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海固笔记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西海固笔记的读后感大全

2022-05-18 09: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海固笔记的读后感大全

  《西海固笔记》是一本由季栋梁 著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30元,页数:4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海固笔记》读后感(一):西海固的蜕变

  西海固在哪里?我觉得很多人首先会问这个问题。西海固,就是1953年成立的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下辖西吉 、海原 、固原三县,取三县名称首字,即为“西海固”,在当时,还属于甘肃省管辖,此后行政区划几经变迁, “西海固” 变成了 宁夏南部山区的代称。范围包括固原地区的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县、泾源县、隆德县、彭阳县六县,以及同心县部分,不是一个标准的行政区划,没有严格的定义。

  这个地方在1972年还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而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个区域的前世今生,讲述这个区域的人们是如何脱贫致富的。

  阅读完此书之后我才知道,西海固为什么在以前是这么的穷。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天灾人祸。天灾就是西海固经常有地震和干旱发生,其中尤其是12•16海原大地震最为严重有27w人遇难,其次就是干旱,干旱意味着这里经常没有粮食成熟,甚至当地人没有一个人不曾乞讨过,可以想象这里的粮食获取的困难。其次的就是人祸。在战乱的时候当地的军阀在西海固抽人丁,五抽四,四抽三,三抽二,甚至到后面最小的十二三岁都被抓走打战,如果有逃兵就会造成“连坐”,使自己的家里人遭殃,这就导致当地许多人逃走变成匪徒,给西海固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但是在作者笔下我们了解到现在的西海固已经是一个新生的西海固,现在西海固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现在的西海固经过国家几十年的帮助,已经完全实现了脱贫摘帽。作者笔下一个个鲜活的脱贫致富的例子告诉我们,现在的西海固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各种各样的扶持政策,在作者笔下有养牛的有种苹果的有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子国家都给提供了西海固的人民也非常的努力争气。

  我们大多数人都只知道国家实现了小康,实现了脱贫摘帽,只知道最后的结果,但是没有详细了解这个过程,但是这些结果不是一蹴而就,是从几十年前就开始了的任务,是经过许多人的努力才造就的。书中告诉了我们西海固发展这一路的艰辛和面临的困难,更让我们了解这一段脱贫致富史。

  这一长篇的报告文学蕴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可以清楚的体会到作者对于家乡变化的喜悦之情,我也真正的体会到了当前西海固脱贫攻坚取得的美好成效。

  《西海固笔记》读后感(二):任何苦难都压不垮英勇的中国人民

  文:书侠麦克元

  知道西海固这个地方,还是因为去年看了《山海情》这部电视剧。

  当我翻开被称为“西海固之子”的季栋梁先生写的《西海固笔记》的时候,当读到某些场景时,我的眼里竟含有泪水,只是因为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招受太多太多苦难了。

  看到西海固的情形,想起来我小的时候,虽说穷,但是依然比同时期的西海固要好很多。

  苦难的中国人民再经历了苦难之后,并没有放弃,在国家的大政策之下,中国人民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一片蔚蓝的未来。

  西海固的过去

  西海固不是一个地方,而是几片地方合起来起了个名字叫西海固。

  西海固生态本是不错的,可谓是水草肥美。水草丰茂、气候凉爽的西海固,吸引着众多王公贵族的到来。直到明朝西海固的马政还是很发达的。

  但是也就是从明朝开始,西海固的生态进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清康熙时,为了增加国家实力,西海固迁入大量人口,雍正时又迁入大量人口。人口的迁入,对西海固地区的影响成为了“沙土皆紫色,一木不生”。

  从水草肥美,到森林覆盖率仅为3%,用了也就不过200年。3000年的水草肥美,200年的一木不生。贫穷笼罩着西海固。

  西海固的重生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和神话中,我们讲的都是改天换地的事。西海固也是一样,这群英勇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帮扶,一步一步从贫困走向富裕。

  西海固如何重生呢?有我们中国人民自身的努力,也有全国大的政策支持。一个篱笆十个桩,相互帮忙中国强。

  在“三西”扶贫三个阶段中,先是 保护环境,停止破坏,然后解决温饱,再加强巩固。电视剧中也出现了这一幕——吊庄。所谓吊庄,其实就是一种流动式农业经营方式。

  当然吊庄也是很难的,需要做很多的疏导工作。吊庄的第一批人,因为没有房子,都是在地上挖井窑居住的,这是怎样坚强的心才可以做到如此呢?

  吊庄吊出大境界,从整村搬迁、到县内移民,再到生态移民,宁夏一系列的搬迁,累计将123万贫困群众搬出了西海固。

  移民只是第一步,重点还是要发展当地的经济。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再从菌草推广到招商引资,再到后来的闽宁村。

  一步步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不仅为我国东西部扶贫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生动的中国案例。这背后也离不开当时推动帮扶的大大。

  如今的西海固,生态优美,人们的生活富足,产业相对完善。

  在季栋梁先生的《西海固笔记》里,有苦有笑,也看到了这个创造奇迹的民族,不断在继续创造着奇迹。

  伟大的民族,孕育伟大的人民;伟大的人民,创造伟大的事业。

  《西海固笔记》读后感(三):西海固,“萧关古道”的辉煌重现

  如果不是有幸阅读季栋梁老师这部《西海固笔记》,现在还不知道西海固不是某一个县市区的具体地名,而只是一片宏阔地域的概括;也不会知道银川这个省会城市在一些知名媒体和名人眼中居然如此没有存在感,经常被张冠李戴、挪作他省的都市;当然更不会知道,这个被统称为西海固的地方,历史上是如此灿烂而又惨烈。

  1953年10月,甘肃成立隶属于平凉专区的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下辖西吉、海原、固原3县;1955年11月,更名为固原回族自治州。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固原回族自治州划归宁夏。西海固作为行政区,虽然只存在了两年,但“它所代表的贫穷却让‘西海固’这个词像胎记一样,植入人们的记忆,成了这片土地响当当的名号,成为人们对一个区域的永久性称谓。”

  西海固一直就这么穷吗?历史真相与我们的主观臆测大相径庭。处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冲撞融合地带的西海固,是一片充满了攻占杀伐的战场,密集散布着旧、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帝国的命脉,兵家必争之地”是西海固凭地理位置挣来的“荣誉”与“地位”。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西海固并不是一片不毛之地,甚至可以用水草茂盛来形容,清水河流域在西海固一段埋藏着大量的动物化石就是明证。水草丰茂、气候凉爽的西海固,甚至吸引了元朝统治者这六盘山北段原州区开城镇建起了王朝的权力中心安西王府。

  但是,从明朝开始,西海固的生态开始进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起因自然是蒙元与明朝的征战。为了阻止蒙元残余势力,明朝大力推行边境“屯垦”,毁林开荒、薄收轮荒、种后丢荒等毁灭性开垦,让这片水草丰茂的土地过快地失去了活力。

  生态灭绝式的开垦,让风成了西海固的主宰。在掠夺性开发与风沙的双重侵蚀下,西海固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靠天吃饭成为普通民众的人生常态。当晚清左宗棠收复新疆,穿越西海固时,看到西海固“赤地千里,十室九空”的悲惨景象,也不仅感叹“苦瘠甲于天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进入西海固考察,更是将其认定为世界上22个“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西海固的穷,是人祸之后形成的天灾,天灾与人祸恶性循环,让西海固的穷变得根深蒂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日子到处是窟窿,捂都捂不住”。如果不是因为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这“窟窿”怕是现在也还捂不住。

  在《西海固笔记》这部反映西海固扶贫攻坚的纪实力作中,我们了解了西海固的灿烂历史,近代以来西海固贫瘠生活的无以复加,直至上个世纪末东西对口协作扶贫战略的正式启动,一直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迈进小康。 “我从垄上走过,心中装满秋色”。这是现如今回到西海固的感觉,而处于作者刚出生那个年代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种场景有一天会变成现实。

  之所以会变成现实,既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不管是东西对口协作,还是新时代精准扶贫,都让世世代代在土里刨食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换了一种生活;也得益于西海固人与天斗与地斗的奋斗精神,他们一开始有怀疑,有退缩,就像《山海情》中的吊庄移民。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迈出第一步,就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集结号。

  事实证明,只要敢于斗争、敢于奋斗,就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吊庄移民后的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他们有的加入合作社搞集体经济,有的单打独斗搞家庭种植,上了年纪的在家门口打零工赚点小钱,只要付出劳动,就能改变生活。

  《西海固笔记》不单单是一部反映特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纪实文学,作者在关注人们生活质量深刻改变的同时,也为读者充分展现了西北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与风土人情。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作者的文字里流淌着对西海固的深情与展望,对西海固人拼搏奋斗、重现萧关古道辉煌的由衷赞扬与崇敬。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中的西海固,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有遍地英雄,有巾帼女子,他们“咬定青山”,抱定“山盟海誓”,在“红旗漫卷西风”中“从头收拾山河”,在“击壤而歌”中开创了西海固的“遍地产业”,“在水的另一方”让西海固“脱胎换骨”。

  因为这一方人,因为这样一个新时代,西海固的穷注定会成为历史,水草丰茂、气候凉爽的历史重镇定会重现灿烂、再次声名显赫、美名远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