》,对自由民主运动采取高压手段,对大学实行严格监督,并且加强了书刊出版检查制度。他在欧洲创立了拿破仑后,反自由主义、反民族主义、反法国启蒙运动的模式。马克思反对的报刊检查令,实则在梅特涅时期已经走到了顶峰,相比之下,威廉四世所做的就算反动,也是种相对低调的反动。
问题实际上不出在这里,上述仅是我自己在困惑中试图找寻的一些解答罢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马克思,即使拥有德国人的身份,与那些民族主义者不同的是,他的目光是不会局限在德意志之内,并抛下自己革命的批判的。
三、学说的反研究:后世的争鸣
在读后感中引入这一部分的阐释,实际上偏离了所读文章和马克思本身。不过在查找资料以及与人探讨的过程中,发现人们涉及此问题时表现出不同意趣和价值导向,不仅有趣,且很具分享和研究的必要,正如我们时常会讨论有关马列一类课程自身存在的意义,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的反观察,也不失为一种探索的乐趣。这里仅举例说明一二,更多的在阅读中继续发掘:
在我国广泛使用的研究模式中,马克思的各种理论被作为人类文明结晶的高峰,人民报刊理论也是新闻自由思想史发展历史中必备的一块基石。这点毋庸赘述。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曾这样形容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
“假使谁认为全部哲学仅仅是不合理的偏见的表现,他便不会从事哲学的研究。然而一切哲学家会一致认为有不少其他哲学家一向受到了偏见的激使,为他们的许多见解持有一些他们通常不自觉的超乎理性之外的理由。马克思和其余人一样,相信自己的学说是真实的;他不认为它无非是十九世纪中叶一个性喜反抗的德国中产阶级犹太人特有的情绪的表现。”
而在历史学逐渐远离大历史的叙事模式,而走向微观视角的关注之后,受到弗洛伊德学派在理论上的指导,其中的一部分进入精神分析的支流。人们用一种完全不同于马克思的思维方式(他试图用一种前后连贯的复杂逻辑结构,挖掘自己所认为的人类社会背后必然存在的发展规律),对他整个人进行解构的分析。此类的研讨方式,为我们扩宽对人物多角度多层次的认知提供了看上去万能的方法论。比如《革命道德》一书中,冠以马克思“攻击型的革命家”的称谓,对他的一生提纲挈领地表述到,“马克思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支配性的个性”,“他……在这种痛苦中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受虐因素;另一方面,他的暴风雨般的统治型脾性、他的辛辣嘲讽,以及他在以尖刻的批判毁灭性地打击对手著作中所获得的快意,都表明他的性格中存在着施虐因素”。
一些文章,比如在网络上广为转载的《青年马克思新理性自由法思想探析》,几乎把马克思描述为恐怖主义精神的领袖人物,不过,正如文中也提到的,真正造成危害的是对政治思想宗教般的滥用和膜拜。任何一种政治哲学,在某种统治要求的驱使下,可能被再解读并作为宗教信条,这就与马克思本人没有什么关系了。
:今天的考场上,我重新把这些东西看了一遍,发现自己对马克思太不厚道了。我们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么一下下,可无论多么高明的人,大多数还是无法超越自己所处的阶段吧。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奴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d059010100bw4v.html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读后感(五):读《马恩全集第一卷》:这些激情飞扬、元气淋漓的文字,是写作者的榜样
很多人对马克思的文章的了解,已经和教材那些枯燥无味、艰涩难背的问答联系在一起,但我这里还是要推荐你读一读马克思的文字,特别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里的那些文字。
1841年,马克思从柏林大学毕业。鉴于普鲁士政府对大学实行的反动政策,他放弃了在大学执教的想法,把报刊当作自己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阵地。
从1842年到1843年初,马克思先后为《德法年鉴》、《莱茵报》写下了《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摩泽尔记者的辩护》等一系列的文章。
在这些文章中,马克思以冷静深刻的逻辑分析指出了书报检查制度的不合理性,抨击了普鲁士政府压制新闻出版自由的反动措施。同时,马克思以热情奔放的文笔论证了新闻出版自由对人类自由的极端重要性,对新闻出版自由作了有力的辩护与赞扬。
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马克思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望。
与其思想性同样重要的是,这些文章的文采与激情,绝对值得每一个写作者学习!
一、新闻出版自由是人类自由的体现
到马克思的时代,新闻出版自由思想在欧洲已深入人心。马克思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就与新闻出版有关,对于新闻出版自由在当时的普鲁士受压制的状况有深切的体会。
从人类自由的高度,马克思给予新闻出版自由充分的肯定,并以德国式的哲学思辨语言对新闻出版自由进行了阐述。
马克思受自由主义思潮以及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影响,非常推崇自由,认为自由具有不言而喻的价值。他说:“如果一定要自由的忠实朋友用表决的方式回答‘自由是否应当存在?’这一问题,他本来应当感到这损伤了他的自尊心。”[①]
马克思指出,自由是人的本质。他说:“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现实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②]自由作为人的本质表现在,自由是人人都追求的,即使反对自由的人,也只是在反对别人的自由,但不会放弃实现自己的自由。
自由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人人都享有自由呢,还是仅仅为一部分人享有?马克思认为自由应该是普遍的。
他认为自由是“理性的普遍阳光所赐予的自然礼物”,批评骑士阶层的发言人认为“自由仅仅是某些人物和某些等级的个人特性”,指出这是一部分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而对人类本性的普遍自由的歪曲。
马克思把新闻出版自由与自由直接对应起来。他说:“新闻出版自由本身就是观念的体现、自由的体现,就是实际的善。”新闻出版自由是人类自由的体现,新闻出版自由与人类自由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对自由的肯定也就是对新闻出版自由的肯定,他说:“如果总的说来自由是合法的,不言而喻,某一特定形式的自由表现得越鲜明、越充分,自由的这一特定形式也就越合法。”[③]
与自由存在的客观性一样,新闻出版自由也是客观存在的。“新闻出版就是人类自由的实现。因此,哪里有新闻出版,哪里也就有新闻出版自由”,即使实行书报检查制度的国家,自由也是存在的,只不过此时自由被政府这个国家机关独自享有了。因此新闻出版自由的问题也就成了:应由一部分人享有呢还是有人民全体享有?
马克思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马克思把只有一部分人享有的新闻出版自由称作“特殊自由的实现”,这是“种”;把全体人民享有的新闻出版自由称作“普遍自由的实现”,这是“类”。不能用“种”来否定“类”,因为“类”包含着“种”,否定了“类”就是否定了“种”。不能以特殊的自由否定普遍的自由,同样,也不应该以部分的新闻出版自由来否定普遍的新闻出版自由。
新闻出版自由存在的根据是自由,同时,新闻出版自由对于自由的实现也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没有新闻出版自由,也就不会有整体的自由。马克思说:“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它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只要某一种自由成了问题,那么,整个自由都成问题。”[④]
新闻出版自由也就是思想自由,这是自由的根本问题。马克思向往思想自由,他引用塔西佗的话说:“当你能够想你愿意想的东西,并且能够把你所想的东西说出来的时候,这是非常幸福的时候。”新闻出版自由与思想自由密不可分,对新闻出版自由的压制就是对思想自由的压制。
虽然1841年12月普鲁士颁布的书报检查令没有正面、直接地限制人们的思想自由,但规定人们在对真理作探讨时,应该抱着“严肃和谦逊”的态度,尤其是要“倾向善良”。新书报检查令的颁布使许多自由主义者对普鲁士政府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马克思尖锐地指出了新书报检查令伪善的外表下面掩藏着的压制思想自由的本质。他指出:“对于检查令来说,倾向才是它的主要标准,而且是他的贯彻始终的思想。”[⑤]
以倾向作为标准评判作品和作者,即追究思想,这是非法的行为。他说:“凡是不以当事人的行为本身而以他的思想作为主要标准的法律,无非是对非法行为的实际认可。”仅仅以倾向来判断作品,实际上就是取消了客观标准。“追究倾向的法律,即没有规定客观标准的法律,是恐怖主义的法律。”[⑥]
从法学的角度来讲,法律针对的是人的行为,人的思想是不能构成法律惩罚的对象的。所以“这种法律是对公民名誉的一种侮辱,是一种危害我的生存的法律。”
追究思想的法律也不具有普遍性。“追究思想的法律不是国家为他的公民颁布的法律,而是一个党派用来对付另一个党派的法律。”[⑦]实际上是党派之争的产物。
追究思想的法律还破坏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它代表了特权的利益。“追究倾向的法律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是制造分裂的法律,不是促进统一的法律,而一切制造分裂的法律都是反动的;这不是法律,而是特权。”[⑧]
在真正的符合道德标准的国家中,公民有权批评国家机构和政府,“即使公民起来反对国家机构,反对政府,道德的国家还是认为他们具有国家的思想。”但追究思想倾向的法律取消了人们的这种权利。
马克思痛斥追究思想倾向的法律:“当政集团的龌龊的良心却臆造了一套追究倾向的法律,报复的法律,来惩罚思想,其实它不过是政府官员的思想。追究思想的法律是以无思想和不道德而追求实利的国家观为基础的。
这些法律就是龌龊的良心的不自觉的呐喊。”更令人气愤的是,为了实行这种法律,政府只能采用卑鄙的特务政治。
新书报检查令中还对写作的风格提出了“谦逊”和“严肃”的要求。马克思指出这也是违反思想的本性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让“谦逊”和“严肃”“这两个可疑的官方侍从”陪伴,实际上就取消了人们对真理的探索,即“凡是政府的命令都是真理”[⑨],以政府的命令取代了真理。
以自由为依据,马克思论证了必须维护人们的思想自由,亦即新闻出版自由。压制思想自由的书报检查令没有任何存在的合理性,对付它的办法就是取消它。
二、新闻出版法与书报检查制度
从理论上对新闻出版自由作了论证以后,马克思又反驳了新闻出版自由的反对者提出的另一个理由,即新闻出版自由不成熟会带来“恶”,应该实行书报检查制度。
马克思认为,一切发展着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人就其本性来说也是不完善的,与人有关的一切领域包括新闻出版自由也都是不完善的,但不能因为不完善就取消其存在。如果因为不完善就取消其存在,那么人自身也就没有存在的资格了。所以“不完善”根本不能作为反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根据。
那么从现实的角度,如何消除新闻出版自由的“恶”呢?是采用正面肯定新闻出版自由的新闻出版法呢,还是否定新闻出版自由的书报检查制度呢?马克思指出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新闻出版法和书报检查制度哪个更合理的问题。
马克思同样以自由作为价值判定标准。马克思认为自由和法律的关系是这样的:自由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存在,法律并不取消自由;反过来,法律必须确认和肯定自由。所以他说:“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⑩]有确认自由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法律。
新闻出版法和书报检查制度与自由是什么关系呢?马克思认为:“新闻出版法是真正的法律,因为它是自由的肯定存在。”[11]它是对新闻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认可。就像自然法一样,即使没有明文规定新闻出版法,新闻出版法也是客观存在的。相反,书报检查制度却是对自由的怀疑。这是一种警察式的预防自由的措施,所以书报检查制度根本不是一种法律。
马克思说:“书报检查制度正如奴隶制一样,即使它千百次地作为法律而存在,也永远不能成为合法的。”[12]
马克思从手段与目的一致的标准来判断两者的合理性。书报检查制度的支持者承认书报检查制度不合理,但他们主张,因为这个制度的目的是好的,根据“目的使手段变得神圣的原则”,所以书报检查制度是合理的。
马克思说:“不需要神圣手段的目的,就不是神圣的目的。”[13]无论书报检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它采取的是一种警察式的拙劣手段,所以它是不合理的。如果新闻出版法体现的是自由的话,书报检查制度体现的就是任性。
从法律与自由的关系的角度,马克思否定了书报检查制度的合法性。书报检查制度的结果是受检查的报刊,新闻出版法产生的结果是自由报刊。孰优孰劣?马克思仍是从自由的角度,肯定了自由报刊的优越性。
马克思认为无论是受检查的报刊还是自由的报刊,都会发生卑劣的思想、人身攻击等无耻行径,也就是说都可能产生“恶”的结果。但由于自由报刊符合自由的本性,即使自由报刊生产出坏的结果,也仍然是好的。结果坏是因为自由报刊违反了自由报刊本性的结果。违反自由报刊本性而发生坏的结果,不能证明自由报刊是坏的。
而受检查的报刊即使偶尔产生好的结果,那也是违反他们本性的产物,并不能证明他们就是好的。马克思举例说:“阉人歌手即使有一幅好的歌喉,但仍然是一个畸形人。自然界即使也会产生畸形儿,但仍然是好的。”[14]
马克思以高度的热情由衷地赞美了自由报刊的长处。他说:“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结起来的有声的纽带,是使物质斗争升华为精神斗争,并且把斗争的粗糙形式观念化的一种获得体现的文化。”“自由报刊是人民在自己面前毫无顾虑的忏悔。”“自由报刊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而自我审视是智慧的首要条件。”“自由报刊是国家精神。”[15]
从执行书报检查令的人员的角度,马克思怀疑能否找得到才华足以担任评判作者学术才能的人。从执行书报检查令的效果来看,马克思认为书报检查令实际上不可能真正奏效。
由于人们的好奇心理,每一篇被书报检查令禁止的文章都会因被禁而成为不同寻常的作品,反而会得到更多的关注。总之,书报检查令不仅是非法的,还是有害的、无效的。
从以上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论述中我们看到,此时的马克思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他论述新闻出版自由时采用的依据仍然是自由、理性、国家精神等抽象理念,但这并不能减少他对新闻出版自由大声疾呼的价值。
马克思对于新闻出版自由的呼吁不仅是针对普鲁士封建专制政府。只要存在着专制制度,新闻出版自由就有其重要价值。
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提出自由报刊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作用。他在对摩泽尔地区农民贫困情况作调查时发现,农民的贫困与社会管理机构之间有直接的关系。他认为,要正确地认识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需要有自由报刊的积极参与。
自由报刊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外,扮演着客观中立的角色:“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都同样需要有第三个因素,这个因素是政治的因素,但同时又不是官方的因素,这就是说,它不是以官僚的前提为出发点;这个因素也是市民的因素,但同时又不直接同私人利益及其迫切需要纠缠在一起。这个具有公民头脑和市民胸怀的补充因素就是自由报刊。”[16]
让自由报刊充分地把事实揭示出来,并能够坦率而公开地讨论一切对内对外政策,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步。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历程中,自由报刊确实起到过这种作用。马克思强调,英国的报刊为了给英国人民争取权利,经过了严酷的、常常是野蛮的斗争,“给英国人民奠定历史基础”,对英国历史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④引自《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二版
⑤-⑨引自《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二版
⑽-⒂,⒅《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17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二版
⒃《摩泽尔记者的辩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37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