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的影评大全
《人生如戏》是一部由斯蒂夫·詹姆斯执导,罗杰·伊伯特 / 马丁·斯科塞斯 / 沃纳·赫尔佐格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如戏》影评(一):生死人生
罗杰与吉恩亦敌亦友的往事很动人,前者最终无言,后者最终无思,人生何尝不是一场精彩刺激的苦痛之旅;养育子女是上天安排精妙的人生再教育课,让人真正懂得人之生,而后一课则是面对死,其间,中场休息而已(此处不展开细说了,会写进新书《胴体:向日葵总在日落时分低头》);如果一部作品无法让你对人生有所思考,那它就是狗屁——永远不要怀疑这一点。满分
《人生如戏》影评(二):完美演绎“完整电影的神话”!!!不吹不黑,个人影单永远的Top1!!!
看电影的时候,大家哭过吗?我最初开始学习影评,模仿的就是罗杰。这部纪录片可以被定义为罗杰的电影人生。但这种定义是狭隘的。能在片中看出友情 爱情的人,算是入门级别。我自认为这部影片不可多得。它说出了电影最大的秘密和功能,这也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我可以大胆地预测,这将会是一部能让人由影迷变成迷影的电影。一个原始而复杂的哲学问题,将在本片中得到一个较为可靠的答案。对它最好的评价,大概是:愿有生之年,每年都能重看一次。──《人生如戏》
《人生如戏》影评(三):顿悟
今天下午,坐在办公室里,突然一瞬间,想起他对妻子说的那句“i found u”。这一直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点,之前是觉得浪漫,觉得那种宿命感,让我深深着迷,似乎就是那个人,只有那个人,唯有他可以,只有他可以,之前你所有经历的一切,都是为这个人。可是我现在才明白,这句有多无奈,里面的种种心酸,种种委屈,始终不为他人所知,我想我们一生会对很多很多人说:i love u。但一定会有一个人让你想对他说:i found u。我突然开始原谅所有人,所有辜负过别人也被别人辜负过的人。一切都不遗憾。谢谢在这个世界曾经彼此陪伴取暖。
《人生如戏》影评(四):死后,街道上仍贴有他们的头像。
Life itself. 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 是一封信、老照片、颤抖的手、镜头前的微笑,是堂吉诃德向死亡发起挑战,《I'm your man》随之响起。 老了,他给吉恩的妻子写信:“现在我年老体衰,变得更加想念吉恩了。或许因为我当年犯蠢,让我没意识到他是我见过最风趣、最幽默的人。” 镜头面向镜子的瞬间,我们已陪他走过一生,如今穿越金字塔,站在他的病床前。 死后,街道上仍贴有他们的头像。在光线昏暗的电影院中,他仍在鬼魅般走动。
《人生如戏》影评(五):Inspiring
普利策奖第一次颁给film criticism,怎么会有人这么热爱自己的事业啊,有那么多的激情和勇气和尊重献给与爱好合二为一的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看起来幽默又励志,但是几乎是从头哭到尾,很少有的不是被情感左右而感动,是被一股非常坚实的力量所鼓舞和触动到流泪不止。
太多让人emotional的点了,很多话我想在影院里掏出本子记录,也许这才能叫有温度的传记吧,影片快结束的时候,他的好朋友在公园里只凭记忆,给他朗诵《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最后一页,“这一年年在我们渐渐远去的极乐未来,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会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膊伸的更远一点。”太美好太悲伤了。
而且这样一部片子,它所呈现的只是一种表达,而没有输出任何观点,真的非常难得,就像他的遗言“感谢你们和我走过的一切,我们电影院见。”说了再多的话,写过再多的字,留下来的,最终只会是电影本身。
看完电影从小西天出来,太阳落在了马路中间,把路另一头的匾照成了金色,北京的大风一阵又一阵,我不再为了干燥的天气焦虑,我的心里充实又快乐。
《人生如戏》影评(六):但愿朋友都健康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大半年不见的朋友,在北京这个地方,终于聚上了一回。
小酌完几杯,看夏夜来得晚,决定穿过胡同小巷,换个地方再喝一轮。途中,有人说,不如大家合张影吧。其余几个,一边做惊讶不可思议状,哇靠起来,一边还是迅速配合,就地站好了。
事后再看照片,我清楚地记起,三年前,我在那个胡同口拍了张风景。当时怎会想到,三年后居然鬼使神差,又站墙底下合影。北京的大风还是一阵又一阵,提醒着我,时间的海洋正在翻滚。
这几个朋友因为喜欢电影结识,如今也还做着跟电影有关的事情,跑宣传或者写评论。有人不再看那么多电影,但是我们总还是会聊电影。就像以前,正如当天。
《人生如戏》影评(七):伟大的电影
罗杰·埃伯特,美国影评人、剧本作家,是写影评中唯一普利策奖获得者。这是他自演的纪录片。他去年因病去世了。看后我又找来他的《伟大的电影》一书。他一生看了1万多部电影,从中写了3千多篇影评,就1万多部电影,是一般人不能望其项背的,而且他写《伟大的电影》时说,书里100部电影他每部至少看过十几遍,我们能有这样的耐心吗?或者说有什么样的电影让我们能“一想到以后再也看不到这些片子就难以忍受”。这是一部普及经典的电影和书,从他个人经历,为我们观影人提供观看参考,少走弯路,当然每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和选择,培养自己的观影品味很重要,你就不会肓从于热闹,如果人人都喜欢《小时代》这样的电影,那还要电影学院干什么,还需要培养导演吗?有什么样的影迷就有什么样的电影,这样的电影热门是真正电影人的悲哀,也是真正爱电影人的不幸,因为谁会去拍那些挖掘真相、直指人心的电影。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看多了垃圾,而不去认识这些电影中的魁宝那一定是人生的损失,译者说:看过《热情似火》就会认为《我为玛丽狂》是多么无聊,看过《彗星美人》就会发现《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是多么庸俗,看过《现代启示录》就会发现《拯救大兵雷恩》是多么幼稚,看过《卡萨布兰卡》就会发现《珍珠港》是多么肤浅。这些电影幸好我都看过,我非常有同感,好的电影能让你思考,丰富人生的经历。希望人们不追逐新的大片,也停下你匆匆的脚步,回过头去看看那些大师留给我们的经典。从这一部电影、这一部书开始。
《人生如戏》影评(八):有温度的传记
让人哭也让人笑的故事,牵动着你的神经,和故事一起呼吸。
影响故事温度的因素,讲故事的人与被拍摄者之间关系的亲疏,是一个影响因素,讲述者对故事的理解和切入的角度也是一个因素。又回归到一个视点的问题,如何在视点的转换过程中,延展某一时刻的时间维度,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你要表达的内容,跟着你想表达的情感一起共振。
印象很深的一个段落,罗杰伊伯特临终前最后一次入院,由于病程进展太快,导演没来得及拍摄任何影像,这又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刻,如何表达此时复杂的情感?
一个补拍的长长的医院走道,字幕交代着导演和罗杰之间最后的对话,导演的念白是急促地、紧张地,然后黑屏字幕,罗杰回答导演的最后一句话:I can't 时间仿佛静止。
黑屏,罗杰妻子的声音进入,再罗杰妻子讲述临终时刻的特写。之前有长长的铺垫,罗杰是一个乐观幽默的人,在妻子的鼓励下一直顽强地在和病魔斗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罗杰背着妻子签下了一份不再抢救的协议。观看的情绪,随着罗杰妻子的讲述不断推高,终于爆发。
黑场,一般是影像叙事中的大忌,给一个黑屏,说明你此时不知道该怎么转场,将不同的故事场景连贯成一个整体。黑场,也是一种强制停顿,连续影像旅行中的强制刹车。
在罗杰的故事里,临终场景没有拍到是遗憾,巧妙的加入黑场,再加上其他补救措施,不仅让观者感受到了导演此时复杂的情感,也为后面妻子的讲述做了一个强制提醒和铺垫。两个视点交织,你的情感就这样被牢牢地牵引。
这个黑场的妙用,证明没有绝对的教条,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人生如戏》影评(九):关于生活本身
《人生如戏》的开头30分钟并不怎么吸引人,作为一部讲述已逝名人的纪录片,导演并没有采取常见的倒叙手法,而是采用了将罗杰·艾伯特在医院的日子贯穿于其成长过程的非线性式叙述手法。直到40分钟后,与友人合作开设电影专栏、50岁结婚、友人患病逝世、自己患癌症切除下巴、做一个无法“发声”的影评人……看到这里,释放出一个影评人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的信号,泪目中,罗杰不完整笑脸一直充斥着屏幕。
人生如戏,戏如一个以语言吃饭的影评人竟然被摘除了下巴无法发声,戏如白人与黑人坎坷又完美的结合,戏如被赫尔佐格评价为电影战士的完美主义者病倒后依然追梦。罗杰将自己的生活导演成了独一无二的励志电影,病倒后的他坚持完成了建立电影网站、出版影评、巡回演讲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直到他觉得自己可以放手离开。
而《人生如戏》中罗杰创造的一系列数据,本身就是向电影或曰所有电影工作者致敬的最佳证明:对25年间看过的上万部电影写出了6000余篇影评,在《伟大的电影》一书中推荐的100本电影,每一部均欣赏过不下十遍……他一生只做了两件事,看电影和写电影,人们评价他写的影评甚至比电影都要好看,这,难道还不够吗?在生前最后一篇博客中,罗杰写道:虽然离去,心将犹在,我们电影院见。
影片中引用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后一句话: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回到过去。不知为何,也想将此句作为今日结尾。
以上。
《人生如戏》影评(十):关于生活本身
《人生如戏》的开头30分钟并不怎么吸引人,作为一部讲述已逝名人的纪录片,导演并没有采取常见的倒叙手法,而是采用了将罗杰·艾伯特在医院的日子贯穿于其成长过程的非线性式叙述手法。直到40分钟后,与友人合作开设电影专栏、50岁结婚、友人患病逝世、自己患癌症切除下巴、做一个无法“发声”的影评人……看到这里,释放出一个影评人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的信号,泪目中,罗杰不完整笑脸一直充斥着屏幕。
人生如戏,戏如一个以语言吃饭的影评人竟然被摘除了下巴无法发声,戏如白人与黑人坎坷又完美的结合,戏如被赫尔佐格评价为电影战士的完美主义者病倒后依然追梦。罗杰将自己的生活导演成了独一无二的励志电影,病倒后的他坚持完成了建立电影网站、出版影评、巡回演讲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直到他觉得自己可以放手离开。
而《人生如戏》中罗杰创造的一系列数据,本身就是向电影或曰所有电影工作者致敬的最佳证明:对25年间看过的上万部电影写出了6000余篇影评,在《伟大的电影》一书中推荐的100本电影,每一部均欣赏过不下十遍……他一生只做了两件事,看电影和写电影,人们评价他写的影评甚至比电影都要好看,这,难道还不够吗?在生前最后一篇博客中,罗杰写道:虽然离去,心将犹在,我们电影院见。
影片中引用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后一句话: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回到过去。不知为何,也想将此句作为今日结尾。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