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游记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西游记读后感100字

2021-01-08 03:33: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游记读后感100字

  《西游记》是一本由吴承恩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9.30,页数:8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游记》精选点评:

  ●诗词比较多,不过我质疑作者的世界观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看过五篇以上,包括连环画,小人书.百看不厌.

  ●小时候,当魔幻剧来看的,长大了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为了圆梦,我还去过吐鲁番呢。

  ●这个上海古籍版本的书是我自己拿钱买的第一本书。

  ●初中时手不释卷

  ●其实我看的是拼音版;)

  ●文言版的当时完全看不懂,现在也没机会看挺遗憾的

  ●四大名著读的最多的就是西游记了,看过很多遍。

  ●手机版读毕

  《西游记》读后感(一):孙悟空的师傅

  孙悟空出世后外出求学,学武三年,就可上天入地,大闹天空,可见悟空的师傅本事。当年悟空被赶出时,师傅叮嘱不可透露他的姓名,而悟空学武之地就在西牛贺洲,佛祖如来的地盘,而如来的法眼竟不能识,又可见悟空师傅的本事。而拥有此等本事之人却隐蔽深山。。。。

  《西游记》读后感(二):超越了堂吉诃德的文学瑰宝(I)

  原先,我一直以为堂吉诃德才是最重要的小说。但现在不一样了,不,原来的看法必须要加以修改——《西游记》才是最了不起的文学著作。

  好吧,我承认,原来我崇洋媚外了,但我也要抱怨两句:西游太普及,也太视觉化了。电视版不用说,60年代的动画版谁没有看过?没看过的,倒吊起来X菊……

  说点正经的,看起来有必要重新评估我国古典作品的文学定位了,而且有必要让学生们拿古本小说来看,水浒传既然能进语文课本,西游也该进。。。我就是吃了这个亏呀!唉,明天再细说。

  《西游记》读后感(三):写给自己看的书评

  第一次遇到一本如此难以形容的书。总以为书评、笔记都是十分鸡肋的自己,但这一次,却忍不住要写起书评,阅读时,一直在埋怨,没有从一开始就没有用一个好的方法来做笔记,做书摘。

  阅读这本书,还是从大学时候起,那时觉得电视有趣,不知道书是怎么样的,便兴致勃勃地找出了尘封已久的书。读了不到10页,却是放弃了。文章实在太过文言,所述内容实在太过玄意、僵硬。

  看后来引导我看这本书的,是无意中在优酷上看到的‘你所不知道的西游记’的系列4个视频,第一次听到我很容易接受地角度来分析的内容。后来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游记里面的玄机,网上又偶然遇到一本‘吴闲云解说西游记’,这本又进一步地让我看到了西游记里隐秘的故事。

  而后便是如今的捧书大读,在近三周的时间内,快快乐乐地,最后却又暗暗忧伤地读完了。

  以从我的角度来看西游记的主线是,孙悟空的诞生、忧虑死亡、出发寻找不老不死之法、后到了南瞻部洲学会了为人处世,又到了灵山学会了可以让悟空得到不老不死之法的两种本领,而后他又回到了花果山,在一片地建功立业后,被封为神仙,可惜没有得到不老不死之术,而最后闯下了大祸,被压500年,而后被菩萨的正果给点化,随唐僧一起取经,最后一路斩妖除魔,取经成功,得到了正果,即不老不死。

  而唐僧的主线是,小儿出生之时便遇到一大劫,而后长大成人,为父报仇成功(其实是害死了自己正真的亲身父母?),随后被唐王收买、提拔,而不得不出发取经,一路上各种坎坷,各种诱惑,又各种想快点取回经书好完成任务,好功成名就。有一次,看着强盗打打杀杀是为了抢金钱,不禁感叹其实自己也是为了名和利而活在这个世上。取经成功后,自己却不知道原来最后等待自己的好处却竟是封为佛神。

  唐僧一行五人,都历经磨难(虽然大多都是编排好的),但各自最后却都修成了正果,导致此书完结。不禁暗暗地忧伤,自己的正果,哪天才会来到。一切都只能学着唐僧师徒,各种慢慢地磨练和等待。

  网上看到很多高人的解析。其中大多都十分地有理和分析到位,再现了故事的原本一般。

  在我自己的眼里,西游记还是一本教人刻苦立志的书。

  最后评论一下:中国的名著,果然博大精深。

  《西游记》读后感(四):只因无他事 落得天下清平是幸

  重览西游,一夜无寐,遂夹烟吞吐,口啖几句哩谈。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是以窺天鉴地,庸余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道包乎阴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充阳而阴生;虽愚不惑,在智尤迷。书以道始,先重佛抑道,再明扬暗贬。以吾观之,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亘古;若隐若现,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迹;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何来佛道之争。一如西游乃西游也,非86版童话之故事,亦非降魔篇黑暗之邪典,是以谓之名著。 虽是西游毋宁说是《吴承恩打油诗全集》,倘若把那些写景、说理、重复的打油诗去掉,应剩下二分之一的篇幅。 其中佛教把佛和众生分为十类,佛为四圣,即声闻、缘觉、菩萨、佛。众生是六凡、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天。道教又把万物归为五行对应师徒四人外加白马一匹,即心猿金公、八戒木母,江流为水,沙僧质土,白马浴火便化龙。这满天神魔仙佛的世界,佛道共存,在作者笔下显出少有的平衡统一,同一位面,却拥两套体系。道为体,佛为心或佛为体道为心,两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难看出其中奥妙在于将仙佛世俗化,道家天尊好卖弄玄虚,二郎真君缉拿大圣时,李靖哪吒在封神里就是道教老代表了,两人同杨戬一样少有的肉身成圣七人众之一,却出工不出力,最后老君使金刚琢抢人头降了大圣,真君彻底沦为工具人。而佛教圣地天竺,没想到在这小小的雷音寺竟出了阿傩、迦叶这么两位蛆虫,向长老索要人事,长老是个迂人,只得交出紫金钵,而这一切如来都是默许的,佛祖还搬出当年成佛前烧柴自焚时为一老者念一卷佛经,保老者一方清明,老者送佛祖三点三升金米,意思佛经还贱卖了。这与我心中仙佛形象不符,以至于产生一种所谓高人都要拿捏一下三藏的错觉,以证其心坚。事实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满天神魔似都只是为了那点名声,那点人事而存在的。 师徒四人一路向西,个个旷世之贫嘴,上演着一幕幕神魔之喜剧。里面人非人,妖非妖,神非神,佛非佛。值得注意的是,四人的性格并不可爱,大圣逞强欺软,八戒好色憨顽,长老嗔惧无定,沙僧挑担(沙僧着笔很少,难捏其性)。 不同于现实,幻境是多么富有可塑性的素材呀。通过扭曲变形,官场化作天庭,贼寇沦为妖魔。黑暗势力蕴含着蒙昧的血光,即便如此血光也要受到比自己更令人头晕目眩的光明所威胁,往往孕育着着更加黑暗的光明容不得蒙昧的血光。但作者似乎旨趣并不在此,对于现实政治的讽刺,只是这部小说附带性内容,明清小说兴盛,对于市井人物、官场人情大多有一套模板,在其他古典名著都能找到这样的影子,是信手拈来之笔,讽喻世态人情,涉笔神魔成趣。作者对于笔下的人物持宽容态度,嗔了就是嗔了,恨了就是恨了,杀了就杀了,逃便逃了,没有哪个高贵哪个更卑劣之说,倒是作为读者的我恨唐僧不明善恶,怨大圣本领不精。看到六十回时渐渐产生了一种焦灼,这实在的这不是什么愉快的阅读体验,一群不可爱的人去做一件我不太了解的事,没有能力提升,也很难把我带入角色中去。出于强迫症的我,又不愿意丢失一个字节,那时的我顽固地认为纵使丢了一颗螺钉,整个世界的秩序也会产生不可弥补的裂纹。长久地凝视着着书封面烫金的三个大字西游记,以至于产生我到底在读一部什么性质东西的感觉。封面行者手搭凉棚,横担金箍棒,金鸡独立;师傅手持禅杖,无喜无悲;八戒茫然,沙僧呆滞。周围有几丛摆拍一样的人工灌木,恰到好处营造出纵深感,远处是青山白云斜插出一根松枝,明亮的金边隔绝了包括我在内的现实世界。此时竟连烫金大字的铭文都印在视网膜上,在灯光的晕染下,稍突的字笼聚出细微的阴影,西游记仿佛只剩下朦胧的轮廓,眼看着就要融化了,这种异象,使我心惊。就在这当儿,师徒四人一路上的点点滴滴化作西游诗词,一字一句地深镌在脑膜上了。“原来吴承恩也很无聊啊。”我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这话当然是说给旁边的室友听的。我又呷了一口烂烟,仅以上头为度,微弱的焦虑尚且还容得下一张书桌,于是再次翻看起来。

  《西游记》读后感(五):读了一半,而且也就打算读一半了,有感

  西游记应该是四大名著里面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本了,一部几十年前拍摄的电视剧使书中的主人公家喻户晓。但是问题是也还是因为电视剧,让许多人都忽略了原著的阅读。说的就是啊!!这么通俗易懂,活泼可爱的名著为什么小的时候不读啊!!!!看毛的红楼梦啊!!!!看得懂么个熊孩子!!!!现在都这么大了,看这脑残的书,尼玛真的读不下去啊!!每回都是遇到深山老林,唐长老吓尿了,悟空思想教育:你个臭和尚应该六根清净,没事瞎琢磨啥。然后长老被妖怪抓走,洗干净存着都舍不得吃。然后悟空跟妖怪打架被打得像孙子一样。然后悟空找神仙帮忙,收了妖怪一回结束。然后下一回立马又被妖怪抓,都是一个套路啊,没描写没议论,关键情节都靠打油诗。大哥你糊弄现代人没文化还行,您那时代这种诗孩子都会作啊。好吧,我真是看不出这种书怎么能和红楼梦并称,反正我只坚持到了五十回,真心不喜欢,还是六小灵童好看。

  但是,但是,影视作品毕竟有所提炼发挥,还是要读原著才能体会其中的精髓所在。

  首先,关于唐僧,这就是一个大大的讽刺。这样一个人,胆小,懦弱,愚忠,优柔寡断,之所以担负起了取经济世的重任只是因为他有一个无人能比的背景,坐拥诸神庇佑。玄臧取经,与其说是为了普度众生,倒不如说是受到神仙指引,为了自己能早登极乐。取经归来还未来得及将经文传之于众,就接受天王的召唤,丢下经书往天庭领赏去了。文中一个丢字,让唐长老丑态毕现。有人说唐僧取经一路历经磨难,着实不易。但是他时时有天神护体,又有徒弟保护,全无危险可言。而且多数时候是他自己胆小怕事,看到山高林密也会吓得抱头痛哭。又不相信悟空,一味听信八戒谗言,自己招惹祸端。总之这样一个一无是处之人,完全依赖他人之力,完成了这次旅行,我很好奇吴老爷子是不是借唐僧在讽刺些什么。普度众生的圣僧在光鲜的外表下隐藏的却是这样的斑斑劣迹。

  再说猪刚鬣,这就是一头猪。好吃懒做,贪财好色,取经路上的大内奸。当他一次次恶语中伤悟空,挑拨他们师徒关系的时候,我只好敬佩当年的齐天大圣的容人之量。八戒人格之卑劣真正令人发指,他每次挑唆唐僧这个毫无主见之人,都应该算作一难的。

  沙悟净,恩,这就是瓶酱油。看到五十回,除了见面时客套了几句就没说过十句话,台词都没有的龙套就不多说了。

  倒是白龙马,在唐僧听信八戒挑拨赶走悟空,被妖怪变成大虫的时候,反倒舍身救主,不惜牺牲色相,还光荣负伤,最后找到准备分盘缠的八戒让他去搬猴子这个救兵。这一段尽显小白龙英雄本色。人家本事龙王太子,甘心被个臭知了每天骑着到处跑,任劳任怨毫无怨言。所谓大丈夫能屈能申。只是英雄归英雄,基础太差起点比人低了一大截,四条腿赶路难免英雄气短。

  看了原著,我开始喜欢上了孙悟空。没有雄厚的背景,凭借自身才华占山为王。又不安于现状积极要求上进,拜师学艺练就一身本领。高材生来到天庭,虽遭人设计只混得个小小弼马瘟,也照样兢兢业业把马养得膘肥体壮。而且与众神交往甚密交情颇深,后时降妖附魔应该都是出于真心相助而并非惧惮大圣淫威。

  只因天妒英才,大圣的自尊有不容许他受人耍弄,才大闹天宫,杀得天宫人仰马翻鸡犬不宁,最后还是被如来神掌镇压在五行山下。这一压就是五百年,五百年得煎熬打磨掉了大圣身上的棱角,一身的锐气消失殆尽,最后唐僧的一到紧箍更是彻底享福了孙行者,当年叱咤风云的美猴王就这样乖乖的成为了牵马坠蹬的徒弟。每每想到这便觉得一阵阵的悲哀,这个社会就是要磨掉你所有的锋芒,听话才是唯一的出路。虽然不曾天真地奢求特立独行,但也总该留下些许的个性。连自己喜欢吃什么都不知道的人生该多可笑,额,我是想说不仅是孙悟空,还有另外的人让我感到人生应该过得有意思些。取经路上,当悟空遇到那只调皮的六耳弥猴,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放荡不羁的身影,自己也曾经是这样一只天不怕地不怕率性而为的猴子,只是那山早已把他磨圆了。所以就算最后收服了捣乱的猴子,悟空也毫不留情地一棒打死了他,其实他打死的是当初的自己,那个齐天大圣早已不在了,世上只留下了孙行者,虽然他不愿成佛不想取经,但那是天命,不得不从。

  其实悟空也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唐僧的举手之劳放出悟空,便换来了他死心塌地护卫。连从花果山返回营救那个抛弃他的师傅时也要先沐浴净身以免冲撞了师傅。而且大圣还经常以佛法点化唐僧,道行比唐僧高多了!

  其实我更愿意把孙悟空看做一个悲剧,虽然他保护唐僧降妖附魔终成正果,但是那时的斗战胜佛已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风光无限的齐天大圣。虽然作者可能以为只有得道成佛才是人间正道,但是我还是喜欢那只无法无天的猴子,那才是真正的美猴王,为自己而活。

  就这些了吧,其实读读原著还是能想到很多东西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西游记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