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11 00:54: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的读后感大全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是一本由[英]安东尼·麦高恩著作,未读·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一):一本干货十足又趣味盎然的哲普书

  

科学普及的叫科普,那哲学普及的就叫哲普吧。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本能地就想到了《苏菲的世界》,认为它就算在内容上与《苏菲》有区别,但是至少在内核上是相似的——即用轻松好玩的方式讲哲学,从而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以及让更多的读者愿意去了解哲学。

事实上,这本书也做到了。它确实在“通俗性和趣味性”上与《苏菲的世界》相似。但,也仅此而已。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畅销书,所以,我认为具有相似特质的这本书,也是有可能畅销的。对于《苏菲的世界》和《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我想对比着先说一说。

首先,相比之下,《苏菲的世界》更像一个关于哲学的历史,也就是,讲的多是哲学史上有哪些人那些事哪些观点,而《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则更像对哲学的分析和评判,只不过在分析和评判的过程中,必须要涉及哲学史中的人物和观点。所以,同样是普及读物,《狗狗》还是比《苏菲》稍微多一点深度的。毕竟,《苏菲》更像是一个寓言故事。

其次,《苏菲的世界》是直线型的——这也是它更像“哲学史”的关键所在,它是在时间上从远到近的讲述那些人以及人的观点。而《狗狗》则是交叉型的——虽然时间上也是由远及近,但是每个部分,都是混杂着很多哲学家,并且将这些哲学家的思想、观点进行交叉比对,从而,从一开始就确立这是一本教你“思考”的书,而不是只是让你“了解”。

最后,《狗狗》相比之下结构更明确,逻辑线更严谨。从每一章的章节名,到每一章内文处的引言,我们都能明确地知道,这一章要讲些什么——虽然在上一章结尾的时候它已经做了“剧情提要”。这方便我们带着“期待”或“提前介入思考”去做之后的阅读,从而,要么降低阅读难度,要么加深理解和记忆。

说完与《苏菲的世界》的简单比较,我再见见说说我的感受。

首先,哲学是很有趣的——虽然我之前一直认为它既深奥,又枯燥。那么,为什么我现在觉得它有趣呢?是我也变成了哲学家吗?当然不是。我只是通过一些哲普书,对哲学略有一点点点点点点点了解而已,但恰恰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了解,让我得出了一个关于哲学“本质”的判断——即,哲学是“不可知”的“不确定”的知识。因为它的不可知性、不确定性,所以它历经千年,还能历久弥新,永远有研究和思考的价值,所以,它有趣。

其次,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探索欲与科技发展水平不匹配之间产生的矛盾而出现的产物。越古老的哲学家,他们的所谓哲学思想,更接近于空想和瞎想。他们的观点,多着重于指出,而不进行合理论证。哲学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人心之微”的知识,但是,在天文学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神经科学和脑科学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有关于宇宙、关于人心的“认知和归因”,必然是基于无知却又偏执求知的“错误”,偶尔有将错就错的结论,其实也只是瞎猫碰到死耗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看书太少却说话太多”,用游戏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人菜瘾大”。这不怪古人,毕竟这是历史局限性。

再次,那么,远古哲学对我们就没有意义了吗?当然不是。正因为这些远古哲学,才激发了无数人一代又一代地思考,产生了无数分支和学派,学派之间的论战最终催生了各个方向的真正的科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一支。亚里士多德虽然是非常远古的哲学家,但是他的思维方式更为现代,更为像一个科学家。相比之下,柏拉图更像是一个诡辩家或神棍。这样说多少有点不尊敬柏拉图,但是,就当是一家之言吧。

最后,哲学还是尽量要去掉它的“神秘化”和“尊贵化”,不要把它塑造成高不可攀的学科,不要把它塑造成神秘莫测的学科,这样,要么会让更多人敬而远之,要么会让更多人认为它是忽悠人的“废物学科”“骗子学科”。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又一种的思维方式,哪怕那些曾经错误的思维方式,了解其为什么错之后,也能让我们更为相对正确。一切都是有用的,哲学也当然是有用的。

愿你也能从哲学中收益。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二):一边云吸狗一边畅享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都说“哲学使人深刻”,但以前的我觉得哲学过于抽象,难以理解。以前不喜欢读哲学方面的书,觉得哲学离自己很远,甚至生活中基本上不会想起哲学这个概念。

基于我是一个哲学纯小白,那么哲学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神秘的学科。

当我看到《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这本书的书名和简介,作者在遛狗的时候和狗狗谈论哲学,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我就想:这不是相声形式讲哲学嘛,肯定很有趣。而且狗狗都能听懂的哲学,我的智商不至于连狗狗都不如吧。

带着好奇和期待我翻开了这本书。读完作者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我被作者和可爱的狗狗逗乐了,我就称作者和狗狗为“阿东”和“孟弟”。

本书的最大妙处是用狗狗也能听懂的的浅显例子聊哲学,所以刚入门小白大可放心,如果听不懂的话,可爱的孟弟会替我们喊停,让阿东收了神通,不要再念了。在我看来,对西方哲学感兴趣的人,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把开门的钥匙。

哲学看起来貌似和我们的生活毫不相关,如果我们和身边的朋友讨论哲学,大概都会像我以前一样觉得哲学抽象,哲学书籍语言拗口,不知所云,读起来没办法产生兴趣。

阿东和孟弟让我觉得哲学是有趣的,通过这本书我对哲学有了一些了解。并且哲学并非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其实把哲学代入生活是一种智慧,通常在一些很小的生活细节中就隐藏着有关哲学的讨论。

“我们可以用理性来控制和指导我们的行动”

我也举个例子吧。

周末在姐姐家帮忙带小屁孩,小屁孩2岁半,处于饿了会说,要拉屎撒尿会叫人帮忙的阶段了,当他和我说“姨姨,我饿了”的时候我可能才去给他准备吃的,有时候磨磨蹭蹭时间比较长,但他并没有哭,也没有要吃手、扯衣服、啃桌椅。但他每次和我说他要尿尿,我则必须一分钟之内做出反应,否则结果就是他直接尿裤子里,有时候更甚,他在说想尿并且在说出来的时候已经尿裤子里了,但大人却不会这样。

第四次漫步“给自由找个理由” 的一段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当你看到许多罪犯的生平,你会发现这个论点还是挺有力的。那些人的背景、教养、遗传让他们无法逃脱出自己的生活。如果你生长在贫民窟,父母都是小偷,上的学校就没人考上过大学,那你没办法选择去做个医生,只能成为小偷。如果你决定打狗,这不是你做的决定,而是宇宙为你做的决定。”

想起去年看过的一部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无差别杀人事件的罪犯的妹妹是单纯善良,刻苦努力的孩子,爸爸妈妈也是善良、认真生活的普通劳动人民。

我其实就是想说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的影子,我们的行为,思想,道德,幸福,价值,生命的意义。

小白水平有限,有点啰嗦。总之这是一本让人忘了哲学的晦涩,忘了生活的压力,可以在温暖的被窝里一边云吸狗一边畅想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的书。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三):一本孤独者的自白

  

整本书翻译下来,尤其到最后送孟弟去医院的段落,是差点和作者一起掉眼泪的。

真·孟弟

孟弟又何曾会说话,全书都是作者孤独的自白。或许惟凭此方式,才能让“时常隐匿的渴求与情感,能得以单纯而公开地展现”。

作者安东尼·麦高恩,孟弟喊他阿东

本书作者阿东,天主教家庭出身,初中进了所烂得出名的教会学校,里面学生时常干架,老师则以暴制暴。开学第一天,阿东因为抬头望天空,被老师一巴掌扇倒在地。学校的记忆从此在他脑中挥散不去。书中有关希尔达的桥段,或许与其亲身经历相关。

操场上,一个粗野的大个子走到你面前,一把逮住你,逼你回答下面的问题:“给你一块钱,去不去跟希尔达亲嘴?” 希尔达是食堂的打饭阿姨,又老又凶,满口龅牙。她会往你餐盘里盛泡发土豆泥和棕色肉糊糊。 “不去!”你应该会这么回答。 ——节选自本书

阿东二十一岁罹患癌症,九死一生,加上读了哲学,有抑郁的经历,所以对死亡绝不陌生,书中的墓志铭,怕真是他想的。

石碑下方泥土中,埋着苦命人阿东;曾经血肉成白骨,孤独终老一场空。——节选自本书

但他只想带上孟弟,而不带一个亲人。

我们当地的墓园是真漂亮。有些地方经过了精心修剪,如同亚历山大·蒲柏的双韵体那样整齐划一、间隙均匀。另一些地方则任其荒芜,我曾暗暗幻想要是自己家道中落,就弯柳为棚,铺蕨为床住到这里,冷了就抱孟弟取暖,孤独了就点瓶变性酒精作伴。——节选自本书

阿东妻子貌美手巧人缘好,开了家服装设计公司,尝试着写书,竟然顺风顺水出版了。而阿东则……

阿东的妻子如今,我搞服装设计的妻子,成了有出版作品的作家。而她写书的丈夫,则除了奶爸之外啥都不是。失败、失败、失败。我们的朋友都对此绝口不提。我被人可怜,遭人惧怕……——节选自作者博客日志

或许这就是为何在本书中,阿东妻子被孟弟称作女老大了。

“有人来了”。“啊?真的啊?”“真的”。他闻了闻。“是女老大!” “那我们等会儿再聊!” ——节选自本书

这本书虽然大多数书评将其定义为风趣幽默。对此我不敢苟同。本书的重点对我来说,是嬉笑背后的浓浓深情。摘几段翻译时让我动情的片段吧。

记忆只持续一周的孟弟

片段一:写分手

即使她已离我而去,即使共同探索的乐趣已如过眼云烟,但我依然发现自己会在人群中寻找假发,寻找顶在一张忧郁的脸上方茂盛、浓密、巧克力色的那团东西,然后我会默默地对自己说:“糖浆”,并黯然神伤……

片段二:写寂寞

天空万里无云,灰得似是而非。映照之下,河流也死气沉沉。奇怪,我寻思,真安静啊。人总会觉得流水是嘈杂的。显然,隆隆的湍流或澎湃的大海确实嘈杂,但你会觉得,即使像里士满的泰晤士河这样一条宽阔而苍凉的河流,也总得发出些声响吧,或汩汩,或潺潺。但我闭上眼睛,却听不到一点水声,耳中只回响着十月枯叶的沙沙声,以及不知从哪里传来的,孩子们的欢笑声。

片段三:写幻灭

生命就像肥皂泡,尽管我们知道它终究会破裂,但我们依然会尽力去吹它,把它吹得大大的……每个泡泡都是完美的,却又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难道不会因之而高兴吗?泡泡变大时,谁不微笑;破碎时,谁不叹息?

片段四:写回忆

孩子们小时候很喜欢这个消防站。如果她们乖的话,我就会带她们去那里和消防员打招呼,有时候他们会让孩子们去驾驶室坐一会儿,在她们小小的脑袋扣上大大的黄色头盔。我回想起过去那些年,回想起孟弟成了我们家庭的一分子,恨自己出门怎么傻到连面纸都不带,我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湿润的眼睛和鼻子。学生在图书馆自习室里拍到的

Hope you enjoy reading! :P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四):和狗狗聊哲学,趣味无穷

  

有些书若只看封面和书名,你无法对它产生任何兴趣。

然而当你开始阅读,不知不觉就深陷其中。

继续阅读,你已情不自禁、欲罢不能了。

这本书就是这样的。

书中讲的是作者与他的爱犬孟弟的十二次外出散步时关于哲学的讨论。

与狗狗讨论哲学?

好吧,正常人都会觉得这十分荒谬。

不怕你笑话,我曾向电风扇咨询过一些疑惑,只不过电风扇一起摇头,从不给我一个肯定的答复。

图源于网络

狗狗有所不同,它是人类最忠实的伴侣,它或许可以给你一声充分肯定的“汪”,也可以沉默不语,意示劝你三思。

如果你对它的意见表示满意的话,可以赏它一根香肠或一只鸡腿,当然带它出去溜弯也未尝不可,全凭你的心情。

我的实际感受是,作者与他的狗狗的这十二次关于哲学的对话,还蛮趣味的。

图源于网络

一个章节是一次哲学散步,每个章节他们讨论不一样的哲学话题。

我个人比较喜欢第四次漫步的聊天话题——给自由找个理由。

人是有主观意识的高级动物,我们都会思考、判断、选择,以及表达各种情绪。

我们的主观意识都源于我们有一个智慧的大脑,而科学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是由各种各样的细胞组成的,再往细里讲,是由各种各样的分子、质子、离子等元素组成的。这些分子、质子在外界的一定影响下相互作用,产生了我们的主观思想和情绪。

这么说来,我们主观的思想和情绪,都是由这些客观的分子、质子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那所谓人的选择自由、还有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真的是我们的控制下决定的吗?

我们在改变大自然吗?还是大自然早就给人类写好了演化的剧本?

我们人类,是物质组成的东西,而思想和情感是非物质的东西,是什么充当介质把人这种物质与思想情感这种非物质链接起来的呢?我们对此一无所知。

哲学常常帮助我们理解问题,却没有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

图源于网络

我很喜欢这一章作者提及的一个概念——无穷倒退。

当你相信某事的理由只能进一步由其他理由来证明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滑向了无穷的倒退。

阻止无穷倒退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到不可能存在的东西:找到某个你通过自由选择的方式创造自己的点,就像上帝创造了他自己一样。

图源于网络

另外,在第九次漫步,作者与狗狗聊了经验论,也是相当有趣。

作者举了罗素说的一个鸡的故事,口口相传后变成了火鸡。故事里有人每天早上九点给火鸡喂食,天天如此,这只聪明的火鸡根据经验得出了一个理论:总会有人在早上九点来喂食。然而到了圣诞节那天,喂食的人带来的是一把刀,它成桌上的晚餐。

图源于网络

人们总喜欢拿以往的经验给当下、甚至未来下定论。

有规则必然有例外。

就像欺骗之所以可能成功,是因为我们通常听到的是真话。

事实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变只是暂时,变化才是一直在发生的。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不只这些,几乎每个章节都有精彩的言论。

他与他的狗狗漫步对话,就像在表演脱口秀,一问一答,一些打比方用得妙不可言,一些原本晦涩枯燥的哲学知识,经此一说妙趣横生。

这本书你读起来并不需要很费神,你只要顺着他们聊天的节奏进行就可以了。他们会牵引你进入哲学的境界,让你感受哲学的趣味。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