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问题解决心理学》是一本由S.lan Robertson / (英)罗伯逊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问题解决心理学》精选点评:
●并非帮助问题解决,而是研究问题解决的心理,还算不错,但是很多专业词语看不懂……
●看了好几天,很费脑子。前期被前面五章吸引住,急于想知道到底迁移如何进行,结果到后来还是懵懂,而且只是在接收知识,并没有办法应用出来,所以理解得不深,读罢除了学习到一些新的概念,全然无用啊,感觉还是应该再看一遍……
●没看过没兴趣
●虽然生涩难懂,国庆也算把它啃下来了,构建一个属于自己问题解决系统。
●或许是能力不够,对这本书的理解未能达到书名描绘的愿景,这更像是一本讲述学习方法的书籍,从心理学角度,但是也没有说的到位,认知迁移,情境式学习,等等,或许在某一天能够触动我们解决问题的神经。
●信息加工的角度粗略讲了问题的表征,顿悟,迁移与类比,定势....介绍了一些实验和理论,知识性较强,但比较笼统。人毕竟不是机器,情感等诸多因素都参与了问题的表征和解决。而且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河内塔,传教士过河这样明确定义的问题,而是一大堆复杂、没有明确定义,需要协作完成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解决讨论不多....
●好书,就是枯燥一点
●写得一般,没有什么新意,可读性太差
●很难懂
●入门很OK
《问题解决心理学》读后感(一):结构盲(structurally blind)
63
年轻的高斯能够看出问题之间的联系,但是班里的其他学生却看不出来换句话说就是他已明白了问题的潜在结构。魏特海默(Wertheimer)把高斯的这种思维称为“ 创造思维”(productive thinking)。他是与“ 再现思维”(reproductive thinking)相对应的一种思维形式。再现思维就是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在上面谈到的高斯所遇到的问题上采用从 1 一直加到100的思维方法。这种再现思维是一个结构盲(structurally blind), 其表现是没有真正理解问题后面的结构。【评论】2018/6/16/周六 13:02
结构盲(structurally blind)!这样的人思维方式比较笨拙,不能发现问题的内在逻辑和结构;这能做横向思维,不能发现类似问题的内在联系。
仔细考察一下“学霸”和“学渣”的区别我们发现,前者善于把握“结构”,后者只会“就事论事”,关注“表面现象”;这说中来说去,“学霸”和“学渣”的区别反映在老师那里,有“霸师”和“渣师”的区别。好老师能够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而“坏”老师则是按部就班,按教学大纲走,把知识一股脑地灌给你。
当然,总是要用辩证的眼光看。有时候“渣师”反而有利于培养“学霸”,原因是,懒惰的老师可以逼着学生自己思考,产生悟性;太“好”的老师事无巨细,一一讲解,反而把学生给养懒了。思维习惯也是需要不断练习的。
《问题解决心理学》读后感(二):“舍得”的辩证法
64
正如魏特海默分析的那样,格式塔心理学在问题解决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之一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常遇到困难是因为不适当地使用以前学得的知识。使用已有的知识有时可能使我们形成某种形式的心理定势(psychologically set)。因此, 当存在解决问题的简单方式但却用学到的规则或程序来解决问题就称之为定势效应(set effec)。64
格式塔心理学对于用学来的方法( 一种可能是既快且有效的简单方法)解决间题所用的术语是“ 心向"(Einstellung)。“ 心向“ 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盲目的习惯效应"(the blinding effects of habit)( Luchins & Luchins, 1950)【评论】2018/6/19/周二 8:10
显然,完形心理学远远没有过时,它所揭示很多心理学原理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实用价值。就“心理定势”而言,我们很容易发现它的踪迹。教育所带给我们的是知识、信念和程序,方便了我们,同时也限定了我们,解放了我们,同时也给我们套上了枷锁。
所以,“舍得”这两个字要经常合在一起用,有时候要舍,有时候要得,该舍的时候要决断,该得的时候,要虚心。光是“得到”,不愿意“舍弃”,那么这种心理定势的后果就是,那位和尚背了一个女子过河,你却惦记在心无法释怀。
散步的时候,我们用“ 心向“ 来简化问题;思考的时候,我们用“打破定势”来解决问题。在“得到”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得不断“舍弃”教育,跳高一维,超脱一点。这就是“舍得”的辩证法。
《问题解决心理学》读后感(三):一切都是心理问题
问题的解决是心理问题;人的问题就是问题的解决问题;因此人的一切问题都是心理问题。
最终,人的心理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问题——你要能够解决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当然,你不能解决吃饭问题,涨工资问题,买房子问题,娶媳妇问题,生孩子问题,但是,你能够解决怎样认识问题,怎样理解问题,怎样解决问题这样一类问题。
其实,有些问题就是“顿悟”问题,人们卡在那里解决不了,经验丰富的人一点拨,突然发现,原来解决问题就这么简单。
高斯小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道题,从1加到100。其他同学都是“硬算”,高斯却悟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这就是把问题转化了,这种转化是一种形象化的方式,把加法问题转化为面积的计算问题。通过“图形”的形状演变,可以看到一个“等腰三角形”,这恰好是一个“正方形”的一半。这就是为什么高斯会名垂青史的原因了。
把抽象的数字计算转化为形象的图形计算,这是一种思维转换,一种变抽象为形象的思维方式,这就把问题简化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思维模式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问题解决心理学》P63《问题解决心理学》读后感(四):太依赖真实的知识,缺乏思考
64
缺乏对问题(或是概念, 或是关系系统)的理解可能导致肤浅地回答问题, 或者是盲目是使用某种程序来解决问题。剑桥大学地方考试联盟大众科学意识主考官皮特·休斯感叹,在一次英语A级科学考试中,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回答太依赖真实的知识而缺乏思考。例如, 学生一味“假设使用电动小汽车可以保护环境,而不考虑电动车辆与汽油车辆的效率,也不探讨其他的发电方法,如利用风能或核能等”(Hughes, 1996, p45).【评论】2018/6/16/周六 13:04
在一个很难掌控“公平”的社会环境中,考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大家水平都有一样,可以用抽签的办法,或者排队。不过,无论是抽签还是排队,都难免“暗箱操作”。考试是必要的,但是后果就是“应试教育”——专门为了应付考试,把量体温当做了治病救人。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新概念英语》,其编写者路易·亚历山大在中国曾经作过一番讲座,他曾说道:
我可摘引帕默早期著作中的一些观点来证明这一点。例如,帕默谈到考试时说:如果学生或教员了解到主考人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想方设法应付考试。这样的考试与严肃的语言学习无关,也与要求达到听懂并会讲这种语言这一目的亳不相关。”这种情况不仅当时存在,至今仍然存在。亚历山大提到的海罗德·帕默 (HaroId Palmer)是早期英语教育专家,他在一九一七年出版了《语言研究与教学》、一九二一年出版了《语言研究原则》,那么早的作品,至今仍闪耀着光芒。
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弊端就在于把学生导向到“真实的知识”的依赖,不再注重内在的逻辑和结构,而是注重“真知识”或者说“知识点”、“考点”。这就会造成了一大批“结构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