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影评精选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是一部由吴群执导,历史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影评(一):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36集
1987年10月25日,十三大召开,大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为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会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 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三步走战略”,使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影评(二):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36集
1987年10月25日,十三大召开,大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为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会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 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三步走战略”,使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影评(三):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36集
1987年10月25日,十三大召开,大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为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会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 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三步走战略”,使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影评(四):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35集
这是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画面,我们从人们的眼神和表情中可以读出人们对毛泽东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与仰慕。
邓小平曾经深情地说:“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指出:“如果毛泽东不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领袖,那么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就不可能掌权。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影评(五):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39集
1992年1月17日,北京,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刚刚融化,88岁的邓小平登上了开往南方的列车。从1月18日到2月21日,从武昌、深圳、珠海到上海,在整个行程中,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诸多经典话语,如“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等等,皆由此而出。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驱散了思想上的迷雾,掀起了第二次思想解放的高潮,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影评(六):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38集
1982年9月22日,一架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舱门打开,一位女士走下舷梯,她就是当时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在经过了三年的准备之后,关乎香港前途的谈判终于即将正式开场。9月24日,双方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举行会谈。
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走下台阶时,脚下一滑,险些摔倒。当晚,这一画面在香港电视上反复播出。后来,撒切尔在回忆这次访华之旅说:“这次访问中国我参观了颐和园,我听说‘颐和’这个词在汉语里是宁静、祥和的意思,显然这个词不能用来形容我的中国之行。”不过,也正是这位撒切尔夫人,后来赞扬“一国两制”政策,称其为“天才的创造”。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影评(七):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37集
1985年3月4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经过长期观察和科学分析,依据新时期国内建设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邓小平在1985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思想:一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二是从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的战略到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的转变。
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深刻地揭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十三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这一科学命题,全国上下开始了一心一意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影评(八):其实每集只有10分钟
50集看起来很吓人,但其实每集的实际内容也就十分钟多一点。有和中共党史专业的朋友谈论本片,结果对方竟然没有听说过。。。
风格的话其实还好,不是特别假大空的那种(我只看了里面的外国部分,中国部分实在提不起兴趣来),里面的动画不少,还有点像日本动漫。
虽然社会主义的历史很久远,但纪录片是从工业化开始讲起的,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都讲到了,左派人物也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欧文率先在英国的工厂里减少工人的劳动时间、避免过于严厉的惩罚、开办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建立多种社保机制,这样做了之后,他的生产效率和利润率反而提高了,所以西方国家视他为现代管理的先驱。这种结果和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的人的经验和常识恐怕非常不一样。
看到马恩的部分也有点出乎意料,在马克思生前,恩格斯可以说是甘愿为他献出一切,而且马克思的文风有些过于散漫,没有他的修订也确实不易阅读。马克思死后,恩格斯也一再强调他在继承马克思工作方面的绝对权威。但有趣的是他一修订续写朋友的作品就会生病,领导起国际共运来反而比较得心应手。晚年他似乎有点“背叛”了马克思,希望广大左派最好走议会民主之路做反对党,而且去了一趟美国对工业化的先进成就激动不已,觉得美国好处多多,果然是资本家出身。
恩格斯晚年的这种倾向令列宁有些反感。列宁在他临终前特地前去朝圣,但无奈晚了一步两人未能见面。列宁有些赌气地说我看社会主义也不一定要在发达国家实现,也没准就是为我们国家量身定做的(大意如此)。但他到晚年其实也有“变节”行为,搞了新经济运动,其实就是改革开放,以致后来小平同志直接对一个曾经深得列宁喜爱的美籍俄裔犹太资本家表示,把你给他的那一套也给我来一份吧。
纪录片里还提到了列宁的爱情故事,足以让观众朋友们相信爱情:妻子比他大一岁且出身比他更高贵,两个人确实是自然而然走到一起的革命伴侣,是在西伯利亚流放期间成婚,没有子女可能有点遗憾,但也意味着没有子女会受到迫害,因为列宁夫人其实是被斯大林毒害身亡的(他还害死了自己的妻子)。列宁晚年其实并不想让斯大林接班,但可能是他自己比较有成就,在培养安排接班人这个问题上确实是疏忽了,给国家人民、党和家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相反,有些人虽然自身水平有限,但是很会挑选接班人)。至于卫国战争,我觉得实在是没啥好吹嘘的:本来用地理和气候条件就可以轻松搞定的事情,非要让整个民族不计代价地拼死拼活,真是和希特勒有得一拼。我倒宁愿让列宁夫人来接班,这在沙俄时代反而是行得通的。
最后放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伊索寓言》里的一个故事:
有条狼被选为狼的首领。为了阻止狼互相争食打架,他制定了法律,规定各自猎得的食物都集中起来,再平均分配给大家,一头驴子走来,慢悠悠地摆着鬃毛说:“从狼的脑袋里竟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可你自己为什么不把昨天猎得的食物拿出来一起分呢?”狼被驴子说穿了,便把那法律废弃了。
在希腊人看来只是一片浮云的东西,后来竟被无数绝望者疯狂追捧、奉若神明。To what level of depravity has a society descended when it condemns a man simply because he is strong and great? It is universal slavery--without even the dignity of a master. Slavery to slavery. A great circle--and a total e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