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导论》读后感锦集
《文学理论导论》是一本由伊格尔顿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234图书,本书定价:21.90元,页数:2004-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理论导论》精选点评:
●bless me~
●推荐。
●Eagleton的语言实在好,读起来很有感觉
●王一川之师,伊格尔顿所著,用词晦涩
●现象学阐释学依然似懂非懂,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关系串联得非常棒(以difference为切点),还有Kristeva的semiotic居然是从心理分析一个这么阳具崇拜的理论里派生出来的(拉康的symbolic order/no language/pre-Oedipus stage),这点真没想到。但作为一本基础教材,伊老师能不能少点私货,老夹带政治立场很烦诶hhh
●啥子***叫***文学?
●真的越读到后面,越觉得读英文更好懂。中文版辅助理解一些不能读通的句子就好。我为什么要带着中文版来听讲座…
●201509-201601,课堂用书,匆匆一遍,今年9月重新细读。
●好看
●觉得Eagleton的天才就在于能用很简单的语言把特别复杂的理论解释的很透彻, 他解释structuralism 和post-structuralism那段特别好!
《文学理论导论》读后感(一):经典但是。。。
对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的评析很到位,不过介绍就不足了,没有很多对原著的引用,大片采取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的看法。太单一的强调政治批评。如果只读这书就会很难看到这些理论的可取之处。虽然序言说是一部教材,但其实更像是评论综述集。
《文学理论导论》读后感(二):经典
如果你把这本书看作导论,看作一本对于西方文论的入门书,那就大错特错了!伊在序言就表明,他将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批评重新评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所以从头至尾他都不是在introduce而是在argue,这也是他的特色,读那些客观的入门书没有读这本来劲,我从中也学到了他丝丝入扣的犀利的论证风格。其实最没有意思的,就是读那些导论,都是些二道贩子的书,没自己的见解,我早就不读了。
《文学理论导论》读后感(三):笔记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文学理论导论》读后感(四):学文学批评的都来看吧~
如果让我给这本书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对批评的批评。(eagleton是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所以整本书其实是建立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上的,因此“意识形态”和历史对文本的影响是EAGLETON比较权重的。通过该书eagleton也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观点,而且仔细的话就会发现这种阐述无处不在。)
如果让我推荐这本书给特定的人群的话——那就是,对批评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已经入了门的人。
如果你还对批评没有一点了解,我并不推荐你看这本书,因为它最大的优点在此成了最大的缺点——没有系统的介绍,分的章节很模糊。
但是,作为一个文学的学生,我是非常喜爱这本书的。读这本书仿佛就是在听着EAGLETON这位老大爷上函授课程,从文学的定义(定义是危险的)讲起,然后介绍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各个时期的各个流派。别看它的目录只涵盖了现象学,解释学,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和心理分析,在EAGLETON行云流水的笔墨下那些形式主义,原型批评,女权主义,后殖民等理论早已全部收囊在内。这本书无所不谈,顺着历史,EAGLETON一路走下,对各种理论信手拈来。有时候他会把一条原理和前面已经讲述过的以及后面还没有讲到的联系起来,具有一脉相承的系统性。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看似“随意” 的篇章结构中,EAGLETON对重要的概念从不模糊带过,而是引用原话,以及批评该理论的原话。此外,最值得称赞的是他经常把两个很像的词条,概念做对比,使读者一下子明了起来。
我们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一条线索,也就是从马克思下来到索绪尔之后的线索。一条分支沿着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走来,另一条分支派出弗洛伊德和拉康,再一条从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到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这条分支是重点)。整个过程中EAGLETON冷潮热讽,充分体现了英国人的闷骚传统,比如说,会突然冒出一句“the so-called school of tartu, Yury Lotman."或是引用美国行为主义者对弗洛伊德的挖苦的评价:"the trouble of Freud's work is that it just isn't 'testicle!'(睾丸,正确的话就是testable)"谁都知道索绪尔在历时方面做的不足,但在EAGLETON的一段类似于描写的话语下,索绪尔变得那么讽刺的无助......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增加了轻松感和可读性。
这是众多批评理论中的一本我愿意毫无“功利性”的一读再读的一本书。
《文学理论导论》读后感(五):结论:政治批评
在《结论:政治批评》中伊格尔顿写道:“We know that the lion is stronger than the lion-tamer, and so does the lion-tamer. The problem is that the lion does not know it. It is not out of the question that the death of literature may help the lion to awaken.”这里的“文学之死”,显然指的是所谓去政治化、去历史化的纯文学之死,而在伊格尔顿眼中这恰恰代表着文学的自我救赎(redemption)。这样一种“把文学还给文学史”的诉求自然是“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以及“文学理论是政治性的”(the literary theory we have examined is political)两个中心结论产生之后的必然,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文学之外的社会关切与历史使命感。在“唤醒狮子”的寓言(在中国一个与之类似的、家喻户晓的版本是“打破铁屋子”)之后进入《结语》部分,威廉斯、本雅明、詹姆逊等西马思想家相继登场,可以说是高潮迭起。这个后理论时代说到底反映的是后革命逻辑下政治批评到文化批评的转向,但即便是伊格尔顿自己也只能停留在话语批判的阶段,甚至只能用一个隐喻来表达其革命立场。类似的隐喻还有很多,比如“颠倒”(实质上是对颠倒世界的再颠倒),而前几天读的戴锦华老师的《未名之匙》也隐约有着这个意思,大概是拾起在今天中国已成为言语禁忌的“阶级”钥匙去打开人们尘封的历史记忆尤其是革命记忆。与其说这些隐喻的使用是出于其文学性,不如说是在“唤醒狮子”与“不惊到驯狮者”之间找寻平衡。
此外,在《结语》中伊格尔顿也提到了在正文部分忽略的社会主义与女性主义批评(socialist and feminist criticism)。作为一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教科书自然不可能“忽略”这门显学,更准确的说法是“似盖实彰”。“In the early 1970s, there was much talk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signifiers, socialism, and sexuality; in the early 1980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signifiers and sexuality; and, as the 1980s moved into the 1990s, much talk of sexuality.” 对于女性主义的后现代化(或者说与社会主义的断裂),伊格尔顿是无比担忧的。更进一步讲,用《未名之匙》——《阶级、性别与社会修辞》一文中的话说,中国(其实不只是中国)进入二十世纪末性别问题(以及地域问题)已经成为阶级问题的隐喻。因此,弥合二者间的裂痕成为文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迫在眉睫的任务。但这无疑是很难的,有太多因素阻碍着人们理性地谈论二者,更不用说正确理解其意义。就拿英语文学来说,奥斯汀和奥威尔可以算是该专业入门的必读,然而“把奥斯汀当女权主义”和“把奥威尔当自由主义”却是两种再常见不过的解读(BTW,“有些同学到大四了还拼错Austen,读错Orwell”)。如果说奥斯汀的作品中体现了部分女权主义思想存在一定道理,那么对于后者,将已在《通往维根码头之路》等书中表明社会主义立场的奥威尔理解成自由主义者就极为糟糕了。这种偏见显然来自《1984》和《动物庄园》——极权主义唤起了人们仅存的革命记忆中深刻的恐惧,于是“不明真相的群众抓住自由主义叙事的只言片语to war against power”。正如豆瓣上这本书最热的书评中写道:“他们(伊格尔顿,詹姆逊等)所提倡的政治性的文学批评也许仅仅比较适合西方的文学理论的发展,而对于国内一直深受政治意识形态迫害的文学批评来说,非但不能矫枉过正,反而可能愈陷愈深。对于刚刚走出革命和政治意识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来说,我反而觉得那些“纯文学理论”的提法比较符合我们现阶段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这样一种想法难道不受意识形态影响?影响和“迫害”的界限在哪儿?判断这种界限是否又能脱离意识形态?“去政治化”是否也是一种“矫枉过正”?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以Jakobson、Greimas、Todorov、Genette等代表的结构主义,伊格尔顿因其过于将文学对象化、客观化以及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读者的主体性而嗤之以鼻。而对于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精神分析,他是辩证否定的。在《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中,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反传统”的延续,但在关注点上发生了从高雅文化到大众文化的转移。同时它高举怀疑与否定的旗帜,错误地为自己贴上了“终结者”的标签,最终成为一种没有根基与历史眼光的虚无主义理论。这也等于是他对于后结构主义的态度。精神分析则因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思维过程(文学创作过程)和真正的幸福等问题而受到肯定,却也产生了新的问题(Holland’s belief that it is possible to abstract from an individual’s life an ‘unchanging essence’ of personal identity aligns his work with so-called American ‘ego-psychology’— a domesticated version of Freudianism which diverts attention from the ‘split subject’ of classical psychoanalysis and projects it instead on to the unity of the ego.) 。另外,拉康的“I am not where I think, and I think wherer I am not”真的很难懂。
最后就称赞一下这套《英美文学文库》,除了这本《文学理论导论》以外《文学批评方法手册》和《文学术语汇编》等都很绝。可惜很多书都绝版了。希望新系列《外国文学研究文库》能一如既往地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