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谋深算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老谋深算读后感锦集

2021-01-11 03:21: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谋深算读后感锦集

  《老谋深算》是一本由安妮·普鲁克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4.00,页数:4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谋深算》精选点评:

  ●看不下去,有个书评说的对,情节太散了。

  ●看完了,项目也快做完了

  ●在被辞退和主动辞职之际和男主角感同身受,差点爱上这个养猪场选址员

  ●开始在去旅游的路上读了一些,天热人累,以为看不下去。回家了在夜里仔细读,不知不觉被吸引住了。如果你以为讲所谓的猪肉皮的故事,那你就错了。安妮打了个幌子,却说起了老西部,牛仔,草原,牧场。真精彩啊,令人不时会心大笑,又时而神往。结尾处虽然没有说鲍勃的决定,但心里知道他会留在那里,而那片土地总会有希望的。满含着光芒的结局。

  ●欲罢不能

  ●环保、西部、小镇、人心,幽默。吸引人不断阅读下去的故事,这就是一本书成功的原因

  ●他很讨厌"改喝牛奶"的宣传活动,那些名人拿着空杯子,上唇白白的——喝东西仿佛像只貘 / 他有时会静静坐着,余哀未尽的样子 / 他也弄不清楚究竟为什么这些铁轨会在他脑子里成为悲伤的象征 / 那里有一些小片云朵,如同在沸腾的天空上煮着的饺子 / 他想自己如果是个抽烟的,此时定然要点上一支。他后悔没有在便利店里买块糖 / 鲍勃感觉自己好像是远道归来一样。他坐在门廊上,拿了一瓶珍珠牌啤酒,阅读着艾伯特中尉遭遇的那场很类似的风暴 / 鲍勃早年常觉得自己支离破碎,碎成无数小片,彼此不能连缀,宛如一袋碎木片 / 胸针是塑料的,要是被泰姆舅舅见了,就是杀人也要把它弄到手 / 他觉得自己二十五年的生活如同一大堆尾矿的残渣,只能从中淘出一丁点金子 / 鲍勃道乐挺年轻,才二十五岁,一头鬈发,长着猫一样的阔方脸,一双浅灰色的纯净的眼睛,睫毛乌黑乌黑的 / 他感觉风在吹他的头发。

  ●他想告诉他们,世间万物怎能有完美的结局?毁灭的就无法再恢复。

  ●我有译者签名版我会随便说么。哈哈哈

  ●一部长条地的风情画

  《老谋深算》读后感(一):外国人写的所谓的名著不一定就非要得到好评

  大家说了,这本书写了好多所谓的美国长条地大草原上面的风光啦人物啦

  但是,总觉得情节过于散漫,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一些什么,

  不太喜欢这种。

  如果你坐牢了,实在没事做,那么可以仔细看看的

  没有那个心情慢慢往下看

  《老谋深算》读后感(二):为外国当代作家设奖

  为外国当代作家设奖

  摘自《光明日报》

  编者按  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及各语种文学研究会、学会共同评出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02”揭晓。英、美、法、德、俄5国及拉美地区作家的6部小说入选。这是我国出版界第一次为外国当代作家设立的奖项。以下是这6部小说的内容简介和“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委员会的评语。小说的中文版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老谋深算》

  (美)安妮·普鲁克斯

  小说内容:小说以环球猪肉皮公司的养猪场选址员鲍勃·道乐为主人公,以他出差选址过程中的经历为主线,串起了美国得克萨斯州北部草原上独特的风土人情、传奇故事,以老艾斯为首的长条地人与外来强势力量的侵蚀进行的毫不妥协的抗争。

  获奖评语:这位“普利策文学奖”得主的新作描写了一位职员用欺骗的手段为环球猪肉皮公司挑选养猪场场址的经历,融幽默与夸张、地域历史与当今现实、景物描写与人物刻划为一体,把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何马州边远地区草原上的风土人情、传奇故事以及性格鲜明怪异的诸多人物串在一起,开拓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小说凸显了资本扩张与生态环境间的张力,并对人的生活方式、道德选择和生活意义作出了新的思考。

  《老谋深算》读后感(三):小说中的历史

  初看此书,觉封皮甚无趣,后来随意翻看了几页,竟有欲罢不能的

  感觉~

  作者的用笔极为老到,人物刻画非常鲜明,描述到位,如在眼前。

  叙事方式也很独特,美国长条地的历史由不同人的回忆拼接而成。

  所以我在想作者肯定是位缝制百纳被的高手!

  我在书中找了半天,也没看到题目中提到的什么“谋”什么“算”,

  大概外国人心目中的计谋无论如何是不能和中国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什么相比的.....

  后来仔仔细细的从头看,内页附的作者像显示安妮看起来相当

  中性,强壮,坚强。而且据说是历史专业出身的,呵呵,怪不得

  感觉她写历史那么拿手呢~而且现在已经年过半百,时间的积淀还

  是有助于创作的。而且作者强调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写作那些自己

  陌生的东西,这在文中也得倒了很好地体现。我根本就感觉不到

  小说的虚构性,也没有距离感,一切都显得那么亲切,仿佛触手

  可及。

  我觉得作者整本书都在写历史,一个地区的历史,在那里生活

  的人的历史,历史中间又相互穿插。主人公本身的命运已经

  不是叙述的中心了,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活的重心,最后主人公

  和长条地地命运融合到一起了......

  书中营造了一个丰富,真实的世界。

  《老谋深算》读后感(四):色诱女作家之安妮·普鲁:《断背山》之前和之后——安妮•普鲁的叙事风暴

  《断背山》之前和之后——安妮•普鲁的叙事风暴

  你会因为不想戴眼镜而自杀么?

  有些人会。人们对待生命没必要总是一副仰望珍视的样子,假如宇宙存活了一百五十亿年,地球苟延残喘到今天也四十六亿岁了,那短短几十年的生命又算个屁呢?生命就跟拖鞋一样普通,某些拖鞋在某些人的心中比生命这个烂货有价值得多。世间万物没有什么贵贱,人们珍爱自己珍爱的,排斥自己排斥的,就像狗喜欢对着东西撒尿,又爱闻其它狗的屁股。

  安妮•普鲁在《手风琴罪案》中充分阐释了以上观点,并且在她狂乱的叙事风暴中有限节制地为无数在艰苦命运中摸爬滚打又转眼被命运吞没的人冷冷地表达了自己深沉的同情和悲哀。说到底,生命依然是人类唯一真正拥有的东西,如若不是生活痛苦的像不打麻药又没完没了的剖腹产,又有谁会诋毁嘲笑生命呢?

  我猜测安妮•普鲁应该是经历过太多稀奇古怪毫无来由的厄运和痛苦,到如今才能如此疏离冷静地去叙述那些故事,但好作家都是造物主,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安妮•普鲁创造出了一个和现实如此相近的世界(几乎就是充满凌厉诗意的现实),那个世界便自己形成了一切。

  安妮•普鲁直到五十岁才开始写作,名声也不是很大。提到美国现当代文学,人们想起的总是约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那些人,他们的作品中不会有太过分的痛苦,人物也不会太边缘化。这些作家们在有限的狭小世界里尽力施展自己的艺术技巧,在“适当”这个词上谨小慎微地开发艺术资源,对于非美国人的我们来说常常并不太能体会主人公那伦敦地铁一般的大脑迂回,只是羡慕他们无病呻吟的资产阶级生活而已。可是安妮•普鲁决不会满足于去描写一辈子无所事事头脑复杂的“美国人”。她要写的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因为历史往往是在社会边缘徘徊的人在创造,社会中心的人去撰写。她要写的是失意的人,没有成功没有失败的人生是最无聊也最完美的,但是文学不可能完美。她要写的是被命运吞噬的人,人类最大的悲剧不是痛苦,而是无力抗争和遗憾无数的死亡。

  在知天命后的年纪写作,安妮•普鲁简洁的惊人,也啰嗦的惊人。她不会胡乱地议论抒情,或是外在的搞一些所谓的“新式结构”,可她对于人物和物品细致地热爱着实更加令人吃惊。在《船讯》中这些特点还处在一个温和的状态下,到了《手风琴罪案》,她事无巨细的罗列各种各样难以想象却又真实存在的事物,像一场风暴在纸页上旋转,让人眼花缭乱。她的语言极为简洁有力,很少耍弄花哨的修辞,充斥着残破的句子,这让她的文风拥有了一种狂暴的气氛,叙事节奏很快,情节飞速堆积,只是读者一个不留神就会晕头转向。这样的语言和叙事实际上更加适合短篇小说的创作,在长篇小说中过量的信息可能会让读者失去耐心。当然,总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船讯》。

  《船讯》获得过美国文学最重要的两个奖项: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这足可以证明《船讯》的出色。《船讯》讲述的故事散漫复杂,简单概括可以说是一个失意落魄的中年人重新找回幸福生活的故事,所以有那么一些人批评这个励志的故事颇有点心灵鸡汤的廉价味道。众口虽然难调,但不可否认的是《船讯》绝不是所谓“励志”的垃圾小品。小说伊始,安妮•普鲁就用一堆锋利的语言将主人公奎尔几十年的人生勾勒出来,随后又急剧加快情节的进展,一场失控的生活爆炸将奎尔扔进了漩涡,随着叙事进展,速度渐渐慢下来,回忆与偶尔克制的抒情穿插其间,让这部小说蒙上了一层冷硬地让人想哭的氛围。《船讯》充满了激情,翻开书就能感到作家对于这部小说热烈的情感扑面而来。这是一部一流作家在创作巅峰积聚热情写出的一流作品,即便是并不适合长篇小说的某些创作方式也完美地镶嵌在其中,它出色得令人战栗不止。

  随后的《手风琴罪案》似乎就没有《船讯》那样澎湃的艺术力量,因为文化的隔阂(这种隔阂对于大部分读者都会存在,因为很少有人像安妮•普鲁那样深入地了解过美国那么多不同民族的移民历史)冲淡了叙事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手风琴罪案》讲述了八个不同民族移民到美国的故事,通过一个制造噩运的手风琴连接到一起,每个故事都是贫穷、罪恶、痛苦、艰难、死亡这些人生下水道里才会有的肮脏东西的拼图。生命、爱情这类东西在这样一本书里矫情的可笑。《手风琴罪案》人物众多,每个人物都具有活生生的让人害怕的真实感,这些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被苦难的令人作呕的命运里一点点煎熬着,可能生命里那些美好的事物都在这样的煎熬中迅速消逝殆尽了。写作这样的书有点吃力不讨好,因为它直击美国社会最肮脏的部分,还深刻地描绘出美国人看似开明实际上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这种歧视不只是美国人(美国人也不是美国的原住民,所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造成的,也是移民造成的,各个地区的移民在内心深处鄙视着其它外来民族和本地居民,歧视是人类心中的固有顽疾,而且是相互的,体现在实际问题上不过是谁掌握着权力罢了。安妮•普鲁在书中的前言部分提到了《手风琴罪案》的写作过程一波三折,也写道她尽所有能力去了解手风琴混杂的文化和这么多不同移民本民族还有在美国衍生出的文化。这样看来,《手风琴罪案》在阅读上的障碍恰恰是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所有音乐、人物、物品、都是作者费尽心力淘换来的珍宝,她一股脑塞进书里,不做加工,就是要人们看看,这些都是真正的历史!这些才是所谓“民族文化”里最宝贵的东西!任何艺术化的委婉加工都是对它们的破坏!然后,读者面对着一开始令人眩晕的人名地名歌名物品名,慢慢在这些真实存在过的名字上看到蒸发眼泪的力量,看到无数的人面对无数的生活方式迎接了无数的死亡。

  此时的安妮•普鲁正处在创作疲劳的恢复阶段,随后,1999年《怀俄明故事集》出版,她迎来了另一次巅峰,《断背山》就来自于这部短篇集。

  我之前提到过,安妮•普鲁的语言和叙事特别适合于短篇小说的创作,这点在《怀俄明故事集》中完美地体现了出来,里面的每一篇小说都是精致的艺术品,而且这些短篇小说具有极为统一的艺术高度。很多作家都会出短篇集,但是往往集子里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只有极少数作家能达到通过一个统一艺术高度的短篇集来阐释某一个主题(比如爱丽丝•门罗的《逃离》)。《怀俄明故事集》也是如此,在我狭窄的阅读范围中,再没有一部作品能像这本书一样深刻灵动地描写美国西部和牛仔。这些像刀片一样锋利的短篇小说狠狠地划开文学艺术虚伪的层面,将深刻与艺术紧紧扎在了一起。

  李安靠《断背山》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也让安妮•普鲁取得了全球范围的巨大声誉。《断背山》叙述的爱情澄澈的令人心碎,这样的爱情故事是一种永恒的艺术,是莎士比亚、但丁式的经典之美。所以即使有那么多的爱情故事每天像生活垃圾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能够在艺术上震撼人心的依然少之又少。最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伟大的爱情故事竟然关于两个牛仔,而安妮•普鲁简洁冷峻的叙事中,竟然蕴含了无与伦比的温情。

  之后,安妮•普鲁写了一本长篇小说《老谋深算》,也是她第二本译介到中国来的小说。《老谋深算》相较于她之前的作品平淡了许多,她忠实地记录着那篇长条地上所有让她难忘的事物,抛却了激情四射和冷漠残酷,表达着自己想要表达的,呈现出了一种上年纪的人温和的幽默。

  安妮•普鲁在中国一共只出版了这四部作品,可是她特立独行的风格已经深深影响了所有曾读过她文字的人,她文字里的力量带着生命的温度,虽然她可能并不在意这种温度。《断背山》之后,但愿安妮•普鲁能再为我们创造出这些精致的艺术品,并且,我们不必害怕它们被摔碎。

  “可是,他始终无法形容生命中某些时刻的感受:两个声音交相辉映,像一对鸟儿紧贴在一起飞翔,让听者愉悦地为之一颤;或是乐声从乐器里喷薄而出,像从破裂的动脉里涌出的鲜血,踩在血泊中的舞者抓着舞伴滑溜溜的手,用嘶哑的喉咙叫喊。”

  ——《手风琴罪案》安妮.普鲁

  我实在控制不住想批评一下一个叫万方的所谓“文字工作者”,在安妮•普鲁的作品前面放上这个小学文笔又矫情得令人作呕的人的序真是对普鲁夫人最大的嘲讽。

  《老谋深算》读后感(五):传奇牛仔的留恋与抗争

  传奇牛仔的留恋与抗争

  --------------------------------------------------------------------------------

  ews.dayoo.com   2004年03月22日 11:50   来源: 信息时报

  编者按:

  《老谋深算》是“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中2002年度美国文学入选作品,是当代美国著名女作家安妮·普鲁克斯于2002年底发表的最新长篇小说。

  该书以一个猪肉皮公司的养猪场选址员鲍勃·道乐为主人公,把他出差选址的一路经历作为情节主线。小说以他的选址的主线串起了美国得克萨斯州北部草原上的种种风土人情:草原上那些已化为传奇的段段历史,以及乡村里或传统或怪癖,却不乏坚韧顽强意志的人们与外来商业强势的种种抗衡。书中个体的命运和土地的命运紧密相联,而随处点缀的优美的风景描写,浪漫的牛仔风情,幽默的调侃,甚至所有角色卡通式的怪名字,都像是独特的调料,随心地洒入《老谋深算》这罐她为读者精心熬制的得克萨斯浓汤中,令人回味浓郁悠长。

  《老谋深算》

  ●作者:[美]安妮·普鲁克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

  深度评论

  《老谋深算》是普鲁克斯的新作,小说的主人公鲍勃·道乐,是一位非常普通的人物。鲍勃很小就被父母遗弃,由舅舅泰姆一手养大。后来他找到了一份为“环球猪肉皮公司当选址员的工作。该公司总部在东京,业务是经营规模化养猪场。把成千上万头猪集中养在一起,势必污染环境。因此,人们大多不愿意让养猪场建在自家周围。因此只能去那些环境恶劣、不大被人关注的地区选址。鲍勃负责的区域是得克萨斯———俄克拉荷马长条地地区。

  鲍勃·道乐不敢公开以养猪场选址员的身份在长条地地区活动,他假称自己是为豪华别墅选址的,才勉强获得本地居民的信任。为寻找选址工作的突破口,他成了女房东拉封的忠实听众,听她讲关于本地人物和历史的故事;他还去农牧民常去的“老狗餐厅”和谷仓,以便获得更多信息。也正是在这里,他听了很多关于当地人的传奇故事。

  选址工作进展缓慢,鲍勃只了解到了一些线索,但所跟踪的线索总是到了节骨眼上就遇到了阻力。最后发现,原来是一位“老谋深算”的风车工艾斯在作梗。艾斯是位不张扬的亿万富翁,终生生活在长条地,非常留恋长条地的大草原时代,他要凭借自己的财力和影响,抗击鲍勃身后的工业化农业。

  以微妙关系反思永久话题

  从表面看,这个作为全书主线的故事是在陈述传统生活方式和外来势力的较量。环球猪肉皮公司可能代表的是优化的资源配置,最先进的生产力,更“普遍的利益”。在自然生态被破坏得“万劫不复”的长条地,泰特尔·克劳彻等农牧民搬进城,享受城镇生活的便利,把已经贫瘠不堪的土地出让,作养猪场,这似乎是对各方都有利的合理安排。但是传统生活方式的力量丝毫不容低估。它的代表人物艾斯·克劳彻要散尽家财,让长条地恢复为野牛横行的开放草原。但这种较量谁胜谁负,并没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作者在小说结尾写道:“长条地的前途何在?这地区就如同被扯来扯去的小地毯,它被弄脏了,被踏坏了,肮脏,破烂、褪色。人们难道愿意搬到边缘,中间留下大片地方,让水牛横行?……很有可能,艾斯会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也无法把得克萨斯末端的土地全买下来。……最后这地方还是要变成大养猪场,几百万的猪棚,肮脏的化粪池,布满整个平原,等着接下来替换它们的东西。……不过艾斯也有可能是对的,或许真会出现宏大的新局面。”作者提出了问题,但并没有给出答案。也许从这点上说,它给了读者更宽更深的恩考和反恩的空间。

  但普鲁克斯毕竟痴迷过回归土地运动,她在小说中的立场是鲜明的。她用规模化养猪场来代表全球化中的跨国公司,这本身就说明了她的态度。这种规模化养猪场脏、臭、不正常。她安排长条地妇女塔西去刺杀了环球猪肉皮公司的老板。她还让艾斯突发横财,继续了石油富翁的财产,让他能够抵抗跨国公司,去实现恢复长条地往日面貌的梦想。

  外来者和本地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是普鲁克斯作品中一个很常见的主题。在《船讯》中,外来者是科伊尔(同时也是回归者),本地人是纽芬兰人;在《手风琴罪行录》中,外来者是各地移民,本地人是较长期的居民。外来者和本地人或者相互接纳,或者相互排斥,或者一方征服另一方,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永久的话题。《老谋深算》中,鲍勃·道乐背后的环球猪肉皮公司是外来者,它试图征服长条地,这种征服失败了;鲍勃作为个人也是外来者,长条地却征服了他。鲍勃本来就是一个带有幻想的年轻人,他并不像一般选址员(如佳恩)一样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在欺骗他人的时候,他其实也在自欺。他经常把自己幻想为曾经勘探过长条地地区的历史人物艾伯特中尉。公司让他来长条地地区只是要他找养猪场的地址,让他和当地人物熟悉起来也不过是为着更好地选址。鲍勃后来却假戏真做,真像艾伯特那样考察起四周的风土人情来。他甚至傻乎乎地把他的观察汇报给上司吕贝页,却遭到对方的嘲弄和责备。但是鲍勃痴心不改,继续沉迷于长条地的人和物,后来回到从小长大的舅舅家,他开始认识到,“即便被炒了鱿鱼,他也无法回来和泰姆舅舅一起过了。”而从舅舅家回到长条地,原来的房东用了“欢迎回家”一词,却让他怦然心动。这位从小被父母抛弃的年轻人感觉“他或许真是到家了”。

  具有短篇特色的长篇小说

  美丽而艰苦的环境,奇特而有趣的人物,生动而机智的语言,这些特征其实在普鲁克斯早期作品都有所体现,但似乎都没有像在《老谋深算》里这样炉火纯青。

  通过鲍勃的视角,普鲁克斯在《老谋深算》里为我们描述了一片饱经沧桑的土地:“……草根扎了下去,水牛的蹄子在上面践踏,古老的火鸡在上面蚀刨食,家马野马在上面奔跑,裹铁的轮子在上面轧,犁在上面划,耙在上面压,冰雹在上面砸,成群的牛群在上面走;这里钻头钻过,推土机推过,化学品泛滥过。余下的,不过是一片贫瘠的、中性的土地,那浅褐色的土勉强可用。现在,只有这片形同鬼域的土地,短暂而又顽强。”普鲁克斯对自然的描写十分生动传神:晨光下的生硝路,风滚草飞扬的黄尘天,突如其来的冰雹,分布在整个长条地上的风车群,喧闹的乡村节日……我们阅读的这个多姿多彩的长条地,是普鲁克斯看过无数份本地材料,多次实地考察,询问过无数专家、行家之后所重新建构的长条地。这长条地不是静止的背景,更像是个活生生的人物。所以,就连虽在选址上一无所获的鲍勃,在不知不觉中,竟喜欢上了美丽而艰苦的长条地,因为他在这里找到了似乎找到了自己一直希望得到的东西。

  鲍勃为养猪场选址只是一个用来连动的大故事,如同一个网站的主页。这个大故事中所涉及的人物常常被“超级链接”至他们各自的完整故事。小说的前三分之二,作者一直是把鲍勃选址的大故事和一连串的其它故事穿插着写。这些故事塑造了一批比鲍勃还要生动的人物:尿床的警长,养狼蛛当宠物的拉封,九死一生来到毛桶郡的早期拓荒者弗荣克,落魄到以写打油诗作为精神寄托的老牛仔罗普,靠石油走了大运的哈巴库克,集牛仔与修道士于一身的牧豆弟兄等等,这些人物使小说的前三分之二看起来如同“怪人列传”。“此地地形平坦舒缓,人的个性可不是。这边新生尊重特立独行的人,培植特立独行的人……这些人不仅能被大家容忍,甚至受到羡慕。”长条地人是特异的,但特异中却又带有典型性。作者塑造了一批这样的长条地人———土生土长的长条地的得克萨斯人不会哇啦哇啦埋怨风,埋怨灰尘,埋怨日子艰难,他们注定要和长条拴在一起,就像结了婚一样,就像无论是生病,无论是贫穷或健康,无论是好说者坏,都要厮守在一起,生活在这里,他们变顽强,变坚忍了,变结实了。可以说通过鲍勃的视角,普鲁克斯为我们描摹了长条地的芸芸众生,是一本具有短篇特色的长篇小说。这样的创作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了作者讲故事的特长和娴熟的语言技巧,将现实主义的主题和浪漫主义融为一体的风格。方柏林

  解读作家

  只写熟悉的生活

  我们永远无法成长

  安妮·普鲁克斯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美国作家。她生于1935年,是家中的长女,下面还有四个妹妹。

  普鲁克斯原来是学历史的,本来准备攻读博士学位后教书,但因当时教书职位僧多粥少,继续下去前景堪忧,于是她选择了中途弃学。尽管没有拿到学位,她却完成了教育:在研究生院所修的研究方法课程对她后来的创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研究方法帮助她去认识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很多成名作家建议文坛的新人写他们熟悉的生活,她却对此嗤之以鼻。1994年,普鲁克斯在接受一家杂志的采访时说:“写你熟悉的生活。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无聊、最愚蠢的建议了。如果我们只写我们熟悉的生活,我们永远无法成长……只会包裹在乏味的小我周围。”

  她开始写作是因为在退学后的一个时期受“回归土地”运动的影响,她和一位朋友一起去森林里居住。在那段远离尘嚣的时期,写作似乎是最自然的事情,于是她先是写了很多非虚构性的作品,如各种操作手册,“如何修补篱笆”、“如何铺私人汽车道”等等。写作让普鲁克斯和她的三个孩子得以维持生计。尝到这个甜头后,她开始逐渐拓宽自己的题材,开始成为多家杂志的自由撰稿人。她的稿件还多半属于非虚构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成为知名作家前,是一位很不错的写手。这对她后来的创作不无裨益。

  但是普鲁克斯逐渐厌倦了这类写作,她开始零星发表短篇小说。后来她的短篇小说结集出版时,编辑鼓励她写长篇,于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她陆续创作了《心灵之歌及其他小说》、《明信片》、《船讯》、《手风琴罪行录》、《近距离:怀俄明故事》、《老谋深算》等。文学界对普鲁克斯给予了几乎普遍的认可,她获得了美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如普利策划、福克纳奖、国家图书奖(小说类)、欧·享利小说奖、薇拉文学奖、全国杂志奖等。普鲁克斯有多篇作品入选年度最佳小说。另外,还有三家大学给这位退学的博士候选人授予了名誉博士学位。

  奠定普鲁克斯在当代美国文坛地位是《船讯》这部长篇。此书先后获得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并被改编成电影。小说主人公科伊尔是一位无论在相貌、事业和家庭生活中都很失败的中年人。后来他在祖籍纽芬兰的一个风景美丽而生活艰苦的小渔村开始新的生活。他在那里找到了给予他信心的职业,找到了给予他激情的女人,总之在新的环境下,他找到了自己。

  没有完,后面部分找不到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