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荀子》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荀子》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08 03:19: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荀子》的读后感大全

  《荀子》是一本由[战国] 荀子 著 / 孙安邦 / 马银华 译注著作,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2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荀子》精选点评: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

  ●粗略的看完第一遍。喜欢,臣道,君道,天论,修身等篇

  ●除了老庄外,按文采算,荀况我最爱

  ●看了下评论,都没什么干货,略失望。大概体会了荀子的厚重,读了几篇,淡然无味。心不静是原因,荀子哲学高度的不够是另一个原因。果然是作为总结者失去了力量感吗?

  ●中国哲学智慧选书读后感,1500字。豆瓣不想再写了

  ●B+

  ●原来韩非的很多观点是从他老师这来的,真的是青出于蓝。 说荀子是个正宗的儒者我是坚决不同意的,他只信教化不信纲,你说他真的是儒吗?只能说他的观点似儒罢了。

  ● 读完什么感觉没有。

  ●人性本恶这话是不是他说的已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觉得这句话还是挺对的

  ●哲学是形而上,实践是自上而下。荀子是正直分明的,道理是明确正确的,现实是模糊的灰色的,运用时却是要更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这里看,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有深厚的追求理想国(大同)的基础。荀子的正直和辩证法也产生了很多名言佳句。

  《荀子》读后感(一):尊之如师

  启蒙,传道,敬之如典,尊之如师

  启蒙,传道,敬之如典,尊之如师

  启蒙,传道,敬之如典,尊之如师

  启蒙,传道,敬之如典,尊之如师

  启蒙,传道,敬之如典,尊之如师

  启蒙,传道,敬之如典,尊之如师

  启蒙,传道,敬之如典,尊之如师

  启蒙,传道,敬之如典,尊之如师

  启蒙,传道,敬之如典,尊之如师

  启蒙,传道,敬之如典,尊之如师

  不短了吧...

  《荀子》读后感(二):救世制作

  常常会觉得,中华不儒,国将不国。荀子不论他是不是标准的儒家,去争论这个的意义不大,阵阵的意义在于其内容,谆谆教诲,不仅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皆有大益。

  从初中升高中的时候第一次阅读《荀子》,心灵就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虽然不能完全领会其意指,但开始了从最浅显的行为规范的效仿,在之后的实践中,不断地证实着他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在不断的重复阅读中,越来越体会到其间蕴含的现实意义。对三观的形成,思维模式的影响,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巨大有益作用。

  但是断不可以读死书死读书,要灵活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实现自身的升华。

  希望大家都认真阅读。

  《荀子》读后感(三):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荀子“学不可以已”,与孔子“学而时习之”,皆学之大端也。

  荀子《解蔽》有之:“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此则宋儒之本。

  荀子治国之术,在隆礼、尚贤、使能,曰:“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此皆本于明分使群之理。并不反对法家,曰:“百吏畏法循绳,然后国常不乱”,惟非“好法而不知法”之徒也。此故韩非、李斯之徒出于其门。

  荀子重礼、重义、重诤、重辩,曰:“君子唯其当之为贵”,曰:“君子好辩,必辩于仁义也。”

  《荀子》读后感(四):《荀子》随读——对于儒道法的一点猜想

  继续死磕了几章《荀子》,毫无意外的被他那套养生送死的繁文礼法和华而不实的王道霸论搞得头昏脑胀。作为上承孔孟下接韩李的一代思想家,其对于人治的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对于后世官僚政法之隐性影响更如海上冰山,观之虽小,思之弥大。

  但刨除种种臆论弊谈,荀子,或者说儒家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有教无类的博爱精神,与驽马十驾,人人奋发皆可为君子的本质平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是历朝历代多少寒门学子萤囊映雪时的坚毅之心,与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凄风苦雨傲然不倒的血液供应!

  而这也是为何儒家能够上引道而下入法,最终成为悠悠华夏之表象文化的真正原因。当然,关于这一点,亦是最近读书时做出的一个猜想。关于外儒内法之说,古来有之,但读读韩非的论著不难发现,道法两相生,出世即为道,入世便为法。所谓道法,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低层次的治世安民,则以法一之;高层次的问天究理,则以道寻之。不幸的是,虽然道法同源一脉相反相承,奈何表面上的差异实在大得难以通化。更要命的是,道也罢法也罢,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轻人。道轻人,在于顺天道遂变化,悠游自在而不需人;法轻人,在于立规矩判刑赏,依律而为故不信人。

  然道清净高远,至清无鱼,古来无国因之而立;法沉凝朴实,至刚无情,秦得之而扫六合,然二世遂亡,何哉?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道不念舟,何来聚众破浪?法不顾水,安得安详长久?

  而当此之时,儒家学说恰到好处的填补了道法这一空缺,其对于社会基本构成单位“人”的重视,真正使得王者霸权在一统天下之后,有了实实在在的依凭能够休养生息,凝聚人心。而这就是乱世用法,治世用儒,外儒内法的真正原因。至于道家,就好像马哲课上的社会终极形态,钦羡向往则可,推广普及则愚了。

  至此,便不难理解为何孔子之儒,通权达变,近于道;而荀子之儒,文规礼矩,近于法。一语蔽之,通之渐之,化之用之尔。——有趣的是,荀子书中似乎有意无意和墨子有几分死磕意味。话说法家崛起前,儒墨分庭抗礼并为显学,可谓一时瑜亮,而汉代以下,墨家则日渐消匿。何以如此?待我细细品读,井井寻思。

  《荀子》读后感(五):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这段选自《荀子》的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他告诉我们的是最简单的关于“坚持”的道理。

  而最简单的道理恰恰是可以陪伴我们一生的真理。

译文是:土堆积起来就成了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水汇积起来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出来;不断积累善行,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自会心智澄明,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一步一步的积累,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不汇集众多的小溪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的一跳,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跑十天,也可以达到千里。

  最近反复告诫自己“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撮而就,需要我们日复一日的积累和耐心的刻意磨练 。

  一个朋友坚持4个月减重30斤,即每天较少的晚餐和雷打不动的半小时运动,这种坚持的背后是“瘦对她的重要意义”。

  一起早起的小伙伴,有一个已经坚持600多天,这坚持的背后是她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要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的坚定信念!

  梦想蓝图的一个同学参加完某训练营后告诉我:听这些大师讲课,她听到的都是他们踏踏实实的把手上的事一遍遍做,一遍遍深入。而太多人误以为有捷径,有大招,一但接触发现不是这样,便开始又把幻想投到别处,开始另一个幻想之旅。

  坚持星球的创始人酋长龙兄说,一个好的演讲者与差的演讲者之间,差的仅仅是几十几百个演讲实战而已。

  一年基本不读书的人,很难理解为何有的人一天能看完一本书。一切都源于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变! 做自己能做的,做好自己,踏实、安心、耐心,你早晚能爆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