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断背山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断背山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5 21: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断背山读后感精选10篇

  《断背山》是一本由(美) 安妮·普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断背山》读后感(一):怀俄明州的小故事

  怀俄明州位于美国西部落山区人烟稀少,因为保存着早期的游牧民族习惯和西部精神,所以这里还称边疆州和牛仔州。《断背山》中的故事正好体现了怀俄明州人们生活

  作者安妮·普鲁,美国当代作家,其《船讯》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她的《断背山》在2005年搬上了大银幕,并获得多项大奖,杰克与恩尼斯的爱情让人动容,让人牢牢地记住了他们。曾经以为电影《断背山》是一部长篇小说,可是当我再一次看到《断背山》时,才发现它只是短篇小说集的一篇。本书《断背山》讲述着生活在怀俄明州普通人的小故事。书中收录了11篇的短篇小说,每一篇小说里都展现了怀俄明州的“牛仔”生活。

  在书中,每一篇作品都可以看到作者对当时环境的大量描写,这些描写反衬条件艰苦,生活的无奈。如在《脚下泥巴》中,“整个周末刮着强风,乌云蔽天,混杂着嗥叫、身上黏着变硬粪便肥的牲畜、泥巴、尘土、抬东西、打针、毛发烧焦的臭味”,这正是牛仔戴蒙德经历着的生活。牛仔的生活,代表自由激情独立坚持表达真实自己。戴蒙德其实可以选择更好的未来,可是当他进行斗牛时,他才发现那是真实的自己,所以他还是选择了艰苦的牛仔。书中作者讲述着很多牛仔的故事,可以看出怀俄明州是牛仔的故乡,当然牛仔的生活辛苦,并伴有随时可能受伤、死亡。有时我不禁会想,为什么很多人要选择作牛仔,也许这和戴蒙德一样,斗牛时的兴奋激情是自己想要的,而牛仔的生活放荡、自由也是他们的一种方式

  书中不仅讲述着男人牛仔般的生活,而且从多篇描写中可以看到怀俄明州女人的无奈。《荒草天涯尽头》中的奥黛琳,在无奈下逃离家乡,落入红尘,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最后还是回到家里,重新乡下的农业生活。《孤寂海岸》中的约沙娜,离婚的女人,在晚上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与艾尔克在一起后也没有太多的改变,最终死于“非命”。

  读过此书后,让我记忆依然犹新的是《断背山》《工作史》。这两篇文章,让我看到了怀俄明州人们的坚持。小说中的《断背山》与电影内容基本相似情节上比电影更含蓄、收敛,但是人物刻画上更加饱满,恩尼斯和杰克的爱情让我对爱情有了新的定义,“爱”存在时不分男女,这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当时的他们不被世俗接受,甚至造成了杰克惨死。恩尼斯和杰克曾经都过着牛仔般的生活,他们为了生存各自不断地努力,过年后他们依旧坚守着那份“爱”,无论多少年,爱依然在。《工作史》讲述了李兰德的一生,一个小人物经历了休学,17岁时就与洛丽结婚,为了结婚与母亲吵架离开农场,独立生活。在独立生活中,他和洛丽表现出了对生活的坚持,李兰德的工作一次次的失败,但并没有打败他对生活的信念,洛丽的离世也没有使他一蹶不振,他又一次站起来,选择新的工作,把生活坚持下去……

  作者呈现了一幅幅怀俄明州人们生活景观,不仅让我了解他们,而且让我懂得了牛仔的自由、坚持!

  《断背山》读后感(二):爆裂的孤独

  当时他们拥有全世界,毫无不对劲之处。风袭房车的声势宛若砂车倾倒大批泥土,风势减缓,平息,留下一片暂时的静谧。 ——安妮·普鲁《断背山》 去年七月去了趟青海,离开青海湖的路上飘起了小雨车窗外的祁连山脉起起落落大片云雾顺山脊奔腾而下,宛如近处草原上奔驰的牦牛和骏马恍惚间,我还以为自己到了怀俄明,那个李安镜头下的怀俄明,那个安妮·普鲁造化出的怀俄明。 李安的《断背山》是我心里的一座碑,李安的怀俄明是我脑中的一个梦。空镜扫过洛基山,融化的雪水咆哮在针叶林深处。镜头拉近,恩尼斯与杰克相遇,于是故事开始浪漫欢愉压抑,自欺,煎熬,怀俄明上演着属于它的悲欢离合。故事的结尾,恩尼斯收到标记“已故”的明信片,他来到杰克的老家,口鼻深埋在杰克的衬衫之中,熟悉的体味犹存,只是断背山早已变成空影。 从此脑海挥之不去的是希斯·莱杰的眼神和他的喃喃低语,以及怀俄明冷冽而神秘土壤。我迫切的想要了解更多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我想要一个更加立体的大平原,于是我找来了安妮·普鲁的原著小说集《断背山:怀俄明故事》。 李安的《断背山》,镜头下到底带有一丝东方人的含蓄,怀俄明群峦的野性终归克制在了故事里,成为一股暗涌观影心底洪流。但安妮·普鲁的原著与电影则是大异其趣,作家丝毫不吝惜自己狂野文笔思想的大坝开闸,水流漫灌在干燥的大平原,神秘的落基山,怀俄明的每一寸土地上。就像《身居地狱但求杯水》的开头:“荒芜的乡野——靛蓝而尖突的高山、绵亘无尽的草原、倾颓的岩石有如没落的城镇、电光闪烁,雷声滚滚的天空——引发一阵心灵的战栗。宛若低音深沉,肉耳无法听见却能感受得到,宛若兽爪直入心坎。” 我喜爱安妮·普鲁的和她在《断背山》中给予我的感官刺激,直切肯綮的犀利描写,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坦诚平铺直叙,都在怀俄明的土地上野蛮生长。“形如漫画对话框”的公牛吐气,“漫漶至世界边缘”的晨光,塑胶花环被日晒褪色“朝来暮逝”,戴蒙德和套牛士“开进向晚夜色,开进结冻路面的第一场冰风暴,开进刺眼橙色日出”······这一切都使我着迷!丝毫不亚于当年读《百年孤独》时所体会到的冲击。 马尔克斯说“学会享受孤独,那让你学会思考自我。”于我,《断背山》的这十一篇故事,所展现的,更多的是一种野性的孤独。《脚下泥巴》的最后,执念于骑牛的戴蒙德没有与任何人和解,他独自驾车在夜色中,奔向下一场比赛;《身居地狱但求杯水》的结尾,邓迈尔一家抛弃了农场,廷斯利夫妇不知葬身何处;就连《断背山》的结局,作者也没有在恩尼斯的悲恸上着墨更多:“他所知道的情况与他试图相信事物之间有些许开放空间,而他却无能为力,何况,既然填补不了就得咬牙隐忍。” 是啊,恩尼斯又能做些什么呢?他所有的控诉不过是买一张三毛钱的断背山明信片,塞到杰克的衬衫里。可生活还要继续,他填补不了,就只能咬牙隐忍。而“咬牙隐忍”,也大抵可以算作作者对我们的善意提醒:大多数时候,孤独就是你无能为力的结局,无论怀俄明的土地上诞生过多少疯狂景致,无论你在这广袤的平原上经历了多少诡谲的故事,你自以为是的激情岁月与那充满大脑的多巴胺一样,终会在大平原的冷冽中消弭。这里的故事这里的人,终究会迎来孤独:享受者如戴蒙德,心怀执念却最终与孤独妥协的人,比如恩尼斯。 对我来说,这便是《断背山》的内核,也是安妮·普鲁的终极命题:波谲云诡的怀俄明州,落基山脉群峦脚下,个体与孤独的相处之道。恩尼斯不愿与孤独和解,执念于断背山的往事,却最终束缚了自己也不得不妥协;戴蒙德选择了理想,他貌似享受孤独,学会了“思考自我”,可又有什么用呢?“也许只是欣快感回忆使然”。 安妮·普鲁从未褒扬或贬低任何一种方式,更多的时候她只是诚实记录,这样一位放弃学业而选择毕生“回归土地”的女性,她自己的孤独都未在那惊奇的魔幻现实的行文中显现任何端倪,一本书读罢,只觉作者把我们留在了一个由她亲手造化的孤独神话中,继续为这文笔着迷,继续寻找自己的答案。 但读完《断背山》,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再也不觉得青海与怀俄明有一丝相像之处了,纵然它有山脉、牛羊、云雨,可我知道,真正的怀俄明远在大洋彼岸的落基山脉深处,在存在着断背山的地方,在我心中那块不倒的碑上,在恩尼斯与杰克共同走过的、静谧的梦里。

  《断背山》读后感(三):close range: Wyoming stories

  2016-12-18

  前提是书读的少,很少。

  在读还没读完,先记下一些想法

  最初以为整本都是断背山小说,从校图书馆借到手后才发现是短篇集,有点失望,但心里却又想李安能把寥寥二十几页的小说拍成一百三十多分钟的电影也真是厉害啊。

  《半剥皮的阉牛》:其实没怎么看懂,故事读到高潮突然间就没了,最后奇怪的将两个故事连到一起了,没太明白想表达什么。看了一些网友评价才稍微明白。

  《脚下泥巴》:也没太读懂,描写主线的同属回顾了大量主角背景

  《工作史》:简短的讲述了主角的工作史,从失败到失败,从事的职业基本围绕着养猪户、司机农户这些相似的类型没什么进步,一直不断的在改变也没事进展,和儿子关系先是吵架最后还是和好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不过如此了吧,在某一种程度上代表了大多数人,大多数这样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活,不关心新闻,不关心社会,没有远大抱负,所以也没有多大成就

  《血红棕马》:有意思的一个小短篇,展现了自私人性

  《身居地狱但求杯水》:分别描写两个家庭的故事,最后巧妙的让两者相遇了,是个悲剧。读到倒数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你我置身崭新的千禧年代,如此凄楚悲苦之事已不复发生”,心里感觉“哦,那就好”;而最后一段突然杀出:“连这一点你都相信,你必定无事不信”,真是让我感到自己非常好笑。不管最后一段说的是整个故事还好,还是只是指前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被作者玩弄、讽刺了一番,却觉得特别好玩,恍然开朗了,确实如她所写啊。

  从这一篇开始思考作者的写作,对环境描写的很磅礴大气,当然这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故事都是发生在怀俄明这种美国北边的西部地区,地处落基山,原为游牧地区,风光本来就是大山大草原的磅礴景象,对场景的描写确实很有画面感,大概是第一次读到风格如此明显的作者的书了。对于人物展现,有一定的直接描写来刻画人物外形,但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回忆来丰富主角人物形象和背景,侧面描写很多。而对于故事情节,基本上都是在描写主线之余讲了很多背后的故事,主线可能就是很短很简单的一件事而已,情节发展紧凑,并且大多数都是在故事的高潮或高潮之后一点就结束整个故事,到了高潮突然就结束了,但不会觉得很突兀。作者的风格真的很特别啊,封后《纽约时报书评》评价作者的笔法“狂暴、紧凑、娴熟”,我觉得评价的很到位。

  《荒草天涯尽头》:印证了我的看法,故事到高潮就戛然而止了。这篇有点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孤独的胖女人和拖拉机对话,那最后到底是拖拉机害死女人的爸爸呢?还是只是单纯的意外?最后的场面体现了遇到事情先推卸责任的人性,归根结底还是人性的自私,甚至对待家人也是这样。只有爷爷明白因果都是自己种下的,没错老雷德,“人生重要的是经久不衰能力”。

  突然意识到这几篇基本上写的都有关于家庭,而且大部分的家庭中父母子女的关系都不算很好,美国家庭中国家庭的很大不同

  暂时写到这。。。

  2016-12-20

  《一对马刺》:有小标题的短篇,马刺算是贯穿全文线索,似乎带来的都是厄运,主角因为老婆出轨后内心空虚变得神经不太正常。“男人天生有此缺陷,遭逢人生剧变的悬崖后,往往暴跌至道德深渊。”

  《孤寂海岸》:第一篇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但是叙述者不算是主角,似乎也是主要以女性角色为主的一篇。整本短片集里的怀俄明的女性好像不是壮如男人就是不怎么漂亮,而且也有很多私人的不太好的习惯,没什么正面形象,当然,后面这两点也适用于作者笔下的怀俄明男人、牛仔和农夫。短篇集里还有一些几乎出现在每个小说里的意象:蝗虫、冰雪、牛羊、农场(当然还有牛仔农夫),环境似乎特别恶劣

  《怀俄明历届州长》:蛮讽刺的一篇,两线描写,最后相交。宣扬不吃牛肉的人对不吃牛肉如此坚定,却运用违法的事情惩罚养牛户,到最后弃身陷困境同伴而去;这个同伴也是个傻子,家里摆放了怀俄明历届州长相片对自己没有一点激励作用(历届州长也是个讽刺,好像没有一个是正面形象),并且听信没人理睬的宣扬不吃牛肉的人的话这么多年。也有讽刺夫妻关系的细节,“她扬起双手,从头发纠结处取下发夹,摇摇乌黑的瀑布秀发,散发突如其来的扑鼻玫瑰香,是他深恶痛绝香味。”并且知道了原来那时候在怀俄明州(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如果被主人发现剪断围栏被主人射杀是合法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断背山里的杰克可以被人打死却没有警察管。)

  《加油站距此五十五英里》:最短的一篇,短到只有一面,三个自然段,并且是个惊悚小说,最后一段以轻松口吻结束,吓人之余又解释了原因。

  《断背山》:终于终于读到一开始的借书目的,因为其实之前已经看过断背山的电影,虽然知道剧情,但当时看的时候不连贯。读的过程就一直在脑补是电影里heath和jake的形象啦。好像说两人在山上性交的一段是有删掉?不过确实没有读到这方面的描写。小说非常简短精炼,没有多余的描写,感情发生的很自然,前面创建感情的过程没什么心理描写,但你就是相信他们之间相爱。感觉小说里展现的ennis更加自私一点、jack付出的更多,电影里反而觉得ennis的想法在当时是很正常的。读到后来确实读哭了,很多小细节戳中了内心的某个点吧,jack心中支撑他的记忆、衬衫套衬衫、衬衫上的血迹等等。环境描写很宏大,但对情感的处理也很细腻。李安的电影基本和原小说是一致的,甚至连角色的台词都没什么变化,稍微改编的地方也都很合理。真是一篇非常伤心的小说。

  总体来说,安妮普鲁的写作风格很特别,文风犀利,环境描写磅礴大气,细节描写到位,故事情节要不就是有主线并辅以大量背景回忆来丰富主角形象,要不就是两条看似无关的主线最终碰撞到一起,故事到达高潮后即戛然而止,留下几句话点明深意。书中主要焦距于怀俄明的农场主、牛仔,描写的都是普通的小民众,没有很正面的形象,展现了各种人性特点和人与人的关系特点。读完后更喜欢将本书的书名直译为《近距离:怀俄明故事》而不是以最后一篇《断背山》来命名(当然以断背山命名可以增加浏览量)。

  《断背山》读后感(四):狙击手似的安妮•普鲁

  文/***

  怀俄明州的三分之二土地几乎都被西部的落基山脉占据,首都夏延在东南角。州名来自印第安语,是“大草原”或“山与谷相间”的意思。可见,在白人统治这片土地之前,印度安人是如何奋起反抗,最终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他们的历史与文明。该州地广人稀,幅员辽阔,恰好为保留游牧民族的生存特征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西部的牛仔精神,便成了怀俄明州引以为豪的文化特产。

  知道安妮•普鲁的中国读者,绝大部分人都是因为看了李安导演的《断背山》,女作家本人并未引起过分关注。《断背山》这本书再版,也就印了8000本,小众里的小众。要知道,2015年美国最高法院已经赋予了同性恋婚姻自由的权力,而苹果的CEO库克早在2014年10月出柜时就说过:我很自豪成为了一个同性恋者。这些进步,都可以作为向1987年写出《断背山》,并一举拿下“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的安妮•普鲁的致敬之礼。几十年的路也许不长,可那是同性恋者几辈子的努力。

  如果我们以为安妮•普鲁是一个靠题材取胜的哗众者,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本《断背山》收录了与怀俄明州有关的11个短篇小说。文风之彪悍,就像强行吹过落基山脉的风。有意思的是,作者本人出生的康涅狄格州,是美国的富豪之州,与怀俄明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生活,有天壤之别。

  事实上,安妮•普鲁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写作,起笔尽显老辣之风,是名符其实的大器晚成。1994年获得普利策奖的长篇小说《船讯》,写的是失意的中年男人,回老家纽芬兰岛的海边重拾生活信心的故事。直到1995年,她移居怀俄明州以后,才真正开始了“最炫牛仔风”的写作模式。作家万方说,安妮•普鲁有一双非凡的造化之手。

  我认为,安妮•普鲁是一位狙击手似的作家。

  首先,安妮•普鲁写作的“靶心”特别准确。一般的小说里所述不外乎人与自然,但是,她除了写怀俄明多雪寒冷,山水纵横的天然环境以外,牛羊马或者牧羊犬都成了小说里的重要元素,她赋予它们神性。或者说,它们是小说里不可或缺的“人物”。

  在《半剥皮的阉牛》里,八十三岁的老梅罗回老家为弟弟罗洛办理后事,一路上睹物思人,想起了年轻时的一些趣事。老爸的女友曾讲过一个锡头人的故事。锡头人把阉牛皮剥到一半便停下来休息,再想动手时,却被阉牛一声不吭地要了命。梅罗觉得,那只披着半身牛皮的阉牛一直都在那里,红着眼审视着世间的一切。如果你一直做坏事,那么早晚有一天这头阉牛会代表上帝宣判你。在怀俄明这种地方,有时,牛比人还靠得住。

  其次,安妮•普鲁将射击的靶子定义为家庭。尽管我们想象中的牛仔也许都是骑着高头大马,在美式乡村音乐里,吹着灼热枪管的西部英雄,可是在安妮•普鲁笔下,无论是年轻的牛仔、牧牛工、赶牛人、阉牛人,还是偷牛贼,都是上有老父下有儿女的有责任的人。她找到了人类对抗恶劣自然的最原始的武器:群居式的家庭。

  即便是有过沃野千里的游牧经历,即便是有过悲天悯人的生活传奇,即便是有过尔虞我诈的相互算计,家庭这个称谓也一直在那里,每个人必须为之稳定而尽力。《脚下泥巴》里的戴蒙德、《工作史》里的李兰德、《身居地狱但求杯水》里的艾萨克家与廷斯利家、《芳草天涯尽头》的图伊家族,都在反复地向残酷的生活确认自己的责任。

  人性,不是通过简单的生死就能使人的内心反转,它是种植在生命里的一种酷刑,有时会爆发意想不到的惊天之举。怪不得戴蒙德在被母亲挂断电话之后感觉到,“人生事件进展的速度似乎比牛刀缓慢,干净利落的程度却不输牛刀。”

  最后,我觉得出其不意是每个狙击手的必备素质。安妮•普鲁所写的文本都蕴含这种特质,有点像《射雕英雄传》里老顽童的左右搏击之术,结局永远惊艳,永远不走寻常路,谁也不要试图去左右生活的输出。

  安妮•普鲁驾驭叙事和文字的能力是无可比拟的。她用寥寥数语便编织了一个《血红棕马》里的诡计,还有《加油站距此五十英里》,不足六百字,竟写完了农人克鲁姆的一生,外带一个系列凶杀案。每个故事都像狙击手一发稳准狠的子弹射出,弹壳掉落在地。读者们还没回味过来,射击的人已经走掉了。留下我们呆立原地。

  安妮•普鲁用一部《断背山》缔造了西部怀俄明州的传奇与神秘。在《一对马刺》里,她写道,怀俄明州有条不成文的座右铭:好好照顾自己。外人有所不知的是,这条座右铭的范围包括生物,六畜与外人。

  倘若有机会去那里旅行,想想书里的故事和这句话,是不是真有点不寒而立!

  转载请豆邮联系

  《断背山》读后感(五):翻译有点毁了这书

  年初重温了电影后就特别想找原著来看,才知道背背山只是一个短篇小说,这么短的小说居然能改编成这么好看的电影,编剧和导演功力可以呀。对照着看了下,基本上书里所写的都放进去了,然后加入了东方式情感,即使没有台词的部分,甚至连空镜头都静静地传达隐忍和饱满的爱。比起电影的温柔细腻,小说则更粗犷些,像西部的风沙一样,咧的人脸疼。为了更原汁原味些,这篇先是看的英文版,后来才买的中文版,中文版是作者安妮·普鲁的短篇合集,讲的都是怀俄明州的故事,背背山是最后一篇。对照着看,天啊,中文版简直没法看!不光关键情节(第一次帐篷里打炮)删掉了,翻译的文风也怪怪的,像是软件直译的,都读不通,这也是为啥1月底买的书我到现在才看完(挣扎着看完的)。网上还找到一篇网友翻译的背背山,翻的还不错,但不错是因为有了再创作,好多话都改了,这个度真是满难掌握的。能翻译小说的人都很了不起呀。反正出版的这本从语言上来说真是很难认同是精华之作,看的太费劲了,我也没找到全书的英文版或其他译本,也不想找了。最后放两段原文:先俩人在背背山放羊看营互瞅的那段During the day Ennis looked across a great gulf and sometimes saw Jack, a small dot moving across a high meadow as an insect moves across a tablecloth ;Jack, in his dark camp, saw Ennis as night fire, a red spark on the huge black mass of mountain.然后是帐篷擦枪走火(也是唯一一段写全套的XO情景)Ennis ran full-throttle on all roads whether fence mending or money spending, and he wanted none of it when Jack seized his left hand and brought it to his erect cock. Ennis jerked his hand away as though he'd touched fire, got to his knees, unbuckled his belt, shoved his pants down, hauled Jack onto all fours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clear slick and a little spit, entered him, nothing he'd done before but no instruction manual needed. They went at it in silence except for a few sharp intakes of breath and Jack's “choked "gun's goin off," then out, down, and asleep.对照中文版看看,进帐篷躺下然后就天亮了!!

  《断背山》读后感(六):永远与永劫

  “要是我知道怎么戒掉你就好了”

  ——前言

  读完这本书,其实很难相信里面的故事与文字出自一位女性作家之手。读起来像是漫步在迎风飞舞的粗砂粒中,粗犷凛冽,唯一能够露出端倪的,或许就是那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情感,真挚绵长,真实得让人感同身受,又有点让人琢磨不透。

  相信很多人拿起这本书,或许都是因为一个故事,也就是现在这本书的书名——《断背山》。李安曾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我认为这句话不假,并不是说的性取向,而只是代表着爱。相较于电影版细腻,文字版的这个故事更多了些粗粒的男人味,可以说小说中对两位主人公的描绘绝对没有电影中的两位主演那么帅气,但那种男人骨子里的粗线条让其中的暗流涌动更加动人心魄。经常看到大家这样评论“杰克或许是同志,但恩尼斯不是,他只是喜欢杰克”,喜欢不就行了,喜欢一个人有什么对或不对可言?如果一个男人喜欢的是女人就一定是正确的爱情,如果是男的就是错误的?只要世人不容许的都是错的吗?这还算喜欢一个人吗?这是自己的感情,谁都没有干涉的权利! 不是喜欢男人,只是自己喜欢的人恰好是男人而已! 安妮•普鲁为我们写下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仅仅因为爱,无关其他。

  有的人会觉得我的想法有点可怕,但是,《断背山》确实是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故事,在我看来,如果是是我的话,不管他是男的或女的···是猫狗也好···植物也好···机器也好,我一定都会把他找出来,然后绝对会···喜欢上他,就是这么简单,因为我不想像恩尼斯那样后悔一生,最后只能说一句“我发誓——”。

  除了《断背山》,最震撼我的还有第一个故事,感觉第一个故事也拍成电影,如果拍得好,那也一定是经典。一通陌生女人的电话,一个垂暮但依然健硕的老人,一辆凯迪拉克,一个人踏上归途的汽车之旅,还有那些穿插在路上的回忆,要是在电影中重现这些元素,然后配上电影特有的牛奶般的画面质感,每一幅截图那绝对都是一幅画。以为一辈子也不会再回去的故乡,以为这一生再也不会想起的过去,因为一通电话,又重新把自己拉回到那年少的岁月。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就像其中的一句话“就这样?”,没错,就这样,有时候人生不就是如此吗,说不出什么理由,可就是会导致一个结果,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这本书的其他故事也很棒,都属于需要静下心来阅读的类型,我为安妮•普鲁的文字所下的定义就是人类追求的不是瞬间的安宁,也不是仅只交会相通一次的魂魄而已,而是一种永远,也可以说是一种永劫。

  《断背山》读后感(七):纯属做为妈妈的角度的闲扯

  晚上睡不着,看手机里有断背山的小说就拿出来随便看看。电影看过所以看得很潦草,但是很快就被对话和环境描写吸引了,本来快睡觉,越来越精神。

  我一直在脑子里脑补电影男演员的样子,后来翻出电影居然没有最后一段。

  jack爸爸小时候羞辱他那段,不知道是不是一定要非要给同性恋找个他们之所以不一样的源头。他爸爸因为他阴茎弯老是尿马桶外面,在jack4.5岁的时候在厕所打过他,还在他身上尿过,完了还让他把衣服全脱了自己打理干净。作为一个妈妈,我想想从此这个孩子对自己的性困惑了,模糊认为自己是不如男人的男人 ,女人是无足轻重的,似乎只有用男人热烈的爱才能维系自己的尊严。所以jack无法放弃他,因为ennis作为一个直男却真心真意爱过他的男人。

  纯属做为妈妈的角度的闲扯,孩子的4.5岁教育真的不能有大错误,一辈子的幸福度都系在上面。

  《断背山》读后感(八):一边撕扯一边亲吻

  北美洲的整个地形是狂野大气的,自北至南,从山到河,都有着大开大合的气魄。西部的怀俄明州更是其典型代表,州内大部分土地都被落基山脉占据,地广人稀,草原与山坡的自然条件为游牧民族的诞生提供了天然环境,洛基山也阻隔了山地与平原地区的文化思想交流,在社会动荡时期,围城一般围出了一个神奇的不受影响的精神圣地,被后代称为“牛仔文化”。

  安妮·普鲁的小说《断背山》就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下。

  高山绿树,猎狗羊群,作为牧羊人的杰克和埃尼斯因着找工作在一个夏天相遇于断背山下。断背山是美丽的,在黎明时分,天高云淡,日出未出时的橙黄色照映得山上的树林像是一条条墨玉般的带子,山里的太阳升起来是很快的,这块墨玉迅速的变成了活的精灵,茂盛的生长。

  一九六三年,二人相识,在相处中两人渐生好感。他们一起聊天,聊自己聊过往,聊未来聊梦想,一人守营一人放牧,逐渐难分难舍,不断争取更多的时间相处,甚至因为此疏忽了照看羊群。

  他们对彼此的感情逐渐加深,埃尼斯在骑马回宿营地的路上,看着四面一片变化莫测、醉意朦胧的月光,他心想自己从未如此开心过,感觉可以伸手刨出月亮白色的部分。

  简直就是夏目漱石“今晚月色真美”的现实写照。

  而他们彼此都在彼此的眼睛里。

白天,埃尼斯朝山谷那边望过去,有时能看到杰克:一个小点在高原上移动,就好像一只昆虫爬过一块桌布;而晚上,杰克从他那漆黑一团的帐篷里望过去,埃尼斯就像是一簇夜火,一星绽放在大山深处的火花。

  然而,暴风雪来临,他们不得不赶着羊群下山。与世隔绝一般的美好日子即将结束,十九岁的年纪,两个半大男孩的偶然相遇,他们似乎自己都不能确定这段感情到底是认认真真的相爱还是只是寂寞日子的一段排遣而已。

  在恐同的社会背景下,二人别说光明正大的在一起,甚至在激烈的做爱之后,也要告诉彼此“我不是同性恋”。

  彼此的分叉道就在眼前,出生地不同、未来安排不同,埃尼斯甚至已经订婚,无法诉说出口的情绪,年轻荷尔蒙的刺激下,他们选择认认真真地打了一架,然后,干脆的分道扬镳。

  分离又岂是说一说这般容易,埃尼斯看着杰克驾车而去,发现无法接受的不单单是心灵,还有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肠胃,似乎自己的所有都随着杰克的离去而变了样子。

分手后的一英里,每走一码路,埃尼斯都觉得有人在他的肠子上掏了一下。他在路边停下车,在漫天席卷的雪花中,想吐但是什么都吐不出来。他从来没有这么难受过,这种情绪过了很久才平息下来。

  之后,二人过上了安静平和的生活,各自结婚生儿育女,似乎发生在断背山上的一切已经被彻底抹杀在记忆力。

  杰克的来信打断了二人的平静生活,这四年中,他们各自自我怀疑又怀疑对方,然而,一封简单的要不要见个面的信,他们就知道依然是曾经沧海却依然为水,一见面他们就知道,思念是深入骨髓的,甚至顾忌不到别人,情不自禁在楼道里拥吻。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钓鱼”恋爱,借着朋友钓鱼的借口,从德州到怀俄明,单程14个小时,往返28个小时的车程,每年两三次,来找埃尼斯,找一座远离人烟的山,就这样辛苦的在一起。

  这段路,他整整走了一生。

  杰克的性格是相对外向的,他表达了无数次想跟埃尼斯真正的、彻底的、永远在一起,找个牧场,种种庄稼、驯驯牛,过简简单单的俗世小日子,可相对循规蹈矩的埃尼斯始终不愿意给他一个明确的态度。

  他只能像这样,在德州与怀俄明之间漫长的公路上来来回回,这条路上洒满了太多他的情绪。

  这一切,终结在杰克的突然死亡。

  得知杰克死亡消息的埃尼斯悲痛欲绝,在去杰克老家的时候,他看到了杰克屋子里自己丢失的那件衬衫,那件他们在断背山的时候穿过的衬衫,那件粘上了两人分离前打架时流血的衬衫。

  那两件衬衫,套在一起,就像是以前两人相拥而抱的样子,衬衫仍在,人已亡,而埃尼斯还没有真正的告诉自己的爱人:“我爱你”,真真的刺痛人心。

  他们都是普通人,普普通通的少年,普普通通的被世上另一个人吸引,然而,因为世俗的目光,因为社会的顾忌,他们爱得隐忍而艰难。

  因为相爱,为了一年中短短几天的相见,他们选择把自己放野在社会边缘,甚至,在社会制裁他们之前,他们已经把自我放逐了。

  他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出身艰难,一生为了生计奔波,但是就是这份经历过时间洗礼的爱,是过于其他一切的,在爱情的这块土地上,他们爱得用力,爱得拼尽一切,他们闪闪发光。

  本文首发公众号 蜜桃芥子 关注获取更多书评 电子书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