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精选

2021-01-08 02:25: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精选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由[德] 康德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6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纯粹理性批判》精选点评:

  ●对译文的断句还是很费解,有机会读读原作吧

  ●第一次见识完整的哲学,吐血但震惊的读完

  ●還是要從康德開始

  ●堪称伟大

  ●艰辛虐杀脑细胞

  ●感觉比李秋零的译本好些,可能因为邓晓芒毕竟是年轻一代了。这本书一定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咽下去的,毕竟德文也看不懂,是一本一句话可以展开说一天的书,曾经为了写一篇文章参考过其中一章的内容,然后老师的评价是“这个同学的作业我花了很多课上和课下的时间去看都没有看懂”

  ●今天第四遍读完这本,比前三次读得思路清晰,果然之前做功课是有帮助的~~大二第一次读哲学书的时候,直接就上这本了,现在想起来,当时自己真是有毛病,还冒失。。。几乎是翻着《辞海》读下来的,什么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什么独断论,统统不懂,至于先天、先验这样的概念更是一次一次查词典,查完又忘。。。好长一段弯路~~今天再读,有些地方轻松了,有些地方还是读得累,台上同济的老师在讲演说技巧,我塞着耳塞,看得燥热,出了一身汗,读完有一种蒸好桑拿的爽快~~起先为了解决休谟的难题,康德可谓苦心经营,结果最后整出那么大一个体系,更颠倒了我们的认识途径,每次读都不能不叫绝~~但是,最后一部分的先验方法论中,开始转而进入实践理性道德律的领域时,还是转向太快了些。。。

  ●这本书当年解决了我心中存在的许多疑问。

  ●还没出版就已经被它折磨了一年,翻译得确实不错!

  ●还会有人觉得不好么?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一):慢慢看

  我有《纯粹理性批判》三个版本:韦、李秋零、邓晓芒。邓译本和李译本对照着看,看一段邓的,然后看一段李的;邓的译文比较好。看了一年多,差不多看完了。

  看懂的地方,都叹为观止,200多年前的思想巨人。

  人的认识能力之局限。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二):殊途同归

  这是我大学看的最后一本书

  很不幸,我看了康德最精深的一本书,为了一本对找工作挣钱毫无意义的书,我伤了无数脑细胞。

  很庆幸,因为这本书,我真正懂得了怀疑,也有些理解了我们的生活,而学术分析,见鬼去吧。

  任何事情的一元化都是危险的,但是无限的二元化也是愚蠢的,形而上学和绝对理性其实并不冲突。康德与马克思相比,他的哲学深度与理性深度在于他将怀疑和形而上学看成了殊途同归的两者,大师站的高度无疑是人类史上独有的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康德哲学的文风及其建筑术

  给4.5分,牛逼的书要用牛逼的标准来审查。

  康德的哲学无疑是人类哲学的典范,但是他的文风很糟糕,他试图为枯燥的哲学配上一种看似优雅,实际呆板的转折语句,结果坑害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不过,假使他不使用转折语句,而使用并列句,虽然会清晰得多,但是就不能凑那么冗长的书了,因为他看似曲折的论证将会露出其重复的尾巴。然而,这种转折句确实训练了此后的哲学家,因为转折句加上反复的论证(因果句式)让读者不得不慢下来,看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当然,强调一下,康德最擅长的是概念分析组合,此术极难学习,需要多次复习。

  康德完美地展示了何谓优秀的哲学家。优秀的哲学家能够为自己建立防护围墙(物自体的划分),以使得自己免于大多数无谓的攻击。也擅长截断后来者的道路(批判地将对立的形而上学信念放在旁观者的法场上),并且说,他们弄混了城市的位置,混淆了城墙内外。最后他会说,在明白围墙的位置(概念的区分)后,你可以选择今天住在城里,明天则搬到乡下,你还是你,但是你没有分身术!

  李秋零译本拆分句子,使康德讲中国话(假设你读了本评论的第一段,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蓝公武转译自康普斯密,蓝氏的最大问题是为定语从句加上引号之后虽然便于理解,但是却增加了原著并没有的成分。斯密的英译适合中国人,但是现在企鹅经典版比较便宜(RMB57),且易获得(亚马逊)。邓晓芒根据德国研究者的校订改了正文,我认为出校就好,改正文有点画蛇添足。

  读《纯粹理性批判》,检验的是一个人的诚实。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四):《纯粹理性批判》的汉译本

  国人研究康德,按贺麟先生的说法:“张铭鼎是我国20-30年代“最初搞康德哲学的人物”。张先生1924年在《学艺》杂志上发表了《康德学说的渊源与影响》,第二年又在《民铎》“康德专号”上发表了《康德批判哲学之形式说》,对康德哲学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他认为康德三大批判的中心思想,“就是康氏所拳拳致意的理性主义。他要根据理性主义,将从前一切学说加以评价,以便从科学道德艺术三大文化领域中,得建设出一个确实的基础而完成其批判的精神”,强调康德的理性主义,代表了中国五四时期要求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这是当时讲述康德的时代趋势。(《康德黑格尔哲学东渐记》,第361-362页)。 后来陆续才有康德的各种著作被翻译过来,到目前为止,我所了解到的国内《纯粹理性批判》的译本有以下几种:

  (1)胡仁源先生译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出版;

  (2)蓝公武先生译本,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1960年以后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3)牟宗三先生译本,题为《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分为上、下两册,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出版;

  (4)韦卓民先生译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初版,2000年校订版;

  (5)邓晓芒先生译本,杨祖陶先生校阅,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月)

  (6)李秋零先生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月)

  在现有四种汉译中,以胡仁源先生的译本为最早。韦卓民先生说:“胡氏中译本,读来确甚晦涩,其原因大概是胡先生从德文原本译出,而对于康德的哲学术语似乎没有深加留意,且对于康德的整个体系又好像未深入研究,况且译文较旧,不合现代汉语习惯。”(韦卓民撰:《〈纯粹理性批判〉中译者前言》,见所译《纯粹理性批判》卷首。顺便说一句,王若水先生认为胡译本并非从德文原本译出,而是根据F.Max Müller1896年的英译本转译。见王若水撰:《再说〈纯粹理性批判〉的中译本》,《读书》,2000年第6期。)王太庆先生也谈到,抗日战争后期在西南联大哲学系读书时,他读胡译本的感受。他说:“在翠湖中间的那所省立图书馆里,我一连几天借阅胡仁源译的《纯粹理性批判》,可是尽管已经有教科书上的知识做基础,我还是一点没有看懂。不懂的情况和读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旧译本差不多,一看就不懂,而且越看越不懂。后来看了Kemp Smith的英译本和Barni的法译本,才发现康德的写法尽管有些晦涩,却并不是那样绝对不能懂的。我怀疑汉译本的译者没有弄懂康德的意思,只是机械地照搬词句,所以不能表现论证过程。这说明不懂哲学和哲学史是无法传达哲学思想的,要想多了解一点康德靠读旧翻译还是不行。”(王太庆撰:《读懂康德》,《读书》,1999年第10期)依韦先生与王先生的说法,胡先生并不懂康德哲学。不懂康德哲学,却去翻译康德著作中最难懂的《纯粹理性批判》,其译本质量如何,可想而知。

  蓝公武先生的译本,据《译者后记》所说,是1933年开始翻译的,1935年秋天全部译完,但迟至1957年才出版发行。这是《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个汉译本。韦卓民先生说:“蓝公武先生的中译本,据该译本的《译后记》所说,也是据康蒲·斯密的英译本译出的,但是我们与原英译本详细对照,许多地方像是不忠于英译原文,甚至误解英译的词句。原英译本的脚注不少是精辟之处,而蓝译不予译出,也似乎是不应该的。”(韦卓民撰:《〈纯粹理性批判〉中译者前言》,见所译《纯粹理性批判》卷首)然而,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蓝译本是流传最广、也是我们阅读与研究康德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译本。

  牟宗三先生是现代新儒学的一个代表人物,著作等身。他早年即对康德有兴趣,希望把康德的思想融会到儒学当中来,晚年更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以一人之力,把康德的《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与“三大批判”全部译为汉语。牟宗三先生所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据他自己说,“是根据肯·士密斯之译而译成,但同时亦比对其他两译(即J.M.D.Meiklejohn与F.Max Müller的两种英译本)。……有时吾亦查质康德原文,此则邝锦伦与胡以娴两同学帮忙甚大。吾于译文几乎每句每字皆予以考量,务使其皆通过吾之意识而能达至表意而且能站得住而后可。若稍有模糊或我自己亦未能明者,吾必比对其他两译并最后查质原文而使之明。若有错误,必亦是清楚的错误。“(牟宗三撰:《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译者之言》,见所译《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上册)牟译不仅保留了Kemp Smith英译本里面的注解,而且还增加了大量的注解与案语。诚如其弟子蔡仁厚先生所说,此译本“上下两册,皆有‘译者之言’,以说明翻译之旨趣。书中并随文作注解、加案语,其嘉惠读者,实非浅鲜。”(蔡仁厚撰:《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第90页。)

  韦卓民先生的译本,是1962年应商务印书馆之约而译的。据他自己所说,他所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主要是以英人康蒲·斯密(Norman Kemp Smith)1929年出版的英译本为蓝本,而对照Benno Erdmann Leibzig 1878年的德文版和Ernst Cassirer柏林1922年的德文版,并参考穆勒尔(F.Max Müller)伦敦1881年的英译本,以及胡仁源、蓝公武两先生的中译本,旨在于这次翻译中不失康德原书的本意。”韦先生懂德文,却根据康蒲·斯密的英译本转译,理由之一是他认为自己对于英语更有把握。他说:“我对于英语比较有把握。读德文本时,虽能理解,但稍不留意,便错误难免,而读英文本时则言从意顺,没有隔阂。依我的翻译经验,在我译外文时,如作者写作水平远远超过我写这种外文的水平,则我的翻译是有些靠不住的。康蒲·斯密所写的英文,我自感也勉强能写出,故不难翻译。”(韦卓民撰:《〈纯粹理性批判〉中译者前言》,见所译《纯粹理性批判》卷首)由此看来,韦先生的治学态度是十分严肃、十分认真的。可惜,译出初稿后,尚未修订定稿,便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而韦先生也在1976年就过世了。译稿是由曹方久先生等人整理、校订并于1991年出版的。值得一提的是,韦译本于2000年出了校订版,校订版由邓晓芒先生“根据德国费利克斯·迈纳(Felix Meiner)出版社出版的《哲学丛书》第37a卷(汉堡1956年版,1976年重印),对译文作了一些修改订正。”(《韦译〈纯粹理性批判〉校订版跋》,见韦卓民译:《纯粹理性批判》,2000年校订版,第735页)韦译本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另一个通行译本。

  最后邓先生和李先生的译本,是现今最好的了,当然也或多或少有些问题。人大爱智论坛上的一个帖子写得很有水平,摘来如下:

  邓晓芒的《纯粹理性批判》汉译本一般说来还是比较好读,但《第一版序》中的两段译文却有点别扭甚至错误,其一:

  “现在我走上了这条惟一的尚未勘察的道路,我自认为在这条道路上,我找到了迄今使理性在摆脱经验的运用中与自身相分裂的一切谬误得以消除的办法。对于理性的这些问题,我不是例如通过借口人类理性的无能而加以回避,而是根据原则将它们完备地详细开列出来,并在把理性对它自己的误解之点揭示出来以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使理性完全满意的解决。虽然对这些问题得出的回答根本不是像独断论的狂热追求者们所可能指望的那样;因为这些人除了我所不在行的魔法的力量之外,没有什么能够使他们满足。然而这倒也并非我们理性的自然使命原来的意图;哲学的职责曾经是:消除由误解而产生的幻觉,哪怕与此同时还要去掉很多被高度评价和热爱的妄想。”(《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4页)

  1)“我自认为在这条道路上,我找到了迄今使理性在摆脱经验的运用中与自身相分裂的一切谬误得以消除的办法。”

  这句意思没错,但不如李秋零译本简洁。李译是:“我自诩在这条道路上已经找到了消除迄今使理性在脱离经验的应用中与自身分裂的一切谬误的办法。”

  2)“对于理性的这些问题,我不是例如通过借口人类理性的无能而加以回避”

  我所见的原文是“Ich bin ihren Fragen nicht dadurch etwa ausgewichen, daß ich mich mit dem Unvermögen der menschlichen Vernunft entschuldigte”。 etwa有“譬如”之义,但与nicht连用的意思是“决不;肯定没有”。李译是“我并没有借口人类理性的无能而回避理性的种种问题”,意思大致不差,但李译也没有把“nicht … etwa”的意思准确翻译出来。

  3)“对这些问题进行使理性完全满意的解决”

  “进行”与“解决”搭配实在别扭。李译是“对它们作出使理性完全满意的解决”,“作出”与“解决” 搭配也不顺。这里的原文是“sie zu ihrer völligen Befriedigung aufgelöst”,因为用了两个“解决”,一是动词aufgelöst,一是名词Befriedigung,所以麻烦。何不译作:“使这些问题得到令理性完全满意的解决”。

  4)“虽然对这些问题得出的回答根本不是像独断论的狂热追求者们所可能指望的那样;因为这些人除了我所不在行的魔法的力量之外,没有什么能够使他们满足。”

  从现代汉语的习惯说,用“虽然”开头的这句话是不能独立成句的,后面需要跟随一个“但是”起头的从句。但在原文中这是个独立的句子,而且是承接上文,不是引导下文。“虽然”对应的原文zwar,在现代德语中与und连用的意思是“而且”,表示进一步的说明或加强语气。这句话恰好是对上句中所言解决理性的问题的进一步说明。在康德时代是否可以单独用zwar表示现代的und zwar,需要请教高明。

  这句话的原文是:“Zwar ist die Beantwortung jener Fragen gar nicht so ausgefallen, als dogmatisch schwärmende Wißbegierde erwarten mochte; denn die könnte nicht anders als durch Zauberkräfte, darauf ich mich nicht verstehe, befriedigt werden.”ausgefallen(奇特,罕见)这个字邓译和李译都漏掉了,没有译出。“独断论的狂热追求者们”的原文是“dogmatisch schwärmende Wißbegierde”,可直译为“热中独断的求知欲”。这句话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而且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热中独断的求知欲所乐意期待的(回答)相比一点也不奇特,因为这种求知欲除了通过我自己没有掌握的魔力之外是不可能满足的。”

  5)“然而这倒也并非我们理性的自然使命原来的意图”

  原文是:“Allein, das war auch wohl nicht die Absicht der Naturbestimmung unserer Vernunft;”李译是:“然而,这也不曾是我们理性的自然规定的意图”。

  “自然规定”亦可理解为“本性规定”。这话的意思大概是:满足热中独断的求知欲似乎也不是我们理性的本性规定的目的。

  其二:

  “在这里我期待读者的是一位法官的耐心和不偏不倚,但在那里则是一位帮手的襄助和支持;”邓先生的译者注曰:“原文为Willfähigkeit,德文无该词,应为Willfährigkeit(襄助)之误,兹据费利克斯·迈纳出版社1919年版改正。”(《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8页)

  Willfährigkeit是来自形容词willfährig的名词,willfährig义为“听命的,惟命是从的,屈从的”;因此Willfährigkeit不应译作“襄助”,李秋零译作“顺从”是对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10页)。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五):《纯粹理性批判》的概念整理及内容摘录

  导言

  一、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1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

  却并不因此就是从经验中发源的。因为很可能,甚至我们的经验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接受的东西和我们固有的知识能力从自己本身中拿来的东西的一个复合物

  2-3

  先天的知识: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所发生的知识【甚至独立于一切感官印象的知识】

  纯粹的:先天知识中那些完全没有掺杂任何经验性的东西的知识

  经验性的知识:是那些只是后天的、即通过经验才可能的知识

  二、我们具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知性也从来不缺少它们

  必然性:

  先天判断:一个命题与它的必然性一起同时被想到

  先天命题:它此外不再由任何别的命题引出,除非这命题本身也是作为一个必然命题而有效的

  普遍性:

  在严格的普遍性上、亦即不能容许有任何例外的来设想一个判断,那么它就不是由经验中引出来,而是完全先天有效的

  先天知识的两个标志:必然性、严格的普遍性【不可分割、相互从属】

  4

  如果你从任何一个有形或无形的对象的经验性概念中把经验告诉你的一切属性都去掉,你却不可能取消掉你借以把它思考为实体或依赖于一个实体的那种属性。

  三、哲学需要一门科学来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

  5

  在超出感官世界之外的知识里,在经验完全不能提供任何线索、更不能给予校正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理性所从事的研究

  6

  纯粹理性本身的这些不可回避的课题就是上帝、自由和不朽。但其目的连同其一切装备本来就只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那门科学,就叫做形而上学,他它的方法在开始时是独断的,也就是不预先检验理性是否有能力从事这样一项庞大的计划,就深信不疑地承担了这项施工

  7

  【柏拉图的理念,没有任何支撑物可以作为基础,以便撑起自己,发动知性】

  理性的工作的很大部分、也许是最大部分都在于分析我们已有的那些关于对象的概念【澄清、阐明】,理性就不知不觉地接受这一假象的欺骗而偷换了完全另外一类主张

  四、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8-9

  分析判断:谓词和主词的连结是通过同一性来思考的【说明性判断:主词分解】

  综合判断:连结不借同一性而被思考的那些判断【扩展性判断:主词增加谓词】

  经验判断就其本身而言全都是综合的。

  11

  我们先天的思辨知识的全部目的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些综合性的、亦即扩展性的原理之上的;因为分析判断固然极为重要且必要,但只是为了达到概念的清晰,这种清晰对于一种可靠的和被扩展了的综合、即对于一个实际的新收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五、在理性的一切理论科学中都包含有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原则

  1、 数学的判断全部都是综合的。

  14

  2、 自然科学(物理学)包含先天综合判断作为自身中的原则。

  3、 在形而上学中包含先天综合的知识,形而上学至少就其目的而言是由纯粹先天综合命题所构成的。

  六、纯粹理性的总课题【: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17

  理性的批判最终必然导致科学;相反,理性的无批判的独断运用则会引向那些无根据的、可以用同样似是而非的主张与对立的主张,因而导致怀疑论。

  这门科学只与理性本身、只与从理性自身产生出来的课题打交道,这些课题是由理性自己提交给自己的;处理经验对象,确定在超出经验界限来运用时的范围和界限。

  七、在纯粹理性批判名下的一门特殊科学的理念和划分

  18-19

  理性:是提供出先天知识的诸原则的能力。

  纯粹理性:就是包含有完全先天地认识某物的诸原则的理性。

  纯粹理性的一个工具论就将是一切先天纯粹知识能够据以获得并被现实的实现出来的那些原则的总和。

  纯粹理性的批判:单纯评判纯粹理性、它的来源和界限的科学被视为纯粹理性体系的入门(并非学理)。它的用处就思辨方面来说实际上将只是否定性的,不是用来扩展我们的理性,而只是用来澄清我们的理性,并使它避免犯错误

  先验的:一般的关注于我们有关对象的、就其应当为先天可能的而言的认识方式的知识

  20-21

  属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是所有那些构成先验—哲学的东西,纯粹理性批判是完备的先验—哲学的理念,但还不是这门科学本身:因为它在分析中只进行到对先天综合知识的完备评判所要求的那个进步。

  注意:先天知识应当是完全纯粹的。

  道德的至上原理及其基本概念是先天的知识,但它们却不隶属于先验—哲学

  先验—哲学是一种仅仅思辨性的纯粹理性的人生智慧。

  这门科学包含纯粹理性的一个要素论、一个方法论。

  22

  人类知识有两大主干:

  感性——对象被给予我们

  知性——对象被我们思维

  一、先验要素论

  第一部分 先验感性论

  1、

  25-26

  直观:一种知识借以何对象发生直接关系、并且一切思维作为手段以之为目的的,还是直观。但直观只是在对象被给予我们时才发生;而这种事至少对我们人类来说又只是由于对象以某种方式刺激内心才是可能的。

  感性: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这种能力(接受能力)。借助于感性,对象被给予我们,且只有感性才给我们提供出直观;但这些直观通过知性而被思维,而从知性产生出概念。

  感觉:当我们被一个对象所刺激时,它在表象能力上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感觉

  经验性的直观:那种经过感觉与对象相关的直观

  现象:一个经验性的直观的未被规定的对象

  质料与形式:在现象中,与感觉相应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的质料【后天】,而把那种使得现象的杂多能在某种关系中得到整理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的形式【先天】

  纯粹的:一切在其中找不到任何属于感觉的东西的表象称之为纯粹的(在先验的理解中)

  纯粹直观:一般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将会先天的在内心中被找到,在这种纯粹形式中,现象的一切杂多通过某种关系而得到直观。感性的这种纯形式本身也叫做纯直观。

  先验感性论:一门有关感性的一切先天原则的科学

  27

  两种感性直观的纯形式:空间、时间

  先验感性论>排除知性、孤立感性>经验性的直观>分开感觉>纯直观和现象的单纯形式(时间空间)

  第一节 空间

  2、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

  28

  阐明:将一个概念里所属的东西做出清晰介绍;而当这种阐明包含那把概念作为先天给予的来描述的的东西时,它就是形而上学的。

  1)空间不是什么从外部经验中抽引出来的经验性的概念。

  2)间是一个作为一切外部直观之基础的必然的先天表象。

  29

  3)空间是一个纯直观

  空间本质上是唯一的,其中的杂多、因而就连一般诸多空间的普遍概念,都只是基于对它的限制。由此可见,在空间方面一切有关空间的概念都是以一个先天直观为基础的。

  4)空间被表象为一个无限的给予的量。

  空间的所有无限的部分都是同时出存在的。

  3、空间概念的先验阐明

  30

  先验的阐明:就是将一个概念解释为一条原则,从这条原则能够看出其它先天综合知识的可能性。

  为了这一目的,就要求:

  1) 从给定的概念推导出来

  2) 以概念的给定的解释方式为前提

  几何学是综合的却又是先天的规定空间属性的一门科学。

  由上述概念得出的结论

  31-33

  1) 空间所表象的决不是某些自在之物的属性,或是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的属性,也就是说,决不会是依附于对象本身的那些属性的规定性,似乎即使我们把直观的一切主观条件都抽掉它们还会留下来一样。

  2) 空间无非只是外感官的一切现象的形式,亦即惟一使我们的外直观成为可能的主观感性条件。

  空间包括一切可能向我们外在的显现出来的事物,但不包括一切自在之物

  空间:经验的实在性

  先验的观念性

  一般说来在空间中被直观到的任何东西都不是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不会借空间得到认识,也从来不在经验中被探讨】

  第二节 时间

  4、时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

  34

  1)时间不是什么从经验中抽引出来的经验性的概念。

  2)时间是为一切直观奠定基础的一个必然的表象。

  3)在这一先天必然性的基础上,还建立起了时间关系的那些无可置疑的原理、或一般时间公理的可能性。

  时间只有一维:不同时间不是同时的,而是前后相继的。

  35

  4)时间不是什么推论性的、或如人们所说普遍性的概念,而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

  5)时间的无限性只不过意味着,时间的一切确定的大小只有通过对一个惟一的、作为基础的时间进行限制才有可能。

  5、时间概念的先验阐明

  变化的概念以及和它一起的运动(作为位置的变化)的概念只有通过时间表象并在时间表象之中才是可能的

  6、从这些概念得出的结论

  36-38

  1)时间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也不是附属于物的客观规定

  2)时间不过是内部感官的形式,即我们自己的直观活动和我们内部状态的形式。

  3)时间是所有一般现象的先天形式条件。

  时间只就现象而言才有客观有效性【经验性的实在性】

  时间既不能自存性地、也不能依存性地算到自在对象的账上【先验的观念性】

  7、解说

  39

  时间无非是我们内直观的形式。时间只依赖于直观它的那个主体。

  40

  时间和空间是可以从中先天地汲取各种综合知识的两个知识来源

  空间和时间是一切感性直观的两个合在一起的纯形式,它们由此而使先天综合命题成为可能。

  这两个先天的知识来源正由此(即由于它们只是感性的条件)也规定了自己的界限,它们只是指向那些被视为现象的对象,而不表现自在之物本身。

  空间和时间的这种实在性并不影响经验知识的可靠性

  41

  运动的东西必定是某种仅仅通过经验在空间中发现的东西,因而是某种经验性的素材。

  变化的不是时间本身,而是某种在时间中的东西。

  8、对先验感性论的总说明

  42

  如果我们把我们的主体、哪怕只要把一般感官的主观性状取消掉了的话,客体在空间和时间里的一切性状、一切关系,乃至于空间和时间本身就会消失,并且它们作为现象不能自在地实存,而只能在我们里面实存。

  43

  不清晰的表象和清晰的表象的这一区别只是逻辑上的,而不涉及内容。

  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哲学在把感性和智性的区别仅仅看作逻辑上的区别时,就对我们知识的本性和起源的全部研究指示了一种完全不正当的观点,因为这种区别显然是先验的,而且并不仅仅涉及清晰或不清晰的形式,而是涉及双方的起源和内容

  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导言 先验逻辑的理念

  一、一般的逻辑

  51

  知识来自于内心的两个基本来源:

  1)感受表象的能力(对印象的接受性)【对象被给予】

  2)通过表象来认识一个对象的能力(概念的自发性)【对象在与表象的关系中被思维】

  感觉叫作感性知识的质料。

  纯粹直观只包含使某物得以被直观到得形式

  纯粹概念只包含一个对象的思维的一般形式

  52

  感性:内心在以某种方式受到刺激时感受表象的接受性

  知性:认识的自发性,对感性直观对象进行思维的能力

  直观永远只能是感性的

  两种属性中任何一种都不能优先于另一种。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目的。【不能互换其功能,相互结合才能产生知识】

  把一般感性规则的科学,即感性论,和一般知性规则的科学,即逻辑,区分开来。

  逻辑依两方面的意图来处理:

  普通的知性运用的逻辑,包含思维的绝对必然的规则【要素的逻辑】

  特殊的知性运用的逻辑,包含正确思维某个确定种类的对象的规则【工具论】

  53

  普遍的逻辑:

  纯粹的逻辑,抽掉了使知性得以施行的一切经验性条件【科学】

  应用的逻辑,针对主观经验性条件之下的知性运用规则,日常知性的一种清泻剂。

  普遍而又纯粹的逻辑只与先天原则打交道,它是知性的法规,也是理性的法规,但只是就其运用的形式而言,而不管内容是什么。

  两条规则:

  1)作为普遍逻辑,它抽掉了知性知识的一切内容及其对象的差异性,并且只与思维的单纯形式打交道。

  2)作为纯粹逻辑,它不具有经验性的原则,因而不从心理学中汲取任何东西,所以心理学对于知性的这些法规没有任何影响。它是一种被演证的学说,在其中一切都必须是完全先天确定的。

  54

  纯粹道德学(Moral),只包含自由意志的一般必然的道德律

  德行论(Tugendlehre),情感、爱好和情欲的阻碍之下的道德律

  二、先验逻辑

  55

  并非任何一种先天知识都必须称之为先验的,而是只有那种使我们认识到某些表象(直观或概念)只是先天地被运用或只是先天地才可能的、并且认识到何以是这样的先天知识,才必须称之为先验的(这就是知识的先天可能性或知识的先天运用)。

  先验逻辑:关于纯粹知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科学的理念,用来完全先天地思维对象。一门规定这些知识的来源、范围和客观有效性的科学【纯思维活动,只与知性和理性的法则打交道】

  三、普遍逻辑划分为分析论与辩证论

  56

  对知识的真理性就其质料而言不可能要求任何普遍性的标志,因为这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只要一种逻辑阐述出知性的普遍必然的规则,它就必然会在这些规则中阐述出真理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只涉及真理的形式,即一般思维的形式,就此而言它们是完全正确的,但并不是充分的。

  57

  分析论:普遍逻辑把知性和理性的全部形式职能分解为各种要素,并将这些要素描述为对我们的知识所作的一切逻辑评判的诸原则,逻辑的这一部分称为分析论,是真理消极的试金石,必须把一切知识根据其形式放到这些规则上检验和估价,然后才根据其内容来研究它们本身,以便断定它们是否在对象方面包含有积极的真理。

  辩证论:被当成工具论的普遍逻辑

  四、先验逻辑划分为先验分析论与先验辨证论

  58-59

  先验分析论:先验逻辑的申述纯粹知性认识之诸要素、申述那些任何对象要能被思维都不可或缺的原则的部分,就是先验分析论,同时也是真理的逻辑。

  先验辨证论:作为对知性和理性在其超自然的运用方面的一种批判

  第一编 先验分析论

  60

  这一分析论是把我们全部先天知识分解为纯粹知性知识的诸要素

  1)这些概念应是纯粹概念,而不是经验性的概念。

  2)它们不是属于直观和感性,而是属于思维和知性。

  3)它们应是一些要素概念,而和那些派生出来的或由此复合出来的概念严格区别开来。

  4)这个概念表应是完备的,并且这些概念应当完全涵盖纯粹知性的整个领域。

  第一卷 概念分析论

  61

  对知性能力本身的分解,为的是通过我们仅仅在作为先天概念诞生地的知性中寻找这些先天概念并一般地分析知性的纯粹运用,来探究这些先天概念的可能性

  第一章 发现一切纯粹知性概念的线索

  第一节 知性在逻辑上的一般运用

  62-63

  知性的知识都是一种借助于概念的知识,它不是直觉性的,而是推论性的。

  概念建立在机能上

  机能: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表象在一个共同表象之下加以整理的行动的统一性。

  概念是基于思维的自发性,感性直观是基于印象的接受性。

  判断就是一个对象的间接的知识,因而是对于对象的一个表象的表象。

  一切判断都是我们诸表象中的统一性的机能

  知性表现为一种作判断的能力。知性是一种思维的能力。思维就是凭借概念的认识。

  第二节

  9、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

  64-68

  1)判断的量: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

  2)判断的质:肯定的、否定的、无限的

  【就逻辑范围而言的这些无限判断在一般知识的内容方面实际上只是限制性的】

  3)判断的关系:定言的、假言的、选言的

  【思维在判断中的一切关系是:a谓词对主词的关系,只考察两个概念;b根据对结果的关系,考察两个判断;c被划分的知识和这一划分的全部环节的相互之间的关系,考察相互关联着的好几个判断】

  4)判断的模态: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

  或然判断:把肯定或否定都作为可能的(随意的)来接受的判断。【知性的机能】

  实然判断:当肯定或否定被看作现实的(真实的)时的判断。【判断力的机能】

  必然判断:把肯定或否定视为必然的。【理性的机能】

  第三节

  10、纯粹的知性概念,或范畴

  69-70

  综合:在最广泛的含义上是指把各种表象相互加在一起并将它们的杂多性在一个认识中加以把握的行动。

  杂多不是经验性地、而是先天地被给予的(如空间和时间中的杂多),这样的一种综合就是纯粹的。

  纯粹的综合,从普通的方面来看,就提供出纯粹的知性概念。

  先验逻辑将表象的纯综合带到概念之上。

  71

  达到一切对象的先天知识,必须首先给予纯粹直观的杂多;其次是通过想象力对这种杂多加以综合;给这种纯粹综合提供统一性。

  纯粹知性概念:赋予一个判断中的各种不同表象以统一性的那同一个机能,也赋予一个直观中各种不同表象的单纯综合以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用普遍的方式来表达,就叫做纯粹知性概念。

  71-72

  范畴表:

  1)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2)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3)关系的范畴:依存性与自存性(实体与偶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和结果)、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

  4)模态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有——非有、必然性——偶然性

  这就是知性先天地包含于自身中的一切本源的纯粹综合概念的一览表,知性也只是因为这一点而是一种纯粹的知性;因为它只有通过这些概念才能在直观杂多上理解某物,也就是才能思维直观的客体。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不完备、混乱并有些本源的概念完全空缺。】

  11、

  75-76

  1)这个表包含有四个门类的知性概念,分为两个部门:

  ①针对直观(纯直观以及经验性直观)的对象的【数学性的范畴】

  ②针对这些对象(相互关系或与知性的关系中)的实存的。【力学性的范畴】

  2)每一门类的范畴处处都是同一个数目,即三个……第三个范畴到处都是由该门类的第二个和第一个范畴的结合中产生出来的。

  3)惟有一个范畴,即处于第三项之下的协同性范畴,它与逻辑机能表中与之相应的形式即选言判断的一致性并不像在其他范畴中那么突出。

  12、

  77-78

  量的范畴被经院学者在形式意义当作属于一切知识的逻辑要求来使用,但又不谨慎地把这种思维的标准变成了自在之物本身的属性。

  1)质的单一性

  2)结论上的真实性【质的多数性】

  3)完善性【质的完备性】

  第二章 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

  第一节

  13、一般先验演绎的原则

  80

  先验演绎:对概念能够先天地和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所作的解释

  经验性的演绎:一个概念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反思而获得的方式,因此不涉及合法性,而是涉及使占有得以产生的事实。

  14、向范畴的先验演绎过渡

  85

  范畴作为先天概念的客观有效性的根据将在于,经验(按其思维形式)只是通过范畴才是可能的。这样一来范畴就必然地和先天地经验对象相关,因为一般说来只有借助于范畴任何一个经验对象才能被思维。

  一切先天概念的这个先验演绎有一个全部研究都必须遵守的原则:

  它们必须被认作经验之可能性(不论是在其中遇到的直观之可能性还是思维之可能性)的先天条件。

  三个本源的来源(心灵的三种才能或能力)都包含有一切经验的可能性条件,并且本身都不能从任何别的内心能力中派生出来,这就是感官、想象力和统觉。在这上面就建立起了

  1)通过感官对杂多的先天概观

  2)通过想象力对这种杂多的综合

  3)通过本源的统觉对这种综合的统一

  86

  范畴是关于一个一般对象的概念,通过这些概念,对象的直观就在判断的逻辑机能的某个方面被看作确定了的。

  第二节 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

  15、一般联结的可能性

  87-88

  一般杂多的联结是表象力的一种自发性行动,称作知性

  联结:是惟一的一个不能通过客体给予、而只能由主体自己去完成的表象,是主体的自动性的一个行动。

  分解(分析)是以它为前提的

  联结概念除了杂多概念和杂多的综合概念之外,还带有杂多的统一这个概念。

  联结是杂多的综合统一的表象。

  范畴以联结作为前提

  16、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

  89

  纯粹统觉【本源的统觉】:表象是一个自发性的行动,不能被看作属于感性的。它就是那个自我意识,产生出“我思”表象,这表象必然能够伴随所有其他的表象、并且在一切意识中都是同一个表象,所以决不能被任何其他表象所伴随。这种统一叫作自我意识的先验的统一,以表明从中产生出先天知识来的可能性。

  90-91

  直观中被给予的杂多的统觉,它的无一例外的同一性包含诸表象的一个综合、且只有通过对这一综合的意识才有可能。

  只有通过我能够把被给予表象的杂多联结在一个意识中,我才有可能设想在这些表象本身中的意识的同一性,就是说,统觉的分析的统一只有在统觉的某一种综合的统一的前提下才是可能的。

  直观杂多的综合统一作为先天产生的东西,就是先天地在我的一切确定的思想之前发生统觉本身是同一性的根据。

  联结是知性的一件工作,知性本身无非是先天地联结并把给予表象的杂多纳入统觉的统一性之下来的能力,这一原理乃是整个人类知识中的最高原理。

  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一个直观中被给予我的诸表象的杂多而言,我意识到同一的自己,因为我把这些表象全都称作我的表象,它们构成一个直观。这等于说,我意识到这些表象的一个先天必然的综合

  17、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是知性的一切运用的至上原则

  一切直观的同一个可能性在与感性的关系中的至上原理:

  一切直观杂多都从属于空间和时间的形式条件。

  一切直观的同一个可能性在与知性的关系中的至上原理:

  一切直观杂多都从属于统觉的本源—综合的统一的诸条件之下。

  知性一般说就是认识的能力。

  认识就在于被给予的表象与一个客体的确定的关系。

  客体:是在其概念种结合着一个所予直观的杂多的那种东西。

  意识的统一决定诸表象对一个对象的关系、决定这些表象的客观有效性并使得它们成为知识的东西,在此之上建立了知性的可能性。

  意识的综合统一是一切知识的一个客观条件,不仅是我自己为了认识一个客体而需要这个条件,而且任何直观为了对我成为客体都必须服从这一条件

  93

  在任何一个给予的直观里,我的一切表象必须服从这个条件,惟有在这个条件之下我才能把这些表象作为我的表象归于同一的自己,因而才能将其作为在一个统觉中综合地联结着的东西用“我思”这一普遍的表达方式总括起来。

  18、什么是自我意识的客观统一性

  统觉的先验统一性:是使一切在直观中给予的杂多都结合在一个客体概念中的统一性。【客观有效】

  意识的主观【经验性】统一性:内感觉的规定,把直观的那个杂多经验性地提供给这样一种联结。【主观有效性】

  94

  时间中直观的纯形式从属于意识的本源的统一性,是由于直观杂多对于“我思”这个“一”的必然关系;是由于先天地给经验性的综合奠定基础的知性之纯综合。

  19、一切判断的逻辑形式在于其中所含概念的统觉的客观统一

  95

  一个判断是使给予的知识获得统觉的客观统一性的方式。

  20、一切感性直观都从属于范畴,只有在这些范畴的条件下感性直观的杂多才能聚集到一个意识中来

  21、注释

  96

  在一个我称之为“我的”的直观中所包含的杂多,被知性的综合表现为属于自我意识的必然统一性,而这是通过范畴做到的。

  对“一个”直观的所予的杂多的经验性意识是从属于一个先天的纯粹自我意识的,正如经验性的直观从属于一个纯粹感性的、同样是先天发生的直观那样。

  97

  范畴只是这样一种知性的规则,这种知性的全部能力在于思维,即在于把在直观中以别的方式给予它的那个杂多的综合带到统觉的统一性上来的行动,这种知性单凭自己不认识任何东西,而只是对知识的材料、对必须由客观给予它的直观加以联结和整理而已。

  22、范畴在事物的知识上除了应用于经验对象外没有别的运用

  认识包含两个方面:

  1)使一个对象一般地被思维的概念(范畴)

  2)使这对象被给予的直观

  98

  范畴只用在经验性的知识的可能性上。但这种知识就叫做经验。

  23、

  99

  空间和时间作为对象如何能够被给予我们的可能性条件,只不过对感官对象有效,因而只对经验对象有效。

  纯粹知性概念摆脱这种限制延伸到一般直观的对象之上,超出我们的感性直观之外进一步扩张,这样一来,它们就是一些关于客体的空洞的概念……惟有我们的感性的和经验性的直观才能给这些客体带来意思和意义。

  24、范畴在一般感官对象上的应用

  100

  知性把对先天的感性直观的杂多的统觉的综合统一,思考为我们(人类的)直观的一切对象不能不必然从属于其下的条件,这样一来,作为单纯思维形式的范畴就获得了客观实在性

  形象的综合:对感性直观杂多的这种综合,是先天可能的和必然的

  知性联结的综合:单纯范畴中关于一般直观杂多所想到的

  101

  想象力的先验综合:形象的综合,指向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即指向这种在范畴中被思维的先验统一,与单纯智性的结合不同

  想象力:是把一个对象甚至当它不在场时也在直观中表象出来的能力。

  想象力给予知性概念相应直观的主观条件,属于感性的,但它的综合是在行使自发性,能够依照统觉的统一而根据感官的形式来规定感官的,就此而言是一种先天地规定感性的能力,它依照范畴对直观的综合必须是想象力的先验综合,这是知性对感性的一种作用,最初的应用(也是其他一切应用的基础)【生产性的想象力】

  再生的想象力:服从经验性的规律即联想律【心理学】

  102

  规定内感官的,是知性及其对直观杂多加以联结、即将之纳入一个统觉之下(以此作为知性本身的可能性基础)的本源的能力。

  知性在想象力的先验综合这个名称下,对于被动的主体——它的能力就是知性——实行着这样一种行动,内感官由此受到了刺激。

  104

  外感官的诸规定是我们用来仅仅在我们受到外部刺激的情况下认识客体的

  内感官是我们用来仅仅如同我们受到我们自己的内部刺激那样直观我们自己的,对于直观而言,我们只是把我们自己的主体当作现象来认识

  25、

  在对一般表象的杂多的先验综合中,在统觉的综合的本源统一中,我意识到我自己,只是“我在”。

  105

  我对于我自己的知识除了意识、或除了我思自己以外,还需要一个我由以规定这个思想的、对于我里面的杂多的一个直观,而且我是作为理智而实存的,这理智是服从着它称之为内感官的限制性条件、按照完全处于真正的知性概念之外的时间关系才能使那种联结被直观到

  26、纯粹知性概念的普遍可能的经验运用的先验演绎

  106

  领会的综合:是指在一个经验性的直观中杂多的复合,借此,知觉、也就是对这直观的经验性的意识(作为现象)才成为可能。

  108-109

  范畴是一些给现象、因而给作为一切现象的总和的自然界颁布先天法则的概念

  法则并不实存于现象中,而只是相对于现象所依存的主体才实存的

  一切可能的知觉都依赖于领会的综合,而领会的综合本身,作为一种经验性的综合,又是依赖于先验的综合、因而依赖于范畴的,所以,一切可能的知觉,因而甚至一切总是可以获得经验性意识的东西,即一切自然现象,按照其联结来说都是服从范畴的,自然界是将这些范畴作为自己的必然合规律性的本源根据来依赖的,但是,通过范畴来给现象先天地颁布法则的纯粹知性能力也不足以建立更多的规律,为了获悉特殊的规律,必须加上经验

  27、知性概念的这一演绎的结果

  110

  经验性的知识就是经验。惟一地除了关于可能经验的对象的先天知识而外,我们不可能有任何的先天知识。

  经验和它的对象的概念的必然协调一致只能以两种方式来设想:

  经验使这些概念成为可能:就范畴而言(甚至就纯粹的感性直观而言)并不会发生;

  概念使经验成为可能:知性一方的范畴包含有一切经验的一般可能性根据。

  这个演绎的要义

  111-112

  这个演绎把纯粹知性概念(并与它们一起把一切先天理论知识)演示为经验的可能性原则,而把这些原则演示为对现象在一般的空间和时间中所进行的规定,——最后,把这种出自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原则的规定,展示为与作为感性的本源形式的空间和时间相关的知性的形式。

  第二卷 原理分析论

  134

  高级认识能力:

  知性→概念

  判断力→判断

  理性→推理

  导言 论一般先验判断力

  135

  知性:规则的能力

  判断力:把事物归摄到规则之下的能力,分辨某物是否从属于某个给定的规则之下。它不能被教导,而只能练习。它是天赋机智的特性,它的缺乏不是任何学习所能补偿的

  第一章 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法

  138

  每当把一个对象归摄到一个概念之下来时,对象的表象都必须和这概念是同质的,这概念必须包含有归摄于其下的那个对象中所表象出来的东西,即一个对象被包含在一个概念之下。

  建立一门判断力的先验学说的原因,为的是指出纯粹知性概念如何能一般地应用于现象之上这种可能性。

  139

  先验的图型:须有一个第三者,与范畴同质,与现象同质,这个中介的表象是纯粹的,却一方面是智性的,另一方面是感性的。这样的一种表象就是先验的图型。

  范畴在现象上的应用借助于先验的时间规定而成为可能,后者作为知性概念的图型对于现象被归摄到范畴之下起了中介作用。

  140

  知性概念的图型:知性概念在其运用中限制于其上的感性的这种形式的纯粹的条件

  图型法:知性对这些图型的处理方式

  图型就其本身来说,任何时候都只是想象力的产物;但由于想象力的综合不以任何单独的直观为目的,而仅仅以对感性作规定时的统一性为目的,所以图型要和形象区别开来。

  概念的图型:想象力为一个概念取得它的形象的某种普遍的处理方式的表象

  纯粹感性概念的基础是图型。

  141

  形象:再生的想象力这种经验性能力的产物

  感性概念的图型:纯粹先天的想象力的产物

  一个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是某种完全不能被带入任何形象中去的东西,而只是合乎某种依照由范畴所表达的一般概念的统一性规则而进行的纯综合,是想象力的先验产物,该产物就所有那些应先天地按照统觉的统一性而在一个概念之中关联起来的表象而言,就与一般内感官的规定依照其形式(时间)诸条件而发生关系。

  外感官的一切量的纯粹形象是空间

  一般感官的一切对象的纯粹形象是时间

  定量作为一个知性概念,其纯粹图型是数

  数: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同质单位)连续的相加进行概括的表象。

  142-144

  实在性在纯粹知性概念中是和一般感觉相应的东西;因而这种东西的概念自在地本身表明某种(时间中的)存在;否定性的概念则表现某种(时间中的)非存在。

  从实在性到否定性有某种关系和关联,或者不如说某种过渡,它把任何实在性都表现为一个量,而实在性的图型作为某物一旦充实时间,其量的图型就正是这个量在时间中连续而均匀的产生,这时我们会从具有某种程度的感觉在时间中下降至它的消失,或者是从否定而逐渐上升至它的这个大小。

  实体的图型:实在之物在时间中的持续性,即作为一般经验性时间规定之一个基底的那个东西的表象,因而这个东西在一切其他东西变化时保持不变。

  (实体:本身不变而常住着的时间相应的是存有中的不可改变之物,只有在它身上,现象的相继和并存才能按照时间而得到规定。)

  因果性的图型:实在之物,杂多之物的相继状态,这相继状态服从某种规则。

  协同性(交互作用)的图型:或诸实体在偶性方面的交互因果性的图型,就是一个实体的规定和另一个实体的规定按照一条普遍规则而同时并存。

  可能性的图型:是各种不同表象的综合与一般时间的条件相一致,因而是一物在任何一个时间里的表象的规定。

  现实性的图型:一个确定的时间中的存有。

  必然性的图型:一个对象在一切时间中的存有。

  量的图型:在对一个对象的相继领会中时间本身的产生(综合)

  质的图型:感觉(知觉)与时间表象的综合,或时间的充实性

  关系的图型:诸知觉在一切时间中的相互关联性

  模态及其诸范畴的图型:时间本身,作为对一个对象是否及怎样属于时间而加以规定的相关物。

  图型无非是按照规则的先天时间规定而已,这些规则是按照范畴的秩序而与一切可能对象上的时间序列、时间内容、时间次序及最后,时间总和发生关系的。

  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法就是给这些概念带来与客体的关系、因而带来意义的真实的和惟一的条件

  第二章 一切纯粹知性原理的体系

  第一节 一切分析判断的至上原理

  146-147

  所有判断的普遍的,消极的条件:它们不自相矛盾

  一个判断即使没有任何内部的矛盾,也有可能错误或无根据。

  矛盾原理:任何与一物相矛盾的谓词都不应归于该物这一原理,它是一切真理的一条普遍的,消极的标准,仅仅属于逻辑,适用的知识仅仅是作为一般的知识

  矛盾原理的积极运用【清除虚假和错误,认识真理】:判断是分析的

  真理性任何时候都必然是能够按照矛盾律来充分认识的。因为凡是已经作为概念而处在客体的知识中并在其中被想到的东西,永远都对相反的东西进行着正当的否定,却必然会由该概念本身对之加以肯定,因为,该概念的反面将会是与客体相矛盾。

  矛盾律是一切分析性的知识的一条普遍的、完全充分的原则

  这条原理是知识的真理的必要条件,但并没有成为它的规定根据。

  148

  某物不可能同时存在而又不存在。

  例如一个人他是青年,不能同时又是老人;但同一个人完全可以再一个时候是青年,在另一一个时候是非青年即老人。这样的表达式与矛盾律意图根本相违。这一误解由于:

  人们把一物的谓词预先从它的概念中分离出来,然后又把这概念的反面与这谓词相联结,而这谓词永远也不会与主词发生矛盾,只是与主词中已与其综合地联结了的那个谓词相矛盾,而且只是在前一谓词和后一谓词被设定在同一时间中的情况下才是这样。

  第二节 一切综合判断的至上原理

  151

  一切综合判断的至上原则:每个对象都服从在可能经验中直观杂多的综合统一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 纯粹知性一切综合原理的系统展示

  所有纯粹知性的原理:

  153-157

  1、直观的公理

  其原则是: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量。

  外延的量:在一个量中,部分的表象使整体的表象成为可能(因而必然先行于整体的表象)。在一切现象上的单纯直观要么是空间,要么是时间,那么任何作为直观的现象都是一个外延的量,因为它只有通过(从部分到部分的)相继综合才能在领会中得到认识。因此,一切现象都已经被直观为聚合物(各个先前给予部分的集合体)了,是那种在外延上被我们表象和领会为这样的量的情况。

  157-165

  2、知觉的预测

  其原则是:在一切现象中,实在的东西作为感觉的一个对象具有内包的量,即具有一个度。

  预测:我能够用来先天地认识和规定那属于经验性知识的东西的一切知识

  现象的预测:把空间和时间中的纯粹规定不论就形状而言还是就量而言称之为现象的预测,由于它们先天地表象出那总是可以在经验中后天地被给予的东西。

  实在性:在经验性的直观中与感觉相应的东西

  否定性:凡是与这种实在性的缺乏相符合的就是否定性=0

  内包的量:被领会为单一性、并且在其中多数性只能通过向否定性=0的逼近来表象的量。现象中的任何实在性都有内包的量,即有一个程度。

  力矩:作为原因的实在性的程度

  任何感觉,甚至现象中的任何实在性,不管它是多么地微小,都有一个程度,也就是一个内包的量,而这个量还可以一直消失下去,而且在实在性和否定性之间有一个各种可能的实在性及各种可能的更小知觉的连续的关联。

  量的连续性:量的一种属性,即据此它们身上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是可能最小的部分(任何部分都不是单纯的)。空间和时间都是连续的量

  流失的量:从在空间或时间之前就可能被给予出来的组成部分中,是既不能复合出空间、也不能复合出时间来的。

  一切现象一般说来都是连续的量,要么按照其直观是外延的量,要么按照单纯的知觉(按照感觉,因而按照实在性)是内包的量。

  对于一般的量,我们能够先天认识的东西只是某种惟一的质,也就是连续性,而对于一切质(即现象的实在的东西),我们所能够先天认识的东西却无过于其内包的量,即认识到它的一个程度。

  165-195

  3、经验的类比

  其原则是:经验只有通过对知觉作某种必然连结的表象才是可能的。

  时间的三种样态是持续性、相继性和同时并存。因此,现象的每个存有能够据以在一切时间的统一性方面得到规定的、诸现象一切时间关系的这三条规则,就将先行于一切经验,并首次使之成为可能。

  一切经验性的时间规定都必须服从普遍的时间规定之规则,而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经验类比就必须是这类规则。

  在数学中这都是些公式,但在哲学中,类比不是两个量的关系的相等,而是两个质的关系的相等,在此我从三个被给予的项中只能认识到和先天地给出与第四项的关系,而不是这个第四项本身,我倒是拥有一条在经验中寻找第四项的规则,和一个在经验中找到第四项的标志。所以,一个经验类比将只是一条规则,按照这条规则,是要从知觉中产生出经验的统一性(不是像知觉本身那样作为一般经验性直观的统一性)来,而这种经验类比作为有关对象(现象的现象)的原理将不是构成性地作用,而只是调节性地作用。

  这些类比并不是作为先验的知性运用的原理,而只是作为经验性的知性运用的原理,才拥有自己惟一的意义和有效性,因而也只是作为这样的原理才能得到证明,因此,诸现象必须不是径直被归摄到诸范畴之下,而只是被归摄到诸范畴的图型之下。

  A第一类比

  实体的持存性原理:实体在现象的一切变化中持存着,它的量在自然中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持存的东西是时间本身的经验性表象的基底,只有在这基底上一切时间规定才是可能的。

  持续性:惟有通过持存的东西,在时间序列中前后相继的不同部分的存有才获得了某种量

  在一切现象中持存的东西都是对象本身,即实体(现象),但一切变更或可能变更的东西都只是属于这个实体或诸实体实存的那种方式,因而属于这些实体的诸规定。

  偶性:一个实体的诸规定无非是该实体实存的种种特殊方式,这些规定叫作偶性。

  依存性:赋予实体上的实在的东西以一种特殊的存有,以区别于自存性的实体的存有。

  变化:是一种实存的方式,它紧跟着同一个对象的另一种实存方式之后。因此一切变化之物都是保留着的,只是它的状态变更了。只有实存的东西(实体)才是变化的,可变的东西并不经受变化,而是经受某种变更,因为一些规定终止了,而另一些规定开始了。

  消失是以对一个现象不再存在于其中的时间的经验性表象为前提的。

  第二类比

  按照因果律的时间相继的原理:一切变化都按照因果连结的规律而发生

  原因在时间中把结果规定为接续而来的东西,关于现象的经验性的知识,只有通过把现象的接续、因而把一切变化从属于因果律之下,才是可能的

  我使我的主观的(领会的)综合成为可能的,这件事总是在考虑到一条规则时发生的,根据这条规则,现象在其次序中、也就是像它们发生时那样,是由在前的状态得到规定的,而且惟一地,只有在这个前提之下,甚至关于某种发生的东西的经验才成为可能。

  一条规定诸事件的序列的规则作为一个原因概念的这一表象,其逻辑清晰性只有当我们已把它运用于经验中以后才是可能的,但把这条规则作为时间中诸现象的综合统一之条件来考虑,这毕竟曾是经验本身的基础,所以是先天地先行于经验的。

  第一,我不能颠倒这个序列,而把发生的某物置于它跟随其后的某物之前;

  第二,如果先行的状态被设定,则这个确定的事件就免不了必然地会跟随而来。

  诸表象之间形成了一种秩序,在其中当前之物(只要它已形成了)对某物先行状态提供了指示,将它看作这个已经给予的事件的某个相关物,这相关物虽然尚未确定,但却对这个作为其后果的给予事件有规定性的关系,并且将它和自己在时间序列中必然地连结起来。

  一切知觉有一个形式条件:在先的时间必然规定随后的时间

  时间序列的经验性表象有一条不可或缺的规律:过去的时间的现象规定着继起时间中的每一个存有,而这些作为事件的现象只有当那些先行现象在时间中为它们规定了存有,即按照一条规则确定了它们的存有时,才会发生。因为只有在现象上我们才能经验性地认识到时间关联中的这种连续性。

  诸现象必须在时间中相互规定其位置,并使这一位置在时间秩序中成为必然的,就是说,跟随而来或发生出来的事情必须按照一条普遍规则而跟随于已包含在先行状态中的东西之后,由此而形成一个诸现象的序列,它借助于知性在可能知觉序列中产生出来、并使之成为必然的这个序列和持续的关联,正和在所有的知觉都必须在其中拥有其位置的那个内直观形式(时间)中先天地见到的是同一个秩序和关联。

  按照时间次序来规定某物的规则:在先行的东西中必定有使该事件永远(也就是必然地)跟随而来的条件。所以充足理由律就是可能经验的根据,亦即现象就其在时间的相继序列中的关系而言的客观知识的根据。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就是我们的经验性判断在知觉序列方面的客观有效性条件,因而是知觉的经验性真理的、所以也就是经验的客观有效性条件。这样,在现象的相继中的因果关系原理甚至是先于经验的一切对象(它们服从承继性这个条件)而起作用的,因为它本身就是这样一个经验的可能性根据。

  结果最初产生的那一瞬间,它总是与原因的因果作用同时的,因为假如原因在前面一瞬间停止存在,该结果就根本不会产生了。我们针对的是时间秩序,而不是时间过程;即使没有时间流过,这种关系仍在。在原因的原因性及其直接结果之间的时间可以是无限小的,但前者对后者的关系却仍然总是可以按照时间来规定的。

  因果关系引出了动作概念,动作则引出了力的概念,并由此引出了实体的概念。

  创造:发源被看作来自某种陌生的原因的结果,创造作为事件在现象中是不能允许的,因为单是它的可能性就已经会取消经验的统一性

  力矩(moment):一切变化都只是通过因果作用的连续作用才可能的,而这动作就其匀速的而言,就称之为力矩。变化不是由这些力矩构成的,而是借助于力矩作为其结果产生出来的。

  C第三类比

  按照交互作用或协同性的法则同时并存的原理:一切实体就其能够在空间中被知觉为同时的而言,都存在于普遍的交互作用中。

  在诸实体的关系中,一个实体所包含的诸规定,其根据却包含在另一个实体中,这是一种影响的关系,并且如果交互地这一个包含在另一个中诸规定的根据的话,它就是协同关系或交互作用的关系。所以诸实体在空间中的同时并存只有以它们相互的交互作用为前提,才能够在经验中被认识;所以交互作用也是诸物本身作为经验对象的可能性条件。

  协同性在这里即作为一种力学性的协同性,没有协同性,任何(对空间中的现象的)知觉都会与别的知觉断绝开来,而经验性的表象链条、也就是经验,也将会一遇到某个新的客体就完全从头开始,而前一个表象就不会与它有丝毫关联,或不可能与它处于时间关系之中。

  在我们内心中,一切现象作为包含在一个可能经验中的东西,都必然处于统觉的协同性之中,并且,只要诸对象都应当被表象为同时实存地结合着的,那么它们就必须在一个时间中交互地规定它们的位置,并由此构成一个整体。

  一切其他关系由以产生出来的三种力学性关系,就是依存性关系、一贯性关系和复合性关系。

  经验中的三种类比,是对诸现象在时间中的存有的规定的诸原理,所依据的是时间的所有这三种样态,即作为一种量而对时间本身的关系(存有的量,即持续性),作为一个系列而在时间中的关系(即前后相继),最后是作为一切存有的总和而也在时间中的关系(即同时)。

  一切现象都出于一个自然中,并且必须出于其中,因为没有这种先天的统一性,任何经验的统一性、因而任何对经验中的对象的规定也都将会是不可能的了。

  197-207

  4、一般经验性思维的公设

  1)凡是(按照直观和按照概念)与经验的形式条件相一致的,就是可能的。

  2)凡是与经验的(感觉的)质料条件相关联的,就是现实的。

  3)凡是其与现实东西的关联是按照经验的普遍条件而得到规定的,就是(在实存上)必然的。

  事物的可能性公设要求事物的概念与一般经验的形式条件相协调。但这些条件,也就是一般经验的客观形式,却包含有认识客体所需要的一切综合。

  对事物的现实性进行认识的这条公设,要求该对象按照经验的类比而与任何一种现实的知觉有关联,这些类比摆明的是一般经验中一切实在的连结。

  概念若先行于知觉,就只意味着该物的可能性;但为这概念提供素材的知觉,却是现实性的惟一品格。但我们也可以先于对该物的知觉、因而比较性地先天认识该物的存有,只要它是按照某些知觉的经验性结合的诸原理(按照诸类比)而与这些知觉关联在一起的。

  【驳斥唯心论

  唯心论(质料的唯心论):我们之外空间中诸对象的存有要么宣布为仅仅是可疑的和不可证明的{笛卡尔的存疑式唯心论:只把惟一一个经验性的主张宣布为不可怀疑的,“我在”},要么宣布为虚假的和不可能的{贝克莱的独断式的唯心论:把空间连同空间作为不可分的条件而加于其上的一切事物,都宣布为某种本身不可能自在存在的东西,因此也把空间中的诸物宣称为只是想象}。

  定理:对我自己的存有的单纯的、但经验性地被规定了的意识证明在我之外的空间中诸对象的存有。

  证明:我意识到我的存有是在时间中被规定了的。一切时间规定都以知觉中某物持存的东西为前提。对这种持存之物的知觉只有通过外在于我的一个物,而不是通过外在于我的一个物的单纯表象,才是可能的。因此,对我的存有在时间中的规定只有通过我在我之外知觉到的现实物的实存才是可能的。】

  第三条公设是针对存有中的质料的必然性,而不只是针对概念连结中的形式的和逻辑的必然性的。

  必然性的标准只在于可能经验的法则,即“一切发生的事都先天地被它在现象中的原因所规定”。

  在经验中不可能插入任何证明某种真空、或甚至只是允许真空作为经验性综合的一个部分的东西。

  212-215

  对这个原理体系的总注释

  单纯的范畴中不可能产生出任何综合命题来。

  一切发生的事都预设了一个原因,并且是这样预设,以至于我们也只能把这条原理作为一条经验的可能性原则、因而作为对一个在经验性的直观中被给予出来的客体的知识的可能性原则来证明,而不能从单纯概念来证明。

  变化就是事件,事件就本身来说只有通过一个原因才可能,所以它的非存在独自来说是可能的,因而我们是从某物只有作为一个原因的结果才可能实存这一点来认识偶然性的;因此如果一物被视为偶然性的,那么,说它有一个原因,这就是一个分析命题。

  阐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不仅需要直观,而且甚至永远需要外部直观。

  纯粹知性的一切原理无非是经验可能性的先天原则,一切先天综合命题也都只是与经验的可能性相关,甚至这些命题的可能性本身都完全是建立在这种关系之上的。

  第三章 把所有一般对象区分为现象和本体的理由

  223

  纯粹知性概念永远也不能有先验的运用,而任何时候都只能有经验性的运用,纯粹知性原理只能和某种可能经验的普遍条件、与感官对象发生关系,但决不能与一般物发生关系。

  知性先天可以做到的无非只是对一般可能经验的形式作出预测,凡不是现象东西,由于它不能是经验的对象,知性就永远不能跨越感性的限制,只有在感性中对象才被给予我们。知性原理只是阐明现象的一些原则,而本体论自以为能够在一个系统的学说中提供出有关一般物的先天综合知识(例如因果性原理),它的这一傲慢的名称必须让位于那谦虚的名字,即只不过是纯粹知性的一种分析论而已。

  224

  纯粹范畴没有感性的形式条件就只不过具有先验的含义,但它们不具有任何先验的运用,因为这种运用在其本身是不可能的,这些范畴缺少(在判断中)任何一种运用的一切条件,也就是把任何一个所认为的对象归摄到这些概念之下的形式条件。

  227

  智性的直观完全处于我们的认识能力之外,所以就连范畴的运用也决不能超出经验对象的界限,而与感官物相应的固然是知性物,就算我们的感性直观能力与之完全无关的知性物可以存在,但我们的知性概念作为我们感性直观的单纯观念形式却丝毫也通达不了它们那里;因此凡是被我们称为本体的东西,都必须作为某种只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来理解。

  231-234

  悬拟的(problematisch)概念:如果一个概念并不含有任何矛盾,甚至还作为那些被给予的概念的边界而与其他的知识相关联,但它的客观实在性却不能以任何方式被认识。

  一个本体的概念,即一个完全不应被思考为一个感官对象、而应(只通过纯粹知性)被思考为一个自在之物本身的物的概念,是完全不自相矛盾的;因为我们对于感性并不能断言,它就是直观的惟一可能的方式。

  某种本体的概念只不过是一个限度概念,为的是限制感性的僭越,因而只有消极的运用。

  把对象划分为现相和本体,而把世界划分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在积极的意义上是完全不能容许的

  本体不是为我们的知性所特有的一个智性对象

  感官向我们表现出对象如它们所显现的样子,知性却表现出对象如它们所是的样子,后一情况只能在经验中设想

  知性和感性在我们这里只有结合起来才能规定对象。如果我们把它们分开,那么我们有直观则无概念,或者有概念则无直观,而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所具有的表象都不能与任何一个确定的对象发生关系。

  综合命题总是需要一个第三者,以便在其中把那些完全没有任何逻辑的(分析的)亲和性的概念相互连接起来

  附录

  由知性的经验性运用与先验的运用相混淆而引起的反思概念的歧义

  235

  反省:不与诸对象本身发生关系以直接获得它们的概念,而是这种内心状态,在其中我们首先准备去发现我们由以达到这些概念的那些主观条件。反省是对给予的表象与我们的不同认识来源的关系的意识,惟有通过这种意识,表象相互之间的这种关系才能得到正确的规定。

  236

  先验的反省:把一般诸表象的比较和提出这种比较的认识能力相对照,并借以辨别这些表象在相互比较中属于纯粹知性还是属于感性直观的行动

  一种内心状态里的诸概念能够在其中互相从属的那种关系就是相同性和差异性、一致与冲突、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最后是可规定的和规定(质料和形式)的关系。正确地规定这种关系取决于诸概念在何种认识能力中主观上相互从属,是在感性中还是在知性中。

  在进行一切客观判断以前,我们且比较这些概念,为的是找到相同性以达到全称判断,或找到差异性以产生特称判断,找到一致性,从中可以形成肯定判断,找到冲突性,从中可以形成否定判断

  237-240

  只有首先通过区别它们所属的那种认识方式、借助于某种先验的反省才能决定。

  【反思概念表】

  1)相同性和差异性。

  如果有一个对象多次地、但每次都带着同一些内部规定向我们呈现出来,那么如果它被看作纯粹知性的对象,它就总是同一个对象,并且不是多个事物,而只是“一个”事物;但如果它是现象,那么问题就根本不在于概念的比较,而是无论就概念而言一切都是如何地相同,这一现象在同一时间中地点上的相异却毕竟是对象(感官对象)本身在号数上的差异性的一个足够的根据。

  2)一致与冲突。

  如果实在性只是通过纯粹知性来表现,那么在诸实在性之间就不可能设想任何冲突,即设想这样一种关系,它们在结合于一个主体中时互相取消其后果,就会是3-3=0。相反,在现象中的实在的东西相互之间自然可以处于冲突之中,并且当结合在同一个主体中时,一个实在的东西就会完全或部分地取消另一个的后果

  3)内部和外部。

  在一个纯粹知性对象上,惟有那与任何某种与它相异之物完全没有什么关系的东西才是内部的。反之,空间中一个现相的实体的内部规定无非是关系,而现象实体本身也完完全全是一些纯粹相关性的总和。对于空间中的实体,我们只是通过空间中起作用的力来认识的,…作为纯粹知性的客体,每个实体都必须拥有内部的规定和指向内部实在性的力。

  4)质料和形式。

  被作为其他一切反思的基础的概念,它们与知性的每一种运用都不可分地联结在一起。质料意味着一般的可规定之物,形式意味着该物的规定(两者都是在先验的理解中,因为我们抽掉了被给予之物的一切区别以及它被给予的那种方式)。

  241-242

  对反思概念的歧义的注释

先验的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