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新修订版)读后感1000字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是一本由[美] 勒内·韦勒克 / 奥斯汀·沃伦著作,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读后感(一):彻彻底底的资料废堆
奉劝大家没必要读这本《文学理论》,或者读了当作反面即可。韦勒克读书很多,但是思想古板的让人惊讶。他的阅读量堪比我们文艺学界的鸿儒钱锺书先生了,可是水平相当于目前大学的一般性教授(特指那种著作并不值得一读的这些人)。
一般专门的文学理论确实都有古板之处,这也不可否认。我真的怀疑文学理论为什么要从文艺学中分离出来?你去看看西方文论、古代文论与美学该多好。就是因为这是这个名誉教授与英美新批评一派的提倡而这么划分吗?其实也无妨,把这本书当作是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最大一块垃圾。让每个钟爱文艺学的人见证“文学理论”发臭吧。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读后感(二):王一川《西方文论史教程》p132
韦勒克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是对新批评派理论的总结,代表了新批评理论与方法论发展的高度自觉与成熟的阶段。这部著作的出现正在新批评失势之时,它必须在坚持基本立场的前提下对自身理论做重大调整和辩护。韦勒克采取的退兵之计是划分领域: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是三个截然不同而又相互依存的研究方式。这样做是要缓解人们对新批评反历史主义的指责。通过把文学因素分成“内”和“外”两种,并主张采用文学的内部研究法,守定文学作品本身的结构研究,以便取代文学的外部研究,即涉及作家的创作心理、个性、创作过程、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文学研究,从而比较灵活地肯定了新批评派的文本中心主义。……同时,韦勒克说:“文学理论,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工具,是今天的文学研究所亟需的。”理论即方法,这其实也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特点:文学理论已经成为了批评方法。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读后感(三):路要慢些走,才能走的稳
正在尝试用另一种方法(视角)来阅读。既然之前的读书方法,自己很不满意,那么为何不试着换一种角度呢?人总是不愿意改变,然而唯有改变才能进步;拒绝改变也就算在拒绝进步,这样的人生我不要!
本书给了我一个崭新的视角,帮我打开了思路,同时也给我带来很大的冲击。这本书告诉我:很多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现在想想之前自己的想法真的很幼稚!总是妄想用很少的努力解决很多的问题。你总想要弯道超越,然而这世间的弯道真的是太少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叹作者的伟大,他对材料的收集真的是一丝不苟,这在国内是很难见到的。在书中,我更是学到了驳论的重要性。书中为了阐述某个问题,列举了很多他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然后取其精华。说实话,很多例子我并没有看懂。最后,本书让我收获的是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当我们遇到难以给出确定答案的问题是,不妨暂且放弃阐述“是什么”,试着从它“不是什么”来回答,这样或许更有利于我们认识问题。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要慢慢走,才能走的稳!有生之年,要尽可能多地读书。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读后感(四):海明威:用打字机写的小说比手写的好——作家怪癖心理学
(本文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有不少删节)
“天才的资质总是引人思索”。最牛的文论大家勒内•韦勒克竟用一种深恶痛绝的语气,总结了这种令人津津乐道的现象。毕竟,有不知多少枯燥无聊的午餐和聚会,都因以此衍生出各式各样段子的填充,才变成了一段欢愉时光。
若某人天赋雄才,甚或可以建立不世之业,他“令人思索”的资质就会接踵而至,比如汉高祖刘邦路遇一蛇,斩之,一下子就杀了恰巧变成蛇的白帝之子,他更被证明是赤帝化身,“诸从者日益畏之”。
可惜汉高祖虽雄才大略,毕竟还是过于流氓气,“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大诗人,也是骗子鬼柯勒律治说,“任何人的生平,无论它如何没意义,只要如实地记述出来都将是有益或引人入胜的”。
但说来,没有意义的人生,比如你的我的,如实记述出来,当然只能是更加没有任何意义。然而柯勒律治的鬼话可不仅仅只有这么多。 在18、19世纪的英国,上流社会吸食鸦片并不罕见。正是据大诗人自己说,在鸦片的作用下,他才创作出了名垂青史的《忽必烈汗》。柯勒律治和德•昆西都曾坚定地声称:“借助于鸦片,一个崭新的经验世界将开放供人写作之用。”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读后感(五):一本理智而自由的书,带你从另一个视角看文学
由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末,是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经典,被视为最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深受各国批评家、作家、教师和学生的喜爱。该版本于2017新年伊始重印出版,由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和李哲明翻译,基于英文原版之上,还吸纳了读者提供的意见,做了进一步的修订。
本书重新对文学做了定义,并与其它学科,如数学、科学、逻辑学等区分开来,重新探讨了文学的本质和作用。勒克和沃克超越传统文学从内部切入文学的理论思路,开创性地提出了“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分野,将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的研究归为“外部研究”,对文学自身因素的研究则归为内部研究。在这本书里,作者的研究重心主要落于文学本身,并探讨了文学的类型、评价和文学史等问题,对今后世界文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被誉为“打开经典的经典”“文学批评的批评”,在全球文学研究中拥有重要地位。
突破传统藩篱,论述理智而自由
大学我们学习的文学理论教材是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所著的《文学理论教程》,它还有一个副标题: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阅读韦勒克和沃伦这版《文学理论》,感觉立场更为客观,带有作者个人鲜明的视角,文字更值得深玩品读。由童庆炳所著的《文学理论》教程,被划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 ,本身偏向一本中国式教科书,网友评价很入门。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读后感(六):笔记
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简单地讨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差异,说明了文学研究的独特性。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是一个大题目,因为文学的范畴就是演变的,现代人所说的文学绝不同于古代,上古更没有“文学”的说法。作者首先确定文学语言的特征,和科学语言相比,它是高度内涵的、多义的,除了指称还有表情达意的一面,并且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效果,如音律;和日常语言相比,它对语言材料的运用更加凝练生动,产生某种统一性,人们本着无功利的审美态度阅读文学语言。然后作者确定文学的本质是虚构性、想象性,并且批判了以意象、多样统一等说法为文学本质的观点。
第三章《文学的作用》,这个问题太大了,几乎每处论述只能是浮光掠影的。作者在篇末指出,对于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面对文学之外的价值仲裁者,不得不为文学进行辩护。开门见山,作者肯定了维吉尔的观点,文学有双重价值,既于人有益又令人愉快,两者应该是统一的。随后,就文学的认知价值进行讨论,文学内容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文学使我们更了解人性、文学让我们发现美、文学用某种世界观启迪我们。作者有意澄清的是,什么是文学中的真理,作家如何宣传他们的观点。最后,情感效果,作者把亚氏的净化说和柏拉图的激发情感说之争论摆出来。
第四章,区分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并强调三者是相互渗透的。这一章主要是批判文学史的相对主义,这种研究态度在要求同情古人的同时,也放弃了当代人的价值判断,作者支持的是视角主义(perspectivism,译者译为透视主义),即把文学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着,可以互相比较,因此研究作品,就要能够综合其当时的和以后历代的价值。也就是说,一部作品后世不断衍生的理解已经融入了其内涵,并且携着这一历史轨迹和处于当下的我们开展对话。
第五章,这章是针对当时的文学专业状况而谈的,民族主义的兴起使得专家囿于一语言、一地域之文学的研究的视野,作者由此提倡更注重整体互动的文学观,并比较了世界文学、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等称呼。局限也很明显,作者所说的差不多就是欧洲中心的整体文学。
第六章,关于文学文献的考订和编排,略。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读后感(七):韦勒克文本论:一种为特别审美目服务的符号结构
韦勒克是英美新批评派后期的核心人物,也是20世纪公认的最博学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之一。新批评派是一个文本中心主义的学派,强调文本的独立性、自足性,提出“文本本体论”、“文本细读法”等批评理念,提倡结合语义学等研究方法对文本的内在结构进行分析,切断文学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新批评是促成20世纪文学理论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转移的主要思潮,其源头是艾略特、瑞恰慈、休姆,之后由英国向美国转移,代表人物有燕卜荪、兰瑟姆、维姆萨特等,他们提出了“隐喻”、“反讽”、“复义”、“意图谬见”、“感受谬见”等新批评的重要理论,被称为“南方集团”。
韦勒克则是新批评第三代“耶鲁集团”中的代表人物,这本书《文学理论》与耶鲁大学的同僚沃伦合著,一直被誉为经典教材。但其实不是一本严格意义的教材,而是正儿八经的论文,在这本书中,韦勒克将文学定义为“一个为特别的审美目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并提出以文学的内部研究来取代外部研究。外部研究是一种因果式的研究,内部研究则是聚焦于文学本身的研究。他列举了许多因外部研究而导致的错误认识,包括:把文学作品看成个人产品,将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堪称文学的决定性因素,以时代精神来解释文学,从人类精神创造活动中探索文学起因,等等。他将这些谬误称为“起因谬误”。
韦勒克将文学视为一种符号结构,并试图探讨文学的本质。他以现象学美学理论家英伽登的文本四个层次理论为基础,将文本定义为具有七个层次的复合体,分别为:1、声音层次;2、意义单元;3、意象和隐喻;4、存在于象征和象征体统中的诗的特殊的世界或者说“诗的神话”;5、叙事性作品的形式和技巧;6、文学类型文学评价;7、文学史。韦勒克强调文本、符号、价值三方面的统一,将结构与价值联系起来,突出了意义单元的作品,高度重视意象和隐喻,把作品结构与文学的历史发展相结合。
新批评派上承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语言学派,对之后的结构主义文论有着重大影响,并且事实上,也和解构主义有着许多关联,韦勒克所处的“耶鲁集团”批评学家中,德·曼、米勒等均为解构主义理论家。新批评派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学派,其理论基本都是在批评实践中展示自身。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读后感(八):读书笔记
传记式批评(传记式文学研究法)即通过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来解释作品。
传记的三点作用:1、揭示诗歌实际的创作过程。2、研究作者的道德、智慧、情感。3、为研究诗人的心理和诗的创作过程提供材料。只有第一点与文学研究这一概念直接相关。传记文体本身所处理的是编史的问题,与文学研究无关。
讨论文学传记,两个关键问题:1、通过作品来写该作品作者的传记,有多大程度的可靠性?2、作者的传记对于理解作品本身又有多大关系和重要性?
区分两种时代:一、早期文学没有私人文献,只有公共文献可供参考,作家的生活与作品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二、即便后期文学有了私人文献,我们也应该区别主观的诗人和客观的诗人。客观的诗人在作品中几乎不表现个人成分,但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却很大;对于主观诗人,其带有自传性质的个人叙述与同一母体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是有差别的:
一件艺术品与现实的关系,与一本回忆录、一本日记或一封信与现实的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在另一个平面上形成的一体。
即使文学艺术作品可能具有某些因素确实同传记资料一致,这些因素也都经过重新整理而化入作品之中,已失去了原来特殊的个人意义,仅仅成为具体的人生材料,成为作品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一出戏剧、一部小说,或者是一首诗,其决定因素不是别的,而是文学的传统和惯例。传记式文学研究法实际上妨碍了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正确解释,因为它打破了文学传统的秩序,而代之以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传记式文学研究法也无视了很简单的心理学方面的事实:与其说文学作品体现了一个作家的实际生活,不如说它体现作家的‘梦’;或者说,艺术作品可以算是隐藏着作家真实面目的‘面具’或‘反自我’;还可以说,它是一幅生活的图画,而画中的生活正是作家所要逃避的。……
我们势必要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将传记解释法应用到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上,都必须对每一个别的情况做细心的审察和研究,因为艺术作品不是供写传记用的文献。
作品的气质取决于作品本身,而非单凭传记材料中有关诗人的资料记录: “ 任何传记上的材料都不可能改变和影响文学批评中对作品的评价。 ”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读后感(九):自己的。
2020.05.29 只是读了十几页,但是能感受到作者强大的功力,对于本文学菜鸟来说,很好的入门读物 2020.05.31 看到四分之一,才明白为何有的评论说作者始终没有给出明确表达,并且说法互相矛盾了。不过可能因为自己学习过GRE等英文考试的原因,对外国人的议论方式和观点的表达有所了解,还是可以整体把握到主要思路的 2020.06.03(摘录自当当网评价) 文学外部研究的五大方式文学的外部研究试图从文学作品之外的社会和现实关系去理解文学作品。这种研究方式具有一定可信度,但具有很大片面性。 (一)从作家传记研究文学 传记记录作家生平和性格的状况,井可以此为材料,研究作家心理以及作品的创作过程。 片面性 1传记的可靠度无法确认。一方面所使用的文献资料可信度难以确定;另一方面其叙述和文本中的类似主题并不具有同一性。 2传记难以形成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一方面传记插入文学研究是以作家个人经历打断了文学作品自身的连周性;另一方面文学作品形成的作家个性只取决于作品,而无法从作家传记中确定。 (二)从心理学研究文学 这种研究方法或将作家归为某种心理学类型,或研究作品中的心理学法则,或研究文学对读者心理的影响。 片面性 1、没有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具有外部性和客观性的社会活动 2、心理学只能作为艺术创作的准备活动,其艺术研究价值较为有限。 (三)从社会环境研究文学 文学被认为是社会性的实践,再现或者模仿现实生活,因此文学的产生往往会被认为与具体的社会实践有密切关联。 片面性 1.不能将文学视作纯粹的社会文献。文学研究必须在把握作家艺术手法的前提下具体区分作品中的生活画面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差别。 2社会环境可以造但不能决定对文学创作的审美评价,只有在社会对文学的影响能够明确被证据确证时,社会环境研究对文学理解的有效性才能被认可 (四)从思想史、哲学史研究文学 这种研究方法将思想观念以及哲学观点与文学发展结合,即将文学视为承载思想和哲学的形式。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能够获得符合明确观念价值的中心思想。 片面性 1.文学作品与哲学的表现方式不同。作家一般情况下也不能如哲学家一样具有立场确定、范围清晰、意图明显的思想观念和信仰体系 2.文学与哲学之间的联累被过度密切化了。文学家的创作实践和具体的哲学公式并不具有同一 性。 (五)从其它艺术(普乐、绘画等)研究文学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和内在结构,文学和其它艺术之间的关系应被视为辩证的复杂结构,即各种艺术都可以互相沟通并且在进入他种艺术后发生变化,但不存在决定性的关系。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读后感(十):初读的一些感受
翻目录就知道作者对文学理论研究的顺序、侧重、深度是怎样的,文学理论该是多么重视逻辑。一本极严谨的论文模板,看看人家怎么搞研究的。
读完才理解了书封底的话“文学批评的批评”,但这句话绝非作者的本意,理论研究与批评研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却是互相影响的可沟通的思维方式。
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文学作品、文学史中间似乎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它的视野太高淼太开阔,很难进入,因此,以外部研究起始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并最终束于内部研究,阅读这本书就是一个从宏观收紧又在收紧中发散的过程。外部研究是阐释性的,也就是说从宏观上厘清了文学式的研究思路,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区分开并将文学理论从文学的其他研究方式中剥离出来,是基础。内部研究是审视性的,对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作了很深入的总结综述,剖析了每个文学研究范畴的困惑与成绩。那么文学理论不仅仅是文学批评的批评,也是文学史的批评,也为不同文学作品如何合理置于文学这门学科的整体架构中提供了依据。它是做文学领域内的任何研究都脱不开的一套“范式”,并且还被要求能够自释。如果说这本书为后来的文学理论研究丛书提供了一个模板,那么这个模板所制定的研究低线是非常高的。
不过,仅仅关注到内部和外部研究就忽略了本书前面两部分存在的意义。作者认为“最好还是将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似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文学批评或看成文学史。”所以,研究文学理论必须对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知识有很深入的了解,它是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科谱系,而研究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又受到文学理论提供的范畴的限制。它们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成就的关系,韦勒克的研究眼光是非常现代的。
刘象愚所写的代译序非常有价值,读完整本书再次回顾这篇序文会感到异常亲切,书中所提到的事例几乎全部都来自于韦勒克亲身经历的、最打动他的文学潮流和作家作品。这本书也像是他站在他的局限里成就的一部文学作品,他试图将文学理论的研究眼光聚焦在内部研究上,但他的内部研究充斥着文学批评的感觉,一旦接上具体的文本元素,文学理论的地位就开始撼动了,一边号称有标准,一边又强调每个文本、每个作家的具体情况难以界定,那么真的有范式吗?不,是动态的范式。动态与静态似乎成了他区分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又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组织,怎么会一个动态另外两个静态呢?这样是解释不通的啊,与前面外部研究中好不容易推出的“文学独立性”又搭不上边了。文学理论是无法抛却外部研究的,内部研究只能是一种拓展,它把文学理论真正放置在了文学之内而又向外散溢了去。
总体上说,他是对新批评的一次总结,同时也揭示了自身的不足。文学发展的多态多元又依靠着不断的比较,不断的包容,在承认自身的动态变化与寻找自身的明确大方向之中努力探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