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1000字

2021-05-17 01:30: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1000字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一本由[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一):这本书应该用汉语写

  我们中国的象形字就是经验主义产物,每个字的结构都是从生活形象中提取。一个复杂字形更是包含多重经验隐喻。每个部首都有演变的过程,都是来自生活经验。

  例如“明”字,日月之光。我们用明字,也隐喻我们了解一样东西,如这东西被照亮发现。可见认知学,经验主义早出现我们文字中,可惜中国没完整哲学,把这种古人早用的经验主义总结,以论证著作形式写出来。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二):隐喻认知的先驱们

  其实这本书的开创性意义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我们可以去看1975年出版的利科《活的隐喻》这本书,里面就已经有关于隐喻的认知意义的分析了。更早的也有,1960年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里面关于概念构成一节,中译本里洪汉鼎老先生没有把metaphor这个词翻译成"隐喻",就错失了这个词的意义。在gadamer那里,隐喻也是具有认知和存在论的意义的。其实Gadamer是受海德格尔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的影响。早期偏多,《路标》里《论physis的概念与本质》开始那段也是类似的意思,论时间差不多比《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早了半个世纪了。

  iPad上手抠的,妄言妄听。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三):怀念语文课本,毕竟那都是正经作家写的书呀!

  提出的概念:5星;论证过程:5星;翻译:4星;行文结构:0。

  “正经”不是这么用的。(来自欣仔)

  我以为这是一本传播学的书,其实这好像是一本语言学的书……唔。。蒋晓丽果然是符号学的。

  我后悔了。当初应该去学中文的,好歹他们的专业书都是正儿八经的作家写的呀!写作功底在的呀!再难读能难到哪去呢!(flag)

  目录就这么随便放真的好吗!!不分层级好吗!!!这一章提出的概念到了十章以后突然又论述了一遍而且这会儿才论述清楚真的好吗!!!!(也可能是我太蠢了,所以第一遍论述没看懂?)

  感觉想一个老学究的碎碎念,你知道他很有水平,最终你也懂了他是什么意思,可是过程真是太痛苦了。

  and我这本书是不是剪裁有问题啊!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四):很有启发性

  这是一本语言学的书,主要探究语言中的隐喻。这本书极富颠覆性,颠覆了传统的隐喻只是语言问题,与概念无关的观念,对我们的认知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它在语言学、认知学、数学、哲学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这本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还与概念有关,它构建了概念隐喻系统系统。隐喻基于自身、他人、环境以及人与环境互动的经验当中。例如,方位隐喻是基于人与环境的相对性,因此有了前后左右上下。在我们的文化中通常认为,上为多,下为少,通常会有“经济正在上升”的表述,这便是在人与环境互动当中产生的方位隐喻。在本体隐喻中,概念被视为“实体”,例如“时间是金钱”,这里的金钱就是一种实体,这也是基于人的经验。与常规隐喻不同,结构隐喻是新隐喻,通过构建相似性来创造新的意义,可以无限接近事物。 在隐喻系统的构建具有连贯性、部分性、系统性,能够凸显和隐藏概念的维度。 隐喻是认识世界、理解真理的重要手段,可以达到真实,也通往想象。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五):观点好,写的差,读的难。

  本书虽然观点独特,然而写作太差(感觉所有英语写作书里面的反例都可以从这找)。

  1 我看过英文原版,大概到18章我就觉得这写的什么鬼,开头1-11左右写的还很清楚,后面全部都是incoherent,一堆terminology还自说自去(相当多是自己发明的,而且还不给解释),没给理由。

  2本书一直强调隐喻的coherent,自己写的书却没有,真讽刺。(举例说明,英文原版第二版里面我找到相当多的没有逻辑连接词:例如句子的意思要求转折,却没有but)这样的结果就是看的非常辛苦而且不懂作者在写什么?

  3另外我感觉这本书就是几个期刊论文拼凑起来的,一点主线,逻辑连贯都没有,虽然这是两位作者原创的,但是读起来跟吃屎一样。

  4对于没有学过语言学,对此了解很少的,建议就看前面几章,后面看了也是白看,特别是英文版。中文版推荐看台湾翻的,有导读,一些术语有解释,点评,帮助理解。大陆版本就是翻译,没有啥子解释。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六):19.05.14 豆瓣的第一天-读书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语言哲学的著作。本来以为会遇见一些障碍,但是没想到这本书超乎意外地友好。一共两百页出头,却分了三十章。平均每章也就六七页。所以能让人很从容地阅读。而且作者行文十分流畅,由浅入深,难易得当,他们还举了大量的栗子来论证观点。这样的文本结构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异常平滑。

  从内容上来讲,我觉得它受了存在主义和日常语言分析哲学颇深的影响,它在语言学方面拒斥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回归到日常经验之中,重新审视语言的意义。作者发现我们日常使用语言的时候,往往会借用一个早已熟知的概念来表达另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这就是“隐喻”。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主体隐喻等等。任何隐喻在凸显陌生概念的某一方面的同时,必定隐藏了另一方面。同时这些隐喻和日常经验是连贯的,而且因为日常经验的连贯,所以隐喻自身也是连贯的。但是这样连贯的隐喻并非是柏拉图所追寻的理念世界,而是日常经验的意义世界。我们的语言也非世界的图式,而是我们所寻求的互相理解。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七):隱喻與實在

  中午陪李開宇看《哪吒之魔童降世》,還真好看!小孩當然不懂其中的隱喻,正當我產生給他解读的衝動時,我忽然閉了嘴一一孩子的世界也許更真實啊!我意識到,認識世界的過程是把語言的項圈套上的過程,與其說認識了世界,不如說是表述解釋世界的強迫症使然一一這種解释病,既令人為世界(能指所指)所累而不能解脫,又遠離了存在的真實。

  世界真的是我們說的那個樣子嗎?我們該按言說帶來的經驗及建築其上的道德來生活嗎?這樣的思考,讓我重新打開子樂推荐的這本書...

  除了生存需求,我們每日做這做那背後的思想運作模式和背景究竟是什麼?如何才能感受到滿足或有價值?"意義"是大腦硬件本身可以合成的生理反應,抑或是語言系統的圈套?擺脫這個圈套是有可能的嗎?那會是怎樣的體驗?

  比如光阴流逝這個概念("逝者如斯夫"),是把時間比作河川的結果,如果換一种隱喻呢?比如比作區塊?我們對生命的體驗會不會由此改變?千萬年來,隱喻重重疊疊建構了語言,語言再建構概念,最終形成被我們所創造(塑造又固化)並活動其間的一個世界...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八):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第一点,认知语言学家与传统的语言学家对于隐喻的态度不同,因此,对于语言的划分也不同。传统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只是一种变异的语言现象,是一种新的语言的用法,所以,对于语言的划分也仅限于literal 和non-literal,隐喻就属于non-literal的范畴。但是,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涉及到概念的跨域映射。因此,隐喻与概念,思维和行动产生了连接关系。所以,原来的语言就要进行重新划分。为了对原来的语言进行重新划分,莱考夫和约翰逊对语言进行了新的考察。

  第二点,在Lankoff 和Johnson 之前,Ready曾对communication这个隐喻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范围有限,L and J对日常语言重新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他们发现日常概念中都包含隐喻现象,然后,他们又考察了抽象语言,发现这些抽象概念中也包含隐喻这一现象。而抽象语言正是西方哲学考察的对象,所以,他们基于这样的基础解构了西方哲学,建立了一种新的哲学观,体验哲学。既然日常概念和抽象概念都是隐喻的,那么,语言就是隐喻的。

  第三点,隐喻的社会文化因素。隐喻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拥有一定的推理模式。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九):对底层思维的洗礼

  1. 整体观感:

  看完这本书真的犹如一阵清爽的风,吹净了思维的灰尘。

  思维除了严密的逻辑推理,还有隐喻这种方式,而且隐喻比逻辑推理更为基础的影响着思维。

  2. 现代脑科学已经证明,人类出生大脑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预设了很多先验认知,例如遇到危险会有应激反应,具备语言能力等等。

  3. 从出生开始我们通过先天的知识和后天的感感经验,会懂得一些基础概念,然后会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认识更多新的概念。

  例如,通过对于自身和周遭的感官,了解了容器和空间的这两个概念认知,然后我们就用前后等空间概念来理解时间(前天昨天明天……)。

  4. 具体来说,人类有两种形式来建立隐喻关系,一是经验相似:把相似的概念联系起来,例如恋人的笑很甜,因为笑和味觉的甜都能让人很开心,它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是经验同现,也就是说经常同时出现的两种事物我们会把它们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例如:多和上经常出现,少和下经常出现,因为东西越叠越多,高度就越高。

  4. 李笑来的语境里经常提到类比,说类比是强大的思维工具,其实和作者提到的隐喻不谋而合,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只不过从逻辑推理的维度说是叫类比,从修辞手法上讲是隐喻。

  5. 为了更加的了解隐喻这个概念的意义,还特意了解了中文语境下的明喻(Simile)和隐喻(Metaphor)的区别。

  本质上没有区别,它们都是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它们的区别在形式上,明喻会用像,好像,似等明显的比喻词,而隐喻就不会,例如:萨摩耶的毛像雪一样白(明喻,把狗毛比喻成雪),A和男朋友的感情走到头了(隐喻,把感情比喻成道路)。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后感(十):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这就是那种让你醍醐灌顶的书。隐喻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想象与修辞,它深深地镶嵌在语言当中 ,是我们赖以生存和理解世界的最基本工具。作者站在经验主义的立场上,反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通过与环境与他人的互动,我们建立起自己的经验范畴,通过这些范畴的经验完形,我们建立起连贯的经验结构,这是一种直接的经验来源。但是当我们需要去理解其他事物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一个经验完形理解另一个经验完形,一种隐喻式的理解方式就诞生了。基础性的隐喻来自于基础性的经验,空间隐喻具有天然的基础性,越是基础性的隐喻就难以察觉,从而成为习以为常的概念。(上为好/争论是战争)在基础的确定明晰的概念基础上,我们来构建其他的概念,通过将已有的概念投射到理解对象上,我们完成自己的概念建构,而这种理解必然带有文化与社会的色彩。通过概念原型与家族相似性,概念不断得到扩充,从而形成系统。而这种概念的构建并不具有严格的定义,它天然带有一种模糊的倾向,,概念依据互动属性被定义,这种定义是开放性的。语言中形式对于意义的影响超乎想象,紧密度是效果强度。隐喻的构建往往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会凸显某些特性,而隐藏着某些特性,一个新隐喻的广泛传播,往往深刻的影响文化和行动。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带来了整个世界时间观念的变化。不同与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在经验主义这里,真理依赖于理解,背后是生存环境与社会运行。隐喻的真假取决于情境。隐喻是一种想象力的理性。在日常交谈中,我们依靠隐喻来寻找经验共识,我们通过隐喻来理解自己,为自己寻找某种同一性,与意义不断协商,以此来获得生活的连贯性。仪式是最典型的隐喻性活动。政治和经济活动最常利用隐喻,以此来凸显和掩盖某些东西。劳动是一种资源,无形中将人非人化,以此来适应商业运行。

  如果有时间再看一次,一定好好看例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