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5-29 02:06: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经典读后感有感

  《在增长迷雾求索》是一本由威廉·伊斯特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精选点评:

  ●蛮有意思的

  ●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嗯

  ●很有意思的书,作者因为在书里写了很多世界银行的坏话后来被世行给开了哈哈哈

  ●看完英文版方知中文版早就有了,中信出版社太有眼光了

  ●翻译的非常一般般.....原文可能会更有效...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在一个临界点上,某些进入边际递增,某些进入边际递减。什么影响了这一转变?政府的力量,对正向激励的诱导。帮助别人不是那么简单,不是一个靠无智慧的善意的事情。

  ●写得很不错的书,既幽默,又有专业模型,更为难得的是将模型应用到实际中,点评模型得失。

  ●老爷子是我的偶像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读后感(一):一本对于中、初级经济学学习者和未入门者都很有帮助的书

  我想这是一本对于中、初级经济学学习者和未入门者都很有帮助的书。

  经济学,对于专业的人来说是一门科学,一门可以用来维持生机的技巧很深的科学。

  对于普通的人来说,它是生活、生存、发展的自然规律。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需要知道、理解的是其中类似“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映”这样简单明了的原理,

  而非需要苛刻条件、假设,才可能存在的各类“模型”。

  尽管,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伟大经济学家不懈努力下逐步完善的“模型”对于经济学的发展和人类经济活动(宏观上)的指导都有着巨大作用。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读后感(二):增长靠什么?

  作者说的很对,经济增长依靠多方便因子的综合作用,良好的政府,正确的激励还有运气,经济不发展只需要其中一条就可以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从这个角度可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英国正好有多方面合适的条件,后续的扩展当然比第一个要容易一些,但也不是很容易,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综合。穷国不一定具有更好的潜力发现,正如两百年前一样,只有少数国家发展起来了。作者说有能力者更倾向于和有能力的人聚集工作,这个可以提高自身的效率,提高收益。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城市的聚集效应及产业的聚集。破坏性创新有两方面作用一个是老知识过时,另一个是老知识与新知识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一个方面起更大作用?知识是边际递增的,知识越多,产生的价值越大,最终经济的发展依靠效率的提高,即知识的增加,但知识是否能增加取决于是否有正确的激励。

  原来以前翻过,评价还很低,看来当时确实没有理解,看来自己的认识有提高。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读后感(三):多玛模式的误区—《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小记

  按照凯恩斯的“自信”,政治学家、商人、芸芸众生其实都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同时,本特利也提醒世人,业余经济学家是非常危险的。两个截然相左的观点都揭示出经济思想的巨大力量,不过凯恩斯所说的是一种经济学帝国主义,而本利特则想表明,经济学给社会带来的后果有可能完全是灾难性的。

  不禁思考,譬如生理的进化一样,思想的进化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两者虽然过程类似,然而结果却完全不同,生理的进化让人更好地适应了自然,思想的进化却可能给自然带来毁灭。最怕的是某些“专家”,拿着早已被洋人扔进历史垃圾桶中的“洋模型”当作自己的遮羞布,跳上舞台张牙舞爪。中国的百姓遇到这些“专家”,算是最大的不幸了!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读后感(四):误打误撞走出迷雾的中国经济?

  有人统计过,经过这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名重新返回了1900年时的排名,大约第一百位。目前国内外经济学家都把目光集中在中国近20年的快速发展上,而很少讨论1900年到1980年中国经济是如何在迷雾中求索的。

  小时候觉得台湾人很有钱,有人给我解释说因为国民党当时带过去很多黄金,而且人口又少,所以富裕。后来了解到台湾其实也很穷,60年代靠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代工才开始富裕起来。所以很多经济学现象不能够凭感觉和常识来判断,而要像这本书一样,有论有据。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读后感(五):扶贫的悖论

  2016年09月18日

  扶贫是世界性难题。贫困不仅指资源匮乏,更大的困难在于缺乏获取资源的渠道。因此,扶贫需要破解的第一个悖论在于,如何把资源输送给没有资源接口的人。这如同向一个密封的罐头注水,何其难也!

  甘肃康乐县杨改兰杀子惨剧的背景正是如此。无论杨案的直接动因是什么,无法否认的是,这是一个极端贫困且被社会遗漏的家庭:扶贫建档榜上无名,低保得而复失,计生罚款连年拖欠,孩子户口迟迟不能登记,一度被幼儿园拒之门外。尽管村民都承认杨改兰家徒四壁,但精准扶贫的阳光雨露还是不能洒向她和四个孩子的悲惨世界。政府的竭力救助和最底层的基本需求,在这一个案上显得山重水远。

  扶贫的另一重悖论在于,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贫困户的帽子会从“负担”转化为“资产”。在扶贫项目的感召下,前几年甚至上演过“热烈祝贺我县成为贫困县”的荒诞剧。近日证监会推出贫困县企业IPO无需排队的政策,亦招致物议。针对贫困地区的金融牌照审核,早有开辟绿色通道的先例,然而就实施效果看,却难免会被神通广大的外地资本通过工商迁册李代桃僵。扶贫的绿色通道,一不小心就会沦为权势者借以障目的护身符。近日中央纪委通报了300多起扶贫腐败案件,说明中央对此类现象有所警觉。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6年第37期,作者:张继伟 财新网执行总编辑 出版日期 2016年09月19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