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湾的读后感大全
《三里湾》是一本由赵树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1.00元,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里湾》精选点评:
●还不错吧,但赵树理的每部小说基本上都是happy ending,不敢苟同。事实上那些反派或者残酷事实怎么可能总如人所愿般突然向好向善呢?不过从时常可见的产量、田亩数等详细罗列来看,作者确是想见作品主要是服务当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但所谓的“文学性”也并不是像某些人的污蔑那样不堪。 要知道,即使如今看上去光鲜亮丽的所谓的现代人,半个世纪前你们的先辈也大部分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农民。 切记莫要数典忘祖。
●我感觉就是写的好(我只看故事,所以从故事的角度说)。而且此书的背景年代和路遥小说所在年代差不多。
●《小二黑结婚》+《三里湾》+《李有材板话》,主要写一些农村人的婚姻生活和集体劳动生活,符合当时的国家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改造教育倾向,人物的二元对立特征分明,进步/落后,自由/封建,集体/个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许多正反两个反面的人物的对比是小说的主要叙事基础,个人生活要服从集体原则,尤其是在农村生产合作社时期,个人可以为了上级的要求而与自己的家人形成对抗,真挚的亲情和爱情让位于阶级情感,可见本文的政治色彩是如此浓厚。但文笔还算质朴,人物形象也比较鲜明,只是缺乏人性的温度,大量偏纪实的描写实在有些枯燥。
●1954年的作品,时代背景也意味着作品会以农业生产合作化为主,乡土气息浓厚,透露着“赵树理方向”,与政治紧密结合。 个人认为,读后没有留下太深的映像。当然,其作品的时代意义是值得重视的!
●"闲坐着等人总觉得时间太长,表上的针像锈住了一样老不肯迈大步,半点钟工夫他总看够一百多次表…" "两道眉毛直竖着" "她常暗自把有翼比作冰雹打了的庄稼,留着它长不成东西,拔掉了就连那个也没有了。" "茶馆里不要的伙计——哪壶不开,提哪壶" 靠自制力而不是阅读冲动读完的。现在就看来味同嚼蜡的政策宣传,在当时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和动力,苦难之后没有人能抗拒幸福的蓝图在自己面前展开,迷茫的时代需要信仰,大概是赵树理极其同类作品存在的历史合理性。
●读的不是此版本,借以标记。 《三里湾》让我看到了一些趣味,比其那个别的短篇这部长篇能让我读下去。
●赵先生取的名字一看就想笑 还有为什么搜不到《锻炼锻炼》和《登记》
●十七年文学,赵树理农村小说的代表,总的来说真的很口语化吧,适合群众阅读,在那个年代时代背景下算是不错了的,但是不太喜欢书中大欢喜的结局,似乎每个人都得给他安排个对象,而且过于仓促……
●看了合集,解放区文学独一个赵树理。不假。
●写农村日常生活(尤其涉及落后分子)活色生香,一碰图解政策味同嚼蜡。
《三里湾》读后感(一):三里湾
我总是喜欢赵树理的作品,作为山药蛋派的盟主,他的作品总是积极向上,抱着对革命、对未来抱着无限的期待与希望,令人振奋。这也许是那个时期的作家所特有的一种爱国情怀,一种种对国家,对党,对人民无私、真挚、纯朴、善良的爱。
《三里湾》读后感(二):可怕的合作社
这本书的语言简洁,也很克制,比当代小说要好一些。但因为内容的关系,没有动人之处。刻意的讽刺,刻意的赞美,都让语言失去了魅力。最让人失望的还在于作者刻意描绘的“理想农村”。合作社破坏了农村温情的一面,让村民陷入了构想出来的对立,哪怕是一起翻身的农民,过去并肩战斗的兄弟。合作社破坏了家庭,离婚、分家这样的家事,在三里湾都被公权力无情的践踏。庶民哪里还有生活空间?所有的生活都被画出来的未来占据,并被无情的嘲讽。尤其是那“一张画”,把一个浮躁而不切实际的统治观念显露无疑。没有一步步的建设,只有口号先行所谓的主义。
《三里湾》读后感(三):《三里湾》浅谈
如果不是现当代文学课堂要求,我不会知道,更不会打开这本书。但看了一些,倒也有些那个时代的趣味。 ——————————————————————— 2019.1.3更新 刚刚看完,开头还不错,有乡村的淳朴氛围,引人入胜,不愧是“以农民视角反映农业合作化的小说”。但到了中后部分,众人口中都是些我们现在的口号用语,虽然放在当时社会环境也没错,但现在看来颇有些空洞。结尾的许多情节就像是为结局而结局,比如结尾“落后人物”的思想转变十分突兀。又比如文末的三对恋人,他们结婚的情节也过于突兀了,前面没有一丝丝铺垫,突然就宣布结婚,其恋爱观我不敢苟同,仿佛是结婚就是找一个合作对象?不同于现在的婚姻慎重再慎重,他们结婚就仿佛心血来潮,既然两边都是单身,就结个婚吧,实在令人费解!(或许在那时的思想与我们不同?) 当然,里面的人物倒是挺有个性的,特别是许多“思想落后”的人物。譬如“糊涂涂”、范登高(其思想大概是千百年来许多中国人都具有的)等人,相比于被束缚住的玉梅、范灵芝,他们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和立体,他们的行为也具有合理性。 总的来说,虽然《三里湾》中的许多思想我们现在无法理解,可能会觉得又红又专,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作为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小说,它也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三里湾》读后感(四):权当土改文献读吧
当代文学必读书目,十七年文学绕不开的赵树理。不得已熬红眼睛读下来。
如果纯粹从语言表达和文学色彩上来说,这部作品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俗也俗得通顺。至少达到了作者本身想到达到的写作意图。宣传,洗脑,整顿思想,让农民也看得懂的文学作品。和乔伊斯走截然不同的一条路。乔伊斯说,他的尤利西斯就是写给为数不多看得懂的人看的。大众也好,精英也罢,不过作者的自由。
政治上,我也不好说什么,毕竟他发自真心接受了那一套理论,也发自真心的拥护。
文献价值还是很高的,土改的逻辑、过程,还有土改中碰到的矛盾基本反映了出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五十年代土改的思路和冲突。党惯用的手法和思维方式皆在本书中露面。
十七年作家力图粉饰矛盾和丑恶,虚构出理想主义的三里湾,在十七年作家赵树理的笔下,一切政策都是合理的。他竭力将反对者塑造成道德上充满问题的角色,入社就是进步,单干就是落后,公社的生产力高,单干的生产力低。赵树理仅仅呈现了公社的一方面,或者说,理想状态下的公社,却没有真正触及到反对者反对的根本原因,也不提公社内部的问题。
本书受批判并不奇怪,毕竟,丑化了党。
十七年作家以读者为文学活动的主体,满足工农兵需求,其文学创作自然流于肤浅和程式,充满了庸俗的气息,毫无深刻内涵可言。文学的的确确承担了政策宣传的角色,赵树理几乎做到了完美。读者看《三里湾》的时候,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入社。
赵树理是优秀的十七年作家,不是优秀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