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是一本由[美]艾美 • 赫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一):一脸懵
不知道在哪个公众号看到的推荐,找不到电子书,就跑来豆瓣看一下书评,看到评分很高才下单买的纸书,放了几天才想起来读,首先这种精装书读起来就很不方便,大约花了20分钟速读一遍,对于内容结论就是一脸懵,完全不知道讲的重点是什么,目录也很迷,看不出有什么结构可言。 为逝去的那20分钟感到惋惜。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二):观察的能力
看和观察是不同的。看完全书,确实我的观察能力不行啊!
给自己个新的思路。或者下次说话前,可以先观察一下对方?或者下次做事之前,可以再想一想?或者下次回答问题之前,想一想对方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对方期待什么样的回答?我应该怎么回答好?
或者下次去看艺术展,博物馆,可以用新的角度来欣赏。就算没有领会艺术家的原意,也能锻炼一下自己的观察能力吧。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三):艺术告诉我们的事
看完这本书,会想去博物馆。
一直挺少去博物馆的,因为我觉得美不是可以随便欣赏的,是有门槛的,而自身也缺乏这方面的素养。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曾说美不像沙滩上的石头,可以任由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捡起来。不过,这本书不是让人鉴赏艺术品的风格和思想,而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艺术品,通过艺术品提升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作者认为艺术品是对经验和信息极高形式的存储,含有供我们磨练自己观看,洞察及沟通技能的所有东西。全书展示一个个艺术品(画作为主),让读者观看搜集艺术品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事实,谨慎的分析推理,最后还可以通过查询艺术品的创作背景来验证自己观察的结果。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四):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
作为一名二级市场投资者,我每天都会接收到来自各种渠道和市场的海量信息,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这些信息中提炼出真正具有操作层面指导意义的信息,是我必须要解决的课题。因此在看了《洞察》这本书的简介后就果断买回来,在这个疫情空前的时候读这本书尤其具有特殊意义。
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名叫《Visual Intelligence》,翻译成“洞察”倒是比较贴切,中文译名其实还有一个副标题叫“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可以说短短几个字更加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全书的内容。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获得比普通人更敏锐的观察力的书,更是系统性地介绍了如何让你全面地“看到”客观事物、根据重要性排列出信息的优先级、客观表述和有效沟通所见信息,以及如何克服偏见和有限资源去真正解决问题,所以你看到了还远远不够,只有把看到的重要信息转变成相应的行动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具有卓越洞察力的人。
这么多道理和技巧,读来本应该是很枯燥乏味的吧,其实不然,作者用了大量有趣的案例和艺术作品穿插其中,读来却是妙趣横生,着实难得。
无论什么样的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唯有客观坦诚地关注和沟通事实,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五):洞察幽微的观察力是怎样炼成的
“你只是在看,而不是观察”,福尔摩斯的名言指出了大多数人是“睁眼瞎”的事实。
视觉是人类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但近视、短视、盲视症状却随处可见。
这本书通过对大量西方艺术作品案例的分析,教会我们怎么观察一幅画,一是保持敏锐(杜绝习焉不察——楼梯共有几层?);
二是注意细节(巨细靡遗、毫厘不爽地挖掘每一个细节——洪承畴狱中掸去锦衣上的灰尘,让皇太极知道其爱惜羽毛、贪生怕死的弱点,摸清了底牌,为成功劝降奠定基础,以及应该出现但未出现的事物——书中举的例子,光滑桌面贵妇人手中戒指的倒影去哪里了);
三是保持客观(杜绝主观臆测——两个奔跑的人,一个白人警察,一个是黑人,大多数人认为是警察在抓坏蛋——事实上在黑人是便衣,溢出画面边框的还有一个逃跑的人才是坏蛋);
四是抓住重点(做好价值排序——1.古董猫瓷器的猫眼是玛瑙,那么猫身可能是黄金;2.战地某处出现名贵品种猫,可能此地就是敌军的指挥部,因为只有高级军官才能养得起这种猫),从而读懂画作传达的核心信息。
将这种见微知著、洞彻先机的洞察力广泛运用于教育、医疗、侦查、反恐、谈判、沟通等领域,就能见人所未见,无往而不胜。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六):观察,分析与表达
本书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洞察和交流,帮助读者掌握观察的艺术。书中结合许多画作,训练读者的观察能力。建立有效观察所需的几种要素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在整理信息时,我们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什么是我知道的?什么是我不知道的?要是有可能得到更多的信息,我还需要知道什么。不安感和不可靠感会激发人脑潜能。在面对不舒服的事情时,避免回避或忽视,将其看成既成事实,表达出来并积极面对,会扩大自己的舒适地带。在沟通时,把客观事实从主观情绪中分离出来。在遇到情绪时,要去了解它们,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触发点和信号,将它们释放出来,然后把它们赶走。遇到困境时,客观地处理事实,不受主观因素的困扰。
摘抄:
不断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不要给正前方的东西下定论,必须时刻保持角度变换。
在遇到障碍时,起身,走开。
有效的沟通意味着有能力去探讨任何相关的事物,甚至是那些令人感到不舒服的、不安的、不正常的事物。
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就像在处理艺术作品中遇到的不适感一样。从容地收集事实,然后分析、排序。后退一步,从多个角度考虑事情。考虑你的肢体语言和非言语的交流等等。让自己客观、准确、精准。而且,学会如何从客观中分离主观性会给人自信。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七):有效观察
这本书主要罗列了观察的技巧、如何避免失败的交流以及如何清晰的表达你的观点。
我们面对一件事情会进行主观的臆断,那我们如何避免主观臆断,做出正确的决策呢?答案就是:量化!
量化是衡量我们的观察是否被客观的方法之一。如何把量化呢?比如我们形容一件物品,不能用“很小”,要用“XX米长/宽”,我们形容一种味道,不是“难闻”,而是“难闻程度为4”等等。
有哪些观察的技巧呢?
1、找一样拥有很多细节的东西,并且切切实惠地观看它整整一分钟;
2、拿走或者盖住他,尽可能记住更多的细节;
3、把他拿出来,看更长的时间。
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你的注意力。
发现就是看见每个人都看得到的东西,却想到没有人想得到的方法!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八):我的洞察
我不是侦探警察,也不是医生律师。我的工作不涉及大量的人际沟通。
所以我一边看这本书一边思考,我可以怎么应用洞察这类技能呢。
我发现了至少3个用途:
1观察生活
哪里开了新店(会不会打折有没有我要的东西)
哪里有建设项目(会影响房价和交通么)
公交站都有哪些公交线路(我可以坐其他线路到家或者去别处嘛)
2观察别人
ta穿了什么新衣服换发型了么(有啥可夸的地方)
ta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什么表情(了解和关心这个人)
eg.老妈说我看着是指责我,其实表达是她内在情绪,她感到不安全。她看着像命令我,反应她内心模式:她需要被怎样对待。
3观察工作
上级和同事是怎么工作和思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导师和我做同一份工作有哪些差异(我可以学到什么)
关于观察:
观察与看不同,看是自动化的呈像过程,观察是有意识的选择过程。一方面我了解到自己带着“眼镜”看世界的带有偏见。另一方面我学着调整自己的视角有效选择和利用信息。
关于事实:
客观描述事实是一种能力。把情绪和事实区分开来是一种能力。并非说情感无用,而是明了何时表达情感,何时导向结果。
关于沟通:
在困难的时候越是想逃避的时候,越是观察现象,有勇气接受自己的好恶,有理智发现情绪和现象链接的信念和原则。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九):《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 [美]艾美·赫曼
在很多书中发现耐心这个词语,写作需要耐心,观察同样需要耐心,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书本如副标题,讲述观察和沟通的基本技巧。
思维过程:专注→分析视角→优先排序→清晰表达
①让自己专注于所看到的事物。放慢速度,我们需要时间才能意识到细节、图形以及关系。作者特别提倡参观艺术展启用观察能力,在看画时问自己三个问题:你认为在这幅画里发生了什么事?你认为画中人物和物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幅画引出了你什么样的问题?
②不断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不要给正前方的东西下定论,必须时刻保持角度变换。寻找和整理客观事实——人物、事件、地点和时间。
③优先排序能让我们更加专注,更加有效率,而且更加果断。
当我们在观察看到了什么的时候,同样也要注意到那些“我们看不到”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预料中本该存在的事物。意识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和了解到我们知道的东西同样重要。
④“几乎准确的词汇”和“准确的词汇”之间的差别之大,就像是萤火虫和灯之间的差别。
为了确保我们的沟通是客观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始终选择客观的词语,就一定不会有错,有一些永远安全的客观词,表达包括数字、大小、声音、立场、方位、材料、地点和时间。不要说“太多了”,而是给出实际的数量。不要说“大”,而要在自己的描述中给出一个测量法、估测或者参照物。
KISS原则,“Keep it short and simple”,也就是保持短小又简单。
交流秘诀的三个R:重复(repeating),重新命名(renaming),和重新构筑(reframing)。
玛丽·波平斯的著名建议:“一勺糖会让苦药好咽下去。”给你的语句点缀一些糖,有助于对方更好地接收。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十):一本很有意思和对现实生活有帮助的书
一个好的沟通者必须是一个好的观察者。
我是一个对社交没有兴趣的人,可是我的沟通能力还不赖,这有赖于我的观察力和洞察,而我的洞察则来自我看问题的视角,所以当我看到艾美.赫曼的这本书《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艺术》的时候,有一种默契感,作者以在博物馆观看著名油画为引子,把如何看待艺术作品的故事开始引入到现实生活中,告诉我们做一个积极和善于观察的人,去提高生活的品质和感受更多内在的价值。
简单地来说,这是一本如何把“无用”变成“有用”的书。说“无用”是因为作者本人是艺术史专家,给人的感觉那里似乎是一些与现实功利社会无关的世界;而说“有用”,是因为作者除了艺术史专家的身份,还有法学背景和对神经科学的研究,这使得她可以跨领域去联想迁徙,进而把从艺术作品欣赏里的洞察力移植到生活中,移植到商业中,移植到破案中,这就是“有用”。
这本书总共四部分,赫曼用评价、分析、清晰表达、适应四大部分来贯穿整部书的写作,循序渐进,如何德要领的观察、如何发掘表象之后的事物到,以多视角全局分析到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包括如何以一种合适的方式表达那些难以启齿的真相,最终克服固有偏见和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去适应各种不确定性。我们的学习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世界的同时也造成了我们更多的思维定势,我们的观察能力大大被钝化,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本是一种生存本能,却因此在文明的现代社会变得成为一种奢侈的技能,我们对自我偏见的过滤恰恰又导致了新的偏见,明白什么偏见,何时听从内心的召唤,服从本能的判断,何时适当自我纠正,反其道而行,如何在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背后本质的东西,来更充分视角看待生命本身,是我们一辈子要做的功课,要花一生的时光去努力完善自我,与内在的自己沟通,与外在的社会沟通,这不只是生存的必需,也是更多维度欣赏生活的必需。
博尔赫斯说,美在等候我们,如果我们足够敏感。我想一个更开阔的世界在等候我们,如果我们可以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所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各位,愿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如同William Blake那般来打开自己的“知觉之门”,看清事情本来的面目,体验那无穷无尽的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