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洞察未来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洞察未来读后感锦集

2021-01-10 02:2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洞察未来读后感锦集

  《洞察未来》是一本由马斯洛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洞察未来》精选点评:

  ●不忍卒读。每句话都饱含珍珠,看的时候一直想亲手抄写一遍。

  ●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它的关键词就是追求完美,隐隐觉得那种人生观跟我是一个调调,我就是非常非常addicted怎么了。还买过一本送人。

  ●关于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等等

  ●现在才知道《少有人走的路》只是将马斯洛通俗化而已……

  ●人性的智慧,人性的光芒

  ●很好很浅显的一本了解马斯洛的书,为什么没有卖的呢?幸好从图书馆扒了出来~

  ●断断续续实验过程读完的,关于高峰体验的论述异常契合我心,每篇都短短的,虽不系统但是很多观点都有趣对我也很新颖,相比之下,大部头的动机与人格看的巨慢

  ●非常深刻的见解,人一生的追求不过就是在于实现自己。和他人有甚关系。

  ●安全感

  ●1

  《洞察未来》读后感(一):洞察未来

  这本书虽然是马斯洛去世后进行发表的,但是非常的有真知灼见。无论是关于幸福还是权力还是悲剧的论述,都不仅仅是一般的学术意见,而是融进了马斯洛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从行文的笔触可以洞察马斯洛的内心,正如书名马斯洛期望借此“洞察未来”。2007年买来很惊喜的读完,时隔二年,昨晚又在台灯下看到凌晨1点,真是一本好书,虽然名气不大!

  《洞察未来》读后感(二):工具性需求还是心理需求

  人们未必都是凯旋而归的英雄才会被上帝接纳。---马斯洛

  耶稣也说过,若有人叫你的眼睛跌倒,就挖下来丢掉,宁可失去一只眼睛,也强如全身下地狱。这是何等伟大的宣告和挑战。也许进入天堂的人群中有很多是拄着拐棍,或者搀扶着别人的人。但他们是光荣的进入圣城,有如胜利归来的英雄。

  手和脚,和眼睛的需求远远小于心理的需求。对工具的需求永远无法替代对于爱与关系的需求。

  《洞察未来》读后感(三):读书笔记1:权力主义

  背景:

  “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有权力主义的倾向”

  “性格结构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点。在决定性格结构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也许是有机体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环境和场所(场论)”

  研究对象:权力主义性格结构(相对的是民主主义性格结构)

  ------------------------------------------------------

  特征:

  ·世界观:他们有自己的逻辑,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在他们的观点看,非也是常公正正确的。他们把世界描绘成一个丛林。人和人互相争斗。不是畏惧对方就是鄙视对方。力量取决于统治权,弱者会寻找一个更强大的保护者。

  ·等级倾向:民主主义者看待差异的方式称为对差异的感知力和鉴别力,以此与权力主义者追求登记倾向相比,首先大家都是人,都是独特的,值得尊敬的,其次才有优劣之分;权力主义者也看到差异,差异就意味着优劣。

  ·优劣的普遍化:优等人在任何事上都有优势,因为力量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唯一因素。

  ·对权力的欲望:权力对他们而言就是控制他人的能力。潜意识里追求权力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权力本身,而在于主体虚妄的希望权力能够带来的一种心理满足感。

  ·敌视,憎恨和偏见:对象有偶然性,必然的是对恰好在身边的某一群体的敌视和憎恨。

  ·外部特征和内在本质:权力,地位,金钱,种族

  ·价值的单一标准和多重标准:任何具有不同价值标准的人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其构成威胁。

  ·善良与懦弱相混淆:在他们的丛林世界中有意义。

  ·利用他人的倾向。

  ·施虐与受虐倾向:既是施虐狂,又是受虐狂,取决于环境。他们理解并从内心深处理解并认同优于他们的人所施的暴行。

  ·满足的可能性:永远不满足,欲望无休止。他未满足的基本需要包括安全感、归属感和爱。权力换不来这些,更易受挫。可以相对满足,分“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拥有足够权力的更容易满足。

  ·负罪感与矛盾:他们总是重新解释于他们自身哲学相冲突的东西,将权力主义内容硬塞进民主主义形式中。(就像wo dang)

  ·其他:男权;同性恋倾向(?);战士般信念;屈辱用来肯定身份;反对低贱者受教育;逃避为自己命运负责的倾向;屈服,渴望更强大者,放弃个人独立;通过强制命令获得虚假安全感。

  《洞察未来》读后感(四):读书笔记2:抵达幸福

  怎样在别无选择的匮乏性世界里生活?也就是说,生活在充满了虚假、恐惧、无知、痛苦、病态、丑恶的现实世界中,怎样才能不忘记包含着至真、至善、至美得存在性领域和存在性价值?

  马斯洛的建议是:

  ·以亲身体会验证生活。

  ·不要只讲眼光集中在手段上,也要注重结果。

  ·遵从手段的目的性。

  ·将手段变为结果。

  ·与陈词滥调决裂,追求新鲜的体验。

  ·解决匮乏性问题,也就是说,不要认为匮乏性世界在与存在性世界相对抗时总是占上风。

  ·达到更高层次的意识(即丰富的、经过扩展的经验),并使它浮到意识的表面。

  ·花一些时间来入静、沉思,“从现实中走出来”,从你的日常境况、当前得忧虑、恐惧、灾祸得预感中摆脱出来。定期脱离时空的限制,暂时忘却时钟、日历、社会、责任、义务、他人的要求。

  ·进入梦境状态。转移到原发过程思维中去:摆脱现实世界进入诗意和寓言般的冥想。

  ·以道家的方式遵从规律:包括自然的规律、现实的规律以及人性的规律。察觉到宇宙永恒的内在的规律。接受甚至喜欢这些规律,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宇宙公民的本质,是符合道家思想的。

  ·面对你的过去而非忘记它,拥抱你的过去。

  ·直视你的罪恶而非逃避它。

  ·对自己表示同情。理解、接受、原谅你性格中的缺点,甚至将它作为人性的自然表现而去喜欢它。欣赏自我,善待自我。

  ·与存在性世界相比,匮乏性世界是更加基本的。前者是后者的先决条件。但你不能将二者分开,孤立地看待。它们是(或应该是)处于一个整体的不同层次中。没有必要认为它们是不相容的,非此即彼。实际上,存在性世界地最坚实的基础,就是对匮乏性需求(如安全、归属感或尊严)的满足。

  ·问一问自己:一个小孩子会怎样对待自己所面对的情况?一个天真无邪的人会怎样对待一个已经没有了雄心和竞争热情、上了年纪的老人呢?

  ·努力发现对于生命的奇迹的感觉。例如,一个小孩子就是一个奇迹。想想吧,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海阔天空任其翱翔”。

  ·培养无限可能的信念。去感受赞赏、敬畏、尊敬和惊叹的感觉。当你在“好人”英雄和圣人的面前极有可能产生的这种感觉。

  ·心静如水,没有喧闹和忙乱,没有任何活动,不走神,忘掉责任,可以使脱离外部世界地过程变得容易。外部世界的声音总是比内在的声音大,而低音常常要比高音更有力量。

  ·更好的判断你现在的生活状况。不要将它与那些显得比你幸运的人相比。

  ·刻意体验实验性的慈善活动。如果有时候你不能给自己做点儿什么(如焦虑和沮丧时),至少能对别人有点益处。慷慨的奉献你自己:你的时间,金钱和服务,这有助于你感觉到自己善良的一面,感觉到自己的美德

  ·如果你发现自己变的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自高自大,越来越傲慢,那就想想死亡,或者,你也可以想象其他一些自高自大的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子。你想变的像他们一样吗?你希望自己那么严肃,毫无幽默感吗?

  《洞察未来》读后感(五):问好的问题

  人们对心理学存在很多误解,对心理学家也不例外。

  人们总认为心理学家有一双具有X射线般的能洞察人们心灵的眼睛。

  倒不必埋怨人们对心理学存在偏见,实际上,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人们也会倾向于认为,商人----奸猾的,官员---贪污受贿的,演员—靠美色吃饭的、、、、、、、,所以,只能说,这些人毫不偏袒的对所有行业、所有人都存在偏见。他们可真公平啊。哈哈。

  对于这个话题,马斯洛讲了一个他自己经历的趣事。

  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大型聚会。一个姑娘走了进来,她是如此美丽,所以马斯洛情不自禁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个美丽的姑娘。突然,这个姑娘意识到了马斯洛正盯着她在看,于是走到了马斯洛面前对他说:“我知道您是谁,而且我知道您在想什么”

  马斯洛吃了一惊,有点不自然地说:“真的吗”?

  “对,”她得意地说:“我知道您是一位心理学家,你正在试图对我的心理进行分析。”

  马斯洛哈哈大笑:“姑娘,你真的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真搞笑啊,呵呵。

  人们对心理学很好奇,总觉得有点神秘,

  那么心理学究竟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呢,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我看来,这是一门关于人本主义的学科,是帮助人在这个茫茫宇宙获得生命的安顿和幸福、帮助人坦坦荡荡生活的学科。

  这门学科最迷人之处,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是:

  这门学科不仅探求如何解决眼前最现实的问题,

  而且探求如何让我们生活的更加幸福、更加有意义。

  看看这些最根本的问题吧。

  什么是人生的意义?

  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和安宁?

  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人,并且真诚、善良、正直?

  我们怎样才能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

  我们能合情合理地要求人性什么,而不是让人性承受过度的压力?

  人性又能够要求社会做什么?

  我们如何改变社会使所有这些事情都有现实的可能?

  在我看来,马斯洛的最伟大之处,就是他转换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提出了好的问题。

  是的,如果没有好的问题刺激我们的神经,

  那么我们也不能欣赏好的答案究竟好在哪里。

  比方说,

  他问道:“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人,并且真诚、善良、正直?”

  而不是:“我们怎样才能成功?“

  如果是下面的那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成功),那么答案可能是为了成功,可能牺牲身体(某些事业狂)、家庭(某些事业狂)、道德(某些官员、商人、学术造假人)、、、、、、、,只是为了成功。

  但是,当我们转换角度,我们就会看到全新的更加美丽而广阔的世界。(我个人认为,这才是真正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

  一个人可以既成功,同时自由,同时健康、同时真诚善良、同时幽默风趣、同时家庭幸福、同时热爱生活、、、、、、、、

  当我们提问的角度变化时,我们的焦点已经转移到全新的视角,我们的大脑开始探求这些全新的可能性、全新的方法。

  而且,令人惊喜的是,马斯洛所说的这些,在今天已经成为了现实。

  王石、王小波、连岳、杨澜、蔡康永、李笑来、韩寒、、、、、、、、

  我们永远都应该有要追求的目标,

  而且是那些让我们幸福的目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